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化身选择与自恋倾向及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成果

网络化身选择与自恋倾向及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针对社交网站,其化身的选择也不例外。本节的着重点有两方面,即考察自恋倾向和身体意象与网络化身选择的内在联系或内在相关性。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身体意象与人格存在显著的相关。但身体意象与网络化身选择之间的相关性却没有人进行过研究。针对这样的假设,本研究会对被试的身体意象中的体形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在之后的第四版中,自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也被具体化。

网络化身选择与自恋倾向及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微博、人人网、Facebook等社交网站目前的用户数目已经非常庞大,它们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社交网站上的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同的,在网络中,我们不能通过直观的言语、表情来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在社交网站中,人们普遍用头像作为自己的化身来与人进行交流。网络交往中第一印象的来源往往是社交网站之中设定的头像。一般而言,在网络使用和网络交流如此普遍、便捷的情况下,对于长期生存于网络空间中的人来说,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化身形象是个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人格表现,而选择网络化身形象的过程又是个体对现实人格进行重塑的过程(罗婷、周治金,2013)。而针对社交网站,其化身的选择也不例外

目前,国内对网络化身以及头像的探究比较少,但是国外对头像的研究已经有所进展。关于网络化身与自我的研究有两种常用的假设,即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和现实生活延伸假设。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认为,人们在选择网络化身时,比选择和事实相符的网络化身相比,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理想自我的网络化身(Vazire &Gosling,2004)。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就把互联网视为了印象管理的工具,有研究者发现人们在选择网络化身时,往往倾向于挑选那些和理想自我相符合的形象。现实生活延伸假设认为,人们选择网络化身是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里的延伸。

目前的研究有根据网络化身选择的差异推断出人格特征的研究(Dunn &Guadagno,2012)。通过虚拟化身的健康状况的变化来调节人体对健康的态度(Kim &Sundar,2012)。这些研究都是说明,网络化身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影响以及反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的。本节的着重点有两方面,即考察自恋倾向和身体意象与网络化身选择的内在联系或内在相关性。

(二)研究的意义

如今,网络发展的尤其迅速,由于其特殊性以及隐匿性。任何人可以在网络中采用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方式交流,以及进行全新的印象管理。在网络印象管理中,网络化身是其中的呈现方式之一。所以网络化身也是个人内在心理状态与想法的一种呈现。在设定头像时,我们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图片。可以是景物、动漫、人物、图画等任何形式。但是由于种类繁多,在本文中会偏向研究比较普遍的采用人物头像作为网络化身的前提假设方式来对个人在设定头像时进行的决策进行统计分析。另外,探究身体意象的体形满意度与自恋程度之间如何影响,可以促进理解个体对自己体形的评判是否与自恋倾向相关。

(三)研究目的

身体意象以及自恋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身体意象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相貌、体格等等的想法,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体形、胖瘦的关注程度一直都比较高。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身体意象与人格存在显著的相关。而网络化身与人格又存在显著的相关(Dunn,2012)。但身体意象与网络化身选择之间的相关性却没有人进行过研究。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己外在方面的评判,体现的是对自我形象的满意度。对于个体,对自我形象满意可以在内心里面对自己产生认可,并愿意呈现自己给大家。针对这样的假设,本研究会对被试的身体意象中的体形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除此之外,之前的研究都针对大五人格等来分析与网络化身。而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却很少有人对其进行与网络虚拟化身的研究。本节从自恋的角度来研究不同自恋人格的人是否在网络化身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由于自恋分为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两者会区分开来进行研究。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自恋

对自恋的研究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层面上,自恋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1980)被首次定义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在之后的第四版中,自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也被具体化。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更加倾向于去研究正常的自恋。即在非临床上,自恋更加倾向于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7]。自恋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维度性的人格特质(Joshua,2007)。Raskin和Terry(1988)将自恋特质定义为“自我钦慕,倾向于浮夸的思想、幻想的才能、过分的表现和对批评的防御,在人际关系上有特权感,利用他人,缺乏共情”。Morf和Rhodewalt(2001)认为,自恋越来越多地被看做是一个重要复杂的人格特质,它体现了对自我和权力的浮夸而脆弱的感觉,还有对成功的沉迷和对羡慕的过分需求。黄藜等(2004)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是一种对于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觉。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占有更加优势的状况,并且相信自己可以获取特殊的权利与照顾。在本节中,我们考察正常大学生群体,所以采用正常的、非临床的自恋概念。

