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学科构建初探-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

旅游学科构建初探-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诗图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旅游学科的地位和现状,指出了我国旅游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旅游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旅游学科目前仍处于构建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出现上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这是旅游这一新兴学科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阵痛”阶段。在国内外都是如此,旅游学科的研究都曾经遭到一些曲解和抵制。

旅游学科构建初探-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

曹诗图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旅游学科的地位和现状,指出了我国旅游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旅游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旅游学科;问题;反思;学科体系;构建。

旅游学科的研究发端于西方世界,开始于近代社会,在我国仅2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学科而言,还属于十分年轻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曲折探索,旅游研究从当初比较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研究和地理学视角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渐趋成熟。旅游学的研究成果和历程足以说明,旅游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应用背景的研究领域,旅游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旅游学科目前仍处于构建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 我国旅游学科的地位与现状

在我国大陆,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院系在我国的发展来源于多种学科背景,其主要是地理、历史、经济、管理、语言、园林等学科。对旅游的研究也有一个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过程,最早介入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经济学。据吴必虎、黎筱筱撰写的《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2005 年)统计,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主要原因是国家学科目录中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列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03),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下降,历史专业采取“自救”方式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即名称为地理科学或城市与环境或资源与环境的院系,其前身多为地理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其形成背景类似于历史学的“自救”方式和开拓行为)。从学科建制情况即旅游专业所建立的院系结构来看,各大院校、系科来源多样、人员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队伍调整活跃或不稳定现象较普遍。从隶属关系看,除了一部分单独设立旅游学院外,更多是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如设立于地理(或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规划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之下。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是,在热门的学院之下,如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旅游系的办学规模往往发生萎缩,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受到挤压,前途不太景气。因为旅游专业相对于管理类、经济类的其他专业往往属于“弱势群体”,并在课程设置上受到许多制约,而且不少是按经济或管理大类招生,按经济或管理专业思维模式办学,专业难于办出特色,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按经济或管理大类招生的学生选择旅游专业的很少,使得不少学校的旅游专业面临消亡的危机。而在传统学科不太景气的学院(如地理、历史、人文等学院)之下,旅游系或旅游专业却得到较快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重视与支持,发展空间大一些,尽管在资源配置时,仍然时不时受到老学科的歧视和制度性约束。目前发展情况最好的是独立的旅游学院,专业办得比较有特色。对此我们做过大量调查,全国的情况都是如此。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目前已经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03所(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 854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 129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 725人,“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在旅游教育中表现仍然比较明显。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3 236人。几乎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具有独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有12家,设立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重点高等院校已经达到75家,基本上覆盖了东南西北中各个地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旅游学科在我国大陆至今仍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排列的55个管理类学科中居然找不出旅游管理学科,仅在经济类学科中有一个“旅游经济学”名称),甚至在一些官员和学者的心目中旅游还未被视为一门学问。我国旅游学界的老前辈申葆嘉先生在《关于旅游与休闲研究方法的思考》一文中说:“1982年秋,笔者参加南开大学建系工作之初,在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听到高等旅游教育负责人严肃地告诫说‘旅游不是学问,不要去研究它’。不久,就有关文件和会议的报告中看到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原来,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已经将旅游教育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并且规定‘走洛桑道路’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旅游高等教育仍未摆脱这个指导思想的束缚[1]。”我们在从事旅游工作中,经常听到“旅游不是一门学问”的言论。发表这样言论的人为数不少,既有行政官员,也有其他学科的学者,甚至包括少数旅游工作者和旅游研究者。出现这种无知和偏见,究其原因,首先是言说者自身对旅游缺乏了解和研究,没有深入的独立的思考,其次是这些人由于受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鄙视“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自然从心里瞧不起研究“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旅游学科。殊不知,旅游是一种普适的高尚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作为居民生活质量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文化底蕴深邃的大学问。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经提出,“玩是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我们要有玩的文化,要玩得有文化,要发展玩的技术,要研究玩的艺术。”可见,玩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何况旅游也不仅仅是玩,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事实上这些人对旅游学科究竟研究什么,根本没搞清楚。出现上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这是旅游这一新兴学科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阵痛”阶段。在国内外都是如此,旅游学科的研究都曾经遭到一些曲解和抵制。长期以来,人们将旅游和休闲作为一种“小资情调”的群体行为与一种带有享乐甚至是奢侈世风联系在一起,使得严肃科学研究似乎与之有所隔阂。在很长的时间内,旅游研究一般不被所谓的“严肃的科学研究”所接纳。如马修斯和里克特(Matthews&Richter,1991)在合作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多年来对旅游的学术研究被认为是轻浮的,不适于成熟的学者。”而兰范(Lanfant,1993)在试图把国际旅游研究引入法国社会学主流遇到许多困难后,画了一幅惨淡的图画以示抗议。记得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我国旅游地理和旅游开发研究的开拓者)最早涉足旅游研究时曾经受到地理学界一些人的非议和嘲讽。在旅游研究终于得到认可的今天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和可悲的事情。轻视休闲与旅游是一种无知与偏见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因为,人生的忙碌最终是为了有休闲,休闲是人生的目的[2],它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应该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而旅游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高尚的休闲方式。总之,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偏见严重阻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学科不受重视、地位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学科缺少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封闭保守,旅游学科研究长期陷于自我欣赏、自说自话的局面,更加造成社会科学界与人文科学界其他学科一些学者的偏见。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旅游研究工作者和某些学术期刊的某些编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我国的旅游学科建设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健康发展。总之,我国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现状,目前已经很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 我国旅游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反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1979年),旅游专业建设一开始不得不寄人篱下,以附庸的形式存在。在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走的是一条“任务带学科、产业促教育”的发展道路。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未能很好地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是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旅游专业的设置一直不支持并设置障碍,置广大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学者的呼声于不顾,极大地影响了该学科的发展。旅游管理至今虽然有了二级学科地位,但远未达到巩固的地位。旅游业涉及各个方面的专业领域,但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仅在管理学门类(编号12)内、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编号1202)之下,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编号120203)。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地理学(主要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文化学、人类学(主要研究旅游影响)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

