首页 理论教育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意义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意义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保煤炭资源在中国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现实途径之一,亦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因此,为了使煤炭资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坚持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之路。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意义

摘要: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中,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综合利用的技术角度展开,取得的成果也多是技术上的进步,而从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对策研究较少。本文概括了在管理层面上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内容,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从规划、控制、组织、技术进步、政策法制等方面提出了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对策

一、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意义

在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中,人口问题的表现主要是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是过度消耗资源并大量排放污染物。当前,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破坏性利用,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并且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一系列组织的报告说明,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水、森林和能源等主要资源危机。因此,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既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又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且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将不会改变。确保煤炭资源在中国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现实途径之一,亦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及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还不是太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资源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1/3。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在消费结构中占65%以上。进入21世纪,中国煤炭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煤炭产量以年均近2亿吨的速度增长,2005年原煤产量21.9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体能源。

煤炭占中国矿物能源资源的95%以上。目前,中国已探明的矿物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储量1900亿吨,占95.56%,石油储量25亿吨,占2.55%,天然气2万亿立方米,占1.89%。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中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5万多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万多亿吨,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分别为3342亿吨和6869亿吨。预测资源量和地质总资源量居世界第一位,勘探煤炭的潜力很大。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针对过去煤炭企业粗放式开发、简洗加工、低效利用、污染环境、效益低下的现状,以煤炭资源综合开采、深度加工、多元发展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的综合(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为目标,按其煤炭资源的特性进行充分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以高耗资源、损坏环境为代价的局面。对煤炭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的过程实质上是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煤炭企业经营方式、减少各种消耗、获取最高利润的过程。

开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对煤层气、矿井水、煤矸石粉煤灰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拓宽煤炭产业面。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的衍生产品,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立不同产业间的共生和耦合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开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中国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综合利用的技术角度展开,取得的成果也多是技术上的进步,如研究选煤、焦化、发电、制浆、造气、煤化工技术以及煤泥、煤矸石、煤层气及煤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而从煤炭资源管理的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少,对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对策、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实施的技术路径对策建议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煤炭工业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开发生产路线,产品附加值低,煤炭资源利用率不高,采收率只有30%,煤炭资源过度消耗和损失浪费巨大,煤炭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中国煤炭工业和产煤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使煤炭资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坚持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之路。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管理对策问题。对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借鉴国外先进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路径和管理方法,结合当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最优化技术和系统科学评价方法,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从管理决策入手和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现状,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科学规划、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理论与对策,通过构建煤炭资源最佳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型(包括最优开发规模和煤炭资源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配置模型),提炼基于可持续发展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实施的技术路径,建立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方案和煤炭生产的总体布局,探索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市场价值机制和经济运行规律,形成一套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与法规、运行机制和管理对策建议。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1.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内涵研究

阐述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及范围、主要的技术方案和管理对策建议等。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煤炭的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主要是扩大煤炭洗选加工、推广洁净煤技术产业化、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矿区环境污染。二是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主要有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瓦斯)、矿井水的综合开发利用。三是与煤共伴生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有硫铁矿高岭土膨润土石膏、油母页岩、硅藻土石灰石石墨、天然焦等的有效综合开发利用。四是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与法规、运行机制和对策研究。

2.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研究

分析目前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投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总体推进、扩量提质、增效降污的可喜局面,但煤炭企业粗放式开发、相关行业低效利用、污染环境、效益低下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善,与煤炭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洁净煤技术,推进循环经济,构建煤炭资源环境整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是当前中国煤炭资源发展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3.国外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借鉴研究

发达国家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有成功经验、先进的技术和相对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近年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国内外所推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并获得巨大成效。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论,以尽快提高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研究

提升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的煤炭产业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还要提升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开发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加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其次,建立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规范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市场秩序。最后,要推行循环经济方法,按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开发。

5.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研究

在综合国内外现有对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将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首先界定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范围,系统分析目前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构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概念模型和定量分析模型(包括煤炭资源最佳开采规模和煤炭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配置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揭示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用的机理,探索煤炭资源最佳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煤炭资源最佳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途径,提出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配套政策保障、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对策建议。

三、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煤炭综合开发利用

煤炭资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综合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改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煤炭生产企业围绕矿区的总体目标,选好重点项目,建设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确定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战略和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坚持不懈地抓好骨干项目建设,逐步做到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成龙配套,构筑具有不同矿区特点的煤炭加工、转化、利用的多联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大屯煤电公司为代表,走“煤炭—电力铁路运输”的发展模式;以太原煤气化公司为代表,走“煤炭—洗选—炼焦—制气及城市煤气输配管理”的发展模式;以永荣矿务局为代表,走“煤炭—煤矸石发电—建材—化工”的发展模式;以焦窑煤矿为代表,走“煤炭—电力—建材—冶炼”的发展模式等。现有的衰老矿区,要像萍乡矿业集团那样,依靠发展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求生存,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焕发青春;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矿区,要像兖州矿业集团那样,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增加煤炭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煤炭企业发展的后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思路。

2.依靠技术进步建设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是抓好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煤炭洗选加工与煤矿环保产业,其中以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为重中之重。因为这三个重点:一是量大面广,量大,适合规模经营,面广,绝大部分煤矿均可发展;二是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三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以煤炭洗选、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横向发展,纵向延伸,可以形成煤炭延伸增值产业链,形成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煤炭经过洗选,洗出来的煤矸石、煤泥及中煤都应用来发电,灰渣用来做建材,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积极建设一批洁净煤示范工程、煤层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都与煤矿关系密切,具备条件的矿区,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建设示范工程。建设以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模式;同时,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广泛采用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紧紧围绕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等,做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工作;积极推广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以燃用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为主的沸腾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大力推广新汶矿业集团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硬塑煤矸石制砖设备、平庄矿务局引进并国产化的全煤矸石内燃生产空心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品牌,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

3.严格审批程序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4.推进洁净煤技术促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国家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5.加强科学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每个行业都有适合本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大多数从事跨行业的产业,各企业需要善于向其他行业学习,强化科学管理,建立一套具有专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机制;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需要按照产品特点,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应该做到持证上岗,形成一套严密有序的管理体系;需要强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严格奖惩兑现;需要实行文明生产、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才能使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程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工夫。煤炭资源开采应与洗煤、焦化、发电、气化、液化、建材、矿井水处理利用等项目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国有重点和地方骨干煤矿矿井建设要以兼并、收购、改造中小型煤矿为重点,以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单井生产能力为重点,增强煤炭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6.完善政策法制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变废为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扩大资金投入。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事业,需要煤炭企业强化科学管理,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要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帮助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煤炭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国家现有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加大自身的融资力度,可采取股份合作制办企业的方式,吸收一定的民间个人投资。对于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的建设,要争取国家贴息贷款的支持。企业必须先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股本金,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成投产,使其尽快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法规制度建设,搞好政策导向。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出台一些能促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给煤炭企业搞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浩:《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2]赵国浩:《基于最优利用模型能源安全战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3期。

[3]赵国浩:《刍议自然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系统分析:理论与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王宏英:《山西煤炭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5]Zhao Guohao.A Study on the Safet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hinese Natural Resourc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Beijing:2007.

