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走湖湘》:千里湖湘梦境入心怀

《行走湖湘》:千里湖湘梦境入心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走湖湘》是叶梦的第十部散文集。叶梦出道文坛以来,游遍了湖南的四条江河流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所以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上写道:“从四条江河出发,叶梦行走湖湘。”叶梦在《行走湖湘》中,带着读者走进自然,纵情山水;率领各位走村串寨,体察民俗;启迪诸君认识宗教,感悟人生;引领大家品尝美食,感受生活;启发众人思考文化,关注现实。叶梦曾一度沉迷于《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行走湖湘》:千里湖湘梦境入心怀

《行走湖湘》(岳麓书社2005年版)是叶梦的第十部散文集。这部散文集,是叶梦足迹踏遍湖湘大地之后,写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叶梦出道文坛以来,游遍了湖南的四条江河流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所以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上写道:“从四条江河出发,叶梦行走湖湘。”这本集子,共分三辑,第一辑:潇湘之旅,第二辑:资水漂流,第三辑:沅澧寻梦。全书共66篇,其中最早的篇什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晚的篇什写于2003年。这本书装帧古朴典雅,书中的插图全部用山水古版画,黑白的线条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叶梦在《行走湖湘》中,带着读者走进自然,纵情山水;率领各位走村串寨,体察民俗;启迪诸君认识宗教,感悟人生;引领大家品尝美食,感受生活;启发众人思考文化,关注现实。但不管是写风景、聊风俗、品美食,还是论宗教、说文化,这些都可算是游记散文,因为它们符合游记散文的定义。[137]

亲近自然,纵情山水,写景必不可少。叶梦在浮邱山上看到的景色是——“从山上看资水,不过一条静止于天地间的白带子,不禁有一种高远苍凉的感觉冒出来。俯瞰山下那鸽笼似的农舍,那袅袅的炊烟,那细如蚂蚁的人和牛,还有那水汪汪的田垄,遂有一种温暖的灌酒直逼心头。站在山顶的云端里看那片繁衍生息的土地,才感觉到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温情(《寻找仙人的足迹》)。”

叶梦很幸运,她守着一座山和一条河,她从住处步行至岳麓山入口和湘江边,只需要几分钟的工夫,因此她常常登岳麓山,游湘江水。岳麓山、湘江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统一——“岳麓山,是高高的舞台,湘江是琴弦,江岸那一串串灯光是音符。那灯光就像一把巨大的刀,把夜空切割开来,把平静的夜空切割成三维空间。灯光就为这些山水涂抹了现代的色彩(《梦里芙蓉》)。”

在游记中,对秀丽山河、名胜古迹、风物传说等描写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除山水田园诗以外,其他任何体裁的文章在景物描写这方面都不能和游记相比。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是少数民族兄弟聚集的地方更是与汉族的风俗习惯迥异。叶梦到过许多偏远地区,给读者介绍了不少风俗民情。比如,湘西王村当地人赶场都用背篓,背篓里常常是一篓青菜,半篓酸萝卜,或者是码得很高的劈柴,也有提一只鸡或掮一根木的,都从很远的乡下来(《王村散记》)。

湘西苗乡的“三月三清明歌会”是丹青寨地区苗族青年男女的欢乐时刻(《清明歌会丹青寨》)。苗族同胞还过“四月八”这个节日,相传这一天是苗家的诞生节,苗胞们选一个野花繁茂的山坡作花场,花场上扎一蔸花树,方圆几百里寨子的苗胞们都来聚会、唱歌跳舞、奏乐戏耍。夜晚,人们围着篝火,对歌跳花,通宵达旦。最刺激的是爬“八人秋”的秋车比赛。一根木柱刺向天空,木柱两旁扎有二十来把雪亮的钢刀,刃口向上,这是刀梯。上刀梯的人赤脚踩着锋利的钢刃到柱顶再退下来。看了那一柄柄生寒的钢刀,心里很怕。(《苗乡四月八散记》)花瑶的节日“坦奈摆”,是在阴历七月初七至初九。瑶民白日里到乡场上赶场,晚上未婚男女就聚集在古树下的坪场上,男子各执一电筒,专照女子,照见了中意的就搭话,便邀到山上的树林子里去(《隆回寻找梅山蛮》)。花瑶的这种风习,代代相传,谁也不会大惊小怪。女子穿着“帐”一样的裙,即裙里是没有内容的,这裙对“坦奈摆”的夜便十分方便。小沙江花瑶“性”的开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汉族现代得多(《小沙江,那神秘的瑶山》)。

