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家集:集市的兴衰存废史

单家集:集市的兴衰存废史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家集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集市的兴衰存废史,单家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村落内部的各种联系,不同家族的盛衰沉浮以及许许多多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集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家集能够成为集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密切相关。单老爷去世后不久,高窑寺立起了四日集,但单家集的集市并没有很快衰落。

单家集:集市的兴衰存废史

二、集市兴衰

单家集是一个集市村落。单家集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集市的兴衰存废史,单家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村落内部的各种联系,不同家族的盛衰沉浮以及许许多多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集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家集人今天的经济行为取向和价值追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们自己历史传统的推动。

(一)集市的设立

据《西吉县志》记载:“同治初年,硝河、单家集先后设立集市”[3],但从晚清时期修订的《静宁州志》的有关记载看,“单家集”之名至迟在雍正五年(1727年)就已经出现了。[4]由此看来,单家集集市的设立可能早于同治初年(1862年)。单家集能够成为集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密切相关。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宁夏南部地区的公路干线呈现出“两纵一横”的格局,两纵是银(川)平(凉)公路和中(卫)静(宁)公路,一横就是西(安)兰(州)公路。这三条公路实际上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如西兰公路就是以著名的陕甘驿道为基础历经多次修建而形成的。陕甘驿道自汉代起就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西北地区历代的重要交通干线。1927年以前的陕甘驿道从甘肃静宁县折向东北,经兴隆、将台、马莲、张易等地至固原县城,再向南折经瓦亭、蒿店去甘肃平凉,单家集也是必经之地。从单家集到兰州、西安的距离分别为280公里和350公里左右,到固原80公里,到静宁20公里,到会宁80公里,到秦安100公里,到平凉90公里。单家集起初只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们歇脚的地方,后来,汇聚在这里的各路商人之间有了相互需求———想用盐碱换取粮食的商人碰到了一起就出现了交易,这样既可以各取所需又不用再跑更远的路,慢慢地这里就变成了集市。

(二)记忆中的繁荣

尽管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有关单家集集市交易等方面的记载,但从人们的记忆中我们可以回味这个山村集市曾经拥有的繁荣。在单家集调查期间,笔者就历史上的集市情况先后采访了单文芳、苏文宝、单志仲、马占吉等多位老年人,说起过去的单家集他们普遍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据他们说,单家集集市最繁荣的时候就是他们能记事的民国时期。那时候,街道两边是对称的深廊檐铺子,街道不宽,但铺面很多,很好看。每逢集日,街市上熙熙攘攘、驼铃叮当。子夜时分,餐馆里的清油灯依然亮着,还有人在餐馆里吃饭。铺面主要是货栈和商业摊点,还有十几家供外地客商住宿、歇脚的车马店。河南、四川、陕西、山西等地的人都来这里做生意。河南人在这里卖小百货,山西人卖布,四川的商人来时挑着茶叶、山货,返回时带走甘草枸杞。宁夏北部的商队驮来的是粮食、食盐(白盐、青盐、干巴盐等)和枸杞;静宁、秦安、平凉、天水等地的商人用干鲜果、农具、百货换取粮食;当地人主要从事各种货物的零售、客栈饮食、牙行(经纪)等方面的经营服务活动。

民国时期,单家集有很多著名的商号,最大的叫文茂祥,经营百货,老板姓白,雇工有二三十个,管账的先生叫魏易武,实际上是一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此人对回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非常了解,留着回民式的胡须,村里人都管他叫“魏阿訇”,后来他当了平凉行署专员。当地的清真寺也积极参与集市贸易活动,有“北大寺的斗,南大寺的秤”之说,即斗行和秤行分别由两个清真寺掌管,人们认为寺里提供的斗和秤相当于官斗、官秤,是最公平的。每次交易结束后收取少量的佣金作为清真寺的收入,这样既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又为清真寺的运转提供一定的经费来源。为了保持集市的长期繁荣,村里人自发组建了民间商会,负责维持集市贸易的秩序,外地客商带来的货物如果不能及时销售,由商会负责把货物分摊给本地的坐商,做到宁可本地人受损失,不能让客商吃亏,从而为集市的持续繁荣创造了良好环境。繁荣的集市贸易使单家集在周边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时有“小北京”“静宁第一镇”之美誉。

(三)集市的衰落

单姓回族的先辈中曾出过几位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其中常常被人们提起的一位就是单老爷。单老爷生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是单家集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单老爷的真实姓名叫单世魁(1874~1926年),是三房头人,该村仍健在的单文芳是单老爷的嫡孙。单世魁20岁中武举,擅射弓,生前担任过平远县(今同心县)警佐之职。他武艺高强,但为人慷慨,仗义疏财,从不以强凌弱,尤其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对本村边姓汉族明确采取尊重和保护的态度,在当时的平凉、静宁、隆德一带享有较高威望,和官府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和平凉府的张邦统是拜把子兄弟,他去静宁时,静宁县县长要亲自出城迎接。(www.xing528.com)

