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著《帝范》诫太子
他本来早在武德九年(626年)即位后的两个月,就已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长大后,嗜好冶游,酷爱声色。他怕父亲知道自己行为不端,上朝时装得一本正经,口必称忠孝之道;退朝后则与群小尽情胡闹。他因足上有病,行走不便,而其四弟魏王李泰时有声誉,逐渐得到太宗的宠爱,他担心父亲废他立李泰,对其忌恨有加;而李泰也确实暗怀抢夺太子位的野心。当时,有个十几岁的能歌善舞的乐童,李承乾对他大加宠幸,日夜与他混在一起,并号之日“称心”。太宗得知大怒,杀死了称心。李承乾痛悼不已,认为是李泰告的密,对他更加恨之入骨。于是,便派人冒充李泰王府的官员,上书揭发李泰的罪状,太宗阅后,知道奏书有诈,下令逮捕上书人,而上书人已不知去向。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平民。太宗当面斥责他时,他辩解道:“儿臣贵为太子,夫复何求?只不过身遭李泰的暗算,所以才与大臣商量保存自己的办法,未想到不法之徒竟教唆儿臣行不轨之事。而今若以李泰为太子,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太宗的确有意立李泰为太子,听了大儿子的这番话,他有所省悟,便对侍臣说道:“承乾所言也有道理。我如立李泰为太子,就表明太子一位可以通过阴谋而得到。要是立李泰,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就都无活命;要是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便都可保无事。”之后,他又囚禁了李泰,在征得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清、褚遂良的支持后,决定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www.xing528.com)
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为人仁慈宽和,但太宗对他接班也并不太关心。为使国家不亡,帝位不移,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特意写成了《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十二篇分别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太宗赐书时,还谆谆告诫李治道:“修身治国之道,全在这本书里了。我去世之后,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他再三嘱咐道:“你应该以古代的哲王为师,至于我是不足效法的。效法上等的君主,仅能成为中等的君主;效法中等的君主,就难免变成下等的君主。我即位以来,存在不少缺点,比如经常备置锦绣珠宝,屡屡兴建宫室台榭,到处搜罗犬马鹰隼,劳民伤财地出游四方等等。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你千万不要效法。可是,我广济苍生,做了不少益事;始创国家,立了很大功勋。我益多损少,所以百姓不怨恨;我功大过微,所以基业未垮台。然而,与尽善尽美相比,我当然深感惭愧。你并无我那样的功劳,却继承我的富贵,如能竭力行善,国家尚可仅保安定;要是骄奢怠惰,则恐怕连自身都保不住。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建立要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而一个国家的败亡则是转眼之间的事;帝位不费千辛万苦难以到手,而失去它却轻而易举。你可千万要珍惜,千万要谨慎啊!”
《旧唐书•太宗纪》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