风俗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它是社会道德法律的基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风俗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外出时总会记住“入乡随俗”的古训。叶梦这些关于风俗的描写,对读者来说,很有作用,使我们大开眼界。

叶梦曾一度沉迷于《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她有不少佛门的朋友,《佛缘散文》等集子选入了她的多篇散文。她这本书里不少地方写到了宗教方面的东西。

比如,尼姑晚课的最后仪式:大殿里灯火通明,几位尼姑绕着香案和菩萨成一个圆圈疾走,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这就是每天晚课的末尾部分,叫做“送菩萨(《夜访观音岩》)。”

茶毘,僧尼火化的仪式。火化窑是一座花岗岩砌成的小石屋,石屋有门,门已封好,只待点火升烟。火化前还有不少唱歌、诵诗等宗教仪式(《茶毘记》)。

云麓宫是道观,占据了岳麓山最好的风光所在。佛家后于道教,把寺庙建在了半山腰。儒教与岳麓山结缘的时间最后,庭院就建在山脚。“我是一个游离三教之外的人,对于任何一处神祇,都不会有膜拜的感觉(《岳麓书院的场景》)。”叶梦认为,“叩拜在佛像前的人,大都对佛有所求,因为我没有什么要求佛办的,也就免了叩拜之苦。佛也是人,不妨用平视的眼光来看(《雪拥麓山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就是用来批评一些急功近利者。我国农历年前的祭灶神——“上天言善事,下地纳吉言”等都很有功利色彩。笔者此时想起福建鼓山白云峰麓涌泉寺的一副对联,其内容耐人寻味。“手上有只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心中无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究竟为何理由。”此联借弥勒佛之口,讥讽那些求神拜佛者的愚昧和贪财,可谓一针见血!

在平江石浆乡,叶梦看到有人背着漆木神龛,上面标着“思格之神”。她十分不解,一问才知道:这一带的人信神,家里人生病或有三灾八难,便把神请到家里去烧香、礼拜,直到病好灾消。叶梦不禁感叹道:“这思格之神岂不成了游方郎中了么?(《幕阜重阳雨潇潇》)”

叶梦跟一个法师的一次对话,给人深刻的印象

叶梦和法师套近乎说:“我们凡俗之人,奔波劳碌于万丈红尘之中,有说不清的烦恼、说不清的苦衷,倒要羡慕师傅们的清静呢!”

法师淡然地说:“不过各有各的清静罢了!”

叶梦暗自思忖:“我视佛门为苦海,佛家视尘俗为苦海,岂不也是各有各的苦海么?(《湘西寻梦》)”

叶梦在另一篇文章更是发表了高见:“佛门内诸众,原本不全是六根清净之人。一个寺庙的权力之争,对于各种施主的冷热态度,这一切皆与凡俗中任何人没什么两样。我几次出入那座名山,知道了不少佛门中事。我以为佛门内外,大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食欲里没有肉,肉欲里没有女人而已(《南台寺的梦醒禅师》)。”

读到此处,笔者拍案叫绝。叶梦在这里不只是同情之理解,更是理解之同情!

叶梦行走湖湘,也吃遍湖湘,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央视国际频道的《走遍中国》、《快乐汉语》、《远方的家》(沿海行、边疆行)、《北纬30°·中国行》等栏目,其美食介绍就是重点内容。叶梦书中介绍了大量的风味小吃,这些东西具有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比如,在别人眼中也许不起眼的萝卜,叶梦说起来就绘声绘色:“道州的菜就像人种中欧美人,都是人高马大的。道州的雪萝卜水灵灵红艳艳的,红皮之下是水汪汪的白心,那个脆,比雪梨强,味道实在要赛过北方的雪梨。道州的雪萝卜个大、质优、皮红、肉白、汁多、脆嫩、产量高。煮食松软味甜,醋食清甜可口,还有开胃止咳祛痰之功(《雪萝卜的诱惑》)。”

叶梦还向大家描述了她在吉首吃醋萝卜的情景:“一把遮阳伞撑开,伞下有一案,案上有数盆醋萝卜和醋莴苣。墨绿色釉的陶钵里盛着血红的辣子粉,作料壶里是醋和香油。那醋萝卜,甜而不腻,酸酸的正合胃口,辣椒的辣得够刺激。吃一片就想吃两片,吃过两片又觉得不过瘾,还得吃上三片(《吉首的醋萝卜》)。”

