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独路线转型探讨:朱卫东研究台湾研究专题

台独路线转型探讨:朱卫东研究台湾研究专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岛内外有关蔡英文能否带领民进党实现“台独”路线实质转型,以走完“执政最后一里路”的老话题又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民进党执政期间,并没有继续在野时期的“台独”路线转型进程,不属于本文的考察范围。因此,民进党执政八年,在“台独”路线转型问题上毫无建树。

台独路线转型探讨:朱卫东研究台湾研究专题

——兼论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变与不变

朱卫东

【内容提要】 民进党路线转型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产物和缩影,伴随着岛内社会两岸关系两大变革工程的演进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转型是必然的、自然的,也是渐进的、有限的,不同的阶段会呈现相同的反复。在大的环境结构没有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仍然摆脱不了“台独”神主牌,但从发展趋势和应对2016年“大选”的需要考虑.民进党路线转型势在必行,其调整的时机、内容和幅度,将取决于党内“大选”参选人的意愿与意志。蔡英文一旦拿到“大选”入场券,在转型问题上不能不迈步也不可能迈大步。会探索一条“新型台独”之路,更加注重策略和包装技巧。届时外界将会看到一个“姿态百变、本质不变”的蔡氏“笑脸台独”。

【关 词】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轨迹与规律/蔡英文 

20145月,上届“大选”高票落选的蔡英文再次高票当选新一届民进党主席,11月底,蔡领导下的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国民党几近崩盘式的惨败,大大增强了民进党2016年重返执政的势头。由此,岛内外有关蔡英文能否带领民进党实现“台独”路线实质转型,以走完“执政最后一里路”的老话题又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笔者认为,要科学预测民进党在“台独”路线转型问题上的变与不变、大变和小变乃至真变和假变,应该回归到蔡个人理念、民进党转型历程以及岛内政党竞争和两岸关系发展四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加以探讨。民进党能否完成“冻独”并逐步朝“弃独”方向过渡以实现战略转型,势将更多地考验蔡英文的远见、智慧与意志。

一、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内涵与时代背景

“民进党路线转型”这一概念是岛内舆论和两岸学界评述民进党调整发展路线尤其是“台独”和两岸政策(民进党自称为“中国政策”)惯常使用的提法,并没有大家公认的严格的科学界定。民进党路线转型内涵丰富,本文仅就其核心——“台独”基本立场的变化进行考察剖析,以期探究该党两岸路线调整的规律,为深化对民进党的认识、加强其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路线转型内涵的界定

对民进党路线转型的评判,核心是要考察该党对待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立场变化,关键点是对待“台独党纲”和两岸关系定位的基本立场。路线转型大体可分为战略转型和策略调整两个层次:前者是指民进党从根本上放弃“台独”立场、认同“一个中国”的框架,在两岸关系上实现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转型;后者则是指民进党为了选举等政治利益淡化“台独”而进行的策略调整。为此,对其研究考察应将党的路线与具体的政策做法和发展策略区隔开来,在研究素材的取舍上主要以党代会正式通过的文件为主,辅以个别领导人的指标性谈话。

以此为标准,本文主要考察民进党两次在野时期“台独”路线转型调整情况。民进党执政期间,并没有继续在野时期的“台独”路线转型进程,不属于本文的考察范围。2000年至2008年期间,陈水扁当局公开推行“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路线,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民进党未能利用执政的大好时机推动“台独”转型,而是退回到过去的激进“台独”路线上。八年来,民进党当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台独”意识形态挂帅,利用执政资源全方位地实施“去中国化”政策,不断充实台湾“实质独立”内涵。陈水扁从抛出“一边一国论”到提出“台独时间表”,鼓吹“制宪建国”,废除“国统纲领”,推动“入联公投”,将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从“台湾前途决议”的“温和台独”路线进一步推向激进的“法理台独”路线。因此,民进党执政八年,在“台独”路线转型问题上毫无建树。

()路线转型的两大背景:“台湾化”与“中国化”的较量

对民进党路线转型的探究既要放在该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又不能离开对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的分析,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特别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结果。

