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蓬勃发展。网络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形形色色的星座、占星文化产品。时至今日,无论在主流门户网站还是在微博、博客上,用星座分析性格、运势的文章比比皆是。研究网络表达有必要对星座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加以关注。
占星术是根据个体出生时行星方位推算其人格、命运的理论体系。根据占星术的理论,个体的人格与命运受到三类行星的影响,即上升星座、太阳星座和月亮星座。其中,太阳星座(sun-sign)即一般所说的“星座”(sign),它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对应一年中约一个月的时间段,每个区域以有代表性的星座命名。占星术的理论认为每个星座对应一种人格类型,在该时间段出生的人属于该星座,也有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上升星座和月亮星座更加复杂,涉及更多行星,需要根据出生日期结合经纬度和多个行星轨道才能确定,因此在大众中影响较小。本节只针对太阳星座的人格描述。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的数千年之中,占星术曾使无数人痴迷,甚至获得了类似科学的地位。随着科学的产生、宗教势力的退潮,星座一度不再受宠。然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从媒体到校园重新燃起了对星座的兴趣。对于这种局面,西方心理学家开始使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星座的理论以及星座流行的原因(Kozlova,2011;Snyder,1974)。
一、相关研究概述
(一)关于星座现象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对星座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最早挖掘星座与人格心理学关系的是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他在著作中利用星座和占星术符号作为类比,用以解释人格心理学中的现象(Kozlova,2011;Sax,1999)。虽然主流心理学界早已遗忘荣格与星座的关系,他的相关著述在占星术的文献中却受到了额外的重视。继荣格之后,研究者先后关注了基于星座的人格描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苏丹,郑涌,2005;Carlson,1985;Clarke,Gabriels,&Barnes,1996;Fichten &Sunerton,1983;Hentschel &Kiessling,1985;Jackson &Fiebert,1980;Wyman &Vyse,2008),星座人格描述的机制(董宣如,2004;Hamilton,2001;Hamilton,1995),以及影响人们相信、参与星座关联行为的因素(Glick,Gottesman,&Jolton,1989;Sosis,Strickland,&Haley,1980;Svensen &White,1995)。1982 年Eysenck的《占星术:科学或迷信》一书概括了先前一系列的研究。基本上,星座的人格描述有一定内部一致性,不具备预测力,缺少合理的机制解释,此后重心迅速转向研究人们相信星座的影响因素。
对于影响人们星座关联行为的心理学因素,目前已经得到较多关注的个体的因素和对象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包括性别(Sosis et al.,1980)、自我归因(即“巴纳姆效应”)(Glick et al.,1989;Meehl,1956)、控制点(Fichten &Sunerton,1983;Sosis et al.,1980)、自我的不确定性(Lillqvist &Lindeman,1998;Lindeman,1998)。对象的因素主要关注了星座人格描述中特质的受赞许性(favorableness,Fichten &Sunerton,1983;Hamilton,2001;Wunder,2003),也有研究发现占星术中得出星座人格描述的方法使人对星座人格描述产生信任(一对一的、复杂的“推算”过程),而非人格描述本身准确性的作用(董宣如&孔克勤,2003;Glick et al.,1989)。然而,作为星座的载体,星座人格描述的文本本身受到的关注较少。
(二)人格描述
