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综合理论界有关研究成果,可以将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概括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增长评价体系、发展后劲评价体系、发展战略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等七个方面,每一个评价体系中都内含着若干个评价指标。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包括县域经济的战略方式、运作过程和目标成效等内容。从质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取得的综合成果;从量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动态进程中县域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县域经济的循环演进(包括各个阶段的成果形式),是动态与静态的兼容并蓄。就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评价和判断而言,一般可以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波动周期进行深入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即经济的增长速度,它包括县域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动情况,标志着县域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县域经济发展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是指县域经济系统中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投入结构等多项指标,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域居民的财富,是县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合理化标准。
(三)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实际上就是考察县域经济取得的实际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水平。
(四)县域经济波动周期
县域经济波动周期,是指县域经济总在不断地波动过程中逐步增长,当经济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时,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周期。周期较长、波动较小是县域经济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此时县域经济将获得稳定持续增长,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
二、县域经济增长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是指县域经济在量上的增减变化,一般以比率指标来反映,多从某县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劳务、产值、效率等变化相对数上考察,一般不包括社会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进步水平。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增长只是一个内容较为狭窄的概念,并包容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尽管如此,增长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实现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县域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县域经济发展。但同时,增长又并非县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增长并不能完全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也就是说,尽管一个县域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增长,但其他重要方面并未获得促进和改善,那么就不能等同于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这种情形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
三、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即为县域经济在本阶段上所拥有的能够在下阶段相对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现有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市场寿命;二是近期与中远期技术创新能力、新经济增长点及其市场前景;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储备状况、整合时效与深度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趋势;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开发状况;五是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质量状态及演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评价指标也具体来自于以上五个方面,也可以根据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县域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两项指标进行简单判定与评析。
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分析和估量而制定的经济建设的任务与途径,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内容以及战略措施。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整体超前的谋划,其生命力在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
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多由总战略与若干个具体的战略方案来组成。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纲领以及发挥县域经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基本依据,既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政策性的特征,又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动态性,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内外因素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五、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www.xing528.com)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长久维持。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既相互联系、又起作用和反作用的三个组成部分。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维护和增强自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人群间、部门间的资源利用分配和负担的公平。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当前的决策不应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
因此,县域经济只有具备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特征,才能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研究县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县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既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又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对县域经济主体的认识、约束和管理,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各个县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发展的水平和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宜一刀切,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因地制宜,不同县域经济允许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六、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县域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包括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支柱产业和产业竞争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县域产业政策
县域产业政策是指县及其上级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县域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来影响县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县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具有系统性、倾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县域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县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制定的,为促进县域产业结构接近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政策措施。其有明确的目标,即县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政策体系中主要突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并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在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县及上级政府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进步与提高而制定并实施的针对性鼓励政策,旨在为主导产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一政策效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政策本身适度性水平的高低。
(二)县域产业布局
县域产业布局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县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影响这一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分布与组合特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与预期效益、社会政治状况、运力与运费、地理位置等。布局方式既有传统型的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能源矿藏指向等,又有现代式的集聚指向、比较指向等。第二,县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即产业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分布与组合,这种布局带有整体战略性目标含义,一般以确定主导产业为布局模式。第三,县域产业的政策性布局,即政策对不同产业的不同扶持与协调,突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与调控色彩的抽象意义上的县域产业引导型分布与组合,一般来说,倾斜式扶持政策和限制性约束政策影响产业布局的方向。
(三)县域产业集群
县域产业集群,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体)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县域某一特定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县域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翼的互补产品制造商、投资与技术培训等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者等。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机构在同一空间上集聚而成为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产业集群程度往往代表着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概念不仅强调了县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县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而且强调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作用,并突出了县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四)县域支柱产业
县域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并能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上飞跃的产业集群。多集中于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几个行业,其发展将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具有高增长率的产量或产值、高增长率的就业率;二是在整个县域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水平;三是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与结构调整同步;四是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高度相关;五是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新的支柱产业总要将旧的支柱产业取而代之,这是支柱产业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五)县域产业竞争力
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他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在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县域间发展同一产业时,某一县域较其他县域所显示出的现实优势,并注重不同县域间相近或相同产业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县域内各有关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县域产业组织效率、产业投入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企业间和县域间合作的效率、县域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文化力量以及县域经济产业政策作用等。
七、县域经济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
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是县级经济管理机构行为方式的规范化和县域内公民参与经济管理流动形式的规范化、一体化的运营体系,是县域经济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县域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方式,是县级政府部门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运用财政、税收、产业、分配等经济政策,使用经济法律法规和行政调控等管理手段,对县域经济运行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
县域经济创新系统是指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县域政府等组成的网络,以这些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县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改进和扩散、应用和推广,以此达到以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县域经济创新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科学技术与经济产业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其核心内涵在于,实现县域对提高本县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