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为25.36亿吨,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7年的38.8%。同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炭企业传统的粗放开采和低效利用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照此模式发展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山西省是煤炭资源蕴藏大省和煤炭资源开发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07年山西煤炭产量为6.3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5%,调出量占全国各省调出量的75%。所以研究山西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表明建设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主题的和谐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任务。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要走资源、能源节约的道路,是中国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研究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决策和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
1.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过程
根据重要事件(如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论著、代表性会议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时期。
第一阶段:酝酿时期(20世纪20~60年代)。在该阶段,一些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理论先行者,提出了不少与可持续发展观有关的见解。国际公认的生物圈学说的奠基者,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就系统地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他指出,人是地球的公民,“他可以,也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行动,不仅从单个人、家庭、种族、国家或国家联盟出发,而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从他与之牢不可破地联系在一起并不可能脱离的那一部分地壳出发”。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则以独特的大地伦理的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制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他的“像山那样思考”的呼唤,在当代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向世人推出了他的《生存之路》,论证了人口与资源之间平衡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了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这些步骤,不坚决果断地加以贯彻执行,不根据有限的资源来重新调整生活方式,那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以不可遏制的速度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以及人必须与自然融洽的告诫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将《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视做“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并称赞该书“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由于卡逊的书深刻揭示了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灾难性影响,引起了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的反对与诋毁,导致了政府的干预,并产生了通过立法限制杀虫剂使用的政治行为,所以真正的环境运动由此开启。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经历了现实的环境运动的洗礼后踏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80年代末)。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至少在西方对工业污染、资源利用、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关注已渐成时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的环境运动,都聚焦于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反省。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反省中,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在该阶段,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起到历史性推动作用的首先是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及其两个历史性文件。1972年6月,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一个是《人类环境宣言》;另一个是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基于以上认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与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协调地实现。1982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自然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由此确定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承诺,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又一哲学基础。在1980年前后,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框架大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被提出并开始得到运用。
第三阶段:确立时期(1987~1992年)。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一个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获得通过并出版;另一个是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编著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的出版;最后一个则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从仅仅关注资源与环境到同时关注社会与文化,从试图孤立地解决环境问题到明确环境与发展不可分离,从纯经济的视角转向哲学的视角,逐步成为与工业文明发展观、现代化发展观相区别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可持续发展观。然而即使如此,也只能说世纪之交的可持续发展观仍然是有待挖掘和丰富的发展观,并未定型。它的成熟一方面有赖于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人口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系统,涉及的领域、空间和时间十分广泛,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含义,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提法。“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章和文件中,《布伦特兰报告》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些出版物,较早地使用了这一词汇。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或定义,全球范围内一直在进行广泛的讨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以下几种:
(1)1991年,在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存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Forman 1990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可持续”。
