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心理学历史:40项研究揭示人类行为

改变心理学历史:40项研究揭示人类行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该选择哪项研究来代表他的工作却是个难题。尽管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很难研究,但他也承认对这些行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研究者可以用此控制动物应在何时得到食丸的强化。斯金纳在这一研究中使用了上面介绍的斯金纳箱,但是做了这一项重要变化:即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研究中的被试是8只鸽子。

改变心理学历史:40项研究揭示人类行为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38,168 -172.

B. F.斯金纳是影响深远、极富盛名的心理学家,他一生硕果累累,下面我们将对他的一项研究进行讨论。然而该选择哪项研究来代表他的工作却是个难题。用短短的一篇文章来表现他对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贡献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斯金纳被人们看做是行为主义之父,是著名的(或臭名远扬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他还出版了10多本著作,发表了70多篇科学论文。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鸽子的迷信行为》,我们之所以从他的众多著作中选出这篇题目听起来很幽默的文章,是因为通过这个有趣的例子,我们不仅能清楚地认识斯金纳的基本理论,能了解他研究行为的方式、方法,还能对我们都很熟悉的“迷信”现象进行一种斯金纳式的解释。

斯金纳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所有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行为的,包括公众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个人的或内部的行为(例如感情和思想)。尽管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很难研究,但他也承认对这些行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然而,他不把内部事件,比如思想和情绪,看成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将其看做一种环境与行为的混合体,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参见Michael, 1985,或者Schneider & Morris, 1987,对术语“彻底的行为主义”的详细分析)。所以,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

斯金纳的理论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你将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和“惩罚” (Morris, 1997)。在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图示如下:

通过这一概念,斯金纳也就能解释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压抑过程被称做“消退”。

想想看,这些内容对你来讲其实并不新鲜。我们常用这种程序来训练宠物。你让狗坐下,它坐下了,你便奖励它一块美食。一段时间后,当你让狗坐下时,即使不及时给予食物奖赏,它也会坐下。这里你运用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这是一种对所有动物都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让老狗学新技能,当然也包括猫!如果你想要宠物不再做某种动作,你要做的事就是把强化物挪走,随后这一行为便将停止。例如,如果你的狗蹲在餐桌旁乞食,这必然有原因(不管你怎么想,狗并不是生来就会在桌边乞食的)。这一行为是你通过奖赏的强化,让狗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你想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就必须完全停止强化。最后,狗会停止乞食。顺便说一句,在消退期间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偶尔偷偷地给乞食的狗一些食物,消退行为将永远不会发生。

除有关学习的这些基本知识以外,斯金纳还认为人类的所有活动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产生和保持。只不过对于人类而言,识别行为及结果并不太容易。斯金纳对此进行的论述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如认知心理学家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由我们高度进化的意识或智力所致,这只是由于心理学家没能准确引发这一行为,并给予使之维持的强化物。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极端的观点,那么请记住斯金纳的称号是“彻底的行为主义者”,而且他的观点一直被争论所包围。

虽然经常遭到质疑,但斯金纳始终用实验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出“行为”被看做是人类独有的属性,也可以被像鸽子或老鼠这样的低等动物学会。例如,人们会认为迷信行为为人类所独有,理由是迷信需要人们认知活动(思考、辨别、推理)的参与。迷信是一种信仰,而我们通常认为信仰并不属于动物。但斯金纳提出,在本质上迷信行为与这一观点的其他行为一样,很容易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

理论假设

回想一下你的迷信行为,你是否曾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走过,忌讳踩到裂缝,携带一枚幸运硬币或其他护身符,在板球游戏中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掷骰子,因为算了命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尽管一些人不想承认,但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斯金纳说,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斯金纳称它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些人类特有的行为,”斯金纳说,“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方法

