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特征

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特征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1: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特征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训区域场所和实训室组成的,是用于企业员工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工作技能的场所。申通集团的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上海轨道交通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大发展,实训基地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

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特征

附1: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和特征

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训区域场所和实训室组成的,是用于企业员工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工作技能的场所。企业实训基地一般在企业内部建成,以企业投资建设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及行业工种的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融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申通集团的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上海轨道交通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从2005年集团开始组织实训基地的规划研究至今,在充分利用企业内在资源的前提下新增投入5000多万元,在龙阳路基地初步建成一条实训线路、三个运行平台、五个专业实训系统以及具有“二站一区间”规模的张江实训线(即一个全真车站加1.6km的全真线路,并配备全真的运营设施设备用于实训)。该基地自2010年逐步投用至今,在轨交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地位凸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近两年4—10月的高峰阶段最多能满足单月150多个实训课程的实施运作,并被先后授予“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称号。该基地不仅面向上海,而且为国内其他城市的轨交行业提供培训服务。以下就该基地的建设情况做一简要说明。

一、轨交实训基地的特征和规划

轨道交通的快速、准点、便捷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成为大型城市交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正因如此,轨道交通成为国内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作依赖多专业、多工种的联动,是一个由运营线路的点、线、网及设施设备和人员操纵集成在一起的庞大的协同运作体系。上海轨道交通的各专业大量运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急需培养高素质的轨交专业技能型人才。轨交专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现场运行的设备不能用于实训和考核。

(2)实训时间难以保证。

(3)现场实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实训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5)实训设施数量不能满足现有实训的需要。

为此,构建一个区域相对集中,能满足各专业实训需求,并能进行多工种联动演练实操的实训基地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司相继投入巨资建设实训基地。受轨交各专业工种间差异大、设施设备耗资巨大且品种制式繁多、技术更新快、专业接口多等因素的牵制,轨交实训基地具有以下特征:

(1)满足各个专业实训的需求,成为多专业工种的综合演练场所。

(2)尽可能选用现场替换下来,仍可用于培训的设备。

(3)属系统性、针对性较强,投资较大的设备,宜以开发模拟仿真系统为主。

(4)基地建设应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大发展,实训基地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2005年9月,原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实训基地规划研究,明确指出实训基地的建立要体现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和联动性。实训基地的核心项目要与公司整体发展思路相匹配。同时,明确实训基地的定位“以职后培训为主”。其规划的建设目标是:一条实训线路、三个运行平台、五个专业实训系统。实训基地建设以技能培训需求为核心,结合岗位培训需求,力争实现“技术起点高、设备先进实用、教学与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及管理先进”等特色,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交流、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二、轨交实训基地的建设历程

轨交实训基地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设计、研究、再设计、再研究,以及建设、使用、再建设、再使用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从规划研究至今达到目前高密度实训课程的实施运作已有7年。

在前期的规划研究设计阶段,公司领导明确由培训中心完善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委托行业内有相关资质设计院据此规划设计;设计院于2006年6月提交了基地工程设计方案;2007年公司领导听取汇报,批准同意基地建设,要求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对方案进一步修改。2007年8月集团公司批准基地相关区域的改造,并委托设计院对改造工程进行设计;2008年9月改造工程正式动工。随后,公司领导多次到现场听取意见,加快推进基地改造工程进展。在此期间,培训中心、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建立了例会制度,就工程的进展及建设项目的各个细节进行讨论、完善和跟踪,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2号线东延伸工程建成后,张江高科站改为地下车站,原来的张江高科站(高架站)退出运营;原来从接驳点到2号线张江高科站大约有1.66km的高架线被切断,脱离了轨道交通网络,因此原张江高科站(高架站)及此段线路的去留有待研究解决,必须综合其他方面,对既有高架线的利用进行专题研究。经过集团的多次研究,于2010年3月完成了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张江高架段的利用可以为培训中心提供完整、系统和真实的实训设施,补充和优化现有龙阳路基地的实训设施设备,减少正线培训的安全风险及干扰。2010年4月,集团明确原张江高科站(高架站)及该高架段予以培训、科研、生产等三方功能利用。于是,在原先实训基地规划的“一条实训线路、三个运行平台、五个专业实训系统”范围的基础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又增添了“张江实训站及1.66km高架段线路”这一真实场景的实训区域,形成了前面所述的集分项实训、综合实训和多工种演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该基地的规模为国内首创,在国际上其他城市的轨交行业亦是十分少见。