[6]赵国浩:《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摘要:煤炭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计民生和全面实现小康水平都事关重大。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煤炭工业发展体系,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化,提高煤炭企业规模效益,提出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对策

一、引言

煤炭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煤炭资源问题已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越来越成为与国际政治相关的重要议题。煤炭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业,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煤炭这种耗竭性资源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其稀缺性将日益严重,我国煤炭工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煤炭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研究可以使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运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一套有助于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力求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煤炭工业发展战略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煤炭企业提高其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施途径。

二、煤炭工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大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但煤炭工业在体制、安全、环境和转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如煤炭工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煤炭资源过度消耗和损失浪费巨大、生态环境破坏和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因煤而兴的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经济结构单一、煤矿转产和经济转型困难、再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和产煤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国家能源安全,对实现“十一五”规划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对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有关部门预测,现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占到70%以上。2003年中国煤炭产量达16.67亿吨,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有所调整,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确保煤炭能源供应,保证满足国内能源的正常需要,使煤炭成为出口创汇商品,扩大就业门路,保证社会稳定。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战略,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煤炭勘探能力不足,煤炭将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保有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二,但按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煤炭勘探工作滞后,可供建井的精查资源量仅在300亿吨左右,精查储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总投资中的比例仅为9.38%,是石油投资的43%、电力投资的16%,煤矿建设投入不足。同时近几年,煤炭资源管理工作滞后,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权审批、跑马圈地、抢占资源的问题愈演愈烈,一些可供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被随意分割肢解,大型煤炭企业后备资源短缺,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将面临后续乏力。

以山西省煤炭工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之多,占到同期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0%;累计调出原煤45亿吨,占到全国省级净调出量的80%;出口占到全国的70%。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规划仍缺乏整体性,大矿周边小矿的越层越界开采严重,对大矿资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在地方乡镇煤矿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规划区后备资源又得不到优先保证。据测算,山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仅35%,特别是小煤矿回收率只有10%~15%,每年近5亿吨的产量却要动用开采量近20亿吨!再者,煤矿产业集中度低,煤矿企业小、散、乱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山西省有各类煤矿3991座,生产矿井4496座,基建矿147座。而生产矿井中,年产9万吨以下的有2608座、3075个井,分别占矿井总数的65.35%和68.39%。2006年,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公司原煤产量仅占全省的35%,对市场影响力、控制力和保障供应能力都十分脆弱。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煤矿安全欠债近140亿元,特别是中小型煤矿先天投入不足,矿井防灾能力非常脆弱。

由于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矛盾长期的积累和政策失调的严重滞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体制和政策上,如煤炭开采的成本一直沿用旧的计算方法,而资源价值、安全成本、发展成本、退出成本、环境成本等几乎没有计算在内,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的发展后劲。

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规划,统筹研究体制、资源、环境、安全、转产发展五个方面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促进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煤炭工业发展体系设想

基于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应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的整合,引进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大力提高煤炭产业的技术含量,同时把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放在煤炭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是煤炭工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煤炭资源整合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前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建设为重点,坚持“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原则,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科学规划、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护煤炭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和显化资源价值,兼顾国家、集体、投资者和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实现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战略目标,构建新型煤炭工业发展体系。

1.推进经济转型实现煤炭工业新型化

煤炭工业新型化是指:①将煤炭工业的实力定位于综合竞争力、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能简单地以煤炭储存量或产量来衡量煤矿的实力,而要充分考虑其他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煤炭开发与利用要适度有序的发展,既要抓住当前能源形势很好的机遇,进一步提升煤炭开发与利用总量和经济效益,又要全面考虑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煤炭开发总量有效控制。②坚持规模化生产。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安全设备完善,具有现代化开采技术的大型煤矿,淘汰、改造、兼并落后煤矿。③提高采煤技术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回采率。④大力发展煤炭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能源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控制产能规模推进煤炭加工转化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煤炭适度有序开采、供求适度偏紧,资源充分利用,这既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又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切身利益。同时,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程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工夫。资源整合后矿井建设要与洗煤、焦化、发电、气化、液化、建材、矿井水处理利用等项目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国有重点和地方骨干煤矿矿井建设要以兼并、收购、改造中小型煤矿为重点,以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单井生产能力为重点,增强煤炭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3.实施资源整合提高煤炭企业规模效益

煤矿需要的是储量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允许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产业集中度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解决小、散、乱的问题,就不能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在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中,要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地市骨干煤炭企业为核心的集团公司,全面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及安全保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煤炭工业对煤炭资源应实现总体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战略,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人的观念,决定其成功与否关键是煤炭行业对煤炭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行业自律的程度,是否在全煤炭矿区采用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是否能实现煤炭工业新型化。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煤炭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占首要地位。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还必须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思路,遵循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分工的内在规律,立足于煤炭工业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完备的煤炭工业体系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增加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出一条新型煤炭工业化的路子来,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时期,对煤炭工业推行比较灵活的投资政策,企业推行股份制经营,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投资竞争机制,扩大生产非煤产业的高利润产品,实现广泛的多种经营。除国家投资外,地方拨款用于发展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煤炭出口,政府出资铺设运煤铁路,支持兴建和扩建煤炭出口码头,优化投资环境。煤炭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推动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国家通过立法对能源市场进行调节,形成供需有序化的能源政策。政府对煤炭工业进行宏观调控,重视煤炭资源管理,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实行多渠道的煤炭运输,对煤炭市场全面放开,政府支持有关煤炭的科技与开发。考虑到矿工就业稳定和能源供应保障,政府加强对煤炭工业实行扶持政策,包括诸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助、政府收购、矿工补助、环保资助、研究开发补助等。