为了使读者理解斯金纳在这个实验中使用的方法,有必要对“斯金纳箱”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斯金纳箱(斯金纳称它为条件反射箱)背后的原理其实相当简单。它由一只空的笼子或箱子组成,里边只有一个用来放食物的碟子或托盘。研究者可以用此控制动物应在何时得到食丸的强化。早期的斯金纳箱中还包括一根控制杆,如果按下控制杆,食物就会自动出现。如果一只老鼠(斯金纳最早的研究中使用老鼠)被放在这样的箱子里,它通过尝试错误将最终学会为获得食物而去按控制杆。如果需要的话,实验者能通过控制食物的发放而强化某种特定的行为。后来人们发现在这种条件反射的实验中,鸽子也是理想的被试,因此在用鸽子的斯金纳箱里,用啄击盘子代替了按控制杆。

斯金纳在这一研究中使用了上面介绍的斯金纳箱,但是做了这一项重要变化:即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换句话说,不管动物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将得到一份奖赏。

研究中的被试是8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这增加了强化的效果)。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隔15秒强化自动出现。几天后,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

结果

斯金纳在报告中写道:

“8只鸽子中的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2~3圈;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接着再慢慢地转回来,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接触。”(第168页)

这些行为在建立条件反射前未曾观测到。正如你所见,新的行为与鸽子得到食物毫无关系。然而,它们表现得就好像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它们变得迷信了。

接下来,斯金纳想知道如果两次强化之间的间隔被拉长,则又会发生什么。他用了一只摇头的鸽子,然后把两次投放食丸间的间隔慢慢增加到1分钟。这时,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直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像在表演一种舞蹈(好像一种“鸽子食物舞”)。

最后是消除鸽子的这种新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再出现。这时,迷信行为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超过了1万次!

讨论

很明显,斯金纳得到了6只迷信的鸽子。然而,他对这一成果的解释却极为仔细和谨慎:“这一实验可以说是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动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第171页)。

下一步是要将这些结果应用于人类。我确信,对于你来讲,要想到人类行为中有类似的情况并不难,对斯金纳而言也是如此。他写道:“要一个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去,球沿着球道滚动,但他还在转动胳膊和肩膀,似乎可以用此来控制球”(第171页)。大家知道,理智地说,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到中途的球起作用。正如斯金纳在鸽子实验中指出的,不管鸽子做了什么,食物最终都会出现。

在这篇文章中斯金纳补充的有趣观点是,下结论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对球并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对掷球者却有反作用”(第171页)。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转臂行为,并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www.xing528.com)

最后,迷信难以消退的原因可以到那只在行为消除前跳了1万多次舞的鸽子那儿去寻找。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这种联系每次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将会很快停止,然而,对人类来讲,偶然的强化通常要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因此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

批评和后续研究

正如前面提到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研究总会引起广泛、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其他有关人类行为的主要流派主张,严格的行为主义观点不能解释人类的许多基本心理过程。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因与斯金纳的论战而出名,他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总结如下:

“在内心世界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研究那些对于行为主义者而言毫无意义的内容,如意图、 目标、价值、选择、 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个人建构自我世界的结构基础……个体的整个现象世界及在其中起连接作用的那些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方面是向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敞开的,但以上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这一点似乎是肯定的。”(罗杰斯,1964,第119页)

行为主义者会反驳说,所有这些人类特性都可以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关键是对行为和构成行为的结果作出适当的解释(参见斯金纳,1974,对这些问题的完整讨论)。

然而,单就迷信这个问题而言,出现的争议却很少,并且由此形成的学习过程理论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可。由布鲁纳和列维斯基(Bruner & Revuski, 1961)设计的一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是多么容易形成迷信行为。4名高中学生分别坐在4个电报机按键前。他们被告知,每当他们按到正确的键时,都会出现铃声和闪烁红灯,并且他们将得到一枚硬币。正确的反应是3号键。然而就像在斯金纳的实验中一样,只有在10秒的延迟间隔后,3号键产生的强化物才会出现。在这10秒内,学生会以各种组合尝试着按键,接着,在延迟后的某一时间,他们又一次按下3号键,而得到了强化物。对所有的学生来说,结果是相同的: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各自形成了一套按键顺序,并在每次强化之间一遍一遍重复(如1, 2, 4, 3, 1, 2, 4, 3)。按下3号键才是惟一被强化的行为,其他的按键序列完全是迷信。他们不仅迷信地行动,而且所有学生都相信按其他键是“建立”被强化键所必需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信行为。