(3)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保护环境:可持续生存战略》提出,“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品质”,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4)Barbiea 1989年在其著作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5)英国经济学家D.Pearce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必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6)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7)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4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进而提出效率、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三者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序,高的生态序是实现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8)叶文虎、栾胜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坏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坏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由以上国内外各种观点的浅析可见,由于人们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解角度不同,对达到可持续性发展途径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侧重于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生态学家侧重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但其基本共识是,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经济可持续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可持续性:“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这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来的。此概念于1989年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有:人类应坚持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当代人在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努力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又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在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及利用上,人类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而且必须要考虑到将来,必须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公平性原则: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这也是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需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增效和环境保护四者之间协调发展。
(4)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强调人对资源和环境无害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场利益,目的是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不间断的、高效的,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整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满足人类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需求的阶跃性过程。
(7)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根据合理的需求,对资源的利用进行全面的均衡和协调。
(二)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简介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实现持久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是人类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国际上已经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首先要遵循这一宏观界定,同时还要体现煤炭资源的特点和煤炭企业的特点。
首先,煤炭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决定了煤炭产业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勘测期—开发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因此,从时间上看,煤炭资源是不可永久、持续利用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含义应是在积极寻求可替代能源的同时,尽量延长煤炭资源的可用时间,增加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为子孙后代留有更加广阔的生存时间。
图5-1 煤炭产业的生命周期
其次,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从空间上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煤矿区范围内,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煤炭企业的社区、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确保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品质洁净、数量充足的煤炭、煤油品、电力和煤基化学品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缓煤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煤炭企业的矿区、经济、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让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在寻找到可替代能源之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虽属国家部门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但却是以矿区为基础的,其落脚点是以矿区所在具体区域和空间,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因此,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时间上说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相对的。虽然煤炭资源无法实现永久、持续开发和利用,但应保证其可用到替代资源出现之前。
②从空间上讲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煤矿区范围内。
③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清洁、高效、优良的煤炭、煤制品、电力及煤基化学品,这也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④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减缓煤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⑤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矿区、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⑥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基本情况
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目前,山西省拥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和大同、阳泉、潞安、晋城、霍州、华晋、平朔、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山西省焦煤等十大煤炭生产、供应基地,为国内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在探明储量中,炼焦煤占53%,动力煤占26.8%,无烟煤占18.7%。近年来,煤乡——山西省的资源优势正从国内向国外不断延伸。山西省煤炭除满足国内的需求外,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山西煤炭资源蕴藏情况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山西煤炭储量已探明的有2800多亿吨,占全国煤储总量的1/3,远景储量达9000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山西因此被誉为“煤乡”。山西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自北向南分布有大同、宁武、西山、河东、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平陆五个煤产地。山西六大煤田煤炭资源储量状况,如表5-1所示。
表5-1 山西六大煤田煤炭资源储量状况 (2000米以浅)
资料来源:《山西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
山西的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越等。山西煤炭品种齐全,有九大煤炭品种,分别是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长焰煤、弱黏结煤、褐煤。山西煤炭具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即低硫、低灰、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黏结性强。大同煤田弱黏结煤以硫分和灰分低、发热量高而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遐迩闻名。在现有的六大煤田中,大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产地,太原西山煤田是省内最大的炼焦煤产地,阳泉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
2.山西煤炭资源产量情况
近年来,山西煤炭产量情况如表5-2所示。
表5-2 2004~2008年山西省煤炭产量情况 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山西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1.山西煤炭企业整体情况
中国目前煤炭企业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三类。
山西煤炭企业在全国煤炭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中山西企业有14家,其中前10名中有5家山西企业。如表5-3所示。
表5-3 2008年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山西企业上榜名单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工业网(www.chinacoal.org.cn)。
