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教学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

地理教学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是当前时代的需要。所以,要造就一大批地理科学人才,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2地理教学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2.1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成为地理教材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健康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

地理教学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

杨玉英

(武汉中学,湖北武汉430061)

摘 要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出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策略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后,80年代末开始流行于世,并立即引起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认同。80年代末期开始在我国传播,并在90年代得到确立,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之一。1999年4月9日,朱镕基总理在华盛顿发表演说时指出:“中国深切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强调必须在重视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以造福子孙后代。”

1 地理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

1.1 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代地理教学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边缘理论,但就其理论基础来说,它是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持续发展能力属性来分析的。这一理论基本上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就中学课程设置而言,其他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更多的则列入地理教学的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法、途径以及价值。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了解国情和国策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为今后参加祖国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可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人们从不怀疑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就是要“征服自然”。这样的命题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活动正把人类推向了生存的绝路。产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间,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大气污染、酸雨、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繁等。在冷战结束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同样,它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而重新构建的思维模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是当前时代的需要。当代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其主要途径是增强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关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全球观念、环保知识,有的发达国家还将地理课程提升为本国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1991年由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中提出:“地理应严格教会学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确保全球环境质量、理解其他地域文化所需的世界知识。”同时《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程之一是大力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所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2 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就地理人才的需要

目前,地理科学人才存在着严重匮乏的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或不能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一门科学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学科教育来实施的。但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地理学科被人贬为“副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并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再加上忽视了地理科学和技术、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教育,学生不知道地理科学在人类已经走过的漫漫征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不清楚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正如美国地理学者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前途时,说过:“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的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所以,要造就一大批地理科学人才,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

2 地理教学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

2.1 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成为地理教材的主旋律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健康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这一观念树立的目标在于,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NP(国民生产总值)等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衡量和判断。

传统的地理教材中常常将地区的繁荣、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地域发达与否的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视为现代化实现与否的标志,常常对GNP和高速增长目标表现出明显的赞同倾向。传统的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至上,当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还比较丰富,环境还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的力量还未能显著影响到全球生态平衡时,这一发展客观上适应了人类发展的目标。然而,随着人类活动逐渐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发展观就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负面效应。从而使人类意识到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加强环境与发展的教学内容是当今各国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中学课程设置接轨,是值得我们商榷探讨的。

2.2 “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贯穿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www.xing528.com)

2.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多种“可持续因素”互相叠加,引起的共振效应使中国即将步入“最狭窄环境通道”。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问题,更要让学生知道地理科学是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地理科学不仅仅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研究人,不仅仅阐述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分布的疏密,而是把人放在地理环境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研究和揭示人自身怎样增长,才能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教师在讲述人口发展、人口分布这类问题时,注重分析人口问题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一次次大的变革中表现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到今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表现出各自的人口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数量是否适当,应该看其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否得到最佳组合,懂得一国人口合理的承载量是以一国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是否得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而提出的。从而使学生不会产生“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就不会产生人口问题”和“人口数量少就不会产生人口问题”的误区。教师可向学生强调指出: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是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教育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控制的难度也越小,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临界状态也越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当今世界及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就我国来说,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除重点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状态及如何治理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指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比发达国家晚不了几年。但出于经济结构的明显不同,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时,正踏入“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许多重污染工业已视为“夕阳工业”。我国在80年代环保提上议程时,正迎来新的工业化强劲势头,以能源、钢铁、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大大加剧了环境的负荷。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加之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物运往别国去抛弃、储存,使我国深受其害。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在1983年,至少有230万吨危险废物运出了紧急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边界。鉴此,地理科学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让学生懂得,当代的环境问题应该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而认识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严肃性。懂得1972年6月5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意义。

2.2.2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

可持续教育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需要人人参与和关心的问题。只有学习者实际参与了探索与行动,学习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益,由探索所产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者掌握的才最牢靠,探究式学习鼓励学习者参与真实的或模拟的改善环境的活动,一般来说,应包括下列几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确定探索方向;③制定探究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得出结论;⑦考虑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式教学反对的是一味地灌输,倡导的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它将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型教学。鼓励学生发现环境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实际的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社区的环境和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要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一致,不能只注意到发展而忽视可持续性,只注意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2.2.3 指导学生地理课外实践,加深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科学是最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除教师课堂讲授外,更重要的途径是来源于学生日常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观察。笔者常运用地理思想、方法和语言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作出科学分析。在地理教学中,这类问题很多,如开发区的布局、现代化的都市农业、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

笔者曾组织学生到硚口区后湖乡进行考察活动,武汉市硚口区后湖乡在20世纪90代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农业经济为主的普通农村发展成新型的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综合体,是都市农业的一个典范。学生从书本上学到中国土地人均少,尤其是耕地更少的资源情况,充分地在此得到印证。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从各个角度撰写小论文,如“都市农业,打开一个新世界”、“实施村庄规划,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这些小论文在全校公开展览后,以点带面,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对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既是中国政府的明智选择,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国于1994年公布于世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全世界率先推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部国家级行动纲领。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应利用这一契机,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接受新观念、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