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热点在传播中导致了典型的“蝴蝶效应”,起初寥寥几行字的帖子或一个消息,瞬时间引起众人“围观”,夹杂着个人情感和义愤的留言使矛盾不断升级,导致事实信息的走向偏移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内容分析以其定量、客观、系统的优势特征,对于在网络上高传播率的帖子内容进行量化描述,可以从网民的大量回帖的词句中准确推断其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同时,网络舆论焦点内容相比于纸质媒体带有更大的自由性,其涵盖内容和领域以及时效性是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通过内容分析研究舆论热点的生成路径,发现网络媒体混沌系统的无序中的有序,初步揭示“蝴蝶翅膀”如何扇动起一场场“暴风骤雨”,是探讨网络表达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网络舆论焦点及其类别
(一)舆论焦点的内涵
网络舆论焦点(Focus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是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主观认知和情感表达,它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也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对于焦点事件的关注反映出特定时期内网民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网络舆论热点紧扣社会舆论,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2]。从“五一长假取消利弊之争”的民生话题,到“杭州飙车案”的司法公正,再到河南双汇“瘦肉精”的食品安全。这些网络舆论焦点话题,不仅吸引了公众的视线,促使事件在网上迅速传播,更使网络民意从该点发散开来从而影响整个事件的进展。
(二)网络舆论焦点的特征
1.强大的冲击力
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的事件或话题,一般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如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中,这种低强度的幼儿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自然引发了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而在“上海倒楼”事件中,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却顷刻轰然倒塌了,单单这一图片本身就已经足够引起大众的关注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事件或话题本身的冲击力是引发人们关注的首要因素,这一因素一旦通过网络加以传播,就会“催化”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
2.强烈的感染力
具有强大冲击力的事件还必须能够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诉求,才能引发网民进一步的跟帖或发帖,推动焦点的形成。例如“长江大学三学生舍身救人”事件中,人们首先感动于几名大学生救人的义举,之后又被捞尸人索要钱财的丑行而激愤,进而引发网友的热烈关注和对正义道德的讨论,促使人们透过事件的外表去寻求其背后的原因与责任。
3.迅速的传播性
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使得任何消息在网络上都可以得到迅速的传播。任何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时事新闻,减少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歪曲和失真。网民通过论坛、博客、QQ、BBS等个人或群体之间的途径,可以自发而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4.网络信息真伪难辨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网络连接插口,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个人言论;但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隐藏个人的身份,发布过激的甚至虚假的言论。在此次调查中,50.3%的网民认为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或话题信息基本可信,而另外半数网民则表示对网络中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关于某一热点话题的网页、帖子成千上万,片面情绪化的帖子更是不计其数,于是,这种海量、繁杂的信息便造成了信息过剩、真假难辨的网络舆论。
(三)网络舆论焦点的类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网络舆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大众文化,其舆论焦点反映出复杂多样的社会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舆论热点层出不穷,所涉及的地域、内容和影响力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国际热点时事,还是国内热议话题;无论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还是各种政治决策和规划部署;无论是网民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一经网络传播,就会立即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论热点。
以2007—2009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五大网络社区中热点事件的统计数据为例,我们对大众关注的十个网络舆论事件、话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将网民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可分为以下十二个方面:政治政府类、公安司法类、社会管理类、经济民生类、国家民族类、社会道德类、生态环境类、科技教育类、文化体育类、娱乐八卦类、军事战争类和国际类焦点。其中,最受网民关注的五类话题分别是经济民生、社会道德、文化体育、娱乐八卦和政治政府(参见图4.4)。
(www.xing528.com)
图4.4 最受网民关注的网络舆论焦点统计表