对于自恋结构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也没有得出定论,比较流行的两种学说是自恋的两形式说,以及连续体说。自恋的两形式说将自恋分为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Wink,1992)。通常,显性自恋者的表现欲很直接,总是很需要他人的关注和羡慕,对优越感表现得很明显,表现出对赏识的浓厚兴趣,密切的关注成功并且喜欢自我夸大。显性自恋的人一般较为外向、开朗、独立、自信,对权力有一定的倾向,喜欢操纵性的行为方式。一般,其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优越感和领导(权威)。而隐性自恋者因具有潜在的自卑感,所以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表现为缺乏对工作、学习兴致,也缺少自信心和主动性等。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敏感、焦虑,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但隐性自恋的人仍然会无意识地进行自我夸大,其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易损性(易受伤害)和易感质(过分敏感)。同时,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者二者共有着一些重要关键的特征,如自我放任、特权感、殊荣感、自负、漠视他人的需要。

本文中主要认同自恋的两形式说,使用自恋人格问卷(NPI)和过度敏感性问卷,对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进行分别的测量。

1.自恋人格问卷(NPI)

自恋人格问卷(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基于自恋人格障碍的标准来编制,是迄今为止运用最为广泛的自恋测评量表。NPI本身也有着自己的发展。NPI最早由Raskin和Hall(1970)编制,由54个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构成。他们认为自恋属于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将NPI量表对正常人进行施测,表明此量表具有很高的信效度。后来,Raskin等人(1988)对54项目量表进行分析,剔除不必要的项目后只剩下40个项目,并且仍有较好的信效度。简化版的七个维度依次为:权威、表现欲、优越感、特权感、利用、自负、空虚。A-mes(2006)等人的研究中,发现40个项目的NPI虽然包括了自恋的各个维度,但是测试太长,可能会对施测造成一定的不便。他们以40项目的NPI为基础,制定出了简短的16项目的单维度测试量表。并且验证了其效度与信度。这一版本在降低测验长度的同时降低了问卷的复杂度,使得问卷的施测以及数据分析都变得相对简单。

所以,对于显性自恋,此处采用美国学者Ames和Rose在2006年修订编制的包含16项目的、单结构的NPI进行测量。

2.过度敏感性问卷(HSNS)

过度敏感性问卷(HSNS)由Hendin和Cheek在2006年编制,是一个包含10个项目的李克特式量表,测量个体的过度敏感性和脆弱性,信效度较好。与NPI相比,有研究者认为NPI测量显性自恋,它是测量自恋连续体的正常健康维度的量表,而HSNS站在更加病理的角度测量隐性自恋。本次研究采用HSNS量表来测量隐性自恋。

(二)身体意象

1930年左右,Paul在《人类身体意象和外表》一书中将“身体意象”定义为:个体心中对自己身体的描绘,即个体怎么看自己的身体外形。他认为,身体意象是个人脑海中对自己整个身体所形成的心理形象(mental pictures),包括了身体知觉(body perception)与身体概念(body concept)。身体意象包含在知觉层面上对身体大小的推估、在想法层面上对自己外形魅力的评估以及在感受层面上对自己体形的感觉;它不只是一种认知架构,还应包括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这是对身体意象定义的首次具体阐述。自Paul的分类之后,研究者就对身体意象开始了广泛的研究。

有研究证明,身体意象涉及个体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的看法和评价,同样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并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身体意象也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和重要他人评价影响(陶纯,陈洁盈等,2010)。另外,在心理学中身体意象主要包括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想法、信念以及情感,它经常作为各种疾病与障碍的影响因素而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神经性厌食症就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刻意减肥造成的结果。

身体意象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超过50项的身体意象测量量表和技术(Thompson,2004)。这些量表与技术大致可分成问卷调查法、形象选择法、形象调节法、画题测验、行为观察法与内隐实验法6大类[8]

1.国内身体意象研究现状

我国对身体意象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期。现已有不少研究者开始了对身体意象的现状和差别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负向身体意象在我国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赵轶群,2008),在青春期的少女中尤为显著。不同年龄的女性负向身体意象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女生对肥胖的不满意低于高中女生,大学女生对身体外表的不满高于高中和初中的女生。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藏族青少年对自己的相貌、身材的满意度高于彝族汉族。从身体意象的相关研究看,研究的内容包括身体意象与心理健康、身体意象和抑郁、社交回避苦恼、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等。以上这些研究均显示,负向身体意象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各个方面均产生消极的影响,但社会文化因素对身体意象的影响在国内的研究中仍然较少。