宏观面考察:民进党的路线转型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产物和缩影。近代以来,围绕台湾前途的发展方向始终存在两股力量、两种趋势的博弈较量:一种是东进,脱离中国的“台湾化”方向;另一种是西进,两岸统一的“中国化”方向。自1949年两岸“分离分治”之后,“台湾化”与“中国化”两种前途命运的较量复杂激烈。一方面,作为代表台湾本土“台独”力量的民进党,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利用李登辉对台湾政治体制和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造迅速坐大,“台独”与李登辉主政时期国民党的“独台”分进合击,使“住民自决”、“台湾主体意识”等各种名目的“台独”思潮不断在台湾社会蔓延泛滥.岛内政治朝向“台湾化”的分离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推动台湾前途“中国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大陆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努力,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升,海峡两岸的实力差距愈益拉大。与日益增强的实力相伴而生的是,大陆对台政策更为自信务实包容,大陆的和平崛起及其卓有成效的内外政策,使得近年来台湾前途发展的“中国化”趋势明显占了上风,以“台独”为目标的“台湾化”趋势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这种发展方向和势头还在不断强化。

从微观面考察:民进党的路线转型始终伴随着岛内社会和两岸关系的两大变革工程的演进而发展。19869月成立的民进党,迄今已走过了28个年头。过去28年,是台湾社会政治变迁从威权走向本土化、“民主化”最为剧烈深刻的历史时期。时至今日,这一对台湾前途走向影响既深且巨的社会政治转型工程仍未结束,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依然处在不太成熟的复杂演变过程中。另一方面,这28年也是海峡两岸关系从“对峙对抗”走向“交流合作”发生深刻巨变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国共两个执政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携手合作,使海峡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两岸关系已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以ECFA为标志的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日益紧密的两岸关系不仅深刻影响着台海局势及其发展趋势,也对岛内社会和民意趋向产生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力。由中国大陆崛起所主导的两岸关系发展大势,使包括民进党在内的岛内任何政党、任何势力都无法回避,必须要认真正视、正确应对。

正是在上述两大变革进程中,作为岛内社会代表本土力量崛起的政党,民进党也在历史的巨变中艰难地寻找和调适自身的角色定位。虽然民进党带有先天的历史“胎记”——由“台湾意识”异化而来的“台独”内核,但其发展路线尤其是对待台湾前途的立场和两岸关系的主张,也不得不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变、有所变”,从而呈现出炫目斑斓的复杂图景。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虽然形势所迫、势所必然,但是由于岛内分离主义的社会土壤深厚以及选举政治、政党竞争的复杂性,加上美国等外力因素的介入,该党的转型进程远比外界的想象要复杂得多、漫长得多。

二、民进党路线转型轨迹考察

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随着党内权力矛盾和路线之争,伴随着岛内外形势的变化与民进党的发展目标而不断调整。

19869月民进党成立到20005月上台执政,民进党在野时期的路线转型大体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9-1991.10):由“住民自决论”到“公投台独党纲”确立“神主牌”。民进党发端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岛内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党外运动”,“党外”成员的复杂性和政治诉求的庞杂性,为此后民进党内循环往复的派系内斗和路线之争注入了基因、埋下了种子。民进党首次全代会通过的“党纲”即提出“住民自决”的主张。此后,历经1988年通过的“417决议文”、1990年通过的“台湾事实主权决议文”(1007决议文”),直至199110月五届一次全代会上通过的“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基本纲领”,民进党最终确立了所谓“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①(后被简称为“公投台独党纲”),表明民进党由此正式蜕变为“台独党”。

“台独党纲”成为民进党的标签和“神主牌”后,严重制约了该党的路线转型,对民进党发展的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明显。

