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出生的孩子:聪明与否的研究结果

先出生的孩子:聪明与否的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研究发现先出生的孩子在智力和潜能测验中的得分要比后出生的孩子高。其主要目的是要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有何影响。在此研究中,有一项内容是对年满19岁的35万名荷兰男子进行智力测验。然而,荷兰研究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

先出生的孩子:聪明与否的研究结果

Zaljonc, R. B., & Markus, G. B. (1975). Birth order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82,74 - 88.

你有兄弟姐妹吗?你在家中排行第几?最大?最小?还是处在中间呢?你或许曾听说过不少有关出生顺序会影响人的发展的理论。书店里卖的许多书也称从你的排行能看出你的整个人格风貌。显然,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出生顺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但是,也有几项研究证明,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确实具有某些独特的个性特征,如善于表达,不易冲动,积极主动,在校表现较好,入大学深造的几率较高,成就动机较强(参见Ernst & Angst, 1983年对出生顺序效应的详细讨论)。一个经常为人引用的例子是,在美国首批23名宇航员中,有21名在家中排行老大。但有一点很重要,请读者们牢记,那就是这些研究结果只显示趋势,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家庭中的所有成员。

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出了不少一致公认的结果,其中之一涉及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多数研究发现先出生的孩子在智力和潜能测验中的得分要比后出生的孩子高。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社会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出生顺序的不同导致诸如母亲的年龄,母亲体内的化学成分等生物因素的变化,致使我们的基因组合各不相同。然而,科学家都反对这种倾向于“先天”的解释,而更赞同建立在“后天”基础上的环境理论。毫无疑问,孩子成长的环境可以对其智力和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参见本书的其他章节中Rosenzweig等人1972年,以及Rosenthal & Jacobson1968年的研究)。

在所有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环境因素就是出生顺序。要理解这一因素的作用,请先想一想第一个孩子的情况,他或她所来到的是由两个成人组成的环境(通常是这样);现在,再将第一个孩子的环境与第二个孩子的环境进行比较,后者处在由两个大人和另一个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一般情况下)的环境中。即使其他所有条件都完全相同,第二个孩子的发展环境也会因第一个孩子的存在而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随着不同孩子的出生顺序不同而发展变化。

以此观点为基础,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罗伯特·桑琼(Robert Zajonc,读音近似zy-ence,韵尾与science相同)与他的助手葛列高利·马库斯(Gregory Markus)首创了一种理论,进一步对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关系进行解释。在研究出生顺序的领域里,他们的论文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他们的这项研究非同寻常:研究人员不接触任何被试,也不观察被试,也未要求被试做任何事情。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他们没有被试。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其他科研人员所收集的整套数据资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们把其他科研人员的数据运用于他们的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在荷兰进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有何影响。在此研究中,有一项内容是对年满19岁的35万名荷兰男子进行智力测验(所用测验名叫瑞文测验,近似于我们所说的IQ测验)。在此过程中,两名参与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即数据显示,出生顺序与被试在瑞文测验上的得分有显著相关(参见Belmont& Marolla, 1973)。具体内容是,测验得分随家庭人员的增多而减少,且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图5.2以图解的形式清晰展示了该项研究的数据。

桑琼写道:“伯尔蒙特和马罗拉(Belmont &Marolla)凭借他们的大量数据资料排除了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出生顺序效应中重要因素的可能性,但是他们没有提出可以用来解释这些有趣结果的因素或过程。”桑琼和马库斯的文章主要就是对这些结果进行解释。

图5.2 随家庭规模的变化不同出生顺序者的瑞文平均分数

(引自Belmont and Marolla's Netherland study,第75页)

理论假设

作者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较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能。这种刺激有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及孩子之间相互的智力影响(这种影响可称之为集合)。其理论的关键在于,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能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另外,这个平均值必然会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以及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变化。因而,你也许会认为,家庭成员越多,智力环境越好,从而,后出生的孩子应该拥有更多的智慧技能。然而,荷兰研究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为了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桑琼和马库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即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

更确切地说,他们的推理是这样的:当一对夫妇有第一个孩子时,智力环境是由两个成人和一个婴儿所组成的。为了衡量这个家庭的实际集合分数,我们可以给每位家庭成员分配一个“智力值”。如果给每个成人分配的智力值是100,那么新生儿所得的智力值就是0,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67[(100+100+0=200)÷3=67]。记住,这不是指IQ分数,它仅仅是一个任意值。现在,我们假设,每个孩子每年能给家庭的智力环境贡献5分。如果这个家庭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一个孩子,那么第一个孩子现在可贡献10分,但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却下降到52.5[(100+100+10+0=210)÷4=52.5]。如果再过两年,又有一个孩子出生,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降到了46[(100+100+20+10+0=230)÷5=46]。作者认为,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就能解释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研究数据。