与此同时,不少研究关注了身体意向的作用机制。羊晓莹和陈红(2006)总结了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四个相关理论和内在的机制,包括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培育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陈欣(2007)等人对大学生的媒体影响、体重指数和身体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个体自尊在个体知觉到的身体外表压力、嘲笑与负向身体意象间起到中介的作用,身体自尊受到媒体影响和体重指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中国的青少年中,这个假设是否能够成立尚存在争论,有支持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下,社会比较在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有负向的影响作用起到中介作用,但是平凡(2008)调查研究显示,身体意象社会比较对知觉的压力、嘲笑影响负向身体意象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目前国内外对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在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以大众传媒、同伴评价等为代表的领域中研究较多,但网络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身体意象的差异在虚拟环境之下会呈现出哪些不同呢?本节从研究身体意象与网络虚拟化身选择的关系角度来研究个体身体意象的差异是否会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

2.身体意象的测量

随着身体意象的理论的不断完善,身体意象的测量工具也日益增多,目前已经有四十多种身体意象的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有单一维度和多维度之分。并且所测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偏向于对具体部位的测量,也有针对整体形体感觉以及满意度来进行测量。本节偏向于研究个体对自身身体体形的满意度。为此我们采用体形选择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参照Winitch(1993)“体形图”(Figure Drawing)的制作原理,根据我国成年人口的体质特征(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2),绘制成包括男、女体形图片各9张的“体形选择量表”[9]。见图6.1和6.2。

图6.1 女性形体图

图6.2 男性形体图

(三)网络化身

道德约束较宽松的网络环境之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网络化身。目前,网络化身与自我的研究有两种常用的假设,即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和现实生活延伸假设。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认为,人们在选择网络化身时,与选择和事实相符的网络化身相比,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理想自我的网络化身。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将互联网视为印象管理的工具。与之相反,现实生活延伸假设则认为,人们选择网络化身是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里的延伸,即与现实自我更符合。研究普遍发现,选择那些颜色鲜艳、个性鲜明的头像的人常常更具开放性和亲和力(罗婷、周治金,2013)。

以往多数研究都集中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在虚拟化身上的呈现,或者人格特征与网络虚拟化身的相关关系。但是国外有研究表明,虚拟化身在游戏中的遭遇反过来也会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决策与行为。

(四)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国内现在对网络化身的研究比较少,而不同的人在虚拟化身的选择中确实呈现出了差异性,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照片,有人喜欢用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化身,也有人喜欢用自己心目中认为漂亮的形象作为头像。这种行为是否与个体自恋倾向相关,或者与个体对自己身体整体的满意程度相关?本节主要是研究自恋、身体意象与网络虚拟化身的相关关系。而自恋细分为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

根据理论,研究期待发现以下结果:

1、我国大学生,自恋倾向不同,对社交网站网络化身的选择倾向不同。

自恋分为隐性与显性。显性自恋者会表现欲强烈。按照正常逻辑,显性自恋者更加偏向于展现自己,所以应该会选择现实自我的虚拟化身作为头像。而隐性自恋者偏向于自卑、敏感。这种性格可能更偏向于隐瞒自己,选择理想自我来做化身。具体而言,对于显性自恋者,会偏向选择现实自我的虚拟化身。对于隐性自恋者,会偏向选择理想自我的虚拟化身。

2、对于我国大学生,身体意象满意度不同,对社交网站网络化身的选择倾向不同。身体意象测量体现的是个体对自己本身形体的整体满意度,一个人对自己的体形越满意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对自己的评判,会更加愿意展示自己。所以,在网络虚拟化身选择的时候,对自身满意度越高的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选择现实自我的网络虚拟化身。

3、对于我国大学生,自恋倾向、身体意象会对网络化身的选择产生影响。对于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之前已经有研究证明人格特征对化身的选择有影响因素,而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对网络化身的选择也可能会有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采用网络邮件的方式发放问卷,被试为中国几所高校大学。发放问卷为230份,回收到123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06份,其中男生66名,女生40名。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岁。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涉及三个变量,虚拟化身(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恋倾向(显性自恋、隐性自恋),身体意象(对自己身材的满意度)。