第二阶段(1991.10-1999.5):淡化“台独党纲”、强化“实质独立”,“台湾前途决议文”实现重大策略转型。“台独党纲”通过后,民进党发展的内外环境快速变化,“台独”路线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民意的压力、国民党的本土化转型,特别是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选举经验教训,迫使该党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转型,以适应现实需要。这一阶段,民进党转型的主要动作包括:一是“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199311月,时任党主席许信良表示:“民进党不可能片面宣布‘台独’,‘台独党纲’能否成为国家政策,将取决于国际的条件。”19959月,党主席施明德在美国公开表示“民进党如果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②此论一出即在岛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该党路线转型的一个重要论述。前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郭正亮认为,这是“‘台独’论述史上的革命,已经扬弃了以独立建国为基调的旧‘台独’典范,另开创出以革新保台为基调的新‘台独’典范。”③二是“新世代纲领”挑战旧“台独”:19965月,民进党文宣部副主任周亦成联合其他新生代,共同发表“台独运动的新世代纲领”,公开向旧的“台独”论述提出挑战。三是民进党发表“七一声明”:经历大陆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沉重打击,以及19986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对台“三不政策”,民进党面临巨大压力,为因应这一重大变局,民进党召开中常会发表七点声明,其核心主张是“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投方式认可”,④表明民进党的“台独”论述已由“党纲”中的“台独公投”转向“统一公投”,即由“破坏现状”转变为“维持现状”,由“进攻性公投”转为“防御性公投”。四是“台湾前途决议文”实现重大策略转型:鉴于中美关系改善和大陆坚定的反“台独”立场,为了应对2000年“大选”,民进党加大了对“台独”路线转型的力度,经过党内激烈争论,历经数月反复修改,于199958日在八届二次党代会上通过了著名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不直接修改党纲条文,以“决议文”的形式重新诠释“台独党纲”。作为全代会正式通过的文件,该“决议文”有很高的位阶和权威性,具有现阶段民进党政治纲领的性质。其核心内容包括:“台湾是一主权独立的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并强调“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潮金马及其附属岛屿;“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台湾与中国应透过全方位对话,建立和平架构。”⑤其中,民进党从原来拒绝接受“中华民国国号”、主张建立“台湾共和国”,变为间接地、权宜性地承认了“中华民国”,被外界认为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转变。与之相呼应,陈水扁代表民进党提出“以国家安全为主轴的新中间路线”。对于“台湾前途决议文”的重要性,民进党的领导人后来也多次加以强调,甚至将之视为可以冷冻和取代“台独党纲”的重要文献,成为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底线。

“台湾前途决议文”在民进党路线转型史上虽具有重大指标意义,但并未根本改变“台独”立场,因而算不上是战略转型,只能视为是民进党为突破发展困境,淡化“台独”形象,争取2000年大选胜利而进行的重大策略调整。

20085月,执政八年的民进党倒台,国民党重新执政,民进党自此进入第二次在野时期。这一时期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进程大体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5-2012.05):“十年政纲”引领民进党路线转型。马英九上台后,国共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携手推动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台海形势的剧变对民进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下野以来,蔡英文被迫带领该党推动路线转型。2009年县市长选举和2010年底“五都”选举,民进党取得不俗战绩,重夺政权的希望增大。选后,蔡英文开始推动研拟“十年政纲”,加大调整两岸政策的力度,为2012大选预作准备。20118月,由蔡一手主导、历经两年上百次研讨的“十年政纲”正式出炉,并在随后召开的“全代会”上以“新世代社会经济决议文”的形式通过。主要内容包括:“台湾前途决议文明确主张民进党的立场”;期望“双方都应超越旧的历史框架,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在互动中逐步建构多层次、多面向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解决问题,维持稳定之建设性双边关系”;“必须透过民主机制形成一个内部的共识即台湾共识”;在两岸经贸关系上,坚持“台湾优先”和“台湾整体长期性利益”,“应和世界一起走向中国”,等等。⑥十年政纲”是民进党为了应对“总统”和“立委”两场选举而提出的具有鲜明蔡英文色彩的竞选政纲,也是蔡本人首次系统阐释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理念思维与政策主张,反映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下推动“台独”和调整两岸政策的基本趋向。虽然蔡声称“十年政纲两岸篇有很多橄榄枝和善意”,呼吁大陆能再花一点时间好好看一下,但外界的看法几乎一致,即蔡回避和不承认“九二共识”,以“两国论”定位两岸关系,“台独”换汤不换药。时任“陆委会”主委赖幸媛率先提出“十八问”尖锐挑战蔡的两岸论述。此后,蔡又再度包装,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不再是外来政府”,但又强调“我们唯一的坚持就是二千三百万人的主权”。⑦

随着2012大选的白热化,马蔡选情持续高度紧绷焦灼,在选举冲刺阶段,蔡英文、民进党却错估形势,自认胜券在握,无需在“台独”转型问题上继续前行,以便为将来上台后预留筹码。蔡低估大陆、国民党以及一批大企业家纷纷站出来力挺“92共识”的巨大威力,其结果使选举最终演变成对“92共识的信任投票”,多数民众由于对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动荡不安损及自身利益的担忧而再次选择了马英九。蔡英文领导下的民进党路线转型,虽然力度较大、论述也颇具迷惑性,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大选”民意的考验。

