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城市景观演变与结构变化研究

武汉城市景观演变与结构变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汉口租界区景观至今仍是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之一。三镇景观特色的形成奠定了武汉市近代化的城市景观的基本风貌。这几十年间,武汉市城市景观也随之不断发展。1.5近十年来武汉城市景观的现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武汉城市景观演变与结构变化研究

梅 琳[1]杨 漾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

摘 要 武汉城市景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自封建镇邑时期的三镇鼎立,到汉口开埠起的近现代城市景观格局、民国时期城市规划下的景观体系,一直到新中国武汉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武汉城市景观的结构也从最初的单线性、单中心轴型,到分散型功能分区逐渐明晰、蔓延发展,直至形成多中心、圈层式景观结构。分析武汉城市景观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建立和完善层次清晰、完整有序的城市景观发展体系,处理好城市景观各功能体系之间的结构关系。

关键词 城市景观;历史演变;景观结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在东部地带的经济、智力、信息优势和西部地带资源、能源的优势双向对流中,具有维系、交融的桥梁作用。从古至今,武汉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景观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特色1-2

1 武汉城市景观的历史演变轨迹

1.1 封建镇邑时期——三镇鼎立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封建社会隋唐时进入高峰发展时期,武汉地区既体现着中原军事要冲的传统地位,又以商业贸易、手工作坊等的发达而形成独具港口特色的封建繁华市镇。武昌城,唐代称江夏城。历来就是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镇。汉阳城“东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风栖山(今凤凰山)和鲁山(今龟山)一部分[1]。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自唐宋后数百年间,武汉进入江夏、汉阳双城时期,直至明中叶汉水改道,汉口城成为湖广漕粮储存、转运的中心,具有“九省通衢”之利,万历年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武汉出现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

1.2 汉口开埠至洋务运动时期——近代化城市景观风貌的基本格局

从1861年汉口划定租界及开埠到1911年辛亥革命历经半个世纪,近代武汉城镇与传统的封建镇邑比较,无论在城市景观面貌上还是内涵上均有重大变化。

汉口租界区内市政规划、建设和管理均沿宗主国例,引进西方的城市景观,如人行车行分开、宽阔平整的道路景观、风格各异的居住景观等等,是西方景观文化在中国展示的一个窗口。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汉口租界区景观至今仍是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之一。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起,兴办洋务。同时,洋务运动时期还建设了一部分近代市政设施,对武汉市沿河沿江滩地的开发利用均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引进西方城市规划中有关工业景观、交通景观、公共设施景观等重点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武汉三镇已经形成各自的城市景观特色。汉口商业景观、仓储景观和交通景观发达,是近代化的商业都会,金融、外贸、港口运输、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信息等门类齐全;武昌重点发展公共设施景观,是湖广总督府和湖北巡抚治所所在地,还重点发展文教事业;汉阳工业景观遍布,龟山以北的铁厂、兵工厂形成现代冶金机械工业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手工业发展。三镇景观特色的形成奠定了武汉市近代化的城市景观的基本风貌。

1.3 民国时期——形成与城市规划相适应的景观体系

1911年武昌首义,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市政设施屡遭战火兵变破坏,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缓慢。1926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将三镇合而为一,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29年,武汉特别市政府编制三镇规划,首次将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以及绿化、交通等系统分区。这个设计方案和1936年《汉口都市计划书》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对城市性质,未来的发展规模等进行了宏观、系统的规划,为武汉市以后的城市景观规划奠定了基础1、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近代武汉城市景观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战略思想。

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缓慢,主要发展体现在对防洪公共设施景观的建设和居住景观的特色化。以里弄为代表的居住景观与周边公共设施景观、交通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与武汉市城市规划相适应的城市景观体系。

1.4 新中国时期1(1949-1990)——现代城市景观基本结构逐步建立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合为统一的武汉市。国家把武汉作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武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表1)。特别是一五期间(1953 -1957年),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武汉市城市规划面积为433km2。武汉市规划出9个工业区、1个高教区、1个行政区、1个风景区等建设方案。市区开拓一批主干道交通景观,尤其是兴建的长江大桥、汉水公路大桥使武汉市陆上景观连成一片,并形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特殊城市景观。

表1 建国后国时期城市景观建设用地统计表 单位:hm2

武汉市重点景观和新市区在此基础上不断建设和拓展。大批公共设施景观建成,例如武汉商场、武汉展览馆、武汉剧院、武汉体育馆、新华路体育场等。工业景观与城市建成建设相配套,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景观建设,创办了武汉钢铁公司、重型机床厂、锅炉厂、热电厂和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开辟了青山、中北路、石牌岭、白沙洲、易家墩、堤角、庙山等工业景观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城市中心区向外放射的工业景观布局和城市主干道景观的基本框架

总的来看,武汉市解放40余年间,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城市建设的规模、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两个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截至1990年,武汉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时的34.7km2扩展到189.3km2,增长了4.4倍。这几十年间,武汉市城市景观也随之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对城市景观建设和现代城市景观结构的形成产生的作用日益强大。基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以及分区规划成为政府规划工作的关键,也为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发展打下了基础。

1.5 近十年来武汉城市景观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期间,城市土地利用以迅速蔓延式向外扩张,从“九五”期末到“十五”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约1.48倍,实际达到355.65km2,已经超过了上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的2010年343.30km2的规模1。同时,城市景观结构以及各景观要素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表2,表3)。

