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元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化1引论1.1产业结构研究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形成产业结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就是对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体统化的构建,并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态势,证明武汉城市圈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此外,目前武汉城市圈内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研究

樊 纪 相揭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试图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理论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尝试性研究,通过对产业系统注入“生态因子”来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并结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组建倒金字塔产业生态系统模型,打造新型的地区产业结构,以实现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元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化

1 引论

1.1 产业结构研究

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同社会分工息息相关。人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形成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主体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推动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即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上升运动过程,是一个产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进化过程。产业结构遵循着从农业→轻工业→基础产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工业→现代服务和知识经济这种上升运动规律[1]

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研究产业发展,主要是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及联系方式,以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间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这就是我们进行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研究的切入点。

1.2 理论形成

系统经济学中定义经济系统为:经济元与经济元之间关系的集合[2]。通过在系统经济学下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我们定义产业系统为:产业元与产业元之间关系的集合,即可表示为:产业系统={产业元,产业元关系}。产业元就是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处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的企业单元,这些由企业构成的产业单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必然和其他产业单元发生各种关系,简单说就是有投入和产出循环关系,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

在产业系统中注入“生态因子”从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这个工作目前还是处于尝试阶段。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在各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人类很多棘手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人们都可以从生态学角度寻求到答案。在产业结构问题上,尝试借助生态学理论,结合系统科学方法,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和谐的新型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反之,经济不断发展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互助、共生关系。因此,要致力于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即:产业生态系统化,强调生态学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最终目的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就是对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体统化的构建,并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传统的产业结构可以称之为放任式、原始式、自我为中心式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索取式模式,即各产业元多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依靠市场中看不见手的调节,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放任自流,信仰完全竞争;企业追求垄断,扩大规模,寻求对市场取代,使产业结构内部化;企业以直接货币利益最大化为指导,谋求自身发展,使产业结构呈现为孤立块状形态。产业生态系统化的产业结构是各产业元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价值链关系而是“生态链”关系。各产业元在整个社会经济网中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地位。“生态链”也就是指各产业元之间不是单纯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的传递,还要寻求“元素”平衡,代价最小的绿色流通,最终构建为倒金字塔形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倒金字塔形产业生态系统

2 武汉城市圈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以1小时驾车时间距离为半径,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组成的城市集聚区,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土地面积约5.78万km2,占湖北省总面积的31%,2006年底城市圈总人口约3 123.3万人,占湖北省总人口的51.6%,同时武汉城市圈也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3]。作为内地最大城市圈之一,武汉城市圈与沿海地区三大城市圈互动互补的地位不可替代。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能够利用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2.1 经济现状

2006年武汉城市圈国内生产总值为4598.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是14 794元。2004年武汉市非农业人口为474.98万人,是区域内第2大城市黄石市区的7.88倍。2004年武汉市的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到了整个城市圈地区的51.4%、58.0%、59.7%、67.0%、78.2%、75.2%;而其他城市的各项指标最高不过11.4%,且许多指标只有3%左右[4]。区域内周边城市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京珠高速、沪蓉高速、107国道、318国道)附近,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轴线。(www.xing528.com)

该区域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国家着力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武汉市曾经孕育出盛极一时的近代工商业文明,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也曾塑造城市圈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其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暴露出面对市场变化的灵活适应能力问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恶化其外部环境,区域发展已显“塌陷”态势[5]

2.2 产业结构现状

2006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1.24亿元,占11.7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41.14亿元,占44.3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16.56亿元,占43.8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态势,证明武汉城市圈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重工业比重偏大于轻工业,如2005年武汉城市圈轻工业增加值为964.77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786.01亿元,轻重工业结构比例是25.7∶7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重工业中所占比例最大。此外,目前武汉城市圈内人们只关注产业间直接作用力,一般忽视间接作用力,产业间缺乏互助、共生关系,产业元与产业元间条块分割严重。另外,武汉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产业关联不强、分工不明,往往存在片面追求领域内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而忽视城市圈的整体效益。

3 武汉城市圈产业生态系统化建议

武汉城市圈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型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而新形势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最终模型应该是: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化模型。为此提出几条建议,以待商榷:

(1)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模式,产业之间关系由价值链转为“生态链”;

(2)各产业元之间的要素传递,要坚持绿色的外部不经济最小化原则;

(3)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

(4)产业元之间是开放的、互动的和发展的关系,最终它们将网织成一个均衡运行的网络系统结构;

(5)在新型产业结构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公仆.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卢昌军.论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方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7.

[4]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刘盛佳.关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 (4):505-5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