自恋测量量表采用美国学者Ames和Rose在2006年修订编制的包含16项目的、单结构的NPI,以及Hendin和Cheek在2006年制定的HSNS量表。这两个量表分别测量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NPI量表依据16项二选一的题目进行计分。分数为1—16,分数越高说明显性自恋水平越高。HSNS量表采用五点李克特式计分,从“不符合”到“符合”分别为1分到5分,得分范围为10分到50分,分数越高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对身体意象的测量是体形选择量表。该量表参照Winitch(1993)“体形图”(Figure Drawing)的制作原理编制。理想与现实体形的差值表现对自身体形的满意程度,越满意数值越小。

将以上问卷通过邮件的方式分发给230个被试,收集回复的数据,对数据完整的问卷进行录入分析。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特点

为了观察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恋类型特点,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被试的显性自恋以及隐性自恋水平整体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如表6.8:

表6.8 大学生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的性别差异

由表6.8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同样的方式统计出了不同年级针对显隐性自恋的差异性为显性自恋(p>0.05),隐性自恋(p>0.05),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知,在大学生中,不同的性别与年级在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中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身体意向特点

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其身体意向的评判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www.xing528.com)

表6.9 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

在表6.9中,身体意象表示的是理想身材与实际身材的差值。身材不满意度代表了个体对身材的不满意度,是差值的绝对值。而身体意象中的负值表示被试理想中的身材比现实中的身材瘦。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对身材的不满意度相近,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的性别,由表中的男性身体意象均值为正值(M=6.67),女性的身体意象均值为负值(M=-5.18)可以看出男性普遍认为自己偏瘦,而女性普遍认为自己偏胖。身体意象的显著性p<0.001,说明了身体意象在性别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表6.10 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年级差异

通过表6.10可以分析出,不同年级对于身材的满意程度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合均值和事后检验可以看出,大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身材有比较少的不满意。

(三)网络化身选择的统计描述

对于网络化身的选择,根据对其频率进行了统计(如表6.1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喜欢用自己的照片,或是与自己有相似特征的化身来做头像。而以自己心目中美女帅哥作为头像的人只占据了人数的11%,说明在社交网站中,大部分人在选择头像时是符合现实自我理论的。

表6.11 网络化身频数统计

(四)不同网络化身选择的自恋情况与身体意象特点

对于网络化身的选择,此处涉及三种类型:自己的照片、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化身、美女帅哥图片。针对这三种不同的选择,统计分析出选择这三种不同网络化身的人,在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以及身体意象之间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6.12 虚拟化身在各维度间的差异

从表6.12中可以看出虚拟化身在身体意象、隐性自恋上显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针对身体意象,可以看出对自己整体形象最不满意的组选择美女帅哥作为自己的头像(M=19.17)。而对自己整体形象相对来说比较满意的组选择了用有相似特征作为化身(M=10.65)。而从身体意象一栏可以看出,选择美女帅哥作为头像的人,均值为-10.83,为负向身体意象,即普遍觉得自己的身材与理想水平存在差距。

表6.12中也展现出,显性自恋在虚拟化身的选择上没有被区分开来。说明假设H1a不成立,而针对隐性自恋,隐性自恋程度最高的组选择了相似特征化身(M=27.75),隐性自恋程度较低的组选择自己的照片作为头像(M=25.07)。

(五)自恋与身体意象对网络化身选择的影响研究

由表6.1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恋中显性自恋与网络虚拟化身在此次研究中不明显区分。经似然比检验也发现,显性自恋(p>0.05)对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影响很小,所以针对三者关系的研究之中,我们排除了显性自恋。以网络化身为因变量,隐性自恋、身体意象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13 似然比检验

由表6.13的似然比检验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下,隐性自恋(p=0.002)、身体意象(p=0.002)的置信水平都远低于0.01,说明这两个因素对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由表6.14的分析可以看出隐性自恋(p<0.01)在网络化身选择相似化身的情况下有显著的差异性;而隐性自恋(p<0.05)、身体意象(p<0.01)在网络化身为美女帅哥时有显著的差异性。

表6.14 回归分析参数估计

注:参考类别是自己照片。

表6.15 分类预测表

在表6.15中,我们发现自己照片的预测准确率为61%,比较高,相似化身的预测准确率为69%,也较高。而对美女帅哥的预测准确率很低为8%。总的来说,根据隐性自恋与身体意象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