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实训基地的专属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定较为复杂,其建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与新线建设同步增添实训设备的问题

(1)新线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考虑引进培训设备。

(2)将引进培训设备的要求、规格、数量直接落实在购货合同中。

(3)培训设备由培训中心负责管理,相关人员参加供应商的操作使用和管理培训。(www.xing528.com)

(二)关于调换现场更换可用设备的问题

(1)将现场更换下来的旧设备,经修整、修复后调拨给培训中心作实训设备。

(2)有关设备的资产管理、设备管理等仍由原管理部门负责,将培训中心的实训设备管理视同为生产现场的管理,列入设备检修计划。

(3)调拨后的设备按照管理要求,正常进行折旧、零配件添置等工作。

(三)关于调拨部分库存或生产维修设备的问题

(1)库有设备或生产现场急需的培训设备,经培训中心申请后进行调拨和购置。

(2)调拨或购置的设备仍由相应的部门管理,培训中心仅有使用权。

(四)关于计算机仿真系统开发研究的问题

(1)培训中心应当尽量采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员工的实训。

(2)计算机仿真系统应与上海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社会科技力量共同开发。

(3)培训中心仿真系统的开发,列入科研项目,按照相应程序申报

(五)关于实训基地的管理协调问题

(1)实训基地应当满足生产现场的人员培训需求,在行政和业务管理上由培训中心负责。

(2)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的维护保障由集团维保中心的相关专业公司承担。

(3)培训学员的生活管理应服从集团基地后勤的统一管理。

四、对策和措施

为确保实训基地正常运作,有序开展实训课程,鉴于上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对待,及时协商解决。经过这几年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主观能动性

轨道交通的员工培训不同一般,必须充分发挥培训中心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虽然集团内部建立了二级培训体系,虽然大部分的兼职培训师来自于生产一线,但实训基地的管理使用权在培训中心,集团培训工作的主要职能在培训中心,且在目前轨交大发展的形势下,生产一线单位仍以确保运营为主,本身压力已经很大。为此,培训中心内部的专职培训师队伍至关重要。这支专职培训师队伍由近30位来自生产一线从事各专业的技术人员选拔和培养起来,不仅要负责日常培训的课程策划、各工种等级的技能开发、岗位培训方案的编制、教材开发、题库开发、理论授课等工作,还要承担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课程授课、科研项目开发等多方位的工作,是培训中心实力体现的核心力量。实训基地发展至今,这支队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集团内部资源,争取集团内维保部门的支持

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实训基地的使用管理由培训中心负责,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由维保中心负责。为此,要使实训基地正常运作,其设施设备的维护非常重要。但由于实训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要求都不同于正线运营设备,因此,其维修的要求也有不同,即实训设备的维修规程不能等同于正常运营设备的维修规程,必须积累数据,摸索出其使用的规律,合理控制维修成本支出。同时,必须争取企业内维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集团内部资源。

(三)计划性管理,统筹安排资源

为有效利用实训基地,满足大规模培训任务的完成,必须利用计划性管理的理念,即教务管理及基地管理都要通过计划管理。每月建立实训基地例会制度,协调处理课程策划中的冲突,统筹安排培训资源。

(四)结合培训体系,构建实训基地

针对各企业内部确立的培训体系,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训基地和配置实训设备,将培训中心的实训资源与各生产一线单位的现场可利用资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贴合企业培训体系的总体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