蔡败选后宣布辞去党主席,由陈菊代理。2012527日,苏贞昌当选新一届党主席,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进程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2012.05-2014.05):民进党路线转型停滞不前。败选后的民进党虽对大陆因素和“两岸牌”的作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党内要求检讨两岸路线进行转型的呼声进一步增大,但“是否调、如何调”的关键还是在于党主席。自苏贞昌任党主席直至20145月下台、蔡英文继任党主席两年半来,苏因与蔡谢等权力斗争难以调和,受制于党内派系共治的权力结构和“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牵制,加之苏的工作重点在于统合内部、打赢选战,自身缺乏两岸论述和调整路线的动因,使得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裹足不前,党内主流意见依然是坚持既有的“台独”立场。

民进党在苏任内较为大一点的转型动作是:其一,前民进党主席、“行政院长”谢长廷于201210月参访大陆引发岛内外高度关注,虽然谢的登陆代表了党内一种愿与大陆友好相处的积极动向,也获得了大陆的正面回应,产生了蝴蝶效应57.8%的民众认为对两岸关系有帮助,其中高达63.2%的民进党支持者也持相同观点;⑧但遗憾的是,谢长廷的大陆行非但没有获得苏贞昌等党内主流的支持,反而遭到激进势力的围攻,谢的这一小步并未带来民进党转型的一大步。其二,20135月苏贞昌一手主导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正式运作,原本苏欲借此整合党内的两岸论述,但从其一波三折的成立过程以及组成人员和工作成效看,机构本身的“中国”冠名和非决策机构、非民共交流平台的定位,表明该委员会纯属摆设,根本不可能促使民进党调整两岸路线。20141月,民进党公布了历时半年、经5次“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和9次“华山会议”讨论所形成的“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其内容仍然强调,“在两岸未来的关系上,本党主张的‘任何有关(国家)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没有改变的必要”,“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虽无须改变,但本党对中政策的策略必须与时调整”:虽对两岸交流态度有所软化,但强调“不得伤害台湾的主权与安全”,主张“应制订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对中经济战略必须放在台湾对外总体战略下思考,确保台湾主体性”。⑨此前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提出并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的“冻结台独党纲”主张未列入纪要。⑩对此,外界普遍认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仍然原地踏步,“民进党对中政策回到原点”。该份“检讨纪要”反映出苏贞昌领导下的民进党无意也无力突破既有的立场框架,“台独”依然是其“神主牌”。

三、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规律初探

基于上述对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历史考察,基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转型是必然的、自然的,永恒不变的。但真变还是假变,要看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压力是否足够大。通常情况下,策略性地假变居多。二是转型是渐进的、有限的、曲折的,即大变还是小变,要看其目标和效益所产生的内部动能是否大到它必须要大变的程度。经验显示,不同的阶段会呈现相同的反复。

()内因是民进党会不会转型、能不能实质转型的根本。所谓民进党转型的内因,是指长期以来广泛植根于台湾社会的“主体意识”以及对民主、人权、安全的价值追求所形成的民意氛围和社会基础,它表现在两岸关系上,是20%左右主张“台独”的“基本教义派”和60%左右的“维持现状派”;表现在历次重大选举上,是始终存在40-45%左右的民进党基本盘。所有这些民意基础,都是民进党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不愿进行战略转型所赖以依靠的土壤和条件。从发展趋势看,虽然大陆和两岸关系因素对民进党的转型正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效应,但是这种外在压力目前尚不足以迫使该党必须放弃“台独”立场。

()应对“大选”是民进党转型的诱因和主要目标。随着岛内选举政治的常态化,通过参与体制内的选举特别是“总统”选举夺取执政权以实现“台独”理想,已成为民进党的主流意见。由于“台独”诉求始终无法让中间选民和经济选民放心,因此,每逢重大选举民进党都不得不对“台独”进行刻意的包装。综观该党的转型历程,几乎每一次对“台独”的重大调整都和应对选举密切相关。如,19995月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2000年“大选”的胜利;20118月蔡英文抛出“十年政纲”,也是为了应对2012“大选”的策略需要。

民进党主要是在全岛性的“总统”选举前被迫对“台独”进行策略性转型。因为民进党必须要让岛内民众相信,它有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能力,有处理两岸关系事务的经验,而不是“逢中必反”,只能扮演“麻烦制造者”的角色。也因此,民进党在“大选”前总要作出某种调整姿态、摆出样子,以说服中间选民和经济选民。过去的经验显示,一旦民进党觉得胜选的希望越大,它调整“台独”的动能就越强。