目前广泛使用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至今还没有旅游学的位置,与旅游相关的类目只有“F59旅游经济”。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旅游文献,图书馆分类人员顾不上“依文献的学科内容归类”这一基本原则,无可奈何牵强附会地将它们一股脑儿全塞进“F59旅游经济”中去[3],而且是属于交通运输经济中与航空运输经济、城市交通运输经济并列的“孙子学科”。这种“乱点鸳鸯谱”的做法使得明明没有什么经济内涵的诸如《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等图书统统归于旅游经济类。美学也好,文化学也好,心理学也好,法学也好,只要冠以“旅游”二字,都得依附“经济”之下。尽管旅游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新兴学科,但它毕竟已被中外大多学者广泛认同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从学科属性上看,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美学等)。如果仅把它定位在经济学范畴内,显然是以偏概全,以目代纲。在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没有“旅游学”,而只有“管理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这样的分类模式,完全不适应或者说限制和影响了旅游学的发展。在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至今没有“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名称。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编印的《旅游管理》月刊(原为《旅游经济》)就包罗旅游学所涉及的全部学科。有些文章连标题都明明白白说是研究旅游文化的,就因为没有“旅游学”这个包容性类目,只好委屈于“旅游经济”或“旅游管理”之下。或者根本就不对旅游管理、旅游经济研究领域之外的文章进行收录,实施这种以“旅游经济”或“旅游管理”取代“旅游学”的图书分类法,是一种极不严肃又不科学的学术态度,它把旅游的社会性、文化性全部抽空,极容易给人以“旅游即经济”或“旅游即管理”的观念误导[4],显示了旅游的功利主义观念在社会领域影响之深远。

早在1995年,喻学才、毛桃青就发表过《论旅游学学科体系亟待建立》的文章,提出过“旅游经济能代替旅游学吗”、“旅游经济能包容旅游文化吗”等质问,认为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呼唤旅游学科地位的确立,旅游专业研究生的招生目录亟待规范,旅游经济这件小袍子已经裹不住日渐壮大的旅游学的躯体了,急需确立旅游学科的独立地位,再也不能寄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篱下,以附庸的形式存在了[5]。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旅游学科仍然是从属于管理学下面的工商管理的“孙子学科”。这种荒唐的学科分类,直接影响和严重制约着旅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旅游学术期刊也少得可怜,全国仅有《旅游学刊》、《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科学》)、《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三个学术刊物,每年发表的文章和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有限。而且旅游学界仅仅只有一个核心期刊《旅游学刊》,独家垄断,缺乏质量竞争,办刊思想比较保守,文章风格比较单一,发表的多是实证研究、功利色彩浓厚的文章。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旅游工作者和数以万计的旅游科学研究者缺乏学术交流的平台。旅游院校的教师因缺少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职称晋升非常困难,可谓怨声载道。由于旅游学科体系的不自立、不成熟,许多学校的旅游专业办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语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底下,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很难定位,课程设置与改革受到许多制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绝大多数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跳槽改行,造成我国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我国众多的旅游企业专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形成很大矛盾。目前旅游业在世界上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在我国也成为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最大产业,旅游至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和一定数量的学术刊物,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这只能说明国家旅游局对旅游科学与旅游教育的不够重视和国家教育部对旅游学科的偏见与歧视。只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给旅游学科应有的地位,这种怪异现象令人费解,值得深思。

