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宦官干政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之穷,为历代皇帝中之少见。他年轻时,父母兄长死后,穷得无钱下葬;他自己贫无所依,只好去当和尚;当和尚也填不饱肚皮,他又外出云游乞食,途中患病,几乎丧命。因此,他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后,自然特别珍惜这个位置。
为了使帝位传之于子孙后代,鉴于前朝政治废弛的教训,他实行了严刑峻法的治国之策。在历代帝王丧失江山的覆车之鉴中,他尤其重视宦官干预朝政的问题。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在确定内侍官制时,他明确地指示吏部说:“宦官这类内臣,只要人数足够使用就可以了,不要配备太多。自古以来,这类人就易于擅权,对此要引以为戒。驭使他们的最善之术,是让他们对法令望而生畏。不要让他们立什么功劳,一有功劳,他们就必不可免地滋生傲慢骄横之心。”当时,宫中安置的宦官才不到一百人。
到了晚年,朱元璋越发担心大明江山会不会断送于子孙之手。因此,他特意制定了《皇明祖训条章》,并颁布于朝野。其中把宫中太监定为十二监,监下各有司局。在人员配置和组织机构上,较洪武初年更为完备,对太监应当恪守的准则也规定得更为严厉。如宫中太监不得读书识字,不得身兼外臣文武职衔,不得使用外臣冠服,官阶不能超过四品,每月俸禄为米一石,穿衣吃饭不准离开内庭。《条章》还强调:“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www.xing528.com)
朱元璋不仅教训子孙这样做,而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曾在宫门口树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条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他还明令各司宦官不准有文字往来关系。宫中曾有一个老年宦官,侍奉了朱元璋许多年。一天,他或许是倚老卖老,闲暇时随口谈论起政事来。朱元璋立时大怒,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发回了老家。当时还有一个叫杜安道的御用监,几十年间一直侍候朱元璋。朱元璋运筹帷幄时,他都在场,可以说朱元璋的各种机密他无所不知。然而,他处事周密,守口如瓶,在碰到大臣时只一揖而退,根本不开口说话。朱元璋很赏识他,不过也并没有给以特殊的荣宠,后来出宫时只让他当了个光禄寺卿。曾经走出宫廷到外地购买马匹的,有赵成、庆童等几个宦官,但他们也都没敢过问政事或传递消息。
朱元璋死后,继任的明惠帝倒还记着乃祖的遗训。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氏子孙早把家法抛到了九霄之外。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便出在有明一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