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目标是探讨人格的表现及机制,其中人格描述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贯穿了人格心理学的始终。人格的测量,以及以人格测量为基础的人格机制探讨都需要首先对人格进行描述。两者都不能脱离人格描述进行。Cattell针对盲目的测量热情曾经指出:“……某些心理测量家的乐观使其忽视了测量基本原则中浅显的代数原理,即相加的单位必须一致。因此我们的第一步必须强调,测量只能跟在准确地辨识及界定各种质的特性之后。”[2]以确定人格维度为宗旨的人格描述研究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Hofstee,2003),如“大五”理论(Goldberg,1990)、环状模型(Wiggins,1979)以及PAD气质模型(Mehrabian,1978;Mehrabian &Ljunggren,1997)等。与此同时,在人格测量与研究的应用层面人格描述也十分重要,但这一类型的人格描述在形式上与前者有所差异。临床心理学家和咨询师使用人格测量工具得到不同维度上的人格得分,测量的方法往往是对一些人格描述作判断。得分与许多研究的结果进行对照,最后也需要使用语言来描述其分数所对应的人格特点。早期的实践者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来访者解释人格得分的含义,这种做法无法避免主观性与任意性,不久就有人提出应当设置标准化的“陈述语句库”,问卷开发过程中确定具体的陈述语句与得分的对应关系,在应用中便可以针对不同的得分给出标准的描述(Meehl,1956)。这种将维度上的表现程度还原成具体行为,并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描述。
后一种含义上的人格描述往往是一般读者所接触的内容。抛开其技术上的优越性,标准化虽然保证分数与描述语句的准确对应,但由于其基础是完整的人格划分为若干维度,所以针对某一维度的描述语句不可避免带有孤立、割裂完整人格的色彩。假如一个人外向性高、宜人性低,他在两个维度上的人格描述之间可能并没有多少联系。针对这一问题,Mayer(1977)批评了心理学中用于人格描述的语言,指出人格描述语言抹去了个体差异,淡化了个体的认同和意义,将人标签化后丧失了个体独特性,而且心理学的人格描述偏好原子化的、带有还原论倾向的语言。具体地看,按维度孤立地产生的标准陈述是去情境化的(decontexualized),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Gergen等人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老练的语言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将同一个人格描述解读为任意一个人格特质的表现,甚至相反的人格描述也可以用于解释同一个人格特质[3]。面对这样的人格描述,自我认识丰富、老于世故的人很有可能觉得“肤浅”、不够“深刻”,觉得复杂的人格现象被过分简单化。星座、占星术的人格描述因其带有“整体性”、“意义性”,很可能显得更有吸引力。
许多研究者均指出,与人格心理学的语言相反,星座的人格描述和符号体系(symbolism)更突出人格的整体性(wholeness),更容易使人获得意义和认同,使得人“内在追求心理整体性(wholeness)的驱力通过占星现象学得到揭示”(Kozlova,2011;Mayer,1977;Sax,1999)。无论是较为复杂的基于本命星盘(natal chart)的占星,还是较为简单的太阳星座的人格描述,人格均比附宇宙、行星的节律,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模式。所以,具体的人格描述语句之间自然地存在理论上的联系(特定行星的影响),而非孤立的、源于不同维度的人格描述语句。
早在1974年,Adorno等人对星座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根据内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假设。Svensen则根据1974年内容分析的结果重新选取了《洛杉矶时报》星座栏目的占星师Carroll Righter连续三个月的星座文本,采用计算机提取关键词的技术检验了Adorno等人的研究(Svensen &White,1995)。概括之后,其研究结果发现星座文本主要的特征有:(1)使用多种手段建立权威;(2)制造焦虑和对收获的非理性的许诺交叉呈现;(3)暗示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将读者的命运最终交与不可控的外力;(4)劝说人们拒绝自己的过去[4]。
然而,Svensen的研究仅简单提取关键词,没有对文本的实际含义进行分析。这不仅无法深入揭示星座文本的表达方式、关注主题等深层特征,还可能因为简单提取关键词造成意义混淆的情况。
(三)共识质化研究
