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地理教学中突出学习文化塑造效果

香港地理教学中突出学习文化塑造效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塑造学习文化”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香港地理教学中塑造学习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地理课堂中形成的与学习型组织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即地理教学中的学习文化。香港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契机。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地理教师群体间形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了共同的发展,学生之间形成了“学生学习共同体”。

香港地理教学中突出学习文化塑造效果

孔丹丹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塑造学习文化”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香港地理教育中多样的物质环境、明确的制度要求、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开放的教学方式都为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学习型组织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构成地理课堂中的学习文化,其形成对内地地理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学习文化;学习型组织;学习机制;启示

“2000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课程改革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人发展;②终身学习;③课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及紧密性;④学校教学文化的转移,塑造学习文化;⑤课程更新的多样化”。“塑造学习文化”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香港地理教学中塑造学习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学习文化的涵义

教育家陶西平说: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环境所显示出来的文化品质,它服务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学习文化,制度文化服务于学习文化,学习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习文化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求人人具有学习意识,建立和健全相对稳定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就要求学校一切物质为学习而存在,形成保障和激励学习的有力机制。地理课堂中形成的与学习型组织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即地理教学中的学习文化。

2 香港地理教学的学习型组织

厉以贤在《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中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将其界定为“团体及其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持续学习并不断转化与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内的各成员相互合作,形成的一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就是该团体的学习文化。地理教学中的学习型组织包括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

2.1 教师专业共同体

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具有通透性、联结性、自组织归属感的特征。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

香港地理教育中非常注重地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国家地理课程发展为地理教师提供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也为专业共同体的建立提供契机和支持。

一是树立了地理教育的共同愿景。《香港地理课程指引》中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掌握主要的地理知识技能,以应付日常生活上的问题和挑战。共同愿景会发挥引领作用、激励作用、超越作用和凝聚作用。

二是激发了地理教师高度的创新热情。新的地理课程倡导统整课程、课程弹性,教师可以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就概念、通则、技能与价值等课程组织要素,妥善安排课程教材组织,协助学生获得认知、情意、技能的统整发展。地理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课堂课程(包括学习)方案、选择学习材料、规划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经验,以应对课堂情境中的特殊需要,从而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地理课堂教学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性,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

三是提升了教育的智慧。香港的地理教学注重多媒体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初中“议题为本”及“问题为本”的组构形式、高中“主题+议题”的组构形式都要求在教学上采用探究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是通过对议题的知性认识,逐步深入导价值观的了解,在培养人与环境的背景下,注重“价值观”教育。探究式学习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基于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智慧。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地理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

四是树立了团队意识和提高了团队水平。近年香港中学的地理课程发展很快,大学的地理教育趋向专门化,学生不能兼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但他们在中学任教时却要两者兼顾。同时,中学地理老师的课时量很大,平均每周30节,大量的工作量与教学质量构成矛盾。因此,香港的地理教师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这些矛盾。这里的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人力资源。任务重的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提出请求,其他教师本着自愿原则,主动、诚挚的帮助有需要的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地理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有两位甚至更多的教师一起上课、轮流讲授知识内容的现象,他们互相配合,合力同心教导学生。

2.2 学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是:独立的个性意识、公平的竞争观念和文化开放视野;科学的、理性的、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智性主体精神与德性主体精神的有机统一。学习共同体是通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效的物质环境的支持下,开放性的学习材料以及教学方式——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学习、基于户外考察的实践学习等,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班级或小组的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如开放、包容、合作、自省、自主学习等,最终实现了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互动合作的目标。

香港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契机。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地理教师群体间形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了共同的发展,学生之间形成了“学生学习共同体”。当然,这两个共同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学生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提供资源。两种以学习为共同特征的“共同体”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地理教育中的学习型组织。

这种学习型组织是以主动、合作的学习为基本特征,组织内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就是地理教学中的学习文化。

3 香港地理教学中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机制

3.1 建构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

香港学校多建有地理专用教室或地理园,陈列着地理教具、地理模型、实物标本、专题展板、学生作业等。

香港几所中学地理专用教室的课桌很有特点,两个等边梯形的课桌底边相对组成一个六边形的课桌,便于学生围坐进行小组讨论;几个等边梯形的课桌斜边相对组成一横排,便于学生听课,使课堂组织形式更丰富多样(图1)。六边形的排列方式使同一小组的学生更加集中,容易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而形成“学习型组织”。

