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迫切性分析——以甘肃为例
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与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比,县域经济还普遍落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突出矛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2003年甘肃省共有县(区)87个,除了17个市辖区外,属于县域经济概念范围内的县有70个,其中:县级市4个,民族自治县7个。县域人口18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8%,县均27.1万人,为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的59.4%,高于山西、宁夏、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七位。
(一)县域经济规模小,发展水平低
2003年全国2053个县域GDP平均规模28.2亿元,人均GDP为5900元,而甘肃2003年县域GDP为570.6亿元,仅占全省GDP总量的4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县均8.15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9%,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仅高于西藏和青海。人均GDP为30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一半,江苏县均GDP为92.9亿元,是甘肃县均水平的13倍。迄今为止,甘肃没有一个县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5年只有玉门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中。
甘肃县域GDP超过30亿元的县,只有两个,即玉门和永登,占县域单位总数的2.9%,其GDP分别为38.6亿元和31.3亿元。GDP在10亿元~20亿元的县(市)共22个,占县域单位总数的31.4%。GDP在10亿元以下的县(市)有46个,占县域单位总数的65.7%,其中不足2亿元的县有5个,占县域的7.14%。人均GDP不足2000元的达30个县,人均GDP超过万元的县(市)只有4个,分别是阿克塞24107元、玉门20484元、肃北18825元、敦煌12394元。玉门的GDP是碌曲、迭部的30倍;碌曲、迭部、两当、阿克塞、卓尼和肃北6县GDP总和只有玉门市的1/5。
县域投资规模小,只占全省的35.84%,县均2.91亿元。人均投资1064元,不到市(区)人均投资5598元的1/5。民间投资乏力,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63.22%,民间投资和城乡集体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直接后果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既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口生理和智力素质低下,将长期阻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不足
2003年全国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甘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9.78亿元,占全省的22.6%,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80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0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0%,仅高于青海和西藏,在全国县域排名倒数第三位。其中甘肃地方财政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的县(市)只有7个,占县域的10%。最高的庆城县为8326万元。财政收入在6000万元~5000万元的县(市)只有1个;在5000万元~4000万元的县(市)有3个;在4000万元~3000万元的县(市)有17个,占县域的24.3%;在3000万元~2000万元的县(市)有19个,占县域的27.1%;在2000万元~1000万元的县(市)有12个,占县域的17.1%;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县11个,占15.7%。其中卓尼、两当、碌曲三县地方财政收入都不足500万元。财政收入不足4000万元的县(市)高达70%。
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04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0.98%。阿克塞、玉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千元,分别达到1368元、1326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50元的县有13个,占县域的18.57%。
2003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622元低949元。其中有57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河西地区的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陇南地区最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10个县中陇南占6个。最低的宕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98元,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30.43%,大约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阿克塞、肃北、敦煌和肃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的县(市)有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积石山、文县、东乡、宕昌;其他55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甘肃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弱省,政府部门对农业支持力度较小,各行各业对农业支持不足,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对农民增收造成了很大制约。同时由于人均耕地较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造成隐性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不仅体现了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并从深层次揭示了甘肃省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
2003年甘肃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211元,是自1996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943元,甘肃比全国低732元。
(四)县域产业层次不高,县域工业化程度低(www.xing528.com)
2003年甘肃县域三次产业比例为32∶37∶31,而同期全国县域三次产业比例为24∶43∶33,第一产业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又比全国分别低6个和2个百分点。
甘肃县域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劣势明显,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县域第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占据比重相对较小,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全省广大农民的增收造成很大影响。二是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2002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3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8.6%,而规模以下却占23.9%,县域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当前县域传统工业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正在困扰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当前各县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农业比重较小,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产业化程度过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四是第三产业以金融业、商业饮食业、公共事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县域第三产业的22.0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31.89%,二者合计占53.91%。同期,县域农村劳动力各产业配置比例为74.79∶7.37∶5.06,另有22.2%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及从事其他临时性工作。说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农村从事农业活动,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最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二、县域经济落后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甘肃县域经济总体上相当薄弱,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经济活力不足,实力不强。多数县财政困难,贫困问题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基本矛盾突出的“三农”问题积重难返。从这个角度上看,甘肃与发达省份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县域经济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不足,是甘肃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区域持续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矛盾,也是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发达省份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全省小康生活的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县级财力普遍匮乏
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87.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二)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甘肃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地区分布广、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成果难巩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贫困县中属于老区和贫困地区县31个,高原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2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3个。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域农村,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对解决贫困问的影响更为严峻和深远。2003年末甘肃省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69.3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27%。低收入人口442.4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1.61%。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区、南部高寒山区和石山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贫困问题普遍的存在,意味着县域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起点上,实现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
(三)城市化水平低
2003年甘肃县域非农业人口213.82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11.28%,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1.26%,处于城市化起步期。甘肃大中城市数量小,聚集和辐射功能差,尤其是大中城市带动作用弱,产业聚集度低。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周围均是县以下小城镇,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松散,经济差异过大,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地级城市大多是依靠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不发达,功能单一,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有明显差距,基本经济功能相当薄弱,没有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县域区位劣势还表现在较低的产业聚集度。县域缺少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区域特色的聚集产业规模不大,聚集能力低,难有大的作为。
(四)体制转换滞后,开放度不高
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审批权与事权的关系没有理顺。县级审批权限过小,审批效率低下。政府对经济干预多于服务,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对社会的、市场的力量发挥不够,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迟缓,作用发挥受限,政府与社会互动功能差,只注重优先发展经济,难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行政审批、处罚、监管等政府行为的法定化不够,更多的是以行政措施替代依法行政。
2002年甘肃县级外资利用率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为0.8%、0.2%,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1%;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在全国位居倒数第二。外界互动力不足暴露出当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引能力较差,使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