方法和结果

以桑琼和马库斯建立的集合模型为依据,假定有一个由一对夫妻和10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家庭每两年增加一个孩子,表5.2展示了其智力环境随孩子数增多而变化的情况。

表5.2 每两年增加一个孩子的大家庭的智力环境水平的计算结果

成人=100分;儿童=5分/岁

通过表中的第三列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先是持续下降, 自第五个孩子出生后,又开始缓慢地回升。把这些数据与图5.2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在一个较大的家庭中,家庭环境得分趋平,或者对出生较晚的孩子而言,家庭环境得分甚至有所提高。但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是个例外,他或她的分值明显下降。作者认为,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绝大部分研究数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然而,桑琼和马库斯也注意到,在这项荷兰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根据集合理论,从逻辑上来讲,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水平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他们在瑞文智力测验中所得分数的平均分应是最高的。然而,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在图5.2中用星号表示)。

在“讨论”部分中,作者探讨了: (1)独生子女效应和最后一个孩子效应的可能原因; (2)在大家庭当中,较晚出生的孩子的优越性; (3)在智力发展和孩子出生的时间间隔等方面,这些结果带给我们的启发。

讨论(www.xing528.com)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在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中反映出的出生顺序效应与家庭规模效应。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家庭中每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要低。两个孩子出生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效应就越明显。在表5.2中,孩子出生的间隔时间是2年。如果这个间隔降到1年,那么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会显著降低。那么,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没有时间间隔的双胞胎或三胞胎,他们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应比非双胞胎的孩子低。已有几项研究发现,双胞胎或三胞胎在智力测验中得分的确较低。正如桑琼和马库斯所指出的,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多胞胎孩子的智力发展。然而,他们还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双胞胎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50[(100+100+0+0)÷4]。对于有两个非双胞胎的家庭来说,其第一个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值是67[(100+100+0=200)÷3]假设间隔三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那么他或她的得分便是54[(100+100+15+0=215)÷4]。

我们也注意到在表5.2中, 自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孩子的增多而继续增长(虽然它不可能增加到第一个孩子所达到的水平)。桑琼和马库斯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而不像新生儿那样会降低家庭智力环境水平,且提高量大于新生儿所导致的降低量。换句话说,在大家庭中,晚出生的孩子会从他们的哥哥、姐姐对智力的贡献中获益。

此外,假设在一个大家庭里,孩子出生的间隔时间是4年。当然,这样的话,家庭的总体规模就相对小,因为父母会受到生育年龄的限制;但每个孩子出生时平均智力环境水平的下降量将大大减少,且从第三个孩子开始平均智力环境又重新上升。如果你把这种逻辑极端化,假设一对夫妇生完一个孩子之后在过15年才要了第二个孩子(虽然这是非常少有的情况,但并非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这第二个孩子所处的环境将会优于大多数排行老大的孩子所处的智力环境。这是由于此时第一个孩子所在的年龄段已有助于提高整体水平,而非降低整体水平。正像桑琼和马库斯所指出的那样:“大的年龄间隔有助于使年龄小的孩子的智力超过年龄大的孩子,并且这可能会引起在智力与出生顺序关系中的一个反常现象。”(第81页)

荷兰研究所得数据中有两项发现似乎对桑琼和马库斯的模型所基于的逻辑和模式提出了质疑。其一是把独生子女与有4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中的老大相比,结果独生子女测验得分较差。独生子女也是第一个孩子,平均智力环境水平也较高(67),并且按照这个理论,独生子女的得分应该是所有孩子中最高的。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另外一项意料之外的发现是,无论家庭规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与前几个相比下降幅度很大,而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个孩子的得分会与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参见图5.2)。对于桑琼和马库斯来说,为了完善其理论在荷兰研究的数据资料上的应用,他们必须对这些反常的现象作出解释。

为了走出这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努力寻找独生子女和最后出生的孩子所拥有的相似智力环境因素。乍看上去,二者似乎没有实质性的相似之处;从智力集合这个角度看,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与大家庭中最后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然而研究者却发现了一个他们与别的孩子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那就是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老师。桑琼和马库斯对此作了清晰的解释:

“当一个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不太可能去问年龄最小的孩子;如果他遗漏了某个单词,那么将这个词补充上去的也不会是最小的孩子;如果游戏的规则显得有些模棱两可,那么把它解释清楚的也不太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孩子。总之,最小的孩子不可能成为‘老师’,独生子女也是一样。如果当‘老师’的机会对智力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那才是件令人奇怪的事。”(第83页)