叶梦回忆她吃蒿子粑粑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我压抑着兴奋,我不动声色地吃着,蒿子的野香,柔软的口感,对于我真正像一个瘾君子之于吗啡,那个蒿子粑粑结结实实地抚慰了我的胃,不,应该说是我的肝和胆(蒿子有疏肝利胆之功效),我甚至毫不客气地要求再来一盘(《竹海读竹》)。”湘江发大水的日子,叶梦和朋友租船游玩并在船上品尝河鲜:河里的鲤鱼和鳊鱼,还有“黄鸭叫”,长沙人特别喜欢吃的一种无鳞鱼,肉嫩,特别鲜。他们还吃过鳜鱼和湘江里的特产肉嫩子鱼——一种肉多刺细的三至五寸的小鱼,用盐腌制半个小时,用面粉拌了再炸,焦嫩香鲜(《梦里芙蓉》)。

叶梦笔下推介的风味小吃还有许多:野栗子豆腐,平江长寿镇的豆干,张谷英村的名牌产品——雪白的豆腐、金黄的油豆腐、还有腐乳,新宁的崀泉酒和绞股蓝茶,武冈的烤铜鹅、米粉、卤菜、阴米粑、炒姜苗、凉薯、生姜安化的花生、板栗,还有湖南各地的豆腐、桃花虫、米豆腐、汤圆灯盏窝、杯子糕、米豆腐等。

2012年上半年央视播放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几句旁白是这样说的:“这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风的味道、时间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这话说得多好!这不仅仅是吃的问题,这还是乡愁的问题,饮食文化的问题。一碗汤里可以喝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中能够品味一段传说中的历史。饮食文化在我们国人中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看来,叶梦是擅长描写风味美食的。

笔者认为叶梦在这部散文集里写得最好、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关于古代先贤、文人墨客历史命运的那些篇章,这些完全可以称作文化旅游散文。

九嶷山是舜帝最后的归宿之地。看到海外舜裔宗亲代表团寻亲的那种固执和虔诚,作者不禁肃然起敬。但看到那场隆重的,有点像表演的祭祀活动,作者不以为然。庄严的祭祀活动和旅游项目的表演混在一起,成何体统(《苍梧夜月》)?

屈子祠里屈原的塑像,作者不敢多看。因为在她心里的屈原是一个软弱敏感的诗人,画家和雕塑家常常喜欢把他搞成仰天长叹的作“愤青”状的精神壮士,她以为这实在是错误的。“如果屈原拥有了权力,他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忧愤的美妙的诗篇。”叶梦是对的,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绝句》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她接着又议论道:“他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幽暗的历史中之所以还温暖着我的心,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人拥有他如此的想象和浪漫。如果我把文学作为一个行当的话,我于屈原就像一个木匠之于鲁班(《寻访浪漫的鬼魂》)。对屈原这位诗人来说,叶梦这个评价应该算是很高的。(www.xing528.com)

宁远的文庙和曲阜的文庙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庙。它始建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它的华美、精湛的雕刻艺术是无价之宝,比起岳麓书院的棂星门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大成殿前的青石坪周围的20幅浮雕,古朴生动,多姿多彩。其中,有几幅是近代补上去的,那么呆板,那么匠气十足,用“狗尾续貂”来形容还算是抬举了它。叶梦这里发问:“如果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那么,雕刻的艺术却是倒退了。这是为什么(《从这里走近宋朝》)?”这种发问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其实,许多东西都是一蟹不如一蟹的。比如,书法,比如古典诗词等。

道州盆地、濂溪河是周敦颐哲学理论的发祥地。楼田古村还有一部分清代美的民居,作者抚摸这些木雕门窗就像用身体与历史接触。历史的温情就这样一点点一滴滴融入大家的血液。叶梦介绍,就在这个地方,1944年日本人在这里熏死了568人。1967年发生在道县农村的大屠杀,血水染红了潇水河。这对于在一千多年前就极力提倡理性文明精神和伦理道德秩序的周敦颐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道岩:胸有七窍的山》)。对于一切的野蛮行径,伦理、文明、理性等词语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叶梦在道州城外的东门村,品赏何绍基的书法。她看出何绍基的字有一种宁静的禅意。“那些字就像一个个跳舞的人,那些横撇竖捺就像永远的舞者的灵动的肢体,那种饱含的神韵,就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向你走来,给你一种清新的生动的感觉(《东门村的发现》)。”