从资源的长远利用角度,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的原则之一,其实质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和当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循环经济的最本质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行闭合循环发展,就是将上游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的生产原料。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煤炭企业、资源型城市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煤炭生产从数量型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并可以增加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就业机会,促进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一些资源型城市是先有矿,后有市,因煤而兴、因煤而走向辉煌,也因煤炭市场下滑而陷入困境,这给煤炭资源城市的转型带来严峻挑战,走循环经济之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

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把煤炭生产和消费纳入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中。煤炭开采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站等下游企业或产业。因此,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要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瓦斯是危及煤炭安全生产的一个难点问题,要加强对瓦斯的利用,推广高效瓦斯排放技术,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压缩技术,减少瓦斯的直接排放,探索大力发展瓦斯发电等技术问题,既能解决了长期困扰煤矿安全的瓦斯隐患,又实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要探索科学的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真正使煤炭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的全方位推动,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直接投资兴建影响深远的循环经济项目,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价格管制,迫使当事者节约资源,也包括对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给予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这些支持只要以适当的方式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就能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本身也应从追求长远目标、担负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培育相应的动力机制,共同推动煤炭企业自觉的走循环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国浩:《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2]赵国浩:《基于最优利用模型能源安全战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3期。

[3]王宏英:《山西煤炭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4]Zhong Ziran.Natural resources planning,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se in China.Resources Policy,1999,(25).

[5]赵国浩:《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摘要:变权组合预测是对各个单项预测模型在各时点上施以适当权重进行组合,权重是随预测时刻变化的函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预测稳定性,能比较合理地描述系统的客观现实。本文依据中国煤炭需求1978~2005年的历史数据及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灰色系统、多元回归的单项预测模型。根据组合预测理论建立中国煤炭需求的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20年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多元回归模型、灰色模型、变权组合模型、煤炭需求、预测

一、引言

国内众多专家和研究单位曾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过预测,但由于所采用的方法和所取的基础数据不同,预测结果差异较大,预测精确度都较低。

本文在分析和借鉴以往预测方法和结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煤炭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煤炭市场需求的相关因素,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对煤炭需求进行单项预测基础上,再利用变权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

自从Bates和Granger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组合预测理论以来,对组合预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组合预测将不同的预测方法以某种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综合利用各种预测方法所提供的信息,组合模型可以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有效地集结更多的有用信息,减少预测的随机性,提高预测精度。因而,组合预测方法尤其适用于信息不完备的复杂经济系统。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看,组合权重一般有两大类:一类为定常权重;另一类为时变权重。定常权重研究较早,确定方法较成熟,但由此构成的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较差;时变权重的研究起步较晚,确定方法仍处于探讨阶段,但变权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定常权重组合预测方法,故引起了预测界的广泛兴趣。由于变权函数是时间的函数,它的确定比较困难。本文采用线性规划法来确定组合预测的变权系数,从对历史的模拟值来看,变权组合预测的精确度较高,可以认为预测结果的可信度也较高。

二、中国煤炭需求的单项模型预测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影响中国煤炭消费相关因素的分析,认为煤炭需求的解释变量应该反映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和主要耗能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因此,本文以煤炭需求指数(Coal)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工业GDP指数、煤炭价格指数(Pcoal)、石油价格指数(Poil)、火力发电量指数(Elec.)、生铁产量指数(Iron)、粗钢产量指数(Crude-steel)、钢材产量指数(Steel)、建材产量指数(Mate.)8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以相关因素的指数(以1978年为100)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可以避免数据在数量级上的较大差异,同时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增长趋势,满足需求预测的需要。

假设煤炭需求指数与各解释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建立模型如(1):

式中:β0为常变量;β1,β2,…,β8为系数,代表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ut为随机误差项。

选取1978~2005年的各变量数据作为样本观察值,利用《中经网产业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各变量的观察值。将得到的28组样本观测值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可知生铁产量指数、石油价格指数、煤炭价格指数、粗钢产量指数的t检验值都小于临界值,不能通过t检验,说明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显著影响。

逐步舍去t检验值较小的生铁产量指数、石油价格指数、煤炭价格指数三个变量后,粗钢产量指数的t检验值显著提高,能通过t检验,得到仅有5个解释变量的新的回归方程统计结果。

计算得到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如式(2):

由统计结果可知,判定系数R2和调整的判定系数R2接近于1,说明方程整体的拟合性较好;复相关系数R=0.993,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好。F=307.838>F0.05 (5,22)=2.661,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整体回归效果很好。模型中剩余的5个自变量的t检验值绝对值都有|t|>t0.025(22)=2.074,能通过t检验,说明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1.03=dl<DW=1.147<du=1.85,模型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两次模拟的拟合程度都较高,因此不再需要改变模型中解释变量的性质或数量。

(2)自变量预测。本文假设:以2006年为基数,各自变量指数的预计增长速度如下表。

2007~2020年各指数预计增长速度表

续表

根据预测的增长速度,可计算出各自变量指数的预测值。

(3)煤炭需求量预测。将自变量的历史数据带入已得到的回归方程,即可得到煤炭需求指数的拟合值,通过拟合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来检验模型的拟合精度。煤炭需求指数的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3.46%,误差平方和为1948.9,预测精度=1-3.46%=96.54%;由此可见,模型具有比较高的拟合精度,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需求。将自变量未来的预测数据带入已得到的回归方程,即可得到煤炭需求指数的预测值。

2.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1)煤炭需求GM(1,1)模型的建立。将1978~2005年的煤炭需求指数作为原始数据序列,即:

本文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来进行灰色模型GM(1,1)的计算,以减少人工计算的工作量,提高运算效率。将煤炭需求指数的原始数据序列输入DPS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软件分析计算,即可得到相应的参数、拟合值及预测值。

软件运算所得模型参数为:

a=-0.041310,b=105.787249。其中-a<0.3,GM(1,1)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

确定模型为:

时间响应序列为:

(2)模型的检验。

①残差检验。

模型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则平均相对精度1-Δ

=91.49%。误差平方和为15231.7。

②关联度检验。

根据计算出的残差序列ε(0),关联度系数:

③均方差比值检验与小概率误差检验。

均方差比值为一级精度,模型为均方差比合格模型。

小误差概率为二级精度,模型为小误差概率合格模型。

通过以上三个检验,说明GM(1,1)模型对煤炭需求指数的拟合效果较好,能用来预测未来煤炭需求指数。

(3)煤炭需求的预测。将时间t带入式(4)中,即可求出X(1)序列的模拟值及预测值^X(1),还原后即可得到^X(0)的模拟值及相应的预测值。

三、中国煤炭需求的变权组合预测

1.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设对某一预测问题,有n种预测方法(或预测模型),并假设:Yt——第t期的实际观测值,t=1,2,…,M;

fit——第i种方法在t期的预测值,i=1,2,…,n;

kit——第i种预测方法在第t期的加权系数,且满足

eit=Yt-fit——第i种预测方法在第t期的预测误差;

为变权组合预测在第t期的预测值;

et=Yt-ft——变权组合预测方法在第t期的预测误差;则有:

求组合预测权重系数的基本原则是使样本点处组合预测误差最小。在此采用组合预测误差绝对值最小的方法。在考虑权重系数自身的要求,有如下的组合预测优化模型:

对于上述模型的求解,可分为两种情况:

(1)在样本点t处,对所有的i,均有eit≥0(或eit≤0),即在某一样本点处,所有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均是同方向的,则模型可化为:

此时,模型是只有一个线性约束的线性规划问题,假设ept=min{eit},则模型的解一定为:

(2)在样本点t处,对部分i有eit>0;对另外一部分i,则存在eit<0的情况。

记I1={Ieit>0},I2={Ieit<0},且I=I1+I2。也就是说,在某一样本点处,有部分预测方法的预测误差为正,部分预测方法的预测误差为负,这时模型(5)可化为:

此模型具有多重最优解。若令Ut=|et|+et,Vt=|et|-et,则|et|=(Ut+Vt)/2,et=(Ut-Vt)/2,这样模型变为:

式(9)显然有无穷多组解。设在前I1个模型中,若存在p1∈I1,使得ep1t≤epit(i∈I1 且i≠p1),则fp1t为样本点t处前I1个预测方法中的最优点预测方法;同样,对后n-I1个预测方法,必存在一个p2∈I2,使得|pp2t|≤|epit|(i∈I2且i≠p2),fp2t则为样本点t处,后n-I1个预测方法中的最优点预测方法。这时可令kit=0(i∈I且i≠p1,i≠p2),则式(9)可转化为:

解之得:

按照上述两种情况,根据式(6)和式(11)可求得各种预测方法在各样本点的最优组合权系数kit

构建组合预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预测,需要确定预测时点的组合权系数,即:

ki,M+j(i=1,2,…,n;j=1,2,…)。有一种方法可确定ki,M+j

容易证明,这样确定的

2.煤炭需求的变权组合预测

设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f1,灰色模型为f2

前面已经计算出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模型单项预测在各时点的误差,依此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式(6)和式(11)可求出线性规划的解,也即两种预测方法在各样本点的最优组合权系数kit。通过式(12),即可确定未来预测时点的组合权系数ki,M+j(i=1, 2,…,n;j=1,2,…,n)。变权组合预测在第t期的预测值为k2t·f2t,可计算出拟合值的误差和相对误差,拟合值的平均相对误差2.04%<3.46%<8.512%,平均相对精度1- Δ=97.96%。组合预测的预测误差平方和。说明组合预测的拟合效果好于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模型的单项预测,预测精度也比任一单项预测要高。煤炭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灰色模型和组合模型预测值见下表。

煤炭需求各模型预测值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组合预测的煤炭需求量为23.06亿吨,比实际煤炭需求量23.7亿吨少2.69%,到2020年组合预测的煤炭需求量为33.3亿吨,2007~2020年,预测煤炭需求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均增速为2.92%。

四、结论

预测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到2020年煤炭需求量预测值将达到33.3亿吨。预测的需求量是指按照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所需的需求量。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比重降低;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单位GDP能耗将会降低;还有替代能源的使用,能源结构调整;相应的都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因此,未来煤炭需求量应该是小于预测的需求量。

变权组合预测能充分利用多个单项预测模型的有用的信息资源,能改善拟合效果,可显著地提高预测的精度,能消除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提高预测的稳定性,比较合理地描述系统的客观现实。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作为我国未来煤炭需求预测的有效工具。但时变的权数计算相对复杂,采用不同的优化模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预测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改进,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景、刘良栋、王作义:《组合预测方法的现状和发展》,《预测》1997年第6期。

[2]赵国浩:《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3]卢二坡:《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0期。

[4]刑全忠、张健:《GM(1,1)模型在煤炭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中国煤炭》2004年第1期。

[5]卢奇、顾培亮等:《组合预测模型在中国能源消费系统中的构建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www.xing528.com)

[6]杨月、沈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1期。

[7]谢开贵、周家启:《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8]唐小我、曾勇、曹长修:《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研究》,《预测》1993年第3期。

[9]赵黎明、钱伟荣等:《住宅需求的组合预测》,《系统工程学报》2001年第6期。

[10]刘思峰、党耀国:《预测方法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煤炭资源价值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价值观中,一般认为没有劳动参加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因此都认为天然的煤炭资源没有价值。煤炭资源无价值论的产生既有思想观念、经济体制和历史传统的因素,也与煤炭资源本身的性质有关。首先,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取决于物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把这一理论加以极端化,就认为不含劳动的煤炭资源就没有价值,导致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都忽视煤炭资源的价值价格问题。其次,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煤炭资源产品的价格,只包含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内容,没有包含煤炭资源本身的价值。如煤炭的价格长期以来只计算开采和运输成本,未计生态环境成本,而且土地长期无偿使用,近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和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煤炭资源税等,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次,就是历史传统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意识到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是很自然的。最后,“公共财产”的存在。诸如大气、江河湖海、荒野等煤炭资源往往是公共财产,很难计算价格,难以收取费用。

1.矿产资源价值论

关于矿产资源是否具有价值,经过长期的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矿产资源具有价值。论证矿产资源具有价值,提出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及其评估,国内有许多学者做过这一研究,如韩劲等的《矿产资源价值的构成及其实现》;王四光等的《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评估》;刘金平的《矿产资源价值理论及其模型》;王立杰的《矿产资源计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等都阐述了矿产资源具有价值的理论。其论述大都认为因为矿产勘察的劳动对象——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一种资产,既然是资产,当然具有价值。但目前主要的争议在于:一种观点认为未被发现、勘察的资源只是大自然的产物,本身没有价值,只有那些经过勘察的矿产资源因凝结了勘察劳动才具有价值,并认为,因为矿产勘探投入来自国家,这是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和必须实行有偿开采的主要依据。