()领导人因素及“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牵制,是民进党路线转型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基本上是被动的、自上而下开始的,党主席特别是通过党内初选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对要不要转型、何时启动转型、进行多大幅度的转型有着重要影响。无论是许信良、施明德的“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还是陈水扁的“新中间路线”、蔡英文的“十年政纲”等,都使民进党的转型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都同他们个人的理念、党内威望、转型意愿乃至排除党内干扰的个人意志密切相关。这其中,领导者的个人理念至关重要,但只有个人理想而缺乏党内权威意志,也难以推动政党转型,其结果正如许信良一样,虽然屡屡“提出以新思维思考两岸关系,强烈批判党对两岸关系的保守态度”,强调“转型是承担新使命、不是背叛旧使命”,但最终还是落得“大伙不动,千山独行,孤鸿万里”的境遇。(11)

此外,由于民进党长期以来“派系共治”的权力生态和运作模式,以及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等激进势力能量较大等原因,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进程一直摆脱不了党内激烈的权力内斗和深绿势力的阻挠反弹。一方面,权力斗争和路线斗争始终交织在一起,正如此前的“苏蔡之争”一样。另一方面,囿于深绿势力的掣肘,民进党在“台独”转型问题上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怪圈:即,民进党长期的教化灌输培养了“台独”信众,而深绿民众往往反噬其“台独”转型;又由于周期性选举和党内派系结构的制约,权力内斗常常掩盖甚至取代了路线之争。(www.xing528.com)

()民进党在对待大陆和美国等外部因素上存在盲点和误区,限制其转型的努力。民进党在“台独”转型问题上始终迈不开步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党内领导层对国际新格局、台湾政治发展趋势和民进党所处的战略环境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错估形势,高估自己,低估对手”。(12)经验显示,民进党很少从国际格局看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很少从两岸关系视角看台湾政治发展。热衷于党内权力之争和岛内朝野内斗。党内精英主流漠视大陆因素,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与认识大陆,常以冷战思维看待大陆的发展;对美国的对台政策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民进党可在美“以台制华”的战略棋局中扮演积极角色,美不会不支持民进党的“台独”追求,只是不赞同陈水扁式的“激进台独”而已。

由此,民进党一方面对“台独”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低估国共联手坚持“92共识”对岛内政治发展和“大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民进党及其支持群众对大陆的思维误区和幻想,误以为大陆急于统一,不能无视民进党的存在,会迁就“台独”与民进党打交道。20147月,蔡英文在接受《天下》独家专访时就声称,“只要民进党打好九合一选举,连中国都会朝民进党方向来调整。如果他们觉得,2016年最有可能赢的是民进党的话,他们自动会去创造那个条件。”(13)可见,思想认识上的偏见、盲区与误区是民进党抱残守缺、死守“台独”神主牌的重要原因。

()民进党路线转型与国民党的路线政策相互作用。民进党的产生发展首先是作为国民党的反对党而产生发展的。随着岛内两党政治格局的成型,民进党的路线转型与国民党的路线政策产生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国民党的本土化路线对民进党的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国民党的路线转型也深受民进党的“台独”路线的影响。国民党的路线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进党的发展空间和路线转型的方向、力度。要推动民进党“台独”转型,必须要推动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更加积极的作为。

()以“决议文”形式替代“台独党纲”是民进党转型调整的主要方式。对历史的考察发现,“台独党纲”作为民进党的神主牌和精神象征,党内主流甚至“务实派”都不敢或不愿碰触党纲本身去直接修改或废止“台独党纲”。其主因是,“台独党纲”对民进党具有巩固意识形态及选举基本盘的重要功能,如果完全废止党纲,原本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就可能溃散,而局部修改党纲,不仅党内不满意,大陆也不满意,反而自找麻烦,自乱阵脚。因此,民进党在对待“台独党纲”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党纲无论怎么修都无法让各方满意,而重新出台一份“决议文”引发的争议较小,且同时存在着“台独党纲”和“决议文”。可以让“基本教义派”和“务实派”都有“各自表述”的空间,各取所需。1998年民进党台北市长选举失利后,党内围绕如何处理“台独党纲”问题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为避免修正或废止党纲带来的重大风险,最终的共识是采取“决议文”的独特模式加以解决。1999年民进党全代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2010年通过“新世代社会经济决议文”均是循此模式加以处理。至于“决议文”的位阶并无权威定论,党内有人强调“党纲是历史文献”、“后法优于先法”,也有人认为“决议文”只是“行动纲领”,类似“竞选纲领”不能取代党纲。就连一向主张“大胆开放”的许信良也强调“没有废除或放弃台独党纲的问题”。目前,党内即使是主张转型调整的“务实派”也多认为,不能废弃“台独党纲”,处理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全代会通过“决议文”等形式替换旧党纲。这种留着“台独党纲”尾巴的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权宜性特征,反映出民进党路线调整的有限性。当然,类似“决议文”的替代性方案虽不彻底但毕竟也是一种路径选项。比如,柯建铭抛出的“冻独”倡议,可视为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具有建设性的第一步,为各方提供了下台阶、向前走的空间和可能,照此方向走下去,一定会有益于民进党的发展,有益于民共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转型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过去20多年的转型进程表明,在思想认识上,民进党领导层从未真正清醒地领悟到放弃“台独”极端思想的重要性;在政治实践上,民进党迄未进行过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转型,只是迫于选举等外在压力通过精心包装和创意模糊对“台独”进行过几次策略调整。