相对于其他事件,关系到大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最能引发网民的回应,超过22%的网民最关注经济民生类话题,在所有调查的热点中高居榜首。从网友们热议“五一”长假是否应该取消,关注猪肉、汽油价格上涨的实际问题,到呼吁房价降低,建议费改税政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网民们积极献言献策、表达心声,无一不反映了大众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而诸如轰动一时“范跑跑”事件、舍己救人的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此类社会道德类热点通常也会引发受众的强烈关注和热议。另外,文体娱方面的新闻和话题也往往成为网民关注和谈论的热点。网络中大部分受关注的事件普遍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公众对于贪腐、贫富差距、公权力运行、民生等问题日趋敏感和关注。网络舆论就像一面明镜,从一个事件映照出大众的意见,引发网民的情感共振,形成网络舆论力量。因而,网络热点不仅是国家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真实途径,更是引导舆论导向的关键领域。
二、网络舆论焦点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引发网络舆论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3]。以2009年网络中轰动一时的“杭州飙车案”为例,下面详细说明网络舆论焦点的形成过程。
(一)网络舆论焦点的起始
2009年5月7日晚,年仅20岁的大学生胡斌驾驶三菱跑车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飙车,将正在过斑马线的25岁青年谭卓撞死。次日,杭州市《都市快报》率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该报道中不但详细介绍了当时车祸的情况,还刊登了一张车祸现场肇事者与同伴勾肩搭背、嬉笑如常的照片。5月8日下午2时,杭州市西湖区交警大队召开事故通报会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声称肇事车辆的速度为“70码”,而不能确定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警方的上述说法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70码”的说法遭到了网友的一致质疑,由此也成为了“杭州飙车案”之后一系列争议的导火索。
(二)网络舆论焦点的持续高涨
1.网络的开放性催化了焦点的生成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所有的受众都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传播自己的信息。在“杭州飙车案”,除了当地媒体率先对该事件的报道之外,杭州当地的一个网络论坛也出现了一篇题为《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的帖子。该帖子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车祸情况并附有现场照片,引来大批网民关注和留言。之后很多网站和论坛相继转载了该事件的帖子,由于肇事者的“富二代”的身份背景和事后毫不在乎的反应,立刻成为了网民指责和关注的话题。
2.“意见领袖”和“追随者”推动焦点的强化
在网络媒体中,除了需要引发人们关注的“对象”之外,负责发表主导性观点的“意见领袖”和跟风表态的“追随者”也对网络舆论焦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杭州飙车案”中,网友和杭州市民在自发悼念谭卓的同时,也对肇事者展开了“人肉大搜索”。一些网民曝光了肇事者胡斌及其父母包括姓名、职业、家庭住址、手机号、宅电等个人信息在内的相关资料。一位自称“最保守计算方法”的网民认为:“跑车时速保守计算也在89公里以上。”爱好赛车的作家韩寒也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速度应该是在每小时120公里左右。”于是,更多的传言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意见领袖”往往利用其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网络事件进行强有力的回应;而“追随者”则通过对意见领袖的观点的点击、回复,将大众赞同的意见筛选出来,形成“焦点”,从而最终促成舆论的总体走向[4],而其它观点则渐渐沉没。
3.“群体极化”进一步强化了舆论的焦点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舆论群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自由的交流平台,各种各样的论坛、BBS、社交网站应运而生,志同道合的网民可以结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得以隐藏,这种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群体聚集讨论就会容易造成群体舆论极化。“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5]。在“杭州飙车案”中,最初网民们一致对警方70公里的声讨,可以说是从正面推动了该案件的调查和审理。而后来一些网民发帖声称庭审中出现的被告是肇事者的替身,进而引发了大众对司法执法公正的质疑,一时使“杭州飙车案”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虽然最终证明替身的说法是子虚乌有,但“群体极化”还是难免在强化舆论焦点的同时引发混淆视听、误导大众的恶劣影响。
(三)网络舆论焦点的最终消落
当旧事件得以解决,原来关注的舆论热点便会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而新的事件又会不断地涌现出来。2009年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5·7”交通肇事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肇事者胡斌有期徒刑三年,至此“杭州飙车案”也告一段落,渐渐地退出了公众的视野。
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调查发现,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6]。也就是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由互联网而传播开来。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公众不但可以使用网络传诵高尚感人的新闻事件,同时也可以揭露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推动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决策,发挥其巨大社会干涉作用和现实影响力。即使当前网络媒体中出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的意见,但它仍是表达民意和广开言路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在坚持宣传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应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用正面宣传消解各种虚假信息和反动观点产生的不良影响。作为网民群体,应当在一些社会重大事件面前,采取审慎的态度,规范言行,寻求客观、真实、全面、公正,避免偏听偏信,避免误导社会视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