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1) 农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给我们高度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头脑。因此,在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当务之急,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为我们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和方向。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长期实践的积淀,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内涵正像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那样:“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新概括,应该说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具有明确的思想导向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因此,它一旦形成就会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尊奉,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成员的心理、观念之中,成为其行动的指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成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言行的基本规范和导向。
2.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凝聚性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出现众多的文化思潮和理论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潮也会对民族的成员有着或多或少的思想影响,但是,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基础,有着很强的思想凝聚性和文化整合性。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所有的文化思潮和理论思想都会成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催化剂,而且各种思想文化都会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其立论基础。
3.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精神激励性
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而且具有强烈的激励功能,可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成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所谓激励,就是感召力、推动力。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为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拼搏。激励主要是一种人格示范力,中国人民一向是勤劳勇敢的,具有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价值传统。中国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大都是这种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人格典范,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及其模范行为所昭示的价值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完成时代任务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当中所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人物,作为这种精神的人格代表,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淡化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他们从小的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极为关爱,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正因如此,造成了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品格、修养、精神追求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方面淡化现象比较普遍。
1.对社会政治历史较为淡漠
社会政治局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历史淡漠的现象,表现在:对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关心较少,很少一起探讨国内外政治动态:对历史知识,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了解较少,对历史文化的探求兴趣不浓。因此,一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络中”,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和习惯于现代社会的浮躁生活。
2.诚信意识有淡化的现象
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的第一要义,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还是会出现一些诚信缺失现象,表现在:学习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总是不能杜绝;毕业后的学生是否能按时偿还助学贷款总是成为银行、学校“说不出的痛”;还有就业时,制造虚假材料、随意违约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3.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为他们考虑、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所以很多大学生缺乏身处逆境而奋发拼搏的磨砺,过分强调物质生活条件,不能忍受任何一点生活上的困苦,对宿舍条件、