地理专用教室内外的展板多布置着地理专题的学生作业,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也是一种激励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乐学、爱学。

图1 地理专用教室课桌组合示意图5。

3.2 建立以专题探究为主的知识结构

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中学(中四至中五)地理新课程采用主题学习作为课程取向,并由六个主题及六个议题所组成(如图)。

图2 中五至中六地理课程组织

主题主要帮助学生系统的获取和建构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应对人与环境互动作用引起问题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及思考技能,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而又具争议性的课题,学以致用。第一部分以“大自然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为主题,第二部分以“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为主题,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地理议题。香港《文达地理》中每部分的起首均设有一个“议题特写”,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各类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掌握有关地理概念和技能,从而能够深入认识议题,并做出判断、寻求解决方案。(www.xing528.com)

3.3 采取先进、开放的教学方法

香港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选取“议题为本”及“问题为本”的形式来组织内容,教学上则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探究式的学习,是通过对议题的知性认识,逐步深入导价值观的了解,在培养人与环境的背景下,注重“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仅包括地理技能,还涉及共通技能。例如,在“山坡倒塌”的议题中常由问题指引开始,进而引出很多地理概念和知识,同时结合这些知识来训练相应的技能,培养一定的价值观。(见表1)

表1 山体倒塌(中二)

价值观、态度:察觉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会山区居民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培养个人对防止山泥倾泻的积极态度。

同时,信息科技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学生可以从互联网寻找和阅读大量的知识,参与互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提供了崭新的数据,容许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空间分析,也比较使用进行互动学习。户外考察和探究一直是地理科的重要传统。实地考察和空间数据探究必须渗入到必修及选修部分的学与教中,占总课时的20%(中四至中六)。

3.4 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越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越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为了配合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教材发行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以《文达地理》教材为例,“《文达地理》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手册、课堂工作纸、温习题库及光碟等十种之多,且图文信息量大,栏目形式多样。”光碟配合教科书使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而且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信息时代”的影子,如提供给教师获取地理信息的网站,提供给学生拓展学习的实用网址等。

4 启示

4.1 紧扣时代脉搏,塑造学习文化

课程的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变相适应。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旧的、封闭的地理课程必须改变。新的地理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香港课程改革提出的“转移教学文化,塑造学习文化”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塑造学习文化应该为师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硬件环境的地理性、教材设计的“范例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4.2 解放传统思想,促进教师合作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将理想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重任。地理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和新内容的实现有赖于地理教师素养的提升。学习型组织中的教师角色是合作者、学习者、创造者。香港地理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学习有利于学习文化的形成。而内地传统的个人主义文化和群体割据文化是“教师发展和学校课程改革的阻力之源,是亟待消解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合作,首先要求地理教师明确地理教学的复杂性。广博的地理知识系统、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等都要求教师的团结合作。其次,不同规模的教师团体间加强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4.3 设计学习材料,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资源,合理的、典型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香港的地理教师可以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就概念、技能、价值等要素,妥善安排课程教材组织,选择学习材料,规划学习活动。内地虽然提倡活用教学资源,但是仍局限在教材的完善、调整等方面,且力度不大。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地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多种类型的教材,如光盘、图册、网站等,尤其是网络资源,使学生视野开阔,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家清.地理教育比较研究.研究生讲义.

[4]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5]董小平.课程改革:从外围向中心转移[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

[6]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研究,2007(2).

[7]罗厚辉.课程改革的几个策略问题——以香港为案例.全球教育展望,2001(9).

[8]李子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课程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9]李子建.香港地理教育:议题与挑战,地理教学.

[10]林智中,杨光.地理在香港课程中的地位:反思与行动.地理教育,2004(4).

[11]林智中.香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启示.地理教学.

[12]林智中,张锐明.香港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前瞻性.地理教学.

[13]黄小黎.香港地理教育现状及特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

[14]杨红.香港、澳门与内地中学地理教育的比较——港、澳、穗教育考察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