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关键研究结果

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关键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和使用强度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微博为基础的人格判断准确性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理论空白。因此,通过研究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自评及其使用强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人格判断过程的觉知,进而改善长期的人际互动效果。其次,考察基于微博文本的人格判断准确性。

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关键研究结果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微博起源于国外的Twitter。国内微博的发展以2007年5月饭否网微博为起点,随后出现了叽歪网微博和嘀咕网微博,但三者最终都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微博正式进入国内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开始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内测,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随后中国其他三大门户网站也相继开通微博服务,它们与手机媒体共同开启了全民微博时代。现在,中国微博用户总人数约为3.27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数字,昭示着微博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强大的生命力和它对现实社会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微博上每日成千上万条微博之间的表达、互动构成了新媒体为基础的大众文化中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微博针对普通大众,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微博的140字,被无限推崇放大,人们在逐步惯于发送和浏览微博的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阅读习惯,改变以往的文本组合方式。“最真实的记忆就是废除思考空间的记忆,正因为这种简短的微语录降低了发表言论的门槛,人们不必过多地考虑措辞,思考如何进行修饰,因此降低了对于网络的戒心,更易反应出人们的真实人格”。通过进行微博的文本分析更易得出贴近微博使用群体真实人格的结论。

另外,微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中调查每个人的人格表达和人格觉知。当前人格研究在脱离了语境的环境中依靠自我报告调查对研究过程进行了良好的控制(罗津,2001)。但是,巴克和赖特(1951)主张,我们必须在日常的设定中研究自然行为,真正了解人们。伴随着每天数百万的发微博用户,微博变成一个巨大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庞大用户群体每日的感受与思考。因此,通过研究微博,可以提高对人格的理解。具体而言,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和使用强度的关系。

(二)研究的意义

微博是社交网络(SNS)产品之一,产生于2006年,至今存在不到8年,针对微博产品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公共关系、传播、沟通以及营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很少关注以微博为载体的人格现象。与其他被广泛研究的社交网络产品(Facebook、Tweet、校内网)类似,微博用户的人格会在博主的文本中表现出来。与线下的、面对面的互动中观察言行类似,人们通过阅读微博文本,也可以形成对博主人格的判断。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真实环境下的人格判断,对于以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微博为基础的人格判断尚存在空白,值得进行探讨。

1.理论意义

虽然人格判断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心理学对人格判断的研究常常是心有余力不足。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格本身复杂莫测,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等其他因素间接推测,由于技术水平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难度很大,对于准确性的标准也没有能达成一致。人格判断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同时也是人格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对于人格判断准确性的相关研究,也会对人格的理论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对于本节而言,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人格判断研究体系来看,厘清人格判断与个体自评的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目的。从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在于探讨人格判断准确性与博主自评人格及其使用强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存在何种相关。因为人格判断是目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对于个体的生存、生活以及个人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如果能够弄清楚人格判断准确性与个体自评人格的关系,将能丰富人格的理论体系,为科学完整地了解人格判断提供参考。

(2)丰富人格判断准确性的本土化研究

不同的微博使用者,在人格判断上存在差异,同时,博主真实的人格与他人的人格判断的关系也并不清晰的。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些理论以及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尚需验证。相对国外的研究热情,国内的心理学家对人格判断关注较少,目前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数量十分有限。然而,随着微博在社会中的影响不断上升,微博为基础的人格判断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微博为基础的人格判断准确性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人格判断。面对一个陌生人,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判断:这个人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阅读他人的微博,人们也会自动地判断:这个人非常积极、乐观,或非常悲观、消极。人格判断的结果会影响人们与对方进一步互动的方式,人们会根据自己对对方的人格判断调整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但是由于人格判断可能存在误差,误差的结果则会影响随后的互动。因此,通过研究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自评及其使用强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人格判断过程的觉知,进而改善长期的人际互动效果。例如通常大家都认为外向型、宜人型人格的人会比较经常使用微博,且大多数人认为微博用户的使用频率、动机、强度等是和其人格是一一对应的,其实仍然有许多关系并不一致[1]。如果按照微博上形成的“片面印象”与对方交往,容易因期待与现实不符而出现摩擦与冲突。因此,认识这种知觉上可能存在不准确性,对于提升自我认知、促进人际互动、改善生活质量各个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三)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基于微博文本的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自评及其使用强度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自我,避免出现认知偏差。比如,通常人们都认为外向型、宜人型人格的人经常使用微博,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微博用户的使用频率、动机、强度等与人格一一对应。但与大众认识相反,人格与微博使用两者之间不可能完全对应。认识这些知觉上可能存在的不准确性,了解这些不准确性的来源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促进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而言,本节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微博使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现今微博使用者的人格特质