在岳阳楼上,叶梦发现了何绍基的这副对联:

与佛借蒲团,坐看大江浮日月;
有僧共笔墨,写将警句压鱼龙。

叶梦也十分欣赏,她觉得何绍基的对联和他的字一样,有一种禅意,有一种流水般的圆转活脱(《岳阳楼:文字的盛宴》)。

在岳阳楼,叶梦想到了杜甫凄凉的晚景和客死他乡的境况,并且谈到了他的那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她不禁唏嘘道:“生命是脆弱的。没有政治权力的文人,流浪在贫病交加之中,他的生命更加脆弱,如果让杜甫泪眼婆娑地唱‘先天下之忧’的话,未免就感觉矫情了(《岳阳楼:文字的盛宴》)。”不是有“文如其人”这一说法么?叶梦对杜甫和范仲淹两位前辈各自的处境做了深刻的思考。这就是知人论世的传统做法。

对于长沙来说,岳麓书院是一处文化旅游的景点,是一个文化坐标,或者是精神的道场。可是对于湖南人常引以为自吹的岳麓书院的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叶梦“总觉得不太好意思,有没有才?我以为还是不要自己说的好(《岳麓书院的场景》)。”笔者深有同感,比如,我们江西人一讲到自己,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概括,当年一个路过江西南昌的青年才俊王勃,在应景的场合说了几句好话,也许说得有些过头,我们大可不必当真,念兹在兹。再说,即使王勃说的是事实,那请问阁下:“江西现在发展得怎样?”此问一出,对方马上哑口无言。作家胡平的反思赣文化的长篇文化大散文《千年沉重》1998年7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后,省市有些领导居然还很不高兴,真是不可理喻。

叶梦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她有才气,感悟能力强,自学水平高,她读通了、读懂了社会、人生这本大书,所以她对先哲、对前辈的理解是深刻的。

这本《行走湖湘》也可以说是一本推介湖湘文化的好书。“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文化的继承性特征、文化的变异性特征。”[138]

比如,叶梦发现了龙兴寺的主体建筑是盛唐的作品。它堪称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佛学院,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虽然有些颓败和寂静,但它使我们感到了历史的真实。如果重新金碧辉煌、香火缭绕,嘈杂如一切寺庙,反而会大煞风景的(《不该错过的沅陵》)。这就是叶梦的独到之处。说到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可是,叶梦在猛洞河看到三只鸳鸯和平共处,怡然自得,看不出谁是第三者。作者感叹道:“但愿今后那一片鸳鸯的乐土不要受到惊扰,游客们若是见了三只待在一起的鸳鸯也不必大惊小怪(《猛洞河的回忆》)。”善于发现,才不至于闭目塞听。

叶梦发现在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中,资水河是一条独特的河,它全程一千多华里,呈“非”字状自西南向东北流。“非”字的两边表示它接纳的许多支流,资水的支流大都名叫某某溪。用一“非”字高度概括了资水河的地貌水文特征且非常直观,形象生动(《人与河》)。说到邵阳人的性格特点,叶梦引用了邵阳当地一位官员的话来总结:邵阳人的特点是好胜勿欺,不信狠,不能哄骗他们,不能对他们打官腔。俗话说:“铁打的宝庆,纸糊的长沙(《阅读邵阳人》)。”通过毛板船的事例,叶梦认为新化人能吃苦,霸得蛮,新化是最能代表湖南蛮子精神的一块领域。因为那里地处古梅山腹地,仍然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宗教和习俗,也保留了许多古朴的民风(《新化人与毛板船》)。叶梦通过实地考察,对武冈和新宁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看过武冈之后,我感觉武冈不‘武’,看到新宁之后,感觉新宁曾经不‘宁’(《新宁的山水新宁的人》)。”这些例子,不都表明叶梦对湖湘文化的独到的感悟和见解吗?这些独到之处不只是具有文学上的意义,甚至还有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19世纪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最著名的名言是:“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太有道理了。

知名学者朱德发先生说,游记的文体特征是:游踪、风貌、观感、载体。游踪是游记散文审美实体中不可缺少的或隐或显的线索;风貌是游览访问或考察对象的风情状貌;观感是旅行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见解,如生活情趣、人生哲理、文化观念、社会意识等;载体是记叙和描写游踪、风貌、观感的体裁形式。他还归纳说:“游踪”为骨骼、“风貌”为血肉、“观感”为灵魂、“载体”为躯壳。[139]