2.山西重点煤炭企业简介
(1)煤炭生产型企业简介。
①同煤集团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12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山西省北部的煤炭生产和运销企业进行重组,成立了新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2月实施债转股后,成为七家股东共同出资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形成了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39个县、区,拥有煤田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为892亿吨,总资产为405亿元,47对矿井,20万员工,70万员工家属,所属子公司、分公司和二级单位139个。已形成以煤炭生产为主,电力、机械制造、钢铁生产、工程建设、化工、建材、物业、旅游等多业综合发展的特大型现代化企业,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名列第94位。2006年6月,大同煤业A股在沪市成功开盘上市,标志着同煤集团首次挺进资本运营市场。2008年,集团煤炭产销量为1.22亿吨。
②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煤种最全、煤质优良的炼焦煤生产企业。目前,子分公司主要有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其中西山煤电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汾西矿业集团公司、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华晋焦煤公司、山西焦化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煤炭销售总公司、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山西焦煤总部设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集团公司地跨太原、临汾、运城、吕梁、忻州、晋中、长治7个市的25个县市区。现有28个生产矿井和18座洗煤厂。山西焦煤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集矿井建设、煤矿机械制造、机电设备修造、发供电、化工、建筑安装、建材、运输、进出口贸易以及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主业突出、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2008年原煤产量完成8029万吨。
(2)煤炭销售型企业简介。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国资委和11个市国资委出资,在原省煤炭运销总公司的基础上重组改制,组建的以煤炭生产、运销为主业,辅之以煤炭加工转化、煤化工、发电等为一体的现代大型煤炭产业集团,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新组建的山西煤销集团注册资本101.5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406亿元,集团公司下设11个市分公司,98个县区公司,25个控股企业,有员工4万多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西煤销集团已建成遍及山西省各地的煤炭生产、储运和行销全国26个主要省市的煤炭销售网络,年产运销煤炭近3亿吨。并与交通、光大、民生等银行,国家五大电力集团,中国神华、中煤集团和铁路、港口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截至目前,集团公司已累计销售煤炭31亿吨,实现利税270亿元,上缴煤炭专项基金750亿元,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运销专业企业。当前,全集团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集煤炭采购、仓储、发运为一体的面向全国的铁路、公路煤炭销售网络,实现了煤炭物流的全新运营模式。
(三)山西煤炭工业近五年发展情况
过去5年(2003~2008年),是山西煤炭企业发展最好最快、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时期,是煤炭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煤炭工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多的时期。5年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努力在集团化、清洁化、多元化、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上下工夫,山西省煤炭工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走上了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与2003年相比:
①山西省矿井数量减少46.7%,由4878座减少到2598座;煤炭年产量增长46.7%,由4.5亿吨增加到6.6亿吨。②煤炭年出省销量增长76.7%,由3亿吨增加到5.3亿吨。③煤炭行业年销售收入增长3.85倍,由722亿元增加到3500亿元。④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增长3.9倍,由65.3亿元增加到320亿元;上缴税收增长3.7倍,由88.5亿元增加到415亿元。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1.9倍,由15130元增加到43988元。⑥山西省各类煤矿单井平均规模提高了3倍多,由7.4万吨提高到36万吨左右。⑦五大煤炭集团非煤产业销售收入由76亿元增加到942亿元,五年增长了11倍多,非煤产业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3.6%提高到43.4%。⑧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3年的1.18下降到2008年的0.42,为同期全国百万吨死亡率的35.5%。
(四)山西煤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环境严重
煤炭经济对山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煤炭是宝贵的资源财富,煤炭经济是山西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全省和全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长期过度无序开采和生产方式分散落后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表沉陷、矿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2.产业集中度低
2005年底,在资源整合工作正式实施之前,山西省拥有生产煤矿3811座、4278对井,平均单井能力不足14万吨,特别是乡镇煤矿,平均单井能力只有7.48万吨。山西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的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尚不足40%、占全国煤炭总产量不足10%。产业集中度低,与全国重要产煤省的地位不符。
3.煤炭企业矿区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任务艰巨
经过20多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山西省煤炭开采强度达到23.13%,分别高出陕西14.3%、内蒙古(西)14.7%。但近几年资源勘探工作滞后,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明显不足。2000~2005年,山西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17矿,因资源枯竭关闭破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2020年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将有36处生产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减少生产能力4800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减少生产能力约3000万吨/年;乡镇煤矿近一半矿井关闭,减少能力近亿吨。其中,孝义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
4.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落后
我国长期实行资源无价或低价政策,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资产的价值,占煤炭消费总量一半的电煤价格并没有真正放开。现行煤炭价格未能真正反映煤炭完全成本,一些煤炭开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成本费用,如安全成本、发展成本、退出成本,特别是采煤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等外部成本没有或很少列入现行成本。由于价格机制、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5.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小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差。众多小煤矿生产力水平低、安全装备落后、采掘机械化程度低,系统不完善、矿井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差。二是安全欠账严重。据统计,山西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欠账累计达189亿元。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全省地方煤矿采掘一线人员80%以上来自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极不适应煤炭安全生产的需要。