其次,考察基于微博文本的人格判断准确性。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进一步认识自我,理解自我。

因此,本节基于微博使用者的使用强度及人格自评,结合他人根据微博文本所作的人格判断,研究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与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微博使用的现状。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人格判断理论

人格判断,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他人的人格进行判断、评估,即他人在自己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判断的内容包括个体的个性等一系列心理特征。人格判断的准确性,则指对他人的人格做出的判断正确与否。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帮助一位残疾老婆婆,便可以根据行为作出判断,认为这个小姑娘是善良的人。通过这样的过程,人们在不经意间就对他人做出了人格判断。奥尔波特是人格判断研究的开创者,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他就开始了对人格判断的研究,他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评定内在的人格特征,因此他的方法也称为行为评定。其后,许多人格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奥尔波特的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大量的人格量表、投射测验,如艾森克人格问卷、大五人格简表、罗夏墨迹测验等,用来评估人格。从人格测量的角度而言,外显的行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格。作为个体书面表达的一部分,人们的人格在微博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二)大五人格理论

研究者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式(OCEAN)。大五模型的五个子维度的名称如下:(1)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个体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的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个体偏向带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有过多的要求和冲动。子维度包括:焦虑和放松、易怒和不易动怒、抑郁和稳定、敏感和镇定、冲动和自我控制。(2)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子维度包括:热情和冷淡、乐群和独处、支配和腼腆、活力和迟缓、寻求刺激和谨慎。(3)开放性(Openness),描述个体的认知风格。子维度包括:想象力和现实、审美和缺乏美感、感受丰富和感受迟钝、尝新和保守、强好奇心和务实、喜欢挑战和尊重权威。(4)宜人性(Agreeableness),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子维度包括:信任他人和认为他人自私、坦诚和掩饰、乐意利他和不愿意利他、顺从和有攻击性、谦虚和傲慢、同情心和冷酷。(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反映个体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子维度包括:自信和不自信、条理性和无计划性、有责任感和不负责任、追求成就和满足现状、高效和拖延、成熟和冲动。Goldberg(1981)及Peabody(1987)在研究中均用到大五人格理论模型并认为其具有稳定性,可以作为衡量人格特质的基础。大五人格也是现在研究者普遍接受的一种人格结构理论。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Costa和McCray在1985年编制了测量大五的人格问卷。另外,大五人格模型也具有较好的文化适用性。除英文之外,以中文、荷兰文、德文、日文、菲律宾文等的特质词语所作的研究,也获得大致类似的五大因素。McCray(1996)针对香港大学生的研究,大致上也发现与大五人格模型类似的五大类因素,表明大五人格在香港也有适用性。同时,以张建新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大五模型”在内地的适用性。

(三)微博概述

“今天你微博了吗?”这一当代校园流行的网络语,突显了大学生新的交流方式。这里的微博,指微小博客,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如QQ,MSN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字符之内。自从2006年埃文·威廉姆斯创建微博以来,短短几年间微博已经渗透到诸多领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开始使用。在当前高校中,微博这一新生事物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并使用,但研究者们对微博的使用频率、使用强度等在大学生的个性、人格、日常行为、思想道德、学习风气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却并不清楚,文本中呈现的个性、人格也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这是我们在网络时代更好地认识自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微博文本

微博文本,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维基百科中,微博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为140字)并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通常这140字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微博文本。它是微博中,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字符的简短形式附以视频和图片进行表达,并在微博平台上进行即时分享。在本节中,我们摘取研究一被试微博中的文本,作为研究二中人格判断的材料。

(五)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的关系

对博主进行人格判断并对博主的人格进行测量之后,两者的关系便成为关注的焦点。两者是否一致?或者,两者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这是本次研究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国外已有类似的研究,但是针对中国背景下的微博中人格判断的准确性研究,目前数量较少。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无论是人格判断、大五人格、微博的各方面研究,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期间经历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研究技术的更新、研究视角的转向。总体上分析,西方学者不外乎从判断者、判断对象、判断特质、判断情境以及信息和关系水平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剖析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因素,并将研究成果广泛用于现实的准确性判断,从研究内容、研究构思到研究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尽管人格判断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且这类研究在实践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不足,值得对此进行探讨。因此,本节基于微博使用者的使用强度及人格自评,结合他人对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研究基于微博文本的人格判断与博主人格与使用强度的关系,同时分析现阶段微博使用状况。以下是预计可能发现的结果。