笔者认为这四者中,“观感”最重要。“游踪”不用说,肯定要提到;“风貌”也总要叙述和描绘一番;“载体”其实只是纯技术性的问题,内容是最重要,表达相对容易一些。而“观感”在游记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

朱德发先生还说,至于“观感”,“作者并不以记叙或描摹客体为满足,往往吐露主体的感受和思考,写山山有容,写水水有意,写景景有情,写物物寓理。”[140]

笔者认为叶梦这部散文集中表现她“观感”的地方,就达到了以上的要求,请看一例:

“很久地望着瀑布从高崖直跌落,粉身碎骨地扑将下来,心里有一种快感掠过。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渴望像瀑布那样,乘着不可控制的力量冲到悬崖边上,不容选择不假思索地跳将下去……我的思绪常在悬崖边徘徊,那种粉身碎骨的跌落的感觉时时在诱惑着我。眼前的瀑布正完成着我想象中的体验,时时凝滞的情感有一种很畅快地表达,很过瘾(《王村散记·穿过瀑布》)。”

看了这段文字,你不觉得叶梦是“写山山有容,写水水有意,写景景有情,写物物寓理”吗?正因为在文章中,叶梦敢于袒露胸襟,“笔”无遮拦,所以她坦言她不是特别喜欢柳宗元的文章。原因就是柳宗元的游记里缺少“观感”。

“对于一个落魄的文人,一个被贬的官员,他能做什么呢?寄情山水是疗救他心灵创伤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原来是柳宗元用来疗救自己伤口的良药,没想到变成了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我不是特别喜欢柳宗元的游记。寄情山水而把自己的感受掩藏起来,这多累呀?我倒希望读到他的旷达、粗犷,希望也有一点愤怒和豪气。”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贬谪湖南永州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文章,永州的父老乡亲对他很感激,因为这些文章提高了永州的知名度。叶梦不会因为这些,就对他顶礼膜拜。叶梦还批评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欠妥行为:“永州因为穷,有时候就露出一点怯,一种与文化高调不相匹配的寒酸。公祭柳宗元,把他与炎帝、舜帝等中华民族的图腾一样并列起来,把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上升为一个神,我认为不合时宜(《永州读柳宗元》)。”叶梦这种直言不讳,我手写我心的精神值得提倡。

再看一例:

“以仰视的目光向钟乳石行注目礼:你们都是一群长者,你们的生命起源于洪荒太古,因了海水的侵蚀才有了你们最初的洞穴,黑暗中,漫长的数百年锲而不舍地一滴一滴水的溶蚀和沉积,时间的金线一缕一丝于黑暗中编织,你们才有了这等形状,以我五尺之躯来计算,这光阴的短暂莫若你冰冷躯体之一毫一发(《奇梁古乐之洞》)。”

这是叶梦敞开心扉,在与古洞进行心灵的现场对话。这样的文字激情澎湃、富于哲理,感染性极强。真正达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的境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中国学人悠久的历史传统。叶梦早就身体力行了。改革开放之初,叶梦孤身一人跑到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私人采金场去采风。随后,她又到解放军自卫反击的炮火纷飞的南疆战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她在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到基层挂职,担任益阳市安化县副县长。2010年11月16日,叶梦摄影作品展——《安化:我的父老乡亲》在湖南画院开展。摄影作品展出后,社会反响很大。人们纷纷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安化独特的山水风情,更有鲜明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大山深处那些普通劳动者的笑容,让观众们体会到拍摄者内心的温润和慈悲。[14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叶梦始终与现实生活、与湖湘大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也许叶梦的又一部文学新作正在孕育之中呢。

“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的一句诗。笔者这里套用一下,用在叶梦身上:“千里湖湘入梦来”。湖南是叶梦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三湘大地是她梦萦魂绕的地方。著名作家谭谈在这本书的序言《我随叶梦走天下》中写道:“这是一本叶梦用脚读湖湘的书,也是一本叶梦用笔写湖湘的书,还是叶梦用心品湖湘的书。”作者自己在《从四条江河出发》的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一个湖南人眼睛里的湖湘山水连载,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对于湖南山水风物的解读。”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行走湖湘》,还是一部文学的湖湘旅游指南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