(六)自恋与身体意象的交互作用

对于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两者之间已经在前人的研究中证明是不存在相关性的。对于自恋与身体意象之间的相关性却不得而知。下表统计了两者的相关关系:

表6.16 自恋与身体意象相关性探究

由表6.16可以看出,身体意象与隐性自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身体意象的绝对值则与隐性自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隐性自恋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身材的不满意程度越低。而隐性自恋程度越高的人越觉得自己偏胖。根据先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以及隐性自恋与身体意象的相关,考虑隐性自恋与身体意象的调节效应。统计分析得到表6.17,由表6.17中可以看到隐性自恋与身体意象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表明两者在影响网络化身选择时,其效应彼此依存。

表6.17 似然比检验

五、讨论

在本节中,我们发现身体意象与网络化身存在明显的相关,而自恋倾向中,显性自恋与网络化身的选择无明显的关系,相关隐性自恋者在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中偏向选择有自己特征的化身。这些发现都是之前的研究人员所没有研究过的。

而在统计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很符合前人所研究的结论的地方。比如,对于身体意象,负向身体意象在女学生中普遍存在。说明,很多的女生会觉得自己偏胖。而针对自恋的研究,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之间没有相关性,符合之前的研究。对于网络虚拟化身,我们知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偏向,即理想自我偏向与现实自我偏向。不管之前的研究人员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以及上下文中得出的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在本次研究中,在社交网站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选择用自己的照片,以及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化身来做社交网站的头像,这就说明在社交网站的环境下,学生更加偏向于现实自我的网络化身。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在收集的10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3名学生(12.3%)对自己的身材觉得满意,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觉得自己偏瘦或偏胖。若是对身体意象产生过分的不满意势必也会造成一些其它不好的后果,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状况与自尊显著正相关(李静,2012)。所以,在这个方面,学校以及学生应该予以重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问卷调查后的访谈与被试的反馈,我们发现在选择网络化身时,很多人不会采用真实人像做自己的头像,而会选用景物,如花朵、景色等。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用动漫人物或者动画人物。另外还有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图片,或是情侣之间互相采用对方的头像。这些复杂的情况在此处的问卷中均未得到反映。未来的研究应当针对复杂的网络化身选择加以考察。

此外,在本节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区分度不高。虚拟化身中,采用自己的照片是现实自我,采用美女/帅哥图片是理想自我的表现,而对于选择有相似特征的化身,则属介于两者之间。它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属于不同的方面。而对于有相似特征的化身,不能确定被试是因为化身更好看还是因为化身将自己的性格体现出来而选择化身。而这两种原因又分属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所以本问卷在选项的设立上可能存在缺陷,导致结果不易解释。未来的研究应当对网络化身选择的种类加以分析、抽象,抽取具有概括性的连续变量,一方面便于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

六、结论

(1)在大学生中,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者没有明显的年级与性别的差距。

(2)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身材不大满意。而女生主要是觉得自己偏胖,男生主要觉得自己偏瘦。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身材的不满意度也不同。

(3)大学生中,对自己整体形象最不满意的人选择美女帅哥作为自己的头像。隐性自恋者会偏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化身,而对隐性自恋程度低的大学生会选择美女/帅哥的照片作为头像。隐性自恋与身体意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预测网络虚拟化身的选择。

【注释】

[1]刘湘玲.(2007).人格判断的准确性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2(1),22—26.

[2]Cattell,R.B.(1943).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I.Foundations of trait measurement.Psychological Review,50(6),559-594.

[3]Gergen,K.J.,Hepburn,A.,&Fisher,D.C.(1986).Hermeneutics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6),1261-1270.

[4]Svensen,S.,&White,K.(1995).A content analysis of horoscope.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21(1),5-38.

[5]Rennie,D.L.(2012).Qualitative research as methodical hermeneutics.Psychological Methods,17 (3),385-398.

[6]Wyman,A.J.,&Vyse,S.(2008).Science versus the stars:A double-blind tes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and computer-generated astrological natal charts.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35(3),287-300.

[7]Emmons,RA.(1984).Factor analysis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8,291-300.

[8]陈荔.(2005).四种方法测量的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9]陈荔.(2005).四种方法测量的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