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商务教育培训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快速发展,而外贸人才日益缺乏。原有的师傅带徒弟的外贸人才成长模式再也不能满足外贸人才培训的需要,大批量培训外贸人才的需求已经提出。虽然外贸专业的学校教育正在不断扩大,但实务性太弱,毕业生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需要。另据调查,“企业超过80%的培训是针对高层或中层的,针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不超过20%”。上海市商务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国际贸易单证、外贸会计岗位能力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基层人员,受众面广,切合实际,很好地弥补了外贸企业内部对基层员工培训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心”率先主持开发了外贸人员职业能力的培训。最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贸易单证、外贸会计等岗位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一、国际贸易单证岗位能力培训
行话说,“国际贸易就是单据的买卖”,从签订贸易合同到报关出运、交单议付、结汇做账、核销退税,单证操作贯穿了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在进入市场经济前夕,中国的外贸人才特别是第一线的国际贸易单证操作人员是十分紧缺的,尤其是作为港口城市的上海更需要此类人才。当时中国的大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单证教学,存在学时少、实践操作少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初进外贸企业,往往都是从基础的单证工作做起,然而他们对具体的单证操作工作并不熟悉,熟练外贸业务的老员工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新手,以至于刚招募的员工都很难应对单证员的工作。面对单证操作人员专业能力差的现状,“中心”敏锐地发现了单证员岗位的培训需求,从1985年开始进行该岗位的培训开发(人称外贸职业证书培训的先锋)。
为了开发外贸单证培训项目,“中心”首先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资深人员、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进行座谈,之后再下企业进行调研。如“中心”到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针织品进出口公司收集一手的单证资料,找出常见错误,汇总有用信息,之后再进行教材大纲的编写,最后还要开论证会对教材大纲进行论证。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1985年“中心”在全国率先研发并开展国际贸易单证培训教学,“中心”自定考纲,自编教材,自备讲师,自组考试,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国际贸易单证岗位资格培训是“中心”一个近三十年历史的传统品牌项目,2007年获得上海市第4届教育博览会金奖。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外贸英语函电两科考试及格,获得由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颁发的“国际贸易单证岗位资格”证书。由于就业时极高的命中率,学员们评价其为一张不可多得的“入行”的通行证。
国际贸易单证岗位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在2003年推广至长三角地区。浙江杭州、宁波、温州、余姚、嘉兴、丽水、绍兴、金华、台州,江苏苏州、常州、扬州、南通、南京都有培训班开设,为长三角地区培养了外经贸人才。杭州市人事局干部培训中心是“中心”的一个合作伙伴,它每年4月、8月、11月开设3次考试,吸引了上千名考生。浙江省教委明文规定,凡取得“国际贸易单证长三角紧缺人才”证书,报考高职类学校加30分。(www.xing528.com)
国际贸易单证培训课程,培训包含教材的讲授和练习手册的操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套材料被转交当时的国家外经贸委,就成为全国性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教材。
国际贸易单证培训和考试项目已成为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得到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中心”的金牌项目。“中心”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将来的单证工作不仅停留在制单、审单的基本操作面上,而且向深层次的风险控制、业务管理方向发展。
二、外贸会计岗位资格培训
“中心”是上海最早开设外贸会计专业的培训机构,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心”(前上海外贸业余大学)为外贸企业设计的外贸会计制度,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初,“中心”(前上海外贸职工大学)为各专业外贸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贸会计专业人员,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很多同志已成为各专业外贸公司财务部门的核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涌现,外贸会计人员作为外贸企业开展业务必备的基础性人才,在我国严重匮乏。为解决企业的急需,“中心”开设上海紧缺人才“外贸会计岗位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人称“外贸职业证书培训的常青藤”)。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进出口经营权。由于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企业同时面临两个不同市场、两种不同价格体系,造就了外贸会计与一般商业、工业会计在核算上有其不同。为了开发外贸单证培训项目,“中心”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资深人员,以及银行、外汇管理局、外贸会计学会和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进行座谈,下企业进行调研。“中心”已建立一套系统完整、贴近实际的外贸会计培训教学计划(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通过学习,学员能够掌握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会计核算,了解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中心”研发外贸会计岗位培训,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组织举办“外贸会计紧缺人才岗位”资格考试,旨在提高外贸企业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资源的队伍建设。2007年,这个项目又走向了长三角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