2.煤炭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煤炭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及其理论上、政策上的表现,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以致造成煤炭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来说有如下危害:

(1)导致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由于煤炭资源可以不计价值、价格,可以无偿或低价使用,在利益的驱动下,使用者就会多占多用,随意浪费,煤炭资源利用上“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主弃副、采易弃难”等现象比比皆是。占有煤炭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无视煤炭资源利用的效益,没有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约束机制,因而造成煤炭资源恶性破坏和浪费。

(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既然煤炭资源无价值和无价格,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就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而是通过权力、关系和偶然因素得到。这样,获得煤炭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比未获得的单位和个人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丰饶性好的煤炭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然会比获得丰饶性差的单位和个人处于有利地位。这种情况下,丰饶的煤炭资源往往掩盖了低劣的管理。

(3)一项重要的国家收入得不到落实。煤炭资源属于公共所有,其产生的价值本来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由于煤炭资源无价,导致所有权未能在经济上实现。

(4)煤炭资源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煤炭资源财富枯竭。煤炭资源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其煤炭资源的环境应当得到不断保护、补偿和整治。如果在理论上认为煤炭资源没有价值,实践上煤炭资源就会无偿使用,其保护和补偿措施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会被视为额外负担。

(5)国民财富核算的失真。煤炭资源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没有价值和价格,使整个国民财富的核算不能反映国家实力和经济水平。

3.煤炭资源价格不合理

煤炭价格构成长期以来还不是很合理。首先,煤炭成本和价格不反映煤炭资源成本,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包揽了煤炭所有的地质勘察工作,煤矿只需在指定的地点建井生产。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企业新建矿井不仅需要出资取得探矿权、购买采矿权,并且还需要自己投资对煤炭资源进行进一步精查,才能进行矿井设计和施工,而这些目前在煤炭价格核算中都未涉及。

其次,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平等。煤炭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由于就业门槛比较低,承担了大量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安置任务,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就业水平、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方面,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责任。同时,煤炭成本和价格中不反映煤矿退出成本和费用。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有的煤矿都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退出。煤矿关闭前,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人员安置,而这些费用企业不能预先提取计入成本,所需资金没有来源。前几年,国家不得不动用大量财力对资源枯竭和扭亏无望的原国有重点煤矿进行政策性破产。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项政策将逐步淡出,煤炭企业必须积累这部分退出转产资金。同时,煤炭企业要继续生存必须建设新的矿井,开发新的接续资源,需要大量投入,同样这些费用必须在成本中得到补偿,包含在煤炭价格中。而在现行核算框架下,这些费用不能预提,不能计入成本项目,所需资金没有来源。

再次,煤炭成本核算项目系数规定得过死。煤矿固定资产折旧、维简费和沉陷治理费用提取标准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尽管在规定中也考虑到了不同矿井开采条件的差异性,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现行煤矿采煤沉陷资金提取标准过低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欠账越积越多,沉陷区房屋建筑搬迁问题越来越多,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补还欠账。

最后,煤炭销售中间环节较多。目前销售中间环节费用上涨幅度大,煤矿实际获得的价格上涨收益很少。在煤炭涨价的同时。煤炭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增长,煤价上涨的收益大部分被抵消。

二、现行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煤炭资源产权不明确

鉴于煤炭资源本身的特点,所有权管理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制度安排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所有权管理方面,原有的制度安排却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

(1)重视产权的垄断性而忽视产权的流动性。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妨碍了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最优配置。

(2)煤炭资源的所有权、行政权和经营权三权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地位模糊,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煤炭资源产权关系不明确,各职能部门、综合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造成煤炭资源利用中出现:抢掠资源和掠夺性开采;消耗过度,浪费严重,回收率低;煤炭资源的权属纠纷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增加等问题。

(3)煤炭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造成煤炭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了国家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煤炭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收益由多种途径和渠道转化为一些部门、地方、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造成煤炭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充分的实现,使得国家因资金严重不足而对煤炭资源工程的建设和维护难以有效的进行,造成了每年发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4)煤炭资源使用权受到的约束较少。对煤炭资源无偿开采和利用,导致煤炭资源的重采重用而轻保护轻管理,并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差,煤炭资源产业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且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在现行的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下,煤炭资源所在地的资源优势不能通过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原因就在于煤炭资源使用权得不到应有的有效约束,使用权被滥用和乱用甚至错用,且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难以实现持续提高,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同时,国家每年对煤炭资源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大,但是这些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国有资产,其原因就在于失效的约束机制使煤炭资源产业不能维持自身的再生产。可见,在煤炭资源使用权缺乏有效约束的条件下,会出现煤炭资源使用权(开采权)界定不清、地方和中央开采权划分不适当、滥用管理权或管理失控、争夺使用权的“乱抢现象”,纵容对煤炭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会出现掠夺替代真正竞争的局面,会使保护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工作难以实现,使煤炭资源产业难以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

2.现行煤炭资源管理体制的缺陷

现行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是以传统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资源的非资产化管理为特点建立起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增大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而煤炭资源高消耗又加速了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煤炭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着困境和危机,进一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这一“老大难”问题源于体制,即现行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经过近60年的体制变迁和职能分解,所形成的中国煤炭管理体制基本情况是:

(1)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为煤炭产业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一位总理和二位副总理任正、副组长。设在国家发改委,并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兼任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煤炭产业管理的办事机构。

(2)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内设的煤炭管理处是煤炭行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煤炭生产项目立项、煤炭经济运行、煤炭价格等管理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经济运行局和价格管理司行使。

(3)按现行的部门分工,煤炭资源的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煤炭运销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以及行业中介性服务职能,分别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总局和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铁道部和交通部,财政部,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行使。

(4)地方政府煤炭管理体制,除少数省(如山西省)市、区外,大多数随中央政府的体制变化而变化,少有个性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产生和长久不能解决,无不与不适应煤炭产业健康发展要求的现行煤炭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理论分析与实践证明,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根本无法满足煤炭产业运行系统性的要求,无法保障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无法建立起科学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通过政府的规制作用解决煤炭市场失灵问题,无法保障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以确保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尽快解决现行煤炭管理体制不适应煤炭产业健康发展要求问题。