所以,对于那些想利用这项研究以更好地安排自己家庭的父母来说,这样的研究结果又意味着什么呢?确实,作者本人也承认他们给父母们出了一道进退两难的难题。显然,如果第二个孩子与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时间间隔较短,那么这对第一个孩子而言是最好的,因为这将使第一个孩子尽快得到当“老师”的机会(最后一个孩子效应);但这样一来就会使第二个孩子生活在较差的智力环境中。对第二个孩子来说,与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时间间隔时间越长将越有利,他们所处的智力环境将会越好。但是,这种情形又使最后出生的孩子不利于第一个孩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孩子的出生时间间隔较长通常是比较有利的。然而(“然而”二字总会出现)由于年龄间隔逐渐增大,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机会将越发减少,因为他们之间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年长的孩子较早地离开了家,离开了在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而踏上了社会。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桑琼和马库斯并没有断言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是智力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很显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基因遗传、养育孩子的经验、胎教等等都会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批评与近期应用

对桑琼和马库斯模型提出的最重要的批评大概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与后来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所得分数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有2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在瑞文测验中所得的平均分数仅仅比在有9个孩子的家庭中最后出生孩子的平均分数高5分,这一差异在他们实际的生活能力中简直是无足轻重的。

有一种叫做资源稀释的理论(resource-dilution theory)颇具挑战性。这一理论并不反对桑琼和其他人关于智能下降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相关的观点,但它反对用“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来解释这些结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Downey, 1995; Vaneijck & Degraaf, 1995)。

虽然有这些批评和评价的存在,桑琼和马库斯的工作仍对行为科学家对智能差异的理解产生了影响。事实上,这种争论至今仍然很活跃。例如,有一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信心十足地承诺说“要解决在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及智力方面的争论”,并宣称从家庭内部所取得的数据应该与在家庭间所得到的数据相比较,以期对现存问题作出更清晰的描述(Rodgers等人,2000)。当研究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时,他们声称发现出生顺序与智力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其结论是:“事实表明,在现代美国社会中,虽然低智商的父母常常有很多子女,但大家庭并没有导致孩子的智商降低。出生顺序与智力的显著相关,事实上是方法上的错误”(Rodgers等人,2000,第599页),批评是很尖锐的。另一项研究也运用了1000多个家庭的内部调查数据,但结果发现,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成就和责任感(Paulhus,Trapnell, & Chen, 1999 )。用作者的话说:“总而言之,研究结果支持桑琼的智力成就集合模型” (Paulhus, Thapnell, & Chen 1999,第482页)。所以,讨论仍在继续也应该继续。了解出生顺序对智力或其他特质的作用与搞清楚它的复杂性同样重要,而且人们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能更清楚地认识和应用它,使它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顺便说一句,在你因为自己是后面出生的孩子而有些沮丧或因为自己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而幸灾乐祸前,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要明白在一个家庭当中,老大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后面出生的孩子也有不少优势(Ickes & Turner, 1983; Paulhus, Trapnell, & Chen, 1999; Sulloway, 1997)。虽然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方面有优势倾向,但他们比家里较后出生的孩子有更高的焦虑性、妒忌性、保守性和攻击性。此外,还发现后面出生的孩子更具有叛逆性,在社会情景中乐意接受经验,喜好交际,令人愉快。所以,他们常受到同龄人的欢迎,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更轻松自在。最后,在家庭中较小的孩子比老大在思维方面更具有独创性,并更能产生创造性突破。

Belmont, L., & Marolla, F.( 1973) . Birth order, family size, and intelligence. Scienoe,182, 1096 - 1101.

Downey, D. (1995).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 size, parental resources,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mtance. Americon Sociological Review, 60(5),746-761.

Ernst, C. , & Angst, J.( 1983) . Birth order: Its influence on personality.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Ickes, W. , & Turner, M. (1983). On the social advantage of having an older, opposite - sex sibling: Birth order influences in mixed - sex pai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lwlogy,45, 210 - 222.

Paulhus, D. , Trapnell, P. , & Chen, D.( 1999) . Birth order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 within famili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 482 - 488.

Rogers, J., Cleveland, H., van der Oord, E., & Rowe, D.( 2000), Resolving the debate over birth order, family size, and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sit,

55(6),599 -612.

Vaneijck, K. , & Deg aaf, P. (1995).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siblings in Hungary. Ew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11(3), 273 - 2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