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敦浩
摘 要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学会读图。学生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可以达到熟练读图的水平。第二步是绘图。教师要把绘图训练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始终,可以先简后繁。第三步是用地图。实际上是综合性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图知识和技能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应用地图训练。具体训练方法是先“按图索骥”,再用图表达,最后依图说理。
关键词 地图应用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工具和基础,可以说没有地图学就没有地理学。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将地图应用能力确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主要知识与技能之一。我国现行的几版新教材都充分地体现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作为地理教师,是否能体现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宗旨,把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侧重于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重在应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它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会读图,第二步学会绘图,第三步学会用图。
第一步学会读图。读图,是指学生拿到地图就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地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才能达到读图的水平。
刚上初一的学生要认复杂的地图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图画印象深刻,当他们初次学习地图的时候,很容易与图画相混淆(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图)。因此在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是重要的。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地形鸟瞰图”和相应的“分层设色地图”,我是从三个方面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的。一是视角的不同。地图通常是垂直投影(大比例尺图),图画多是从其他角度看的,并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二是表示方法的不同。地图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地理事物,用等高线或者不同颜色来表示地形,图画是用形象表示事物,用明暗来表示地形。三是地图严格的比例尺。在同一幅地图上所有地理事物通常用统一的比例尺缩小,图画上的事物通常不会统一比例尺。区别的目的在于认识,在区别的基础上学习地图知识会容易得多。让学生认识常用地图,了解地图的一般类型和用途是学生读图的基础。
讲图,是老师利用挂图或版图,进行仔细讲解。例如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课时,老师利用“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先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然后让学生说出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哪几个大洲分别从什么方向围成了哪个大洋;各个大洲分别在哪些方向濒临什么大洋。
指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到的重要地理事物,必须经常要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并尽可能地说明它们的经纬度,附近有过去学过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要求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读图训练看似简单,但它需要不断重复,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步绘图。绘图是学生应用地图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我们应该将这一训练项目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始终。绘图可以由简到繁,先从填空白地图开始。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空白的中国和世界的轮廓图,讲到需要填图的地方就让学生准确地填在空白图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掌握了比例、方向等基本技能,可以绘制环境熟悉的平面地图,例如校园、居民小区等。当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技巧,就可以绘制多种要素地图了。例如以城市简图为基础,绘制学校分布、商业分布、工业分布图,学生们采用自己设计的图例,用不同的颜色精描细画,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地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绘图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绘图的能力。(www.xing528.com)
第三步用地图。实际上是综合性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图知识和技能后,必须适时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地图应用能力训练。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按图索骥”。学生需要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各种地理信息,并用地图指导实践。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我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地图上选取A、B、C、D四点,放置不同的物品,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A、B、C、D四点,并进行物状描述。本项训练要求学生读图迅速准确,线路设计合理,行动中方向判断准确。
二是用图表达。即简单编制地图在。在学生完全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巧的基础上,把地理事物用图表达出来,是创造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在校园平面图的基础上分小组编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和清洁区分布图。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测量、自己设计图面,完成作品后,按科学、准确、美观的标准进行评比,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训练,学生热情高,综合性强(物理知识、美术知识、地理知识、协作精神),学生收获大。
三是依图说理。所谓“理”是指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达到依图说理的水平,是地图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老师的训练应该是从说“简理”到说“繁理”的渐进过程。例如在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我要求学生用16开白纸将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三级阶梯,主要河流,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绘编成中国自然环境图,要求说明:①山脉与地貌单元的关系(山脉组成地形的骨架)②地势与河流的关系(地势影响流向)③降水量与海陆位置的关系(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少)。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这种自然环境与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东西。
地理教学应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但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有的放矢,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地理(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世英,王光明.运用地理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用图能力[J].地理教学参考,2007(7).
[4]张桂兰.如何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J].地理教学参考,2006(7).
[5]秦红阳.地图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地理教学,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