(5)多头管理,权责不匹配。对煤矿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部门众多,主要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国资委、国土资源局、煤炭管理局一些主要产煤大省保留等,这种复杂的多部门管理体制时常出现“政出多门、相互冲突”的现象,企业无所适从,应付性增强,不能从资源利用和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去宏观规划和制定发展战略。煤炭行业多头管理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权责不统一和不匹配,特别在缺乏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使各部门执行管理职能难度加大,甚至使有些职能难于执行。由于各部门职能划分含糊,有的部门甚至自己给自己执法。

三、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的煤炭资源管理体系

1.构建完善的煤炭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制定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监督体制,把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法制手段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炭资源管理体系的根本保障。

2.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这是煤炭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在体制上,要搞好煤炭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明确政府所应行使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煤炭资源管理组织上,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各地区、部门要协调一致。在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尤其是要建立煤炭资源合理定价的价格政策,消除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要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补偿使用制度。要使煤炭资源的价格充分体现煤炭资源的补偿租金和经济租金,体现煤炭资源的稀缺状况和稀缺趋势。设置煤炭资源的实物账户和价值量账户,建立煤炭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并将煤炭资源与环境核算体系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地评价煤炭资源的存量、流量和补充量,计算煤炭资源的消耗速率、储量变化和价值量变化,核算煤炭资源的增减和人类福利水平的函数关系等,准确地反映发展中的煤炭资源代价。

3.改变传统的以计划方式对煤炭资源进行配置的做法

坚持宏观调控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保护、开发与利用煤炭资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建立持续和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的新市场,在多种经济形式之间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规范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要求,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创新煤炭管理体制

本着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尽快建立一个“集中统一、专业权威、手段先进、保障有力”的新型煤炭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指按煤炭产业系统性的要求,把煤炭行业管理的职能集中到一个主管部门,改变目前的格局,解决政出多门,管理混乱问题。

专业权威,是指按煤炭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懂行业发展规律、爱岗敬业、会管理的煤炭行业管理队伍,使新的煤炭管理部门具有客观的权威性,解决目前因管理力量薄弱、缺少权威性,对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问题屡治不绝、久禁不止问题。

手段先进,是指按现代管理要求,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综合利用现代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行业评价体系等措施规范煤炭行业行为主体,确保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的管理手段系统。

保障有力,是指按加强煤炭管理的宗旨目标要求,通过建立行业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规制作用,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障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以确保我国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5.明晰产权,优化煤炭资源产权市场

在煤炭资源利用的制度环境中,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是煤炭资源持续、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关系模糊会使所有者虚拟,使用者行为没有合理约束,无人负责,不但不珍惜宝贵的煤炭资源,更把煤炭资源作为获取短期高收益的牺牲品。产权的清晰界定能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优化。从而不仅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责任问题,并有利于经济主体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四、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建议

1.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之间相配套、相协调地发展。煤炭行业作为基础能源产业,也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体制,将煤炭资源品位、储藏特征等自然属性同经济属性结合起来,为煤炭资源确定出合理的价格。有了客观的价格,煤炭企业就能真正按资产的属性去经营煤炭资源,最重要的是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流动,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建立了煤炭资源同市场经济的接口,将煤炭资源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经济手段,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基于科学发展观实施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明确了煤炭资源的产权关系,建立与其他资产类似的产权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了煤炭资源资产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养护”等制度落到实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增值,抑制煤炭资源掠夺式开发、肆意浪费和人为破坏。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3.防止煤炭资源资产流失需要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根据中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以及《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煤炭资源资产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属于国有资源资产,所以煤炭行业也存在国有资源资产流失问题。在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中,谁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煤炭资源资产所有者职权没有进一步明确,致使所有者的权利无人监督落实,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益,被开发利用者侵吞,所有权管理事实上被淡化了。煤炭资源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煤炭资源被无价或低价使用,煤炭资源所有者没有因资产的付出获得足够的收益;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使资产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的下降;煤炭资源资产恢复,没有“折旧”。煤炭资源资产的流失,最终导致煤炭资源所有者所有权损害和煤炭资源资产低效利用。

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明确资产产权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使得资产价值运动的每一环节都有承担者和责任者。这样就对资产价值运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了法律监督、约束和进行制裁的依据,是防止煤炭资源资产流失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的煤炭资源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走上煤炭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2]赵国浩:《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3]赵国浩:《刍议煤炭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系统分析:理论与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赵国浩:《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最优配置模型,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赵国浩:《基于最优利用模型能源安全战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期。

[6]赵国浩:《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7]Zhao Guohao.Study on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6.12.

[8]Zhao Guohao.Optimization Model to Enhanc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Vol.11,No.1,2002.5.

[9]朱连奇、赵秉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刘成武、黄利民:《资源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封志明:《自愿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蔡运龙:《煤炭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魏晓平:《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理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钱阔、陈绍志:《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5]梁勇等:《中国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第6期。

[16]孙亦军:《建立国有煤炭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7]陈子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2004年第3期。

[18]付兴芳、魏晓平:《论煤炭资源的价值及其计量》,《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8年第6期。

[19]刘天惠:《运用经济手段创造煤炭企业平等竞争条件的建议》,《煤炭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0]陶树人:《关于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煤炭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21]汪云甲:《关于煤炭资源开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研究》,《煤炭资源学报》1998年第2期。

[22]郭哲:《中国煤炭业之怪现状》,《新财经》2005年第10期。

[23]姜文来等:《资源资产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Abstract:Energy is fundametially important to society,essential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with far reaching consequences including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s,economy,military and diplomacy.Due to the rapid and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China,there is now emerging an unprecedented upward trend.Energy is becoming an ever increasing hindranc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 to meet this new demand is causing the already unfavorabl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o worsen.For the unforseeable future we will continue to experienc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or energy,and environment restrictions.By balancing current energy needs with that of environment,we will be able to not only dramatically influence and improve energy safety locally,but we will also have the global benefit of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In this paper viable alternatives and unique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in depth,which will ultimately result in a formulation of a new strategy related to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be into and analyzes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ssues in China.

Keywords:energy;environment;developing route;management science.

