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6.4.1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一是增加植物绿化面积。6.4.2西安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的浐灞河环境综合治理实证分析6.4.2.1西安浐灞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情况浐河和灞河位于西安东部,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大水系,也是西安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依托。

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6.4 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

6.4.1 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一是增加植物绿化面积。根据城乡接合部的地理、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等地域特点,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的指标值,从而达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减弱噪声、减轻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的作用。

二是利用自然山水形态。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要加速山岭植被的保育和恢复,建立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山体植被保育区。维护和恢复河流水系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三是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应保护城乡接合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地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要将长期的生态价值与当前经济价值进行比较,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不破坏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开发利用。

四是城乡接合部绿化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通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发展,使城乡接合部固有的自然、历史生态环境重现原有的面貌,形成自然环境、物质环境、景观环境相互协调,有序演进的良性体系。依据城乡接合部的整体景观格局,增加城乡接合部绿化面积,均衡布置块状绿地,形成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斑块系统。

五是建立绿色通道。通过绿道的规划策略,增加景观中自然要素的连接度和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增强营养物、物种和能量的移动运输。将点、线、面、楔、环形绿地充分连接,使绿道从生产防护和美化功能逐渐向生态保护、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功能转化。

六是利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城乡接合部的农业用地景观。注重景观评价,提高景观的“视觉质量”[133]。在城乡接合部建设用地与之间的过渡地带,结合市域内林地、林带、农田、菜地等建设生态农业,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态控制区。

6.4.2 西安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的浐灞河环境综合治理实证分析

6.4.2.1 西安浐灞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浐河和灞河位于西安东部,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大水系,也是西安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依托。其中浐河全长66.4公里,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89亿立方米;灞河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47亿立方米。浐灞生态区以浐、灞河为中心,涉及未央、雁塔、灞桥三个行政区。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区域为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为89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为陇海线以北、东二环北延线以东、绕城高速路以内45平方公里(见图6—1)。2004年,西安市政府成立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6.4.2.2 浐灞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按照“以河流治理带动新区发展,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的发展思路,遵循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浐灞河流域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优势,依托浐灞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通过明确分工、错位发展,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重大生态和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浐灞河流域建设成为西安市的新型城区、生态区、商务区和景观区。

img39

图6—1 西安浐灞河环境综合治理区区位图

6.4.2.3 区域发展定位

城市型的生态区、生态化的新市区。

区域定位之一:新型城区。浐灞生态区是西安新的发展重点,通过流域的治理带动新城的发展,最终将建设成为一个城市新区,浐灞三角洲成为西安东北部的城市副中心。(www.xing528.com)

区域定位之二:生态区。浐灞生态区的建设使得西安市东北部出现万亩水域、万亩绿地,烟波浩荡胜似西湖,连片绿地和林地形成西安东部纵贯南北的生态走廊,成为西安市重要的生态区域与度假休闲场所。

区域定位之三:景观区。浐灞生态区将建设自然生态的滨河生态景观,成为具有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园林景观系统的景观区。

区域定位之四:商务区。浐灞生态区将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重点培育会展、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建设成为西安市东北郊的区域商业中心。

6.4.2.4 区域发展布局

区域格局表现为“一心三翼”。“一心”是指以浐灞三角洲、广运潭生态景区为核心的浐灞中心区域,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北翼为绕城高速以北直到灞河下游段,总规划面积约34平方公里,根据总体规划和规划的生态空间布局,这段由垂直于灞河的生态绿地划分为三段:分别是草滩大学城段、未央湖旅游度假区段和湿地保护区段。南翼为陇海铁路华清路以南至三环与绕城立交的浐河段,总长约9.4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东南翼,为陇海铁路至西康铁路段的灞河段,全长约4.8公里,规划总面积约18.3平方公里。

6.4.2.5 环境综合治理

位于西安东部城乡接合部的浐灞河生态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是:浐灞河城市段岸线整治全部完成,滨河大道全线贯通,浐灞河城市段沿岸生态重建基本完成,浐灞河城市段集河、堤、路、林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基本显现,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1.河道整治

河流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的级别为1级。规划段河道现状堤防的布局与走向原则上沿现状堤线,在规划堤防建设中,不够规划宽度的河段进行拓宽,现状堤距大于规划宽度的河段,原则上应维持现状河宽。河道内设施必须满足河道行洪畅通的要求,碍洪设施必须清除。各河流护堤地(绿化林带)控制宽度50米。中心河道整治,根据各河规划的中水治导线在需要进行控导的滩地和险工节点布置必要的护滩控导工程,在临近堤防高岸的部位布置必要的护堤、护岸兼控导作用的险工。宽阔河道宜采用“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的平面布局;河道较窄,流量较大的护堤险工拟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护坡等形式防护。到2010年,浐灞河堤防工程全面完成,浐灞河城市段累计形成水面15000亩。

2.生态重建

物种多样性保护。浐灞生态区属于城市河流地段,因此生态区的多样性保护应从城市自然保护和城市湿地保护这两个方面来着眼,提高浐灞生态区的生态价值。有学者对浐灞生态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采用关联法对浐灞生态区及其各功能分区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据此评价结果计算出了其生态环境承载力[134]。浐灞生态区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应确定为:保护特有的湿地植物种群,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类型;保护丰富的相对稀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水鸟种群;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创造机会;为西安市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优化服务。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浐灞生态区的重要和特有的景观类型。要以湿地景观保护实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亲近自然的生态场所,提供自然教育的标本。生态区将采取措施保护灞河下游灞渭交汇处和灞河上游绕城高速公路附近两片面积较大生态质量较好的湿地,使其发展成湿地生态系统。在浐灞三角洲和广运潭生态景区的人工湖内营造小型河湾湿地。到2010年,新增城市湿地5000亩。

3.绿地建设

带状生态绿廊:沿浐灞河两河四岸形成100米到500米不等的连续滨河绿带,沿铁路线和快速道路同样形成100米到500米的宽阔生态廊道,构建成第一级带状生态网,该生态廊道作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是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向城市纵深的主要通道。

面状生态湿地公园:在灞河进入规划区的上游区域,依山就势营造大型生态绿地,成为生态区门户生态景观区,为园区生态化提供良好环境准备和景观背景;广运潭生态景区位于浐灞三角洲的灞河东岸,建成后将成为园区中部的大型主题湿地公园,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灞河入渭河口的湿地公园保护区,是本生态园区的尾部面状绿化节点,通过湿地保护和湿地环境的再造,净化城市污染。

网状生态绿廊:主要的交通干道两侧均控制宽达30—50米的绿化带,在与滨河绿地交汇处则放大绿化空间,使滨河水景能通过侧向廊道引入地块纵深;核心区面积比较大的区域通过60米景观大道控制总宽达100米的绿化走廊,形成地块纵深的特色亚生态系统,与滨河绿廊和防护林带一起构成网络状绿化生态走廊。以上系统叠加,形成多层次、疏密有致的绿化生态体系。

“十一五”期间,生态区将大力构建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和网状生态绿廊。浐河西岸滨河路实现北至灞河入渭口、南至绕城高速的绿廊贯通,所有道路绿化和建设同步;确保广运潭二期工程建成,争取三期工程竣工,新增面状生态绿地8000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