3 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鉴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教育地位的迅速变化,我们应给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教育和为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学科以应有的重视,建立旅游学科规范的学科体系,确立旅游学自己的学科地位。否则,旅游教育滞后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旅游管理”在学科地位上降级,一时间这一调整成为旅游高等院校议论的焦点,引起了旅游教育工作者的极大的困惑与怨怒。降级的具体原因虽然不得而知,但缺少成熟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肯定是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是旅游学界最需要解决的难题。(www.xing528.com)

旅游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旅游学科体系的出现,“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则根据旅游研究所得到的成熟学科体系来设置旅游专业与课程,进而培养、训练旅游专业人才。然而,到目前为止,旅游学科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旅游活动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远远超越旅游经济影响之外,对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引起了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学者们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揭示旅游活动一个侧面和部分规律,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的困难。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全国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所处院系的学科背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学科体系结构概况。

笔者认为,旅游学科这一综合性的社会人文科学应是独立的一级学科,不应该从属于管理学科或经济学科。在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可分设旅游管理学(含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饭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游船经营管理等)、旅游开发学(含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心理(行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哲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伦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导游学等。

旅游研究涉及这么多学科,那么如何进行综合呢?有学者提出了这样一种思路:由交叉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最后是超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是从另一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一学科。比如,旅游心理学即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学,旅游地理学即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指的是许多学科都来研究一个领域或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各个学科都用它们的知识来研究同一个领域或问题,但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更没有什么综合。对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方法的综合是由跨学科研究来完成的。跨学科研究就是致力于将各个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整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揉合、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而综合研究的最高境界是超学科研究,如果说跨学科研究是从学科开始的话,超学科研究则是从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调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如旅游哲学研究等)。严格地讲,从交叉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以至于超学科并不是一个由低到高、前后相续的几个不同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方法会在同一时期共同出现。

旅游学科结构示意图

从旅游的本质(消闲、审美、求知等异地愉悦体验)和旅游的主要属性(文化性、消费性、休闲性)看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旅游心理(行为)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经济学应是旅游学科的主要支撑(核心)学科。如果把这些学科抽掉,旅游学科的大厦就会坍塌。旅游哲学则是旅游学科的龙头,这个龙头不昂起来,旅游学科体系的身躯就难舞动。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对旅游哲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太不重视,过分偏重于对旅游管理与旅游经济的研究(笔者和胡书玲通过对《旅游学刊》1986-2006年发表的2111篇论文的统计,旅游管理、旅游经济、旅游开发这三个领域的论文数占总量的69.99%;旅游文化的论文仅占3.41%;旅游美学只有0.38%),旅游哲学至今还无人问津。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在绝大多数旅游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列入。开设最多的是功利色彩浓厚的管理类、经济类课程以及技术操作性强的实用型的课程,虽然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以及技术操作性强的实用型的课程也很重要,但仅有这类课程是很不全面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难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不高,发展潜力不大,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应该迅速改变。

笔者研究认为,在旅游学科体系构建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应用层次、哲理层次(如下图所示)。基础层次主要包括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法学等;应用层次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学(含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饭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游船经营管理等)、旅游开发学(含旅游规划)、导游学、旅游信息系统等;哲理层次主要包括旅游哲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伦理学等,这些学科应是加强建设的重点。

旅游学科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和独立的学科,必须在组织机构、概念体系、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几个方面都达到学科所要求的标准。这有待众多旅游学者和全体旅游工作者的共同长期了努力。

现代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旅游教育的改革和旅游学科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申葆嘉.关于旅游与休闲研究方法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6).

[2]陈琰.闲暇是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3]汤甲荣.《中图法》旅游学科列类质疑[J].图书馆,2001(5).

[4]孙天胜,曹诗图.对当代旅游功利主义倾向的检视与批判[J].旅游科学,2006(3).

[5]喻学才,毛桃青.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J].江汉论坛,199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