在要不要调整“台独”的问题上,内因大于外因,即,调整的动因和时机主要来自于岛内政治的变化而不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变化;在如何调整问题上,战术调整大于战略调整,即,主要是通过模糊暧昧的新论述摆出调整的姿态,以塑造自身有处理两岸关系的形象和能力;在调整幅度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局限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瞻前顾后,一步三回头,难以迈大步、走远路。在调整的时机上,民进党往往在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在“大选”前出现调整政策的需求,而在其处于低潮谷底的时候,党内主流的声音通常是拥抱深绿抱团取暖,而不是对两岸政策的检讨和反思。此外,民进党的路线转型通常是在有远见有魄力的党主席带领下,特别是在党内“大选”参选人确定后才可能启动新一轮的转型进程。

四、蔡英文能否带领民进党走完“执政最后一里路”

20141129日举行的“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取得了建党以来的最大胜利,导致岛内蓝绿政治版图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民进党不仅取得了地方执政权的绝对优势,形成“地方包围中央”的强有力态势,而且已实质成为岛内第一大党。选举的超预期结果,一方面大大强化了民进党2016年重返执政的势头,另一方面也使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的内部动因大为降低。但由于本次选举国民党惨败的主因,是民众期望“教训马英九”、“惩罚国民党”,并非是认同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且“九合一”选举属于地方层级的选举,并未涉及两岸路线政策的选择,因此,对蔡英文和民进党而言,仍然无法回避对待两岸关系的立场态度,如何让台湾民众相信和放心民进党执政后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维护两岸的和平稳定。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依然是蔡英文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

预计,蔡英文在拿到2016“大选”入场券后,将不得不认真处理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看,蔡为了赢得“大选”会在两岸政策上展示灵活性,摆出姿态,但不会真正改变“台独”立场,不会打破“台独”魔咒实现战略转型。其根本症结在于,影响民进党转型的主客观环境和制约结构仍处在量变的积累中,尚未发生质变。这是因为:

1、在主观理念上,民进党的政治本性和集体情绪决定其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台独”理想,其路线转型也始终摆脱不了策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很难改变其基本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外界多认为蔡英文属于理念型“台独”。

2、在岛内环境上,今后一个阶段,“台湾主体意识”泛滥和相当一部分民众对大陆不友善的态度难以获得根本改观,民进党坚守“台独”立场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依然难以发生大的改变,这将使民进党领导层认为,没有放弃“台独”立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要打着“主权、民主、安全”的旗号走稳健务实的“台独之路”照样可以重返执政。

3、在对手能力上,岛内社会多认为马英九已彻底跛脚,执政愈益艰困;国民党继续走下坡路,在短时间内难以重整旗鼓谷底翻身,这将为民进党拒绝调整“台独”提供借口和幻想。党内不少人深信,只要固守基本盘,逢马必反,策略调整“台独”,耐心坐等民众厌恶国民党后就可以取而代之。

4、在党内牵制上,一方面,民进党主要派系在转型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转型已成权斗的工具和舞台。另一方面,在民进党约45%基本盘中占20%左右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历来对转型持反对立场;这股势力能量较大、态度强硬、破坏力大,甚至不惜出走,使民进党不能不有所顾忌。民进党只有到了认为争取到的中间选民大于流失的基本教义派的时候,才可能摆脱深绿势力的绑架。内部掣肘因素难以摆平是民进党转型难以走远的重要原因。