(一)山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未来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7年山西省人均GDP已超过25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地区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地区步入中低收入地区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和区域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山西省地处中国的中部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但其他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方面相对贫乏,其经济体系也是依托煤炭建立的单一经济结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年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产业,过量低水平开采,低效利用,浪费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在国家公报的2007年各省GDP能耗中,山西以每万元GDP消耗2.757吨标准煤,在全国列倒数第四位,属高能耗省市。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亿~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由此可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山西省是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份,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的趋势,2005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为151.6万吨和11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6.1%和8.4%;废水、COD排放量分别为9.51亿吨和38.7万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4.5%和22.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183万吨,比2000年增长45.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3倍和1.21倍;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6倍和1.72倍。
山西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高污染水平。2008年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中有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孝义、灵石、河津、清徐等焦化、钢铁、建材行业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域大气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山西省大气污染呈现出由点源到面源逐步扩大的趋势。2008年在山西省地表水监测的103个断面中,仍有58.3%的断面为劣Ⅴ类;部分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山西省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仍是全国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垃圾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城镇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大部分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尚在启动阶段。
山西省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和覆盖度低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3.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50个贫困县全部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侵蚀模数大于1万吨/平方公里的地区占1/10;长期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3%,严重破坏区面积占到1.7%;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2005年累计已达3000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74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0亿吨,占地达2万多公顷,且每年新增约4000多万吨;矿山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地质灾害分布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占到山西省国土面积的3.83%。
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省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山西乃至全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概括为“四低”: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污染影响,山西省新生儿缺陷率高于全国的平均缺陷率;呆傻症发病率是全国的4倍;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前所述,目前山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4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分别排在第28、31、3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山西省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山西省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山西省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可持续开发模式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运作机制,针对煤炭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国家和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框架下开展。本章主要参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发展规划。
《山西省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方向的表述: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加快深化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实现我省由煤炭资源和煤炭工业大省向新型煤化工大省和煤炭经济强省转变,推动我省煤炭经济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快煤层气开发和利用;③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④有序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⑤加强矿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①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改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③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④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在资源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①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②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重要措施,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在《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加快切实抓好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制定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规划。依法取缔违反环保法规、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煤矿,强制淘汰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对地处生态敏感区,造成地表塌陷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煤矿实施限产、改造和治理措施;所有煤矿应完成矿井水达标治理和矿井水资源化设施建设,完成矿区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治理;完成矸石山自燃治理和扬尘治理;要把环保达标作为矿山取得合法生产资格的条件之一;启动矿山生态治理工程。在太原、大同、阳泉等地建设10~20个矿山生态恢复示范工程。(www.xing528.com)
(三)山西省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
煤炭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要立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零排放”,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实现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矿区。
结合相关规划和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特点,在5~10年内要达到的主要指标为: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90%以上;矿井水为主的液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95%以上;土地复垦为主的生态环境美化率要达90%以上;煤层气的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加工的比率,加大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其具体实现路径为:
1.节约煤炭资源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煤炭资源税费与动用储量挂钩的机制,加大资源监管力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制定政策,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煤层和极薄煤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增加煤田灭火工程投资,加快煤田火区治理,保护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
2.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
完善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宏观调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和经济扶持政策,协调煤炭开采与煤层气抽采的关系,改进煤层气矿业权管理,加强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制定“先采气、后采煤”的具体实施办法,统筹规划建设长输管网。
3.鼓励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加强技术攻关,解决煤炭气化的技术障碍,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完善煤炭产品质量标准,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发展,限制未经洗选加工煤炭的长距离运输和使用。
4.推进清洁生产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排放管理办法,加大污染物防治力度,以环境质量日报、环境总量控制为手段,实行污染现有量、削减量、新增量的统一调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完善考核办法,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行清洁发展机制(CDM)。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新建和扩建煤矿项目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严禁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为重点,建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和督察制度。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等资源,实行更加合理的财税扶持政策。
6.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
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煤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明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步入良性循环。
(一)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兴起。循环经济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从资源的开采减量化,生产过程中的再使用到生产后的再循环,全程考虑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1.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为工业园区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的典型代表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循环示意图如图5-2所示。
2.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工业园区
大同煤矿集团2003年初规划、开发了以煤为主,集煤、电、建材为一体的塔山工业园区。大同塔山工业园区以其未来大规模的产量,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以及前所未有的先进管理体制成为国家“精品工程”新亮点。
2003年元月,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同煤大唐热电厂和铁路公司已正式成立,同煤集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煤炭工业园区开始全面施工建设。“循环经济”是同煤集团建设塔山工业园区的一大特色。整个循环从采煤开始,年产1500万吨的矿井内通过大功率带式输送机,从工作面直接把原煤运到地面1500万吨的洗煤厂入洗,洗选出的精煤直接对外输送。对洗选中产生的中煤、尾煤等低热质煤和排放出的煤矸石、煤泥等废弃物,输送到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坑口电站进行发电,发出的电力除供整个园区使用外还可对外输送。同时建设热电联供系统,利用发电产生的余热,取代锅炉对居民进行供暖,工程完成后可以保证对同煤集团整个生活区的供热问题。高岭岩加工厂对洗选排放出煤炭中含有的高岭岩矿石进行深加工,制作高岭岩系列产品后,作为化妆品、陶瓷和造纸等产品的原材料。高岭岩加工厂和电厂排放出来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水泥厂排放出的废渣作为砌体材料厂的原料。将矿井排放出的工业废水、生活排放水,全部集中回收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再进入电厂使用。整个工业园区组成生态工业链,做到多业并举,实现煤炭资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全部项目建成后,整个园区年销售收入可达2511669亿元。
图5-2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
塔山工业园区必将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在企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同煤集团还要进一步建设晋北基地大的循环经济区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
3.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古交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是特大型煤炭企业,是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拥有全国最大的燃用中煤电厂。古交矿区位于太原市西部山区的古交市,隶属于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古交矿区建有西曲矿、东曲矿、镇城底矿、马兰矿和屯兰矿五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在1650万吨。如图5-3所示为古交矿区循环示意图。
图5-3 古交矿区循环经济示意图
在这个模式中,古交发电厂作为古交矿区具有链接作用的生产型企业,突破了传统的依赖外部供应原材料的方式,而是和古交矿区的五对矿井发生充分的物流联系,直接利用这五对矿井的选煤厂的副产品——中煤、煤泥和部分矸石作为燃料发电。所发电力一部分向系统外输送,一部分向循环体系内企业输送。而发电所产生的炉渣、煤灰则被系统内的古交建材厂(生产水泥、砖等)利用。发电所需用水除少部分来自系统内汾河的水外,大部分来自系统内污水处理厂中的水并闭路循环,如果运行正常,电厂不向外排放任何污水。最终,系统只向外输送精煤、电和建材产品。
在这个模式中,以中煤和煤泥作为发电厂的原材料,使得原有的滞留在矿区系统内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直接变为下游厂商的原材料;并相应地采取了国际上先进的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使得由于使用极为便宜的中煤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这样古交电厂不仅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的发电原料,还解决了长期以来滞留在古交矿区系统内的中煤和煤泥堆放及无法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由于燃料采用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技术选择所带来的环境优势,古交电厂的电力产品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也使得系统稳定性很高。
4.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在企业、工业园区层面,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要从煤炭的生产开发上节能、使用可再循环的原材料、提高资源回收率。在建设设计初就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考虑矿井在生产期间可能出现的大量废弃物,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厂、建材厂等。从整体设计规划上,按照“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过程物资循环利用,由整个生产系统构成工业性的“生态”平衡。要建立和运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开采模式。
(1)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
①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建设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依据资源条件,合理确定新建矿井规模,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限制小型矿井。
②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质性改变煤炭的生产状况,提高煤炭的生产能力和回收率。
③寻求适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和煤炭资源条件的开采方式,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范围,制定新的煤炭资源回收率标准和管理制度,限制采用落后生产方式和资源回收率低的矿井生产。
(2)清洁开采。立足于煤炭开采的生产过程,通过对采煤方法和工艺,岩层控制以及相关技术、实验研究平台等的开发和建设,解决传统开采工艺造成的生态与环境破坏问题。
①减少煤矸石排放。改革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减少煤矸石的产生。同时,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
②减轻地表沉陷。根据资源条件和地质情况,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
