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动态

县域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动态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态与走势事实上,中共十六大后,有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

县域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动态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态与走势

事实上,中共十六大后,有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路线也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先从县乡行政管理体制入手,比如,前一轮的撤乡并镇以及最近推广的“省管县”改革,旨在提高县乡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所以,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就可以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带动起来。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重要讲话中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马挡道,万马难行”,就是强调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进行。反过来讲,把行政管理体制搞好了,就可以通过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加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综合改革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作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还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结束后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上述论述可见,党和国家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推进全面改革的关键和加快推进改革的突破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当前,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一些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机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事实上已经成为各项改革的焦点,换句话说,政府自身改革以及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程度、力度,有可能直接成为影响其他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党和国家有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当前理论研究成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职能转化

政府职能问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关键时期,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职能转化的重点在突出以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为主要任务的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制度性公共服务,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以政府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

自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和适度分离的要求,过去数次政府机构效果还很不显著,各级政府都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责任不清、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政府流程再造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机构在反思传统行政流程弊端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摒弃以任务分工与计划控制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观念,打破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由计划性、串联性、部门分散性、文件式工作向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和电子化工作方式的转变。从国外政府改革的实践看,流程再造具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政府机构调整、提升公众满意度等功效,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途径。

(三)以建设法治政府为重点的政府决策、管理机制改革

建设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目前,部门利益凸显已成为建设法治政府中的突出问题,由此导致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社会各方面对此反映强烈。建设法治政府,核心是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体制,限制与规范政府部门利益。目前,重点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强行政监督和效能监察等方面上。(www.xing528.com)

(四)以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权责为目标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宪法》规定,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三级制。现实情况是,因为地(市)级建制的存在,大部分地方是四五级建制并存,这还不包括非正规的行政区,譬如副省级的市、副地级的县、副县级的镇等等。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层次之多为世界之最。据统计,自秦至民国末年的2100年间内,实行二级制约290年,占13.6%;实行三级制为1210年,占56.9%;三、四级并存制276年,占13%;其余350年为多级制。和国外相比,大多数国家实行二级制或三级制,有些国家实行一级制,实行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不足20%。譬如印度,实行“邦——县——区”三级制;日本实行“都(道、府、县)——市(町、村)”二级制;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相近,实行“州——市”二级制与“州——县——镇”三级共存制。

目前,重点是“市管县”体制、乡(镇)行政体制和乡村治理体制的改革,加快行政扁平化进程,减少行政层次和行政成本,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实现市县分治、省县直辖、乡镇自治的改革目标。

三、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时期及其以后的10年,将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已经作出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的决策。近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民和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和精简机构方面的改革措施相结合,推动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建立现代乡村公共治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行透明、监管有力”的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二)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

1.以强县扩权为重点,推进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主要以实行“省管县”和优化县级政府流程为主,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县级政府的工作效率。

2﹒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十一五”时期,要全面完成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度很大,但要基本完成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主要是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将原乡(镇)政府履行的保障宪法、法律执行、保护环境等移交给县级政府;将原乡(镇)政府履行的经济管理、经济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所、站),列入县级公共财政,并将经营性单位从政府序列中划出,实行企业化管理。

3﹒以完善村民自治为重点,使乡村权威格局与农民的联结方式实现从“以传统组织的联结到现代民间组织的联结”转变,积极扶持各种农民组织,培育其成为村民自治的主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