表2 武汉市1995-2005年主要景观要素面积变化比较表*

*数据资料来源: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武汉市规划国土年鉴。

表3 武汉市1995-2005年主要景观面积变化示意图

从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变化来看,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建成区的不断扩展,导致耕地景观的变化最为明显,10年间面积减少达180.10km2。其次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林地景观减少面积也达20.90km2。而城市建成景观,即城市人工景观单元,普遍存在不断扩展的趋势,特别是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2005年的面积相对于1995年,增长率分别为117%和23%。在城市中环线附近等外围地区逐渐形成关山、沌口、青山、吴家山等4个大型产业聚集的工业景观区和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徐东、关山等6个大型居住景观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武汉市的景观结构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的同时,农业生产的不断萎缩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形成较大矛盾。武汉城市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景观和林地景观的不断减少,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等建成景观的不断膨胀,城镇不断扩张,主城区生态建设相对落后,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不够合理等。城市景观结构的演变一方面是城市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景观结构又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www.xing528.com)

2 武汉城市景观的结构演变

2.1 初期:单线性、单中心轴的景观空间结构

在缺乏城市规划的年代,武汉市城市结构的形成依附于汉水的水利和水运条件,各种景观建设都自发的沿着水流方向发展,逐渐形成简单的单线性城市景观空间结构。自引进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武汉城市建设开始沿长江轴线有序发展,呈现带状发展趋势,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显得独具特色。20世纪50年代,由于行政统一和规划引导,城市景观空间结构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城市中心景观区。20世纪60年代后,武汉市以当时的中心市区(现旧城区)为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蔓延,城市景观结构呈向心增长,武汉市城市景观的建设规模和范围也不断的聚集和膨胀(图2)。

图2 武汉市1949-1990年城市发展状况比较图
资料来源:根据《武汉城市规划志》绘制

2.2 中期:功能分区逐渐明晰、蔓延发展的景观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仍以低水平的外延扩张为主,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局限和区级经济利益强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空间拓展主要集中在建成区的扩张和建设(表4)。武汉市中心城区边界迅速外扩,1995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00km2。城镇地区的农业景观和林业景观的生态隔离作用逐渐消减,而被人工化的城市景观所代替,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呈现蔓延发展的态势。

表4 武汉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及景观结构变化

随着武汉城区的不断蔓延,城市景观功能分区逐渐明晰,以金融商贸、信息咨询之类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景观逐渐向城市中心地段聚集,在中环线附近逐渐形成几个大型的工业景观区和居住景观区,同时,以“城市郊区化”为特征的紧临主城区的工业景观区也迅速发展,如江夏区的庙山,藏龙岛、流芳等工业基地,新洲区的阳逻开发区、蔡甸区的沌口小区,黄陂区的滠口开发区等等工业景观区的建设。

2.3 后期:多中心、圈层式景观结构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时间中,武汉城市景观的空间布局逐渐由单中心集中、单中心轴向扩散发展至目前初步的多中心组群结构4。通过对武汉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和趋势的判断,城市景观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判断,以及对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分析,武汉市城市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为:景观中心区——城市景观轴——生态景观廊道——景观组群的多中心圈层式结构(图3[2])。

图3 武汉城市景观空间结构间
*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景观中心区是武汉市的核心区,基本位于武汉市中环线围合的部分,中心区内基本为城市建成景观,以依托第三产业发展的商业景观和相关公共设施景观为主,居住景观、工业景观、道路广场、绿化等景观要素为辅。城市景观轴是依据自然条件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由带状分布的城市景观组群和大容量基础设施景观构成。生态景观廊道依托水体、林地等生态景观,围绕景观中心区和景观主轴构成。其中围绕城市中心的景观廊道共包括四个城市组群。廊道范围内,各个组群景观发展职能各有特色,形成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有围绕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的综合尽管组群,也有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景观组群,同时还有适应城市远景发展的组群。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武汉城市景观空间的多中心圈层式结构。

3 结束语

武汉三镇因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长期处在不均衡发展状态。武汉城市景观由最初的单一中心型结构经过分散型、带状、星状、多边形的不断演化,最后必然形成成熟期大城市所特有的同心圆状扇形扩展的环射型蛛网结构。从全局来看,只有把城市景观的布局结构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才能有效防止建成区摊大饼式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实现城市发展长远的综合效益。

同时,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划分景观结构体系,并针对各个层次提出规划重点。在宏观层面上,要依据城市总体布局特征,制定合理的工业景观、居住生活景观、交通道路景观、生态景观等专项区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框架。在微观层面上,要强调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保护,城市建成景观的开发强度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机组织,实现城市景观统一、协调、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皮明庥,刘玉堂.武汉通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2]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武汉历.百度百科[EB/OL].[2007-6-23]http://post.baidu.com/f? kz= 7111176.

[4]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J].城市规划汇刊,2002,142(6):23-28.

[5]武汉城市规划.中国百科网[EB/OL].[2007-05-10]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html.

[6]张文彤.武汉市规划国土年鉴2006[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7]吴雪飞.武汉城市空间扩展的轨迹及特征[J].华中建筑,2004,22(2): 77-79.

[8]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J].经济地理,2006,26(1): 83-87.

【注释】

[1][作者简介]:梅琳,女,1982年生,湖北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 武汉,( 430079) 。

[2]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