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几个现象的思考
(一)关于“发客不发主”之说
“发客不发主”是笔者在单家集调查期间最常听到的说法之一。所谓“发客不发主”就是在单姓回族看来,外姓人到单家集这个地方都能很快富裕起来、发达起来,而作为村庄土著居民的单姓回族却始终发不起来。外姓人“来时拄个棍,出去背不动”,也即来的时候像个乞丐,离开时则变得很富有。不仅单姓回族这样说,而且外姓回族也普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承认村子里的杂姓回族家庭生活状况确实都比较好,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户多为单姓回族,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大户多出于杂姓。和这一说法相关联的是单姓家族的衰落。单姓家族历史上曾出过多位举人、秀才。明朝时期的单滨官至湖广桂阳知州;单家祖坟中至今还保存着质地优良、雕刻精美的墓石和碑文等遗迹,仿佛在述说着单家人过去的辉煌和繁荣。但和过去相比,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单姓家族已经衰落了,用单家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单家人在先辈手里把黄拔了”,意思是说单家最杰出的人在前辈已经出完了。谈到单家衰落的原因,有许多人说单家集祖坟附近原来有两棵大榆树,后来把这两棵大榆树砍了,单家人从此就衰落了;也有人认为单家衰落的原因可能与单家祖坟的地势过高有关。
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发客不发主”之说?单姓家族真的衰落了吗?笔者认为:第一,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人口流动所产生的一种效应或者说是“迁移生存优势原则”的一种表现。单家集长期存在着人口的双向流动现象,即一些杂姓回族从外地迁入单家集,同时也有大量的单姓回族迁到新疆等地。这两部分对流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最后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原居住地更好的地方,从而使其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得到充分释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就会逐步发展起来。相对而言,非流动的人群就无法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因而生活状况长期处在低水平稳定状态,甚至还会出现衰退的情况。第二,人的迁移流动意识常常反映人的生存发展能力,那些善于流动的人一般都头脑灵活、勇于冒险,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相反,安土重迁的人则相对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具有较强的安贫乐道心理。第三,所谓单姓家族的衰落是相对的。据村里人说,那些在不同时期迁到新疆等地的单姓回族现在的生活状况都比较好。这里有两个典型事例:一个事例是从单家集出去的单姓两兄弟在新疆经营的皮毛加工贸易占了当地市场份额的75%,他们每年为清真寺上缴的“则卡提”(天课)近20万元。另一个事例是,某一单姓回族在新疆经营4000亩地的棉花和500亩番茄,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二)单家集人为何重视教育
单家集人重视教育在西吉县是出了名的,不仅单家集人自己这样认为,周围乡镇的人也持同样的看法。单家集人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家集历史上就有很多读书人,出过多位秀才和举人。第二,单家集初等小学是西吉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在单姓家族族长单老爷的积极争取下修建的。第三,据粗略统计,单家集每年都有7~8人考上大学。截至目前,以各种形式离开单家集到外面工作的人超过600人,这些人一般都受过初中或初中以上的学校教育。第四,单民小学曾经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小学,现在也是全县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之一。第五,单家集人以孩子考上大学为荣,村里人不羡慕谁家发大财,而是羡慕谁家出了大学生。第六,单家集人关心学校建设、尊重老师。据《单民小学校志》记载,单家集人曾多次主动集资、捐地、义务出工扩建或维修校舍。近年来,每逢教师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村里人都会捐资为老师赠送礼物、解决教师生活方面的困难。第七,近10年来,单家集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男童入学率达到100%。到了中学阶段后,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花钱把孩子送到固原、西吉县城、隆德张程等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学习。以上所列举的七个现象在宁夏南部的其他回族村庄社区并不多见。单民小学现任校长戴全永在兴隆镇的很多学校担任过教师,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回族村庄像单家集人这样重视教育。那么,单家集回族为什么比较重视教育?(www.xing528.com)
在调查期间,我曾多次向接受我采访的人询问这个问题,试图从人们的不同感受和认知中寻找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之所以要如此留意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回族对学校教育的态度是淡漠的,正是这种淡漠导致了回族教育的相对落后,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回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变迁与发展。坦率地说,直到调查结束前我都没能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满意答案,如果把我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大致可以把单家集人重视教育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姓家族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山东地区迁来的。