1926年12月,冯玉祥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进入甘肃省,他手下一个叫吕希廉的营长带兵路过单家集。吕希廉一到单家集就把单老爷抓了起来,并要求他为部队提供100匹马,扬言如果不给马就把单老爷带走。单家集人为了保单老爷,凑了70多匹马,其余的折成钱给了他们。不料这些散兵游勇得到马和钱款之后并不满足,要求单老爷为这些马匹配上马鞍。在这种情况下,单老爷只好挺身而出,跟着部队走了。村里人知道单老爷这一走凶多吉少,便派了几个人在后面跟随。等走到六盘山的庙儿坪一带时,人们听到了一声枪响,单老爷被杀害了。乡亲们把他的遗体抬回村里并按照伊斯兰教教规送了“埋体”,来自秦安、静宁等地的回汉族群众1万多人参加了葬礼。单老爷之死给单家集人心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隐隐约约感到这件事情或许与单家集和高窑寺之间的集市之争有关。高窑寺就是今天的兴隆镇政府驻地,是一个以同治时期被安插的陕西籍回民为主体而形成的聚居村落,两村相距3公里左右,高窑寺在北,单家集靠南。历史上,单家集多由静宁县管辖,高窑寺则隶属于隆德县。1953年12月,两村分别从静宁县和隆德县划入西吉县。

单老爷去世后不久,高窑寺立起了四日集,但单家集的集市并没有很快衰落。这是因为,单家集的集市历史悠久,在周边地区知名度高,许多外地人知道单家集,但不知道隆德、静宁。单家集人爱惜自己的名声,非常注意维护前来赶集、经商的人的利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对客商不能有丝毫的磕撞。单家集回族既崇文又尚武,过去设立过武馆,出过好几个武秀才。老人们说,单家集人“顾朋得很”,也就是说很注意对群体内部个体成员的保护。单老爷在世的时候,视本村边姓汉族同胞如同家族内部的人,谁要欺负了边家,单家人就会站出来说话,主持公道。单姓回族处理与外来群体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做“善良的强者”,他们通过习武、增强社区内部的团结等方式塑造自己的强者形象,但又不以强凌弱,同外村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强调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单家集集市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解放后的体制变革。1953年,单家集从静宁县划归西吉县,成为西吉县的一个乡,当时集市还存在。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县人民政府把两个有着历史恩怨的社区合并为一体,单家集(单民)成为兴隆公社的一个大队。由于当时提倡赶兴隆的“社会主义大集”,曾经长期留居单家集的山西、河南、陕西籍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往兴隆,大部分商人因此返回原籍,单家集的集市也就被自然取消了。1962年搞“三自一包”,县上指定兴隆恢复集市,可单家集的集市却很快得到恢复。但好景不长,1966年搞“四清”运动时,兴隆税务所派人到单家集追撵赶集的人,阻止他们开店铺、摆摊子,自发恢复起来的集市很快又衰落了,这样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四)单姓回族人口的外迁

据村里人说,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单姓回族人口数量现今已发展到5000多人,其中居住在单家集的不到3000人,在不同时期以各种形式迁出该村的单姓回族人口超过2000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宁夏西海固地区。随着外姓的迁入和单姓家族内部的繁衍,单家集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从而使人们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从调查到的情况看,单家集人应对人口压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垦新的土地;二是从事非农业生产。单家集人之所以很在乎集市,注重对集市的管理和维护客商利益,是因为集市对于他们的生存来说太重要了。据老人们说,过去,单家集种地的和在集市上卖小吃、做其他小生意的大约各占50%,很多人没有土地,日常开支、用度对集市的依赖性极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单家集和高窑寺之间的集市之争实质上就是利益之争、生存之争。第三种方式就是外迁。

单家集人的外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因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而在外地找上了工作并永久居住下来。据单家集老支书许文杰的统计,单家集以各种形式外出工作的有600多人,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等省区的银川、固原、西吉、静宁、兰州等地。另一种是因为生活所迫、政治变革等引起的外迁。单家集最早的人口外迁发生在清末到民国时期。当时,很多外姓回族从各地相继迁入单家集,就在这个过程中,该村出现了走口外、上新疆的情况,迁移的理由是那里能养活人。值得注意的是,该村单姓人口的外迁与外姓人口的迁入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人们都是为了试图改善生存状况而迁移,当外姓人口逃离他们无法生存的地方而迁居单家集时,必然要设法瓜分老住户的生存资源,例如进入集市做买卖、通过和单家人结亲获得土地等,从而造成对老住户的生存挤压现象———新来户获得了比迁居以前更好的生活条件,老住户会因为各种生存资源的减少而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成为外迁的推力。

单家集人口的大量外迁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迁者以单姓回族为主。1951年土地改革时,该村迁出100多户人。1958~1963年,该村先后有几十户人迁出。这两次较大规模整群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新疆。20世纪60年代,西吉县搞返迁,县上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到新疆做动员工作,后来只有少量的人返回,大部分留居。此后,仍有生活贫困或家庭成分不好的住户零星迁往新疆。据估计,目前居住在新疆地区的单姓回族有200多户,1000多口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哈密昌吉、米泉、特克斯、新源等市县。另外,兰州塔山附近的单家湾居住着10多户单家人,海原县城西郊有20多户,彭阳县新集乡单家湾有30多户,隆德县桃园乡马儿岔村有10多户,西吉县王民乡姚坡村有10多户,他们都是民国以后相继迁出去的,均以单姓回族为主。近年来,不断有外地的单家人到单家集来寻根、上坟,单家集的一些单姓老人也到新疆等地探访离开家乡的亲人。老人们说,单家集的单家来到这里的时间较早,所以分散在西北地区的单姓回族基本上都是从单家集出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