1、文本中呈现博主使用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好、越具有外向性、积极、开放、热情这些特质,总体印象越好时,该博主的微博使用强度越高。

2、文本中呈现生活满意度越高,越自恋,越具有外向性,越积极、热情、开放,该博主的微博使用频率越高。

3、文本中呈现的幸福感越强,越自恋,越外向、积极、开放、热情,总体印象越好,该博主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就越长。

4、文本中呈现的尽责性越高,越积极、热情,该博主的外向性就越显著。

5、文本中呈现的尽责性越低,该博主的神经质得分就越高。

6、文本中呈现外向性越不显著,该博主的随和性就越显著。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一是针对使用新浪微博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共计94人。研究二是微博文本的人格评价,被试是5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

(一)研究一工具

研究一的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微博使用现状的分析和大五人格测量。

(1)微博使用现状的分析

自编《微博基本使用现状调查表》,问卷详情参见附录。根据前期资料收集以及对典型社交网站的观察分析,并且借鉴以往研究关于Facebook使用强度的问卷自编调查问卷。考察的维度包括基本的使用频率、使用强度、常用功能、自恋、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等,另外还统计了微博用户的用户名,以便研究二使用。

(2)大五人格测量

大五人格简表NEO-FFI是大五人格量表NEO-PI的简化版,由NEO-PI中在各因子上负荷最大的12个题项(5个因子共60题)构成。NEO-FFI与NEO-PI中N、E、O、A、C各因子的相关分别为0.92、0.90、0.91、0.77、0.87;NEO-FFI中N、E、O、A、C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6、0.77、0.73、0.68、0.81。资料的分析表明,NEO-FFI与NEO-PI中N、E、O、A、C各因子的相关分别为0.93、0.90、0.94、0.88、0.89;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0.78、0.76、0.86、0.90。

问卷共有60题,采取五级评分,包括五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12个条目,主要内容如下:

1、神经质(Neuroticism)量表。评估情感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神经质得高分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反应。虽然这个方面的高分并不预示着存在临床上的障碍,但患有临床综合征的个体往往会在这个量表上得高分(Costa &Widiger,1994)。(www.xing528.com)

2、外向性(Extraversion)量表。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这个维度将社会性的、主动的、具有个人定向的个体和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这个方面可由两个品质加以衡量,即人际的卷入水平和活力水平。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水平。

3、开放性(Openness)量表。对经验的开放性是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景的容忍和探索。这个维度将那些好奇的、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有创造性的个体与那些传统的、无艺术兴趣的、无分析能力的个体做比较。在大五因素中,这一维度是最充满争论的,对它的探索也是最少的,就其在语言上的描述而言,对它的解释也是最少量的。

4、宜人性(Agreeableness)量表。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也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

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量表。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这个维度把可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延迟需求满足的能力。

(二)研究二工具

研究二的问卷也分为两部分,分别评定微博博主的人格和文本的特征。

微博文本中博主人格判断与对博主的总体评价。主要用到微博文本整理册和自制问卷。

在研究一中,被试完成调查后,我们核实了微博用户名并检索他们在近30天内出现的微博,将他们过去的微博直接从微博主页复制到记事本文件中。文本选择时间是2012年11月1日到2012年11月30日之间。最后整理出43人的微博文本,作为研究二的材料,以供被试针对博主微博文本中所反映内容进行评价。

1.问卷第一部分:《微博文本的博主人格评定等级表》

选取大五的五个维度即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分别对这个五个纬度的高分与低分的特点特征进行描述。整个量表采用的是九点等级计分,1—4分属于低分描述,分数越低则表示的是目标对象的越接近低分描述的特征;6—9分属于高分描述,分数越高则代表在这个维度上目标人物越接近的是高分描述的特点。5分代表的是中间位置,表示的是不明显。

2.问卷第二部分:《微博博主文本评价简表》

使用自编《微博博主文本评价简表》。根据前期资料收集以及保持与研究一中调查维度一致,自编调查问卷。考察的维度包括他人评价微博博主的使用频率、头像吸引力程度、幸福感程度、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总体印象、自恋、呈现意义等,其中微博文本取自研究一中被试的微博。