③减少瓦斯排放。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④减少水资源破坏。开展采矿与排水对环境影响研究,加强保水采煤技术的研究与工业性试验,限制和降低煤炭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破坏。同时,采取“清污分流”或“分质分流”等措施,将未被污染的干净地下水用管道排到地面,减少污水的排放量。
⑤减少材料消耗。煤炭企业在生产能源的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电力,也要消耗大量的钢材、建工材料、火工材料、油脂及木材等。加之煤矿大多为地下作业,浪费现象时而有之。为此,应在煤炭企业大力推广节能装备、节能工艺与技术,减少生产能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①瓦斯利用。研究瓦斯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两种方式的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生产适合山西省瓦斯地质条件的钻井、压裂和排采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瓦斯发电、瓦斯生产炭黑及瓦斯民用等。
②土地复垦。研究采煤塌陷土地的土壤特性变异分布规律,塌陷地不同复垦工程方法的复垦土壤重构技术,塌陷地复垦土壤改良技术,塌陷区复垦耕地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确定开采塌陷后土地复垦的最佳时机及土壤重构、改良的方法技术,形成适应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开采工艺和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重构技术。
③煤矸石综合利用。主要领域是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复垦、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制品及煤矸石制造肥料和提取化工产品。重点应是煤矸石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及制品。
④矿井水净化。研究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电渗析和反渗透技术,使高矿化度、高硬度矿井水资源化。
(二)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投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总体推进、扩量提质、增效降污的可喜局面。但煤炭企业粗放开发、有关行业低效利用、污染环境、效益低下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善,与煤炭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简介
根据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提高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炭工业装备水平。到2010年,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部实现正规开采,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矿井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85%、80%、75%以上。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洗中煤、煤矸石以及其他共伴生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对煤层气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沁水、河东煤田煤层气项目,支持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和输气管网。到2010年,山西省煤层气开采规模达到6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模式,需要从技术角度和产业角度加以分析。
从技术角度来讲,要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探索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
从产业角度来讲,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电力、焦炭、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利用、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等能源产品,形成一次、二次能源并举,煤、电、气、油各类能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形成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多条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等新型服务业;调整煤炭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努力构造多元、稳固的支柱产业格局。
2.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的实践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晋煤集团),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19个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和山西省工业企业30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目前,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22个子公司、10个分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被山西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省属第一大企业方阵第5位,煤炭行业第3位。晋煤集团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成绩突出。
煤层气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目前,晋煤集团地面煤层气井达880口,其中在抽钻井339口,日产气量在80万立方米以上,井上井下形成7.5亿立方米的产气规模;与香港中华煤层气公司强强联合,正式启动煤层气液化工程项目;西气东送管道工程45公里主管道铺设完毕,将取代CNG车,更安全更可靠地向老区输道煤层气;与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金管理公司签订协议,每年出售CO2减排额度100万吨当量,可获收益约950万欧元。亚洲特大型的寺河120兆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调试验收阶段,集团公司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并最早实现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企业集团之一。
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上,晋煤集团成庄2×5万千瓦煤泥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一期工程,寺河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紧紧抓住100万伏特高压输电项目落地晋东南这个契机,和山东鲁能集团、山西和信电力公司三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共同出资组建了山西晋东能源开发公司,并依托我国首条超高压输电线路,规划赵庄、樊庄、郑庄三大煤电大型项目。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装备国际先进的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采用高效洁净燃烧等国产成套技术,建设3个大型坑口电厂,装机容量分别为4×60万千瓦、一期2×60万千瓦的赵庄电厂,4×60万千瓦的樊庄电厂(一期),4×60万千瓦的郑庄电厂(一期)。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上,按照“新建、并购、研发”并举的指导方针,晋煤集团与山西丰喜肥业集团强强联合共同发起成立了“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高平“3652”(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联产6万吨甲醇)和闻喜化肥厂“1830”(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联产4万吨甲醇)改扩建两个项目。2005年,集团公司控股的七个化工企业,年产合成氨140万吨、甲醇44万吨、尿素185万吨,年产值达到44亿元,成为集团公司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煤化工产业的规模经济。同时,为了科学开发和利用“三高劣质煤”资源,他们还积极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共同组建了“山西天河煤气化公司”,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建设年产10万吨合成油示范工程项目。
煤泥、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晋煤集团便在煤泥、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上做起了大文章。早在1989年就建成了年消耗煤矸石40多万吨的煤矸石电厂,年发电2.8亿千瓦时。2003年7月,又在成庄矿工业区预留场地,开工建设了成庄2×5万千瓦煤泥、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年消耗煤泥40.5万吨、煤矸石25万吨、矿井工业及生活污水240万立方米,减少占地190余亩。发电后的炉渣和粉煤灰将作为集团公司水泥厂的添加料和煤矸石砖厂的原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3.煤炭企业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路径
发展洁净煤技术以及煤矸石、煤泥和煤层气的综合利用技术,构建资源环境整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是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要求和必然选择。推广应用煤炭洗选、水煤浆和煤炭液化等洁净煤技术,研发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把煤炭高效洁净地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煤炭洗选加工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和煤层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