共识质化研究(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CQR)又称“协商一致的质的研究方法”(朱旭,江光荣,2011),由咨询心理学领域的Hill等人于1997年提出,目前已在心理学领域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质化研究方法(Hill et al.,2005;Hill,Thompson,&Williams,1997)。根据Rennie对质化研究的分类,CQR属于“经验型”(experiential)的方法,这一类方法通过分析对象报告出来的体验或观察形成对研究问题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最终生成结构、叙述、主题、范畴,或多种形式的结合作为结果。与“话语型”(discursive)其他类型的质性方法相比,经验型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只关注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并不积极推测材料背后暗含的“前提”、“预设”等“话语型”方法(如话语分析)所关注的因素[5]。
除了仅关注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外,CQR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要求多名成员共同参与,每一步都需要所有成员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在几个主要的时间点均要求一位之前从未参与研究的审核者(auditor)独立审核研究的进程。这样排除了某个人的偏见左右整个研究走向、或其他群体动力机制干扰研究的情况(Hill et al.,1997)。
CQR方法主要在咨询心理学领域使用,但这并非表明该方法只能用于咨询领域。自CQR方法提出之后,目前已产生一些修订版本,使之更加适用于其他领域的质化研究。比如,针对特定研究中材料单位过短,无法提取核心观点时,修订版本中也允许材料的核心观点就是其本身。
本节采用CQR的方法针对星座文本的描述方式,考察其内部陈述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一)文本选取
选取主流门户网站的星座频道中宏观的(并非论述特定子类型的)论述特定星座人格特点的文章。即每个网站中直接、专门介绍特定星座“个性”、“性格”的文章,排除针对个性中某一侧面进行阐释的文章、网站链接的博客等。如腾讯星座中不同星座的个性介绍内容很短,每个星座又各有剖析某些人格侧面的文章或占星爱好者的博客分析文章。为了避免文体、主题的差异导致内容混乱,只选取整体论述星座的人格特点,且与该网站上自身格式一致的人格描述文本(选取的栏目每一个星座都有,而非仅见于几个星座)。
最后确定的文本来自新浪星座频道、星座屋、腾讯星座频道、搜狐星座频道、第一星座网、网易星座频道、凤凰网星座频道。
(二)文本整理
为保证文本内容一致,按照以下标准清理与研究目的相悖的内容。
(1)保持特定网站内部十二个星座文本本身结构的一致性。对于特定网站,按照星座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文本结构审核每一星座的文章,删去特殊的结构。比如某些网站针对某一星座用较大篇幅分析不同性别的人格表现,但其他星座的文章中无此部分,则删去以保持一致。(缩写符号:IC)
(2)删去与人格描述无关的,由零散条目构成的星座简介列表。比如,虽然在本文选取时已经回避相关内容,但有些文本中仍用相当大的篇幅罗列特定星座的“吉祥物”、“吉祥日”、“喜欢的颜色”、“吉祥数字”等。(缩写符号:Misc.)
(3)删去星座文本中择偶恋爱时的“匹配倾向”的内容。比如,某些文本会详细谈及该星座适合与哪些星座恋爱、结婚等。(缩写符号:M)
(4)删去描述能力倾向(aptitude)以及对读者进行建议(suggestion)的内容。比如,某些文本会描述个体的发展潜能,对未来的行为提出建议(建议范围之广,甚至涉及养生领域)。(缩写符号:Apt.和S)
(5)删去描述能力的内容,与能力倾向类似。(缩写符号:Abili.)
(6)删去零散条目形式罗列的“优缺点”内容。因为“优缺点”与人格的关系存在争议。
(7)删去运势预测等内容。
(三)划分域
根据共识质化研究的要求,确定文本之后,由三名成员组成团队,定期集合讨论。团队的运作基于平等讨论,任何不一致的观点都需要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任何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收集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持有其他不同意见的其他成员只能基于文本的证据协商、讨论。小组共同完成划分域、提取核心观点、交叉分析等若干步骤。文本的分析使用excel和Nvivo 8在计算机上完成。(www.xing528.com)
