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希研究揭示从众行为的重要性

阿希研究揭示从众行为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希想力图了解从众的需要对我们的行为到底有多大影响力。讨论与相关研究团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有力影响在阿希的研究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首先,如前所述,他首次清楚而科学地证明了社会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力;其次,或许也是更重要的,即这项早期研究引起了大量后续研究,其作用持续至今。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有5%的被试同意团体的一致性意见。

阿希研究揭示从众行为的重要性

Asch, S. E.( 1955).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Scientific American,193,31-35.

你觉得你是从众的人还是独立的人?我们大部分人更乐意别人认为自己是既从众又独立的,既不怪异、不叛逆,又有个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家对从众这一概念始终非常感兴趣。人类行为的影响力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以上现象的原因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而人们不同程度的从众,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个体的行为。

当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性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追随团体的某种行为模式。通常,这种一个团体对其成员行为的不成文的规定及约束被称为“社会规范”。认真思考一下,你或许会想起在生活中有些时候,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信仰、道德并不同步或一致。其原因是你处于某一群体之中,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那样做,所以你也就跟随着那样做了。这就说明,有时候从众性对于我们的行为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说,这种力量在某些时候会使我们做出一些与我们的态度、伦理、道德相冲突的事情来。所以,从众性是行为科学家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想研究的。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决定对从众性进行系列研究,这个人就是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他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从众行为的大量新信息,而且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许多道路。

理论假设

假如,你与一群人在一起,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或同事等。他们正在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政坛候选人。你很快发现,在这个群体中,其他人观点一致,而惟独你的观点与别人的恰恰相反。当他们询问你的意见时,你会怎么做呢?或是选择冒险,即不顾后果地坚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是选择和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你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还有可能你会完全回避这个问题。

阿希想力图了解从众的需要对我们的行为到底有多大影响力。虽然从众经常会涉及一些笼统模糊含混的概念,如态度、伦理、道德和信仰体系等,但阿希选择了“知觉从众”这一较为清晰的形式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觉比较任务来检验从众行为,这便是阿希能在一种控制的实验环境中研究这一现象。

如果从众所具有的影响力真如阿希以及其他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的话,那么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让群体给个人施加压力来操纵某人的行为。这就是阿希所从事的研究,他设计出一系列非常精妙的实验进行验证,该系列实验都用了类似的方法。

方法

视觉材料由成对卡片组成,每对卡片的其中一张上画有3条不同长度的垂直线(称为比较线);另外一张卡片上画有1条垂直线(称为标准线),其长度与前一张卡片中3条线中的1条等长(见图10.1)。接下来便是实验的具体程序:假如你是自愿参加“视知觉研究”的一名被试,你准时到达了实验室,发现其他七名被试已经坐成一排。你坐在这一排的最后一个空位上。实验者呈现出一对卡片,要求你判断3条比较线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线的长度相等。你观察了一下卡片,并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从离你最远的那个被试开始,主试要求他们回答同样的问题。每个被试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轮到你的时候,你也很清楚地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主试更换了卡片,又进行同样的过程。毫无问题,你与其他成员一样,又一次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而,在下一轮测试中,奇怪的事发生了——主试向你呈现卡片后,你立即想好了正确答案(毕竟,这并不困难),但是在其他被试回答这一问题时,他们却都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而且他们竟都选择了同样的错误线条。现在,轮到你作答了,你犹豫了,你简直不能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难道所有的人都瞎了眼吗?正确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不是吗?你们到底是瞎了,还是疯了?现在你必须做一个决定,就像我们前面描述的你与你的朋友或同事在一起的情景——你是继续坚持你的观点(毕竟,在你面前的线是正确的),还是顺从其他人的意见?

图10.1 阿希线条判断任务卡片的一个例子(www.xing528.com)

(引自第32页)

现在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在实验室中的其他七个“被试”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被试,而是实验者的助手。他们从开始就处在实验当中,而且回答也是规定好的,当然,这也是该项研究的关键。那么,在这项研究中,真正的被试是如何回答的呢?

结果

每位被试测试数次,其中约有75%的人至少有一次与团体内的人保持了一致。综合所有实验结果,被试服从于团体,作出错误回答的次数约占1/3。我们可以充分相信,线条的长度是可以准确判断的。主试要求控制组中的每名被试单独写下他们对线条比较问题的判断,则被试的正确率为98%。

讨论与相关研究

团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有力影响在阿希的研究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如果个体愿意服从于团体,那么他们对明显的错误有时也不具判断力;而这种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大?团体在何时会发挥更强大的作用?问题在何种情况下会变得更模棱两可呢?从众效应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多年来一直为人们反复思索的问题现在已得到了科学的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中,阿希的研究结果在两个方面显得极为重要和关键。首先,如前所述,他首次清楚而科学地证明了社会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力;其次,或许也是更重要的,即这项早期研究引起了大量后续研究,其作用持续至今。 自阿希的早期研究开始,该类研究的数量急骤增加,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从众效应的了解,也使我们明白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从众效应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研究发现:

1.社会支持阿希在同样的实验上作了微小的变动,他对七名助手的回答进行改变,使其中一名助手在实验条件下给出正确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有5%的被试同意团体的一致性意见。很明显,你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并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这项研究发现还得到了后来几项研究的支持(例如,Morris & Miller, 1975) 。

2.团体的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后来的一些研究证明,个体越为某一团体所吸引,对这一团体越有归属感,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顺应该团体的态度与行为(参见Forsyth, 1983)。如果你喜欢某一团体而且觉得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是你的后援),则你顺应于该团体的倾向性将是非常强烈的。

3.团体的规模 首先,阿希和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都证明,从众的倾向性随团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联系并非如此简单。确实,从众的倾向性随团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但这仅限于人员数量为6~7人的团体。当其规模超出这个数字时,从众效应的水平不再增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这一现象在图10.2中以图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阿希声称,也许随着团体成员数量的增多,人们开始怀疑其他成员是有目的地影响了自己的行为,并开始抵抗这种显而易见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