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飞
摘 要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地理教学的落脚区域,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对于优化地理教材教学性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做到:基于学生地理学习准备;设计一定难度地理学习材料;设计一定梯度地理学习内容。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材;教学性;建设
地理教材(狭义,即地理教科书)的本质属性是教学性,教学性的建设是地理教材建设的核心灵魂,并规范和制约地理教材的其他属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地理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多,笔者以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地理教材的教学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理论应成为优化地理教材教学性的基础理论。因此,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并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为蓝本,选择其中的某些案例作为本研究的事实证据。
1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指导地理教材教学性建设
1.1最 近发展区理论体现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谢·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那些不成熟的,但有成熟潜在机能的能力与区域,即个体能力发展的最近一个区域范围。正是有待于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机能才能最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地施加影响的发展区。
地理教材的教学性,一在利教,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法指导、提供创造性空间;二在利学,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最近发展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落脚区域,够不到这个区域,学生的学习没有产生“矛盾”,无法实现发展的教学功能;越过这个区域,超出学生能力接受范围,亦是做“无用功”。因此,地理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地理新课程对教材教学性建设的要求
针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课标”提出了“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等建议。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编写教材,能够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优化地理教材教学性具有如下意义:
1.2.1体现教材自学式特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人都需要通过不断自学来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得到培训和锻炼。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新教材应具备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态度”的基本功能,使地理新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编写的地理教材将学习内容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因而有利于学生自学,培养地理终身学习的能力。
1.2.2 有利分层次课堂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地理分层次教学坚持“导优补差”的原则,即发掘学生优势,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学生乐意接受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坚持“保底不封顶”的地理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促进其最大发展。
1.2.3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根据“课标”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这样就可能存在教材内容教师涉及不到的问题,如果教材不适合学生学习,一旦离开教师指导学生便无法很好理解,教师超越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就有可能产生后顾之忧。因此,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编写的地理教材在有利学生自学的同时,也有利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2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地理教材教学性建设的基本思想
2.1 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的成功,而且影响学习的效率,保证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和合理”。若地理教材内容滞后于现有发展水平,就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尾巴;相反,又会无情地拔苗助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不是指学生现有水平,而是指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对于地理知识教学而言即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任何人指导之下通过独立自学所能达到的水平。
2.2 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水平
地理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迁就现有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旧矛盾,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矛盾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新矛盾可以解决,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教学也没有完成发掘学生潜能的任务,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发展”了。也就是说,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学生一看就懂的教材不是好教材,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2.3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维果茨基提出,当教学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时,就能最有效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发展经历和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即现有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基本口粮”的地理教材必须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根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地理教学内容,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结合点”,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3 地理新教材教学性现状分析——以人教版为例
以下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2004年5月)为蓝本,选取其中的某些案例,以考察新教材的教学性建设现状。
案例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设计(P13)
课文中叙述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给出了地球自转的侧视图。此外,设计了“读图思考”栏目,向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点评:由于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教材没有做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读图思考”栏目,把问题进一步拓展。对于栏目中的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而对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将文字转换成地理图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启发。该设计较好地处理了新旧知识的衔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案例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设计(P36-38)
教材首先给出“活动”,提供地表均匀和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探究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接着增加地转偏向力因子,以“文字+图解”的方式从低纬环流圈讲到中、高纬环流圈;然后设计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最后用文字归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和分布规律,对于南半球的情况,只说明“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点评:三圈环流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实际状态下的复杂的三圈环流模式,而是先假定最简单的状态,然后逐渐增加影响因子。开始的“活动”为理解后续内容预作了感性体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能加深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文最后又为学生留下了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如此层层递进的设计,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最终使每位学生获得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高层次的发展。(www.xing528.com)
案例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设计(P53-54)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部分,一为正文,叙述了三条措施: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削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二为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阅读如下背景资料,回答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
(1)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
(2)与同学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三为“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阅读材料,内容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等。
点评:笔者以为,教材中正文、“活动”、“阅读”三个部分所呈现的材料具有重复性,层次性不强,没有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发展空间。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性良好的教材是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水平的教材,是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的教材;过难,或过简单,或没有层次性的教材不是教学性良好的教材。
4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地理教材教学性建设的策略
4.1 基于学生地理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教材编写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准备,包括不同阶段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和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要求。
4.1.1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地理学科是一个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科目,学习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而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地理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如在少年期(学龄中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因此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要注重可读性和直观性。如提倡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使用通俗、生动的文字;提倡多使用地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在青年初期(高中时期),个体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与此相对应,在高中地理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例如,为学生提供某个地区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等。
4.1.2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沿着学生思路来启发、引导,才能较为顺利地将其引入“最近发展区”。因此,地理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两个方向的统筹:一是统筹纵向结构,如处理好初、高中地理学习内容的衔接;二要统筹横向结构,即考虑其他学科的学习为地理学习所做的准备。
4.2 设计一定难度地理学习材料
根据以上提出的“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思想,地理教材要设计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以上述案例3为例,建议把“活动”和“阅读”部分统一改为“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撰写“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小论文。如此安排,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正文达到基本学习目标,对于“活动”内容,则可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果的深度做出不同等级的自我要求。其结果既可培养所有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学习的能力,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又给高层次学生留下充分的学习空间,使所有学生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转化。
4.3 设计一定梯度地理学习内容
根据“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思想,地理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利于不同智力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结合点。
4.3.1 设置一定数量选学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在《地理课程标准》基础上编写的地理教材内容安排应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可以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在每章后面设置了注释栏目,内容包括对课文中出现的核心词或关键词进一步解释和对课文中的某些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设置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即是为层次较高的学生创设再发展的空间。
4.3.2 分解必学的高难度内容
对于某些深层次而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知识,可通过分解、铺垫等方法,变大问题为由浅入深、阶梯式推进的小问题,使现有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个预备问题的解决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进入中心问题的认知,顺利实现最近发展。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夏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2006(7.8).
[4]殷建义.学习难度的设置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1999(5).
[5]陈海霞.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自学式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6]杨代忠.试论语文教材的教学性[J].怀化师专学报,19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