根据CQR的要求,域(domain)由小组所有成员协商确定,此处商定以文本中人格陈述的方式为划分标准,并确定句子为基本的分析层次。文本中每一句话都应归属为一个域,只有极少数单句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才将多个句子视为一个单位。如果遇上一句话属于多个域,首先尝试通过完善既有的域的定义排除句子属于多个域的情况,若仍无法排除则将其临时置于“复类”,待全部划分完毕后再重新甄别。无法划分域的特殊情况临时置于“其他”。
根据这一原则,确定的域包括独立定义、解释型陈述、条件陈述、比较型陈述、转折型陈述、间接陈述、其他、复类。
(四)交叉分析
CQR的基本流程要求在划分域之后,提取每一段材料的核心观点。但此处材料是单个句子,大部分句子语意明显,基本无须提取核心观点。所以除少量内容含混的句子通过转写的方式提取出核心观点外,大部分句子直接进入交叉分析。交叉分析中,所有材料按照其所属的域分类,然后研究小组针对每一个域下的句子进一步分类,将每一个域细分为多个范畴(category)。
经过交叉分析,最后确定的句子或句群一共2239个,经过重新甄别,仅有25个句子属于复类,12个句子无法划分保留在其他类。根据Hill等人的建议(2005),根据每个范畴包含的案例个数判定其代表性。包含所有案例的范畴为“普遍”(general),此处为包含所有7个案例;包含半数以上为“典型”(typical),此处为4—6个;包含2个以上,少于半数为“不典型”(variant),此处为2—3个。少于1个案例则毫无意义,此处也不存在这种情况。此外,此处句子为最小单位,范畴包含的句子个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代表性,因此表格上也标注句子个数。
(五)稳定性检查
为确定该结构的稳定性,研究之初预留了“十二星座百科网”的十二篇星座人格描述文本,确定域和范畴后,从中抽取一篇人格描述文本进行分析。若未发现无法划分的句子,表明本节确定的星座人格陈述的结构相对稳定。
(六)审核
审核包括两部分。在交叉分析之后,小组深化了对域的认识,随后针对所有原始材料进行重新甄别,改正早期划分错误的句子。除此之外,邀请2名未参与本项目的研究生审核所获得的域和范畴。小组根据其反馈进行修改、调整。
三、结果
将网络星座文本划分为7个域,并进一步分为17个范畴。下面逐个介绍域和范畴的定义。
(一)独立定义。一句话中,用抽象、概括的词语定义个体的人格特征,同时可能举例或者强调该特征的程度。四个范畴对是否强调人格特征的表现程度、是否举例作出了更细致的分类。直接描述、概括个体的人格特征是人格描述中最基本的类型。
(二)类比超验。将个体的人格类比为一种超验的符号体系(如:行星轨道、星座等),可能同时断言该系统决定了人格。分为简略型和标准型两个范畴,前者仅论述超验体系的结构、机制、变化,后者除了论述超验体系本身的特点,还进一步断言其体系中的因素影响了个体,使其具备某种人格特征。
(三)解释陈述。对人格现象作出分析,解释其人格原因(特质或动力)的陈述。解释陈述的三个范畴依据用于解释人格现象的语句进行划分,除了使用独立定义和间接陈述进行解释外,还存在解释部分中两者兼有的情况,我们将其划分为“多重解释”。
(四)条件陈述。指出人格现象表现所需的前提条件。
(五)比较陈述。通过与其他星座或其他子类型比较以陈述星座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比较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同一星座内的不同血型、其他星座等。依据比较的对象,划分为单对象比较和多对象比较两个范畴。其中多对象比较既可以实指多个星座,也可以虚指,比如“×星座在十二星座中最×”。
(六)辩证陈述。包括四个范畴,其共同的特点是在一句话中强调对象同时具有人格特质的多个方面。转折指的是,人格陈述中从特质的一个类别转向另一个类别,两个类别之间可能并无直接的联系,往往语句中使用转折连接词。矛盾指的是人格描述中,指出对象同时具有一种特质及其对立面,有时进一步强调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另一个范畴是指出对象的外在人格表现和内在人格特质存在冲突。情境转折指的是人格描述中,指出对象具有一种特质,但该特质在特定情境下会发生转变。比例限定指的是人格描述中,先指出对象完全具有某种特质,随后通过转折改变该特质的表现程度。
(七)间接描述。间接描述的结构较为松散,主要指的是陈述语句不直接指出对象具有的人格特性,而仅描述各种人格现象,由读者自行判断其反映的人格特性。按照描述人格现象的类别划分为六个范畴,分别为需要、图式、态度、行为、情感体验和潜能。1.需要:通过给予建议的句子以及指出对象具有特定需要的句子,反映出特定的人格特征。2.图式:将某星座的人比作某种特定人格类型。3.态度:描述某星座的人对特定对象的观点、偏好和行为意图,以及传递价值判断的句子。4.行为: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和潜在的行为(倾向性、可能性)。5.情感体验:描述某星座的人的情绪变化和感受,从中反映其人格特征。6.潜能:描述某星座具备的特长和特点,以此间接反映具备的人格特点。