1 INTRODUCTION

At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humanity is facing a critical decision—how can we meet the demands of developing a modern economy and simultaneiously protect and preserve limited glob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economy has brought about a tremendous increase in the standard of living,however,at the same time,it has negatively impacted the environment.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conomy,we must do a cost benefit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quality.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is goal can be accomplished by working to fin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model,allthewhile balancing the needs of environment quality.

Foundation ite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No.70873079),Shanxi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No.2009011021-1)and Shanxi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peration foundation(2008081014).The Proceedings of the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k Management &Global e-Business,2009.8. We have arrived at a point where we must now begin to make changes to our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production mode,market behavior and means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order to find a metho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arante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th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2 CHALLENGES AND STRESSE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2.1 Stresses coming from constantly increased economy for more energy

Since the start of China’s Open Door Policy 30years ago,China’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rapid,steady upward growth trend.In the past five years alone,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y has surpassed 10%,the largest increase since opening up.In 2008,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in China was 6.1%compared to the world average increase of 4.5%during the same period;furthermore,the rate is also 0.8%higher than the 9.8%average annual increase rate of the nation since opening up.Overall GDP moves up from sixth to fourth place in international rankings.See the details of the portions in world economy in table 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now is in the midst of double digit acceleration of bo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to both the necessary factors which susta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upply and demand of domestic markets,and this trend is expected to continue.In regard to market demand,socio economic status has increased,due to the growth of real average wages and median incomes,subsequently family wealth as a whole has been increasing,driven by increased purchasing power,consumer demand and disposable incomes.Savings rates in are also up.The current total of bank deposits in China is fast approaching 1.8billion,foreign currency deposits has reached$1700billion.Direct annual investment is over$70billion.The toal labor force of the population,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mounts to about 130million.Due to considerable capital investments nationwhide,the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s in place to facilitat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Furthermore,the reliance on energy which forms the core of thi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urther adds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ble 1 The portions of Chinese economy in world(Ratio of world overall amount,%)

续表

Sources:IEA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from the data of IMF、CEIC、ADB、IISI and WTO.

The accelerating growth of the economy also increases the depletion rate of the coal supply in China.At present,the backbone of supporting GDP growth chiefly relies on heavy chemical industry,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y.Compared to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resource consumption,coal accounts for a domineering 70%.

2.2 Stresses coming from the issue of energy suppl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Since the 1950’s,the scale of the energy industry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both size and scope,most notedly after the Open Door Polity and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The capacity of energy supply has been increasing greatly,which in turn fuels the rapid growth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However,in the course of this development,the issue of demand outstripping supply,and the resulting insufficient amounts of energy has become quite eminent and energy has,in the short term,become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Progress made by the energy market reform,has meant that more and more fuel and gas have now been imported from abroad.This resulted in energy restraints to the social economic growth were largely being eliminated by the end of the 1990’s.However,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the forms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have changed drasticall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causing some high energy-consumption industries to develop disproportionately,which in turn makes new demands on energy and thus creates a new trendline(see fig.1).The energy restraint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have become obviously large again.

Figure 1 State of Overall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China

Source:Research Institute of Energy,National Communitte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pared to energy supply and its origin,the historic forms of energy in China are very abundant,and ranks No.3in world ranking.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re large enough to sustain energy safety in China.However,it is disproportionate for the traditional energy structure,because there is a lower propor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which poses a hazard for energy safety in China.In terms of actual energy production,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strai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newable energy,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echnology,scales and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ost of a majority of technology-generated power for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s too high and the market capacity is relatively narrow.The flexibility of energy supply is very low,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ergy output is impeded.

With regard to energy demands in China,the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probably continue to outpace global averages of consumption due to fact that China is in the midst of a unique development phase that is transform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energy consumption will be reduced and freeing the economy to grow as a faster pace,with a relatively low consumption of energy resources.Historically,China has long relied on coal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low rate of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available The lack of clean coal utilization means not only low efficiency of overall energy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negativ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pollutants.

2.3 Stresses coming from more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pollution

Since China has historically ha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and a large population,it has tended to consume more of these resources.Such a rapid growth 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has caused an overloa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sues involving water pollution,ecological degradation,and drainage are evident.Civilization is now facing the perils of an unprecedented environmental crisis.For example,some 70%of all rivers are polluted. This means that about 300million farmers have no access to safe,potable water.Solid wastes from industries have doubled in the last ten years ago.Urban air pollution,desertification,acid rain,soil erosion and a elimination of many species,are all serious issues.Furthermore the stresses of coal-based energy structure,low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weak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as well as,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ad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coal as a resource,and thus coal pollution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is a major source of the overall pollution problem.Studies show that pollution from coal burning accounts for 70%of smoke and dust discharge,90%of sulphur dioxide discharge,67%nitride discharge and 70%of carbon dioxide.The result has been a severe increase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ertain industrial and densely populated cities.Additionaly acid rain shows up in certain areas and cities as well.Also,in the process of mining and transporting coal itself,casuses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Another issue is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also polluted in the process of desulphurization and coal production.

The pollution flexible index is indicated in fig.2.The index is mostly lower than the one in China.Some negative values appear throughout the years.The graph shows pollutant discharge speed is decreasing faster than that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due to the effect of energy-saving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are helping protect the environment.China is now in the process of decreas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environment that are originating from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However,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llenium,the flexible index experiences has seen peaks and troughs,which indicates a certain amount of pollution discharge still exists in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Figure 2 State of Pollution Flexible Index of GDP in China

Source:CCICED Task Force on Pollution Reduction,2007.

2.4 Stresses coming from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reaty

Energy related activities account for a large percentage of total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Researches show that global warm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rising density of carbon dioxide and some green house gases in the past 100years.The climate in China has also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ee fig.3).

Climate change is a major global concern.It is not only an environment issue but one of development as well.In fact,climate change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plex issue concerning not only the global environment,but also politics,the economy,and trade as well.And it is potentially magnified when you consider it against backdro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 issues.With the increase of energy resources alternatives and green-house air discharge,those critical of the situation have come to refer to it as the“China menace”,suggesting that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consumption of more and more resources has led to it becoming a menace to the global community.The real,underlying reason of the so called“China menace”,is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posed a great threat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conomies of some more developed western economic powers,most notabl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Thus in the political game of this global warming campaign has begun.China is now often the target of constant unfair scrutiny,which leads to the more intense diplomatic competition.It has become a struggle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The question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see it then becomes to develop or not to develop.And for those sa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nswer seems to be an obvious one.