(三)研究程序

被试微博使用现状调查、人格的测量,均采用纸质版进行现场施测。

测验开始前,主试说明填写规则及注意事项。因为考虑到本次实验中所有的试卷到时候都需要匹配,所以在量表发放后反复强调需要填写微博用户名。

分发第二次问卷、答题卡,整理好的微博文本资料。同样强调填写基本资料。主试说明:“首先仔细阅读微博文本资料,按照每个文本上面的编号,将微博文本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人格判断,量表第一部分采用的是九点等级计分,1—4分属于低分描述,分数越低则表示的是目标对象的越接近低分描述的特征;6—9分属于高分描述,分数越高则代表在这个维度上目标人物越接近的是高分描述的特点。5分代表的是中间位置,表示的是不明显。第二部分是5分等级,根据不同程度进行选择。评价结果对你们没有任何影响,请放心作答。”将回收的问卷信息录入电脑,使用SPSS 17.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一结果

从表6.1可以看出,每天至少玩一次微博的人占43.6%,两三天玩一次的占26.6%,两者占总体的70.2%。说明随着微博的不断普及,微博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活动时的一部分。

表6.1 微博的使用频率

从表6.2可以看出,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30分钟以内的人占75.5%,说明调查对象对于微博的依赖性不强,但同时也有可能说明对于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更多的是闲暇时的浏览、解闷、发泄,每天很多次使用微博,但是每次的时间相对较短。

表6.2 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

(二)研究二结果

从表6.3中可以看出,博主自评使用强度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使用频率、人际关系、博主的总体印象,及其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的使用强度和文本呈现出的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强度越高,别人就认为此博主的热情程度特别高。

表6.3 博主微博使用强度与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的相关性

注:***p<0.001,**p<0.01,*p<0.05,下同。

从表6.4中可以看出,博主自评使用频率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满意度、自恋程度,及其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的使用频率和文本呈现出的开放性、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越高,别人就认为此博主的热情程度特别高,特别开放。

表6.4 博主微博使用频率与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的相关性

从表6.5中可以看出,博主自评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幸福感、博主的总体印象,及其自恋程度、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长和文本呈现出的总体印象、外向性、开放性、积极消极程度、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长,别人就认为此博主越外向、开放、积极、热情,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越好。

表6.5 博主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与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的相关性

从表6.6中可以看出,博主自评外向性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尽责性、积极消极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的外向性和文本呈现出的尽责性、积极消极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博主越外向,别人就认为此博主越尽责、越积极。

表6.6 博主的外向性与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的相关性

博主自评神经质特质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尽责性的人格判断成显著负相关,r=-0.402,p<0.01。表明此博主神经质特质得分越高,感觉越灵敏,感情越脆弱,他人就越倾向于认为博主尽责性低。

五、讨论

(一)大学生微博使用基本现状

每天至少玩一次微博的人占43.6%,两三天玩一次的占26.6%,占总体的70.2%。说明随着微博的慢慢推广,它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微博已经成为人们消闲的主要形式。它主要建立在微博社交圈的基础上,与现实社交生活发生互动。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30分钟以内的人占75.5%,说明调查对象对于微博的依赖性不强,但同时也有可能说明对于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更多的是闲暇时的浏览、解闷、发泄,每天很多次使用微博,但是每次的时间相对较短。

(二)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与博主自评人格和使用强度的关系

研究中,发现博主自评人格特质与微博文本中人格判断相关。博主自评使用强度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使用频率、人际关系、博主的总体印象,及其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的使用强度和文本呈现出的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强度越高,别人就认为此博主的热情程度特别高。

博主自评使用频率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满意度、自恋程度及其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的使用频率和文本呈现出的开放性、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越高,别人就认为此博主的热情程度特别高,特别开放。

博主自评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幸福感、博主的总体印象,及其自恋程度、外向性、积极消极程度、传统开放程度、热情程度的人格判断成正相关,由研究数据可知博主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长和文本呈现出的总体印象、外向性、开放性、积极消极程度、热情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微博用户使用微博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长,别人就认为此博主越外向、开放、积极、热情,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越好。

博主自评神经质特质与他人对其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尽责性的人格判断成显著正相关,即此博主神经质特质得分越高,就说明此博主感觉很灵敏,感情脆弱,别人就认为此博主不够尽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