(1)洁净燃煤。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为宗旨的洁净燃煤技术,已成为世界煤炭利用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推广先进、洁净燃煤技术是提高燃煤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①应用先进发电技术。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和可用率、发电效率、单位煤耗、环保性能、投资和成本等因素,应在全国电力行业大力推广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
②推广烟气净化技术。应加大力度,推广烟气脱硫技术、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和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减少电厂的烟气污染。
③粉煤灰综合利用。主要领域是粉煤灰制作建筑材料、粉煤灰井下回填和充填矿井塌陷区、粉煤灰筑路和从粉煤灰中提取化工原料。
④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针对我国锅炉煤种供应多变、原煤直接燃烧比例高等特点,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改造热电联产和小机组。
(2)煤炭转化。它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改变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地面气化。逐步改造和淘汰中小规模和落后的煤气化工艺,发展先进的加压固定床、加压流化床和加压气流床技术。同时,应将大规模高效煤炭气化工艺作为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方向。
②地下气化。加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将气化遗留的煤柱、采用常规方法不宜开采的煤和限制开采的高硫煤为主要方向,以达到回收煤炭资源的目的。
③多联产技术。这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它将多种煤炭转化技术通过优化集成组合在一起,可同时生产各种化学品、液体燃料以及燃气、电、热等洁净二次能源,实现了煤炭价值的梯级利用,使煤炭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优化。
(3)加快煤层气开发和利用。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对山西煤层气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一五’期间,示范工程及产业化建设备选项目包括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两大煤层气基地为重点,建设沁南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油气战略选区示范工程项目、山西大宁先采气、后采煤示范工程项目;在淮南和沈阳矿区建设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在松藻和郑州矿区的严重突出矿井建设瓦斯抽采与利用示范工程;在淮北和阳泉矿区的自燃发火严重高瓦斯矿井建设瓦斯抽采与利用示范工程;在晋城和鹤岗矿区建设先抽气后采煤、煤炭与煤层气共采示范工程,以及瓦斯抽采与利用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等示范工程。”
煤炭企业进行煤层气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地面抽采与井下抽采相结合,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就近利用与余气外输相结合,居民利用与工业应用相结合,企业开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快煤层气开发和利用。
(4)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介选煤和干法选煤等技术,重点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选煤厂。大中型煤矿原则上要配套建设选煤厂,小型煤矿要依托大型煤矿选煤厂或建设群矿选煤厂。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扩大动力煤、高炉喷吹煤洗选加工量,提高炼焦精煤产品质量。逐步推广使用动力配煤,在煤炭中转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建设配煤厂,发展产、配、销、送及售后服务一条龙体系,为用户提供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环保型动力配煤。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侧重于从生态工业、环境保护等角度来论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侧重于从节约资源、提高技术、资源有效开发等角度来论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要共同推进、逐步完善。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表明建设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主题的和谐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
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甚至可以说,仅仅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也难以实现,必须从社会层面采取措施。因此,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指导职能,协调各方利益,尽快制定完善山西省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制度。
(一)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
引导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废物回收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支持。另外,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模式还未能与现有的、执行较好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融为一体,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结合、环保基金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优先支持等。当然,政府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是山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006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山西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地区,山西省从2007年3月1日起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同时停止征收能源基地建设基金。按照规定,对一般煤炭开采企业征收的基金收入按省级60%、市级20%、县级20%的比例分成,省属以上大矿缴纳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将按8∶1∶1的比例,在省、市、县三级进行分成。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企业难以解决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支出分别按50%、30%、20%的比例安排。
2008年,山西省征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166亿元,累计征收269亿元。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以及煤炭城市转型和发展。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有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如政府可在信贷、税收、财政和资金补助等方面对进行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的煤炭企业给予倾斜,使它们有充足的财力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加大设施投入,增强绿色产品竞争力;在价格政策制定过程中向煤炭企业倾斜,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GDP核算,对煤炭企业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形成压力,促使其关注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加大对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
当前,中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研究工作还很薄弱。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煤炭企业开发利用模式就不能快速健康发展;脱离企业的实践检验,经济理论也不能有新的发展。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成熟;市场机制健全,资源配置秩序正常;科技与管理人才充沛;公众环保意识强,形成绿色消费普遍倾向等。
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统筹研究煤炭体制、资源、安全、环境、转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偿使用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山西省范围内进行试点,为在全国推广创造条件。
建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筛选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用试点推动、典型示范和点面结合的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建设。
