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若锋
(荆州市江陵一中,湖北江陵434100)
摘 要 本文对近50年来的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系统的课堂教学功能,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作业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模式。
关键词 作业系统;发展;课堂教学;运用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和“摈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为此,“新课标”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加强对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有机整和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变叙述性课文为活动性课文,变“教材”为“学材”,改变地理课程功能与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1 中学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发展的初步统计
地理知识的应用,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反映在作业系统中,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作业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根据作业的形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大致可分为:知识巩固与评价型作业、智能训练与评价型作业和探究与活动型作业。根据作业的位置可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因此,对作业系统可从作业的功能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近50年来不同时期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发展情况见表1,“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作业系统情况如表2。
表1 1959~200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统计
续 表
表2 2004年湘教版新课标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统计
注:括号前数据为作业题数,括号内数据为占总作业题数之百分比。
2 中学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发展状况的分析
2.1 地理作业由幕后走到台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仔细研究地理教材表层三系统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三者有机结合的趋势;新旧教材对比明显,作业已由幕后走到台前,如“湘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的课前、课中活动高达70%,而课后只占30%;课文、图像和作业有机融合,课文赋予活动之中,活动则直接用来表述课文,地理作业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2 地理作业类型由单一向多样化、层次化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理作业系统类型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旧教材只有简单的“问题和练习”,形式单一、枯燥,联系实际不够。而“湘教版”新课标教材设计有“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类型,并有“阅读、计算、讨论、资料分析、角色扮演、查阅资料、调查、绘制图表、判断交流等多种形式,这些丰富了作业类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多种类型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作业,旧教材类型层次少,多为问答式,其他形式不足。相比之下,“湘教版”新课标教材的“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索活动”这些题目巧妙穿插于教材中,灵活适量而有趣味;且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既让学生动脑(联系实践分析问题),又让学生动口(讨论问题),还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也能够完成。
2.3 地理作业功能由巩固、应用知识向引导、参与、培养能力变化
从统计情况看,作业系统由100%的课后“问题与思考”向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性课文”发展,课前、课中活动占70%,课后活动只占30%;旧教材课后问题只能体现作业系统的巩固和运用知识的功能,而新教材课前安排的活动性课文能创设情景、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课中安排的活动性课文能为学生“参与课程、掌握方法、主动建构”提供条件;课后安排的活动性课文对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培养能力、增强情感、养成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4 地理作业由封闭性向开放性、有用性、时代性变化
从统计结果看,“湘教版”新课标教材作业系统的“探究与活动型作业”高达35%,“探究与活动型作业”比例如此之大,说明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不同点是其具有开放性特点。高中地理作业应该具有开放性,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那种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灵活的观察思考方法,能够面向未来,在动态环境条件下把握发展机遇的学生。
新课标教材从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考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如“21世纪许多国家都计划组织力量,进行重新登月活动,你认为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何在?”等类题目,可激发学生进行超前思维,使他们能以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为什么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等题目,可引导学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面向世界,树立全球观念。上述题目的答案并非唯一,但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用性、时代性,无疑是新教材渗透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3 从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看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系统的课堂教学功能
3.1 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材与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和目标。由于教材与教法具有心理历程的同步性,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教学功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种变化必将引起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一,地理教材作业系统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作业系统引导课堂活动,构成教学程序的基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发现式、探究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其二,地理教材作业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认知素材,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地理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作业系统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作业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业系统通过创设适宜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在作业目标下去思考、去实践,在作业过程中去养成,在作业情景中去体验,在作业结果中受到客观评价和激励。最终实现知识、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知识性、验证性与开放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因此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与编写,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地理情景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运用、验证地理知识。一般来说,智力活动的根本原动力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与对立。当碰到未知的事物,用已有经验与已知已习的事物不能解决的事情,想把未知的事物再纳入已知事物的范畴时,作为自我活动的智力活动就会活跃起来。所以只有能在叙述性课文中找到答案的、简单的、再现地理知识的活动是不够的,还要设计开发思考、回答、比较、讨论、判断、交流、设计、探索、资料整理、分析、绘制图表、调查访问、角色扮演、演示实验、归纳总结、案例研究等多种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放性作业。
4.2 层次性与梯度性
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和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此,地理作业系统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总体层次,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活动的不同难度和广度。第二个层次是类型层次,即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包括时间安排上的多样化)。第三个层次是同一级水平的练习应在难度上由浅入深,即梯度性。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在能力类型的反映上都各有所侧重。因此,活动的多层次有利于给学生各自能力发展提供选择的余地。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同级活动的梯度性能充分照顾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将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统筹安排,这不仅能增加教材的引导、参与作用和实践功能,还可以活跃课内外教学,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4.3 创造性与可操作性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①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②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即目前暂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和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发展水平。根据这一理论作业系统的设计要有创造性。为了学生的发展,既要设计让学生跳起来,才能触摸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创造性活动,又要在层次间设置过渡步骤,让整个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4.4 本地性与典型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习的建构过程就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作业系统的设计要结合本地的、有典型意义的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活动的本地性一方面便于活动的操作,另一方面便于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活动的典型性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取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能够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和态度。
5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作业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模式
教材编写一般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知识逻辑,即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比如,“洋流”是从洋流的概念、影响因素开始,到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束。但是,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寻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即学习逻辑。地理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学习逻辑,这就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即把出现在教学内容最后的地理结论前移;重设呈现方式,即把前移结论设计成学生讨论、研究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如人教版的“读图思考”以命令性格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鲁教版的节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单元活动”培养学生技能;中图版的节首“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地理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作业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变叙述性课文为活动性课文,变“教材”为“学材”,以期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具体模式如图1。
5.1 课前准备性作业
课前准备性作业的目标是为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它通过提供学生起点能力信息,通过引入与新知识有一定联系的案例、素材或背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建立相关认知基础。因此,此类活动应该要素鲜明、直观,具有案例化、生活化、趣味性、启发性和指向性;而且难度不能太大,以利于学生得出结论,继而转向新知识的学习。常见的教学策略有“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等。
5.2 课中引导性作业
课中引导性作业的目标是引导教学方向和进程。它围绕对课文或图像系统的解读,通过提出问题、设置任务、联系案例,提出思维线索、变换思维角度途径呈现问题,创设认知情景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把握思考问题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在演绎、分析、归纳等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向期望的学习目标靠近。因此,此类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情景性、逻辑性、引导性和形成性。注意选题的难度与坡度要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还要具有层次性与梯度性,正视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常使用“知识精加工”、“知识迁移”等策略进行。
图1 地理课堂教学中作业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模式
5.3 课尾总结性作业
课尾总结性作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归纳总结为目标,实现知识系统化的作业;另一种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的作业。主要作业方式有:重现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比较分析相关概念,综合归纳特征、规律或学习方法等。因此,课尾总结性作业应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应用性、诊断性和可操作性。
5.4 课后拓展性作业
课后拓展性作业是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利用课后与课外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习进行的进一步拓展。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之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为目标。因此,该类作业具有内容上的资源性和综合性,形式上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以及时空上的延伸性和拓展性等特点。设计和运用时,注意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必要时为学生搭好支架。
总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作业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把握作业系统的发展方向,贯彻新课程理念,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掌握方法、主动建构、学会迁移、培养能力、增强情感、养成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褚亚平.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晁卫华.高中地理新旧教材作业系统比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0)
[4]周宜君.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编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
[5]杨爱玲.“问题研究”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