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教材解读:人教版地理教材的范例

新教材解读:人教版地理教材的范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此为例,对高中地理新教材“范例性”的特征、功能、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3高中地理新教材“范例性”的功能3.1高中地理新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具体物化形态,是主要的课程资源。3.2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范例”具有印证功能与正文相比,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范例”是相对独立的,从篇幅上看,少则半页,多则一至两页。

新教材解读:人教版地理教材的范例

雷 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 在我国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的提出,对案例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的编写越来越多地关注案例,力图使案例的设计和运用成为其亮点之一。本文以此为例,对高中地理新教材“范例性”的特征、功能、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教材;范例性

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之一是“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认为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1 教材“范例性”的涵义

1.1 什么是范例式教学

范例式教学是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结构,获得基础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也称示例性教学、典型性教学、个案分析教学。范例教学的首创者是原联邦德国的教育家马丁·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hin)。范例式教学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新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

1.2什么是教材的“范例性”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一种“范例”,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以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而不是必然让学生接受的权威性的原理、法则、定理、公式。教材由此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通过这种对话进行交往,获得发展。这样教材就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同时创造出新的文化,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就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范例应具有的特征

2.1 反映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是科学本身具有的基本品质,所以教材应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以达到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功能的目的。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时难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对有关的科学问题有很多的争议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都可以通过范例让学生了解,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判断,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2 体现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地理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因此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范例应体现高中地理的这一学科特性。

2.3 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遵循一般心理发展规律之外,对地理内容的兴趣也趋于稳定,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空间感知和读图能力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因此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范例应注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2.4 典型精当,隐含原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范例选择应当从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大纲中,选取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和深刻地理原理的典型事例作范例,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这些内容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范例读起来要耐人寻味,并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范例做到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3 高中地理新教材“范例性”的功能

3.1 高中地理新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知识的具体物化形态,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学理念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从地理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上看,教学关注的中心应该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兴趣和需求;从课程层面上看,教学关注的是课程目标,例如,如何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说明某个地理问题等。但教材并非没有用处,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状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如果教师有能力、有条件,可以不使用或部分地不使用哪本统一的教材,而只需要通过教材中的范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进行范例教学,实现教材作为范例的基本功能。

3.2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范例”具有印证功能

与正文相比,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范例”是相对独立的,从篇幅上看,少则半页,多则一至两页。从表述形式上看,对“范例”和正文的要求是同等的,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力图使“范例”显得丰满,增强其可读性。作为印证说明某一特定地理原理的“范例”,它是以相应的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但这种原理性知识不会以一种显性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案例中,案例只对事实进行客观的陈述,不出现对相关概念或原理的解释。

3.3高中地理新教材为范例式教学提供条件

首先,新教材编写中所用的典型个案就是范例式教学中的范例,运用范例式教学,是与教材编写结构及意图相一致的。其次,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应用性很强,便于教师找到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地理事物作范例,实施范例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再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已具有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潜在能力,范例式教学正是开启这一潜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钥匙”。因此,运用范例式教学更能体现出新教材的优势与特色,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更好地达到地理教学目标。

4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范例实例研究

4.1 范例一:“英国城市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所“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2.23。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其他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而在这两个时期中,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那些度假和退休老人居住的城市人口增加9%和2.7%。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能说明同一问题的素材很多,《地理2》之所以选择其中一些作为范例,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典型性,更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和一般规律,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例如: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明一个地区城市化必经的“S”进程的三阶段和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因为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城市化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具有典型代表性。教材从英国伦敦市的城市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即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这样从个案到规律的归纳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4.2 范例二:“环地中海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而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欧洲的城市化进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现代化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灾害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讨论: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史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综合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请同学们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3)你认为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并陈述理由。

通过对本范例的研究,对课文中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使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变化有了事实载体,这样研究起来真实、现实,学生能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某一因素的变化也会造成其他因素变化,并对环地中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3 范例三:“椒江治污围剿战”

椒江化工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有67家大中小型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外沙、岩头,也有部分企业仍留在城区(如海正药业的部分车间)。这些企业每年向国家和地方上缴十几亿的税收,已成为椒江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今年3月市、区两级政府强制责令15家企业立即停产,2家限期停产,还有10家被列入限制治理。初步估计椒江一年产值将损失2亿元以上。市、区政府为何痛下壮士断腕决心呢?

讨论:

(1)从椒江化工企业的区位因素看,是属于什么指向型工业?

(2)为什么海正集团的部分生产车间仍留在城区中心?

(3)市、区政府“忍痛割爱”要求部分企业停产是否其最终目的?为什么?

范例教学中有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采用一些反面的事实材料补充范例,以证明课本中表达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上述案例,学生获得信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污染太严重。因此教材中的案例就要抓住这一切入口,“穷追不舍”地究根问底,例如再添加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①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主要排放了哪些污染物?产生哪些危害?②远在城郊的外沙,岩头化工企业为什么也会给椒江城区带来大气污染?③化工生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影响了当地哪些产业的发展?④这些企业在发展生产时,只注重了什么效益而忽略了什么效益?⑤你想想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具体有哪措施?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具体分析,证明了椒江化工行业的劳力廉价的区位优势已逐步削弱,而环境和生态效益要求逐步在提高,工业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工业区位,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的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不合理的工业区位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居民生活,破坏了生态,结果不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最终也直接危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而呼起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的现实效果和意义。

5 对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范例的教学处理

5.1 正确把握范例的教学功能

教材中的范例不同于单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它与正文—样承载有特定的功能,在教学中并非可有可无。但教学中对范例的处理又不同于正文,地理教师始终要把握好一点:范例只是分析原理的载体,其本身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只能将范例作为分析素材,它所要说明的地理原则和规律才是需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的。为了用好范例的素材,教师要注意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把范例情境化,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范例,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范例与原则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还要注意,范例教学仍有一定局限性,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切不可用范例教学来代替其他一切教学方式。

5.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呈现(导入)——分析和讨论——总结和评价(反思)。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地理能力。按照新课改理念,一切教学活动均须以学生为主体,均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钻研。在范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范例的呈现顺序、知识结构、分析方法和思路。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习惯,地理教材中印证型范例一般安排在正文之后,这只是地理教材编排的顺序,不代表教学的顺序。对范例的教学安排,可以安排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先行分析范例,通过范例的分析引出新知识,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有益的,但这需要地理教师做精心的准备,控制好教学的节奏。

5.3 进行积极有效的范例分析及评价

对同一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范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分析范例的关键是把范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育理论连接起来。为此,地理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总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教材作为范例的基本功能,但是仍遗留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范例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规例式”还是“例规式”更好、范例篇幅占多少比例最佳、如何解决“个”与“类”的关系等等,将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宪乐.范例教学法述评[M].地理教育,2003(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坦,高艳.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J].教育研究,2006(8).

[4]靳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高燕.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教材编制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