近期应用

斯金纳是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很多方面对科研领域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他1948年发表的关于迷信行为的文章每年被无数的研究所引用,例如,有一项研究试图用一种新的行为方法来解释梦的意义(参见本书前一部分对梦和梦的解析的讨论)。狄克逊和海斯(Dixon & Hayes, 1999)提出,梦可以代替现实中的各种刺激,人们可以在梦中测试与刺激相应的各种反应,以观察它们能否产生人们渴望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另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也引用了斯金纳1948年的研究(Sagvolden等人,1998),这篇文章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ADHD)的作用。研究者请患ADHD的男孩和不患这种病的男孩共同参与一项活动,在游戏中给他们硬币或小玩具作为奖励。虽然强化固定为每30秒出现一次(非关联性强化),但所有男孩都产生了他们认为与奖励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以与斯金纳的鸽子相同的方式产生了迷信。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不再出现强化,研究者希望以此减少和停止各种条件反射行为(消退)。这种结果在没有ADHD的男孩身上确实出现了。但经过一个短暂的停顿后,ADHD男孩却变得更加活跃,并且开始以一种突发冲动的方式作出反应,好像强化又再次出现了。作者指出,这种过度活跃和冲动意味着ADHD男孩与对照组男孩相比,应对强化延迟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深入认识和有效治疗ADHD是非常重要的。

在发表鸽子迷信行为论文的同一年,斯金纳重要的著作之一小说《沃尔登第二》首次出版。《沃尔登第二》描述了斯金纳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那是一个按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运作,每个人都快乐、充实、安全和富裕的社会。斯金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下例可见一斑:1967年在弗吉尼亚州建立了一个名为双胞胎橡树(Twin Oaks)的社区,这一社区是以斯金纳小说中的行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沃尔登第二》表明了斯金纳不想被实验室中的老鼠和鸽子所局限,而是想将他的思想扩展为“行为主义哲学”。今天,当心理学家们写到更多的有关人类社会中的行为问题时,常常会引用《沃尔登第二》(参见Kimball & Heward, 1993;Malm,1993)

结论

迷信无处不在。你可能就有一些,而且你也一定认识其他有迷信行为的人。一项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他们中40%的人在比赛前或比赛中有迷信行为(Buhrmann & Zaugg,1981)。一些迷信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高层建筑没有第13层。其实,事实并不是那样,很显然第13层一定存在,但没有任何一层楼叫“13”层。这并不是因为建筑师和建造者是一个极端迷信的团体,而是由于租出或卖掉13层的房子很困难。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对2美元纸币十分迷信,人们的拒绝使用致使财政部堆积着400万张这样的纸币!

迷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不健康的吗?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力量,不再失控。有趣的是,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和信心,并提高成绩。

Bruner, A., & Revuski, S.( 1961). Collateral behavior in humans.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4,349 - 350.

Buhnnann, H. , & Zaugg, M.( 1981). Superstitions among basketball players: An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superstitious beliefs and behavior among competitive basketball players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level.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4,163 - 174.

Dixon, M. , & Hayes, L. (1999) . A behavioral analysis of dreams. Psychological Record,49(4),613 - 627.

Kimball, J. , & Heward, W.( 1993) . A synthesis of contemp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48,587 - 588.

Malm, L.( 1993) . The eclipse of meaning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l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33,67 - 87.

Moms, E. ( 1997, September) .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Professor Edward K. Moms,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Life,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Rogers, C. R.(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he person. In F. W. Wann(Ed.) , Behaviorism and phenomenology: Contrasting bases for modern psychology. Chicago: Phoenix Books.

Sagvolden, T. , Aase, H. , Zeiner, P. , & Berger, D. (1998) . Altered reinforcement mechanisms in Attention -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94(1) , 61- 71.

Schneider, S. , & Morris, E.( 1987) . The history of the term radical behaviorism: From Watson to Skinner. Behavior Analyst ,10(1) , 27 - 39.

Skinner, B. F.( 1974). About behaviorism. New York : Knop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