政府还应该整合省内的煤炭企业、科研院所、煤炭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结合试点的实践,开展一系列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具体可以包括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研究等。
(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兼并重组政策
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程,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是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国家在2007年11月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第十八条表述为: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鼓励中小型煤矿整合资源、联合改造,实行集约化经营。
2005年8月,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山西省市以下煤矿数量由整合前的4389座减少到目前的2598座,整合压减矿井比例达到40.8%;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山西省保留矿井全部实行了资源有偿使用。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决定,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兼并、收购改造地方煤矿186座,国有大集团和地方区域小集团产量已占到山西省煤炭总量的60%以上。
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程,要以培育现代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理念、技术、管理、资金优势,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安全生产水平,促进山西省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要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规划先行、稳步推进、整合为主、新建为辅”和“以大并小、以强并弱、扶优汰劣”的原则,依法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与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相结合,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坚持发展先进和淘汰落后相结合,严格相应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安全条件、生产装备、环境保护等资质条件,提高煤炭产业准入门槛;坚持统筹协调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相结合,明确股份制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保证兼并重组工作顺利进行和各方利益得到保证。
(四)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政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进发展模式成为煤炭企业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成为山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技术途径。
《山西省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实施意见》中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园区、社区、县域、市域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
要鼓励煤炭企业实施煤炭洗选加工,对洗选出的洗中煤、煤矸石建设综合利用电厂或开发建材产品,开发利用矿井水洗选煤,洗选用水要实行闭路循环利用,实现对煤炭“吃干榨尽”。要鼓励煤炭企业通过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实现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提高技术密集度和附加值,建立多联产能源化工系统,建设循环型新型煤化工企业。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成为山西省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示范企业。煤炭行业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应针对煤炭行业的现状与特征,制定适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既要与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相呼应,又要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具体实际,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五)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采煤技术政策
实现煤矿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是煤炭工业发展的方向。无人操作、无人工作面采煤在发达国家煤炭生产中已经得到推广。加快推进矿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是提高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
根据《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对于煤炭产业技术的政策为: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高效矿井。鼓励发展露天矿开采技术。鼓励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推行壁式采煤。发展小型煤矿成套技术以及薄煤层采煤机械化、井下充填、“三下”采煤、边角煤回收等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技术。鼓励开展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究。鼓励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
山西省要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办法,推进煤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努力使山西省出现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本质安全型矿井。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煤炭工业融合。要建立健全瓦斯监测监控、矿井产量监控和井下人员管理“三大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
(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合作与交流政策
山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加强国内和国际之间合作。要在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煤矿灾害防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等领域,鼓励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和经济合作。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开展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研究机构及试点省市的交流合作,总结并推广山西省内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做法,走出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有山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是一个山西煤炭企业加强可持续发展交流与合作的一个良好平台。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由商务部和山西省共同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性、开放性的博览会,每年一届在太原举行。举办中国煤博会的主旨是贯彻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构建国际型煤炭与能源新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2008年9月16~19日,第二届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在太原举行。煤炭与能源博览会的主题是:循环经济新思维,能源产业新增长,交流合作新平台,对外开放新跨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已经成为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的品牌展会、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最新成果的展示平台、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科工贸合作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全面提高认识和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讨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应用管理学和系统科学最新理论成果,选择山西煤炭企业作为对象加以研究,着重探讨了山西煤炭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得出了相关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山西煤炭企业要加快资源整合进程,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在产业政策、试点推进、对外交流、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化相关政策。煤炭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应共同努力推进山西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