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强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所谓地方财源建设,就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从而使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极大化的经济活动。财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扶持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最终形成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经济和财政的良性互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财政的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和监督管理等职能都是为了做大经济蛋糕服务的,作为财政企业部门,应当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坚持围绕经济抓财政,立足财源谋发展,力争达到增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政效益良性循环的财源建设格局。
地方财政收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在收入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中,地方财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地方经济发展则财源丰裕;财源丰裕则财政收入增加。地方经济具有活力,则财源丰裕;地方经济萎缩,地方财源就会趋向枯竭。地方经济对地方财源具有决定性作用。地方经济的规模、速度、效益决定地方财源建设的规模以及当地财政收入的规模。反过来,地方财政收入管理又有利于财源建设,地方财源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地方经济规模的大小、效益的高低,都与地方财政收入管理密切相关。
财源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整合各类政策资金资源,以优质的服务,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形成财政政策资金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规范运作的投资格局,促进财源战略的实现。具体说,就是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拉动梯度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关注后备财源、挖掘隐性财源。在财政政策和项目扶持上,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符合财源增收计划、符合项目管理规范化。财政部门通过规范的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确保资金扶持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多元化的筹资,系统化的服务和管理,彰显财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指导
(一)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
明确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增强其对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拉动作用。要瞄准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集中力量引进几个“龙头”,形成产业聚群,培育“板块财源”。围绕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同时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
(二)拉动梯度财源,注重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财源规划,首先是抓好新经济增长点项目的管理和扶持。对增长点项目,加强财务跟踪监控,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按期达产达效。其次是利用政策优势,启动城市房地产、旅游金融等新梯度财源亮点,促进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保持合理的持续发展的梯级财源结构。
(三)培植新兴财源,促进民营经济崛起
近年来,我国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税收返还、项目贴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要通过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之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做大县、乡财政收入蛋糕。
(四)关注后备财源,为发展积蓄后劲
要抓住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丰富和原材料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以此发展开放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是认真做好各类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同时,对近年来新上的国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强化跟踪管理,促进后续财源项目保持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态势。实践表明,要保持财源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积蓄工业经济的后发优势,高度关注后备财源建设。否则,一旦由于市场原因使现实或支柱财源受到影响,整个财源结构就可能出现断层,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五)挖掘隐性财源,用规范监管促进增收
一是加强对年报审计的监管职责,根据企业财务审计的相关规定,在审计中对出口退税、税收返还、财政资金使用等与财源建设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重点关注,有效防范隐性财源的流失。二是做好企业增盈工作,对产品对路、但因资金困难而开工不足的企业及时给予资金帮扶,变包袱企业为财源支柱。三是在改制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财政部门在审核不良资产时,采用规范的审核工作底稿进行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也在很大程度防止了隐性财源的流失。(www.xing528.com)
二、从调整产业结构中拓展财源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结构由“正三角”向“倒三角”演化的过程,即在现代化过程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是收入比重,都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在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初步完成了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化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趋势。根据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地方财源建设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在绝不放松第一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财源建设必须立足在结构优化、企业重组和产业升级中培植壮大财源,在制定财政政策和安排及评审资金项目方面,要有利于贯彻本地区的产业政策,支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这些企业资产流动、重组、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形成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财源,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最终转化为财力优势。
三、从科技创新中挖掘效益
首先,增加对科技的扶持力度,每年保持对科三费的较大增长,完善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产学研项目的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科技后劲,形成科技创新和财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其次,认真贯彻促进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加速折旧、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民营企业的新产品、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规定。
最后,根据知识经济的特点和企业资源结构的变化,关注日渐增多的企业间知识产权纠纷,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对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给予充分关注。
四、把财源增收计划融入管理创新中
财源建设中的管理创新包括企业和财政两个方面,从企业方面讲,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直接影响到财源计划。在财源建设中,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有两条,一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二是企业承担财政资金项目能力的提升。从财政方面讲,服务于财源增收计划的管理创新内容也有两条,一是能否坚持效益财政的原则,二是能否有效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搞好项目增加财源。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资金安排时要始终讲求效益和效率,把财源增收计划融入日常工作和具体的项目中,高度关注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及项目,在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增大地区财源增量,维护政府的财政收益。当然,财政部门最主要的管理创新还在于提升财源建设的工作层次,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最终形成政府主抓各部门联动的运作机制,使财源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为财源建设扩充资金
资金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要动因,在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上要注重转变观念,由过去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投入转变为各级财政与项目单位联动,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格局。具体来讲:一是明确财政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注重项目投入产出效益和县(区)财政的配套、金融资金的到位和企业自筹情况,努力扩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以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二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三是加快国企产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这些措施的推行,形成了财政资金引导、预算外筹集、银行配套、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及从改制中盘活等多渠道融资、多元化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格局,用市场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财源建设中来。
六、在制度创新中探讨财源建设的新思路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财源建设方面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直接投资企业或项目,过多介入生产经营、干预经济主体的做法,而应把财政资金手段与政策调控、市场机制和奖惩激励等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完善各类企业共用的科技平台和要素市场,从更高层次上拓展发展空间,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构筑综合性的促进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多轮驱动,把区域财源做大。
促进财源建设的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只有科学把握财源建设中的规律,明确思路,措施有力,才能真正实现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前提下的财政充裕,最终形成经济和财政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