历史上的齐鲁大地书院林立、人文荟萃、俗尚文词,单姓回族的祖先在迁居单家集之前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人文习尚的影响。第二,单家集长期归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静宁县管辖,静宁县经济并不发达,但人民历来崇儒尚读,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对单家集的文化教育具有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单姓回族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包容性,历史上曾通过收养等方式吸收了很多汉族人的成分,这种人口发展过程很可能会带入汉族人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第四,集市经济对村庄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单民小学校长戴全永认为,单家集人重视教育与集市有关系,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换的中心,也是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习尚相互碰撞、融合的中心,四面八方的来客有可能把重视教育、崇尚读书的风气带进来。另外,集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从而为单家集人送孩子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三)单家集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原因
民族关系好也是单家集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单家集调查期间,有很多被访者直言告诉我应该把单家集的民族关系好好写一写。单家集的汉族有边、谢两家,总共只有18户人,确实是单家集的“少数民族”。前几年,我曾专门做过民族关系方面的研究课题,做过许多跨区域的实地调查。在我考察过的农村社区中,单家集的民族关系是最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居住格局看,回族与汉族在村庄里是交错而居的,汉族住户与回族住户庭院相连或只隔一条小巷。第二,回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纠纷,即使偶尔发生摩擦,也如同普通邻里之间的小矛盾。第三,回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往来非常频繁。汉族家里有红白喜事,村里的回族人会前去贺喜。比如汉族家里要是有娶嫁喜事,村里的回族乡亲会带着锅碗瓢盆帮助他们制作菜肴、招呼客人、贺喜,主人只管收彩礼,其他的事情全由回族乡亲帮助打理。汉族家里要是有人去世,村里的回族还会帮着料理丧事。笔者在了解单家集的民族关系时,既采访了回族也采访了汉族。边永珍是一位老师,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在有些地方,汉民多了欺负回民,回民多了欺负汉民,这些事情在我们单家集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单家集的民族关系真的太好了”。通过访问和观察,我感到单家集的民族关系确实很好,村里的人们对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有一种共同的自豪感,他们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给人一种真实、坦荡、轻松的感觉,彼此没有偏见,没有遮掩。
单家集相濡以沫的民族关系值得深思。笔者认为,单家集的回汉人民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历史传统。注重民族团结是单家集的一个历史传统,单家集的先辈们在加强民族团结方面起过重要的表率作用。我们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多次提到的单老爷就是一位很注重民族团结的人。单老爷是一位武举,他武艺高强,却正直善良,从不以强凌弱。他生前曾明确提出保护本村的边姓汉族,他曾对村里人公开说:“谁要是欺负了边家,就是跟我单世魁过不去”。他的言行为后来的人们对待民族关系起到了表率作用,强化了回汉民族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意识。第二,单姓家族的包容精神。单姓家族具有很强的包容精神,这一点村里其他姓氏的人都是认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单姓家族的包容和同情心,其他弱房小姓要在这个村里定居和生存是不可能的。第三,单家集的汉族人口数量很少,在回汉人口比例悬殊的情况下,人口居于多数的一方对人口数量较少的一方很可能会产生爱护和同情的心理。在单家集,不仅单姓家族与汉族关系好,其他姓氏的回族和汉族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谁要是有意欺负汉族,村里马上会有人站出来干涉、说公道话。第四,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与互惠。这个村的回族和汉族历来具有很强的相互尊重的意识。由于回汉民族互为邻里,边家和谢家汉族养成了不吃猪肉、不养猪的习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单家集也出现过强迫回民养猪的问题,村里的汉族同胞对此很不理解,他们把回族家养的猪赶到自己家里,以此来体现民族间的患难与共。边永珍老师至今对过去让回民养猪的事情耿耿于怀,感到费解。回汉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尊重还有一个动人的事例。单家集原来有一个关岳庙,这个庙完全是村里的回族主动提出并集资修建的,汉族同胞为了表示感谢,在大钟上刻满了集资修建关岳庙的回族同胞的名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搞合坊并寺、破“四旧”,时任单南村支书的边永祥同志明确表态:“要拆就拆关岳庙,陕义堂清真大寺可以做仓库用,最好不要拆”。在他的努力下,这座曾经接待过毛主席的古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边永祥把这座清真寺完整地归还给了村里的回族同胞。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单家集的回族正在考虑为村里的汉族重建关岳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