Figure 3 State of Annu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ource:2005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3 ANALYSI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t present,energy and environment are never mutually exclusive;they are directly related both in terms of social politic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the economy,and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forming agiant complex social system.Energy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a main topic of discussion in China for several decades,especially,since the Open Door Policy.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is the awareness and attitude towards a variety of survivability and standard of living.It is the core of the politics and reflects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nd manipulat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whereas globalization makes individual nations’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se unprecedented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Within the 30-year opening-up,total GDP has expanded 58times in China.In this increasing trend,industry has constantly been the leading power.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of government report,China will have basically finish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2020.That is to say,China will finish its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in 50years and no more than 70years.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ssues,insufficiency in resources,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generation will occur;reversely these issues will become a bottleneck and have adverse restrictive effect o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3.2 In-depth analysi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essential part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ity.Most 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regenerative,as a result,once damage is don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revival of it is hard and costly,some of the damages are irreversible.China has relatively restrained resources per capita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With the enlarged capacity of economy and enormous growth in population,energy is becoming insufficient and particularly in oil dependence on foreign supply.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 and soil pollution and some major gas discharges rank the first internationally.In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usage of chemical petroleum fuel,the density of some green house gases,such as carbon dioxide,is rising,which mostly accounts for the global warming.Such extreme climat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atly worsen the chances of human survival and living quality.Consequently,to sustain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these major concerns should be well resolved.

4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ROUT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fter many efforts to gain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China has attached a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hich in turn relates to the nation’s safety of economy.And China now is actively and practically participating in relevant world development progress.By emulating systematically from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China is under a favorable way of entering the stage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is loading herself with all the cost of“made in China”while contributing to world economy markets.China will be entitled to enjoy rights of utilizing world resources.As a responsible country,China is also under an obligation to reasonably use its own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resources,lessen the pollution impact on local,regional and global areas by means of adopting mode transformation,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4.1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Less proportion of resources per capita,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China’s energy and environment.The restriction of energy determines that China is supposed to be on the route of resource-saving as its strategic development.But actually China has been on the route of roughly-open economic development,depending mainly on the enlargement of producing elements to increase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Some of the growth achieved is at the cost of over-load of energy and disqualification of environment criteria.

After 30year’s opening-up,China now is facing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midst conflict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Nevertheless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is restrained by many factors;it is not an overnight success to transform economic growth form and style.In view of industrial histo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ising trend of consumption of the Chinese,along with the condition of central position of world manufacture and new technology,the stage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ialization will be predicted to continue for 15to 20years.It is admittedly a barrier to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Moreover,with regard to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growth in 2002,it could cycle for a while and will recur periodically.Even under the adverse situation of economic recession,China will bring about some uncertainty to the restraints index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o expand its domestic needs.Inertia of economy operation and form of growth will directly test the nation’s macro-regulative capacity to achieve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ith the updating indust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China sustained its high investment rate,unbalanced capital distribution,which caused low labor cost,and the development lagging of the third industries and unfavor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and updating a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ustainability.China is now striving to promote high-tech industries,revive equipment manufacture,innovat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pace up service industries,esp.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We have to bring the perfection system of rewards and penalties in resources-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xecute system of statistics and monitoring of resource-saving and pollution deduction,strengthen and improve macro regulation,economic measures,law enforc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various polices in order to revitalize economy and maintain an effective,stable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y.

4.2 To promote the basic policy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highly emphasized.The national“Eleven Five”plan sets resource-saving and discharge-reduced as the restraint standards,it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in the basic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saving is to enhance development potenti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preserve productivity.Cases shown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ment mode of resource saving and favo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a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ew region development.An overall op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saving policy will benefit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such as industry,agriculture,transportation,architecture and social services.Way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yles and consumption mode can also profit.

Low carbon oriented developing approaches are the major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uarantee a relatively large survival space and sustainable,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Adjusting to the local situations,China is setting up a resources system which caters for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a low cost and high effectiveness for future industry economy and gradual realization of lowcarboniza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economy.

Adhering to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we are supposed to constantly innovate 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high energy effectiveness,and low discharge and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natural carbon industries.Backed up by the coal-centered energy,China is on the path of realiz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clean coal usag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us structur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4.3 To structure the favorable function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trategy outlined above,apositive and accurat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execution is required.We are supposed to found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s in the long run.The systems should b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law enforcement,enterprise-suppor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Governments of all levels consciously shoulder the task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accelera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meanwhile improve such systems as financial tax,price policy,index system,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law enforcement and standardized system.For the part of enterprises,they must abide by enviro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of discharge,and furthermore,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and hence,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is stressed and will become public awareness.

In-depth issu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lies in cultural value and value orientation.In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based on law enforcement and required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s to structure energy-saving society.Some softened measures of culture and morality come into use to achieve positive social development.The reinforcement of publicity of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iness,along with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public and non-government’s“self-change campaign”will diminish negative activities against environment.

REFERENCES

Wang Jinnan and Cao Dong.(2004)‘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2020(in Chinese)’,China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Jiang Zemin.(2008)‘Reflection of Resource Issue in China(in Chinese)’,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No.3.

Scott J.,callan Janet M.,Thomas.(2006)‘Envi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ghua Univercity publishing house.

Zhao Guohao.(2005)‘Management of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Proceedings of 2005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conomics Growth in China,Vol.3.

Li Zhijiang and Wang Zhouhui.(2008)‘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Statics &Information Forum,No.5.

Pearce Turner.(1990)‘Economics and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ornment’.England:Havester Wheatsheaf,Hertfordshire.

Zhao Guohao.(2002)‘Optimization Model to Enhanc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No.1.

Zhao Guohao.(2007)‘A Study on the Safet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hinese Natural Resourc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August.

Hu Xuemian,Zhao Guohao and Jun Zhao.(2008)‘A Study on Forcasting Coal Demand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October.

Cui Fengjun and Yang Yongshen.(1998)‘The assess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Vol.18,No.2.

[1]作者赵国浩,载《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5期。

[2]本文得到山西自然科学基金[No.200611042]和山西省留学基金[FSJ06002]资助,作者:赵国浩,载《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九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作者:王永光、赵国浩,载《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4]作者:赵国浩、李静娜,载《煤炭新产业与资本化高峰论坛论文集》,能源世界出版社,2008年。

[5]Authors:Zhao Guohao,Li We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