5、在党内准备上,由于民进党在“台独”问题上长期坚持顽固僵化的立场,加之党内缺乏真正了解大陆的人才,少数亲绿智库学者大多意识形态浓厚,党内主流在如何看待、应对大陆因素,如何处理“台独”问题上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不仅提不出当年许信良所提“大胆西进”、“强本西进”的论述,而且对于诸如谢长廷所提“宪法一中”等探索性的设想也横加攻击。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宁左勿右,缺乏人才、缺乏理性思考的氛围,使得该党很难有人能提出、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积极论述,从而限制了民进党转型的探索。

6、在外部条件上,民进党鲜明的“台独”立场使大陆别无选择,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大陆只能对“台独党”实行高压政策;又由于目前大陆的压力尚不足以迫使该党实质转型,这使得开启民共接触对话交流的难度增大,共民之间的僵局依旧。就美国而言,未来随着美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步伐的加快,台对中国大陆战略牵制的作用提升,美利用民进党牵制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进而牵制两岸关系发展的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强。大陆的施压和美国的暗助相互对冲,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外部压力相对弱化。

7、在转型利益上,民进党的主流意见认为,民进党在与国民党争夺执政权的斗争中,一旦过度调整“台独”立场和政策,将难以同国民党进行有效的政党区隔,不仅会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实际上也难以超越马英九、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而民进党一旦放弃捍卫本土“主权”的所谓“特长”,在自身的“短处”财经政策上同国民党较劲,等于是扬短避长,“台独”转型将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得不偿失。

8、在个人因素上,蔡英文的“台独”理念以及她对“大陆会朝民进党方向调整”的幻想,以蔡的政治处境和未来议程,2016年前蔡难以推动两岸路线实现战略转型,只会出现为了选举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综上所述,今后一个时期,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进党不得不进行“台独”转型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在制约该党转型的环境、结构没有发生质变的情况下,这种压力还没有达到临界点,民进党仍有本钱和条件苦撑下去。

下一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时机、内容、幅度和速度,将主要取决于民进党2016“大选”参选人的个人意愿、意志以及届时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是否配合。蔡英文在顺利拿到“大选”入场券后,在民进党路线转型问题上将不得不继续推动转型进程。从过去的经验和蔡英文的做法看,民进党转型的基本方向和大致内容似可描述为:在继续坚持“主权”和“主体性”、坚持“人权”和“民主”程序不变的大原则下,因应新格局、新形势,探索一条既与传统“台独”路线不同,又与马英九的两岸开放路线有所区隔的“新型台独”之路;在具体调整内容的优先顺序、路径选择和时机上,会带有明显的蔡英文个人色彩,既不可能迈大步又不能不迈步。即,蔡在具体的做法上会更加务实弹性灵活,更加注重策略和包装技巧,要做足姿态、摆好样子,给外界造成她有意愿、有能力处理民共关系和两岸关系的良好形象。届时,外界将会看到一个“姿态百变、本质不变”的蔡氏“柔性台独”。

上述考察表明,民进党似乎只能循环出现为了选举利益淡化“台独”而进行的策略转型.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战略转型。这一悲观的研究结论也预示着,民进党即使重新执政也难以坐得稳、坐得久。抛弃“台独”包袱是民进党无可回避的明智选择。毕竟“时”与“势”都不站在民进党这一边,更不站在“台独”这一边。

注释:

①柳金财:《民进党大陆政策剖析》,台湾时英出版社19982月版,第514页。

②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施明德。

③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台湾天下出版公司19985月版,第72页。

④台“中央社”台北199871日电。

⑤民进党中央党部网站http//www.dpp.org.tw/upload/history/20100

⑥台湾《联合晚报》2011823日第1版。

⑦中评社高雄电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11009

⑧朱卫东:《从宏观层面观察谢长廷大陆行的蝴蝶效应》,《中国评论》201211月号,第9

⑨中国评论网:民进党《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全文http//www.CRNTT.com20140110

⑩台海网:《柯建铭提冻结台独党纲、国台办称是积极信号》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13-12-28/html

(11)许信良:《台湾现在怎么办》,宗祐公司20136月版,第156-157页。

(12)朱卫东:《放下包袱,努力创造民共对话的空间》,《中国评论》20127月号,第13页。

(13)吴琬瑜:《专访蔡英文》,台湾《天下杂志》551期,201479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