表6.7 星座人格陈述方式CQR分析结果
续表
注:案例=7;句子/群总数=2239;G=7个案例,T=4—6个案例,V=2—3个案例
四、讨论
通过对互联网上星座人格描述文本进行共识质化研究,将文本按照句子为基础的标准分割后,以陈述人格特征的方式划分为7个域,并进一步在交叉分析中划分为17个范畴。研究过程中,多次由审核者核对域划分的合理性和内部逻辑,最后的稳定性检查也表明本节获得的人格描述结构具备代表性,比较稳定。
鉴于研究已经表明星座的人格描述并不准确[6],哪些因素使人们偏向于相信星座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本节从文本陈述方式的角度入手,通过共识质化的方法确定了星座人格描述中陈述方式的若干类型。未来的研究可以以此次发现的陈述方式为基础,提取其背后的心理学变量。探讨是否存在某些变量通过特定的陈述方式影响人们对星座人格描述的知觉,影响人们的星座关联行为,或影响人们的自我知觉、自我概念。
类比超验中的句子将个体的人格比附于某种超验的体系,介绍超验体系的复杂结构后,便断言个体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星座文本中常见的超验体系主要是占星术,断言某一星座出生的个体受到特定行星角度的影响,从而具备某些人格特征。当代人格心理学基于统计数据确定人格类型具备的特征,理论上不可能在人格陈述文本中将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比附某种超验系统,断言该系统“决定”了个体的人格表现。即便早期人格理论也不会如此断言,如荣格仅借用占星术的术语作为人格类型的符号,并不认为人格由行星决定(Kozlova,2011)。类比超验的句子反映了星座人格现象中内涵的“天命观”,带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辩证陈述中包括四种类型,均带有辩证的色彩,即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人格特征的多面性、变化性和矛盾性。其中转折和比例限定、情境转折与人格心理学的原则并不冲突(但可能与具体的理论不一致,比如情境转折的句子与人格特质理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相冲突),但矛盾与人格心理学的取向不一致。矛盾范畴中的句子一般先强调某种人格类型具有一种特质,但马上转口强调其具有与之完全相反的特质,这种转变有时完全不用任何过渡语言,有时使用一些连接词,如“虽然表面如此,本质上……”,或强调特质能够相互转化,某种特质最终是其反面(“……善良其实本身是一种邪恶”)。这一类型的句子同时强调了某一人格特质的两面,由于兼顾了同一维度的两方面,几乎永远是正确的,但缺少实质的信息,面面俱到却意义不大。同时,由于带有辩证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可能符合中国人偏好辩证性思维的倾向(Peng &Nisbett,1999;Spencer-Rodgers,Williams,&Peng,2010),所以比较具有欺骗性。
心理学中人格描述文本只能侧重某一方面,只能强调大的方向,忽视细节、冲突、变化,具有潜在多义性(Gergen et al.,1986)。但人格是一个整体,人格描述中所用的语言也依赖情境。星座人格描述中辩证陈述兼顾了人格特质中相互矛盾的方面,涉及了真实的个体的人格表现跨情境的不一致性。对于更重视人格全貌,更关心人格不同方面相互关系的个体而言,辩证陈述、解释陈述突出了不同的人格表现之间的关系,可能显得更加深刻、完整、准确。
此外,类比超验和间接陈述中的“图式”都反映出人格的类比性。与直接、清晰的陈述相比,人格类比可能对特定的人群有吸引力。比如,认同宿命论和决定论的个体可能更容易相信目的论,类比的人格容易引起其认同。除了进一步从文本特征中抽取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未来还有必要考察此处发现的陈述结构在其他星座网站文本以及其他媒介的星座人格陈述文本上的适用性。
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本研究以星座网站的文本为依据,虽然研究之初已尽力剔除重复内容,星座网站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相互抄袭的现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在分析之前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剔除不同网站间相互抄袭的重复语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