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学习型大学-思考与实践

打造学习型大学-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实践更是在全球各地蓬勃开展。学习型组织能够通过学习活动使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毋庸置疑,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其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

打造学习型大学-思考与实践

建设学习大学的几点思考

鲁 雷(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5)

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个人或组织对知识的拥有、创造和应用的程度直接决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度,这正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便捷的资讯技术和发达的传播网络中,呈几何级指数快速增长的知识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共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就使得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甄选、接受和利用、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步伐。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目标之一,这一战略构想对各种组织提出了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校,在改革、发展、建设的历程中,努力创建学习型大学是其必然的抉择。

一、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组织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构想发轫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教授1956年创立的工业动力学(后改称系统动力学)。1965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一书中,又提出构建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的新型组织形态。1976年,哈佛大学克里斯·阿吉瑞斯教授和萧恩在《组织学习》一书中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做出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了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建立起一种更理想的组织。1990年,他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并于1992年获得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开拓奖,掀起了国际上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个人、团队和组织是学习的三个层次,他们在由组织共同愿景所统领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愿景的引导和激励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的领域里有五项不可或缺的新技术:第一,自我超越,指学习应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第二,改善心智模式,使自己的心智趋于完美;第三,建立共同愿景,以组织的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第四,团队学习,通过开发整个团队的人力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使团队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第五,系统思考,组织及成员应系统地、动态地、本质地思考问题。

自学习型组织理论诞生以来,杜邦壳牌公司、加拿大皇家石油等知名企业主动要求赞助麻省理工学院帮助自己的企业脱胎换骨,改造成“学习型企业”。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实践更是在全球各地蓬勃开展。学习型组织能够通过学习活动使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毋庸置疑,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

二、创建学习型大学是高校发挥自身职能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校是一个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密集的教育组织,担负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才库、智力城和动力源的作用,其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组织。因此,大学对创建学习型社会应该具备责任意识、担纲意识,多一分关注,多一分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决定了其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意味着传统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培训作用逐渐降低,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日常的生活方式,否则,他随时有可能沦为新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文盲。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超越知识的樊篱,培养师生能够主动、有效进行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即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通过师生立志并实践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主流化、主导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整体性的群体化学习现象和状态,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高校科学研究的职能决定了其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科技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核心,同样也是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树立形象的必备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学科不断深化与各学科高度综合的两极发展迅猛,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日益求助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人员共同解决。高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完备、研究氛围自由、师资队伍优秀、学科布局齐全的优势,吸引各类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组织协作攻关队伍,激发并汇集新思想,使师生在共同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且不断提升他们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取得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其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高校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构成社会的肌体和细胞,其自身亦应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组织资源的有效开发,组织文化的培育完善,组织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组织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以自身成功的实践来引导和影响其他社会组织。同时,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的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高校特有的人才优势、教学资源和硬件设备等条件,则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学习型大学的特征和培育

1.意识形态:凝练精神,确立共同目标

组织的目标来源于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而又高于个人的目标。它是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能使不同岗位、不同个性的人团结在一起,朝着组织的既定目标前进。因此,建设学习型大学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长期发展的实践,经过不断的积淀、优化和提升,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进行高度地总结和整合,凝练出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使之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并渗透到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成为自发的群体意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把凝练大学精神、确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目标的过程作为全面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统一认识的过程,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融合全体师生的意志,将个人愿望整合为共同的目标。学校顶层设计的目标、任务和途径,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既易于为师生所认同,又能激发起师生献身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更能以鲜明的理念凝聚人心,以光辉的前景鼓舞人心,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心,使师生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加快推进学校发展。

2.运动形态:重视学习,进行有效学习(www.xing528.com)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切实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工作,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成才,解除学生的学习压力和阻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其身心特点,满足其兴趣和志向,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高校要根据各学科、层次、年龄阶段教师的特点,经常开展培训以及团队学习活动,使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不断与时俱进。总之,要通过设立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素材,生动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师生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强烈意识和习惯,变个体学习、被动学习为合作学习、自觉学习,变零星的、分散的学习为制度性学习、系统化学习,变程式化、一般性的学习为模块化、开发性学习,将学习贯穿于学校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并达到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进取的状态。

3.管理形态:务实高效,加强内涵建设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结构并非金字塔式而是扁平式的,即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中间层次尽可能减少,使决策层和执行层能及时沟通。执行层在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能直接体会到决策层的要求和意图,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决策层能不断了解执行层的动态,掌握前沿情况,及时修正指令。对高等学校而言,管理工作要尊重大学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不能简单地套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模型,例如,管理结构扁平化要求弱化或取消中间的管理层次,现时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实现精简职能机构、两级管理的模式,不应该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机构设置、管理层次划分等问题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和探讨管理工作如何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务实、高效,使学校的管理决策更加贴近师生、贴近实际,使学校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教与学的双向反馈过程中,辅以科学管理的变量,积极培养师生全新、超前而开阔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师生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和共同学习,共同获得提高,并从内心产生与学校共命运、同发展的高尚情怀和无限创造力

4.文化形态:氛围和谐,系统积极进取

高校内部既有群体之分,又有学科专业门类之别,而其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前提。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大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人力资源看成是组织的核心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依靠、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的空间和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作用和潜力,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尊重和关心各类人员,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合理划分责任职能,公平、公开、公正地建立并实施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模式,通过塑造价值观、心理平衡、行为引导,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通过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的培育,将个人之间的差异进行整合,使个人的观念、目标与组织的观念、目标较好地协调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归属感和凝聚力,达到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在行为上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在利益上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5.目标形态:开拓创新,保持持续优势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高端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支撑,全面整合科研环境,组织协同攻关,取得科学研究的新突破;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只有具备迎难而上的信心,才能不断超越历史,勇于开拓创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迟景明,于冰.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变革.航海教育研究,2004(3):5~8

[3]龙海平.论学习型大学建设.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22~25

[4]刘志迎.管理科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72~277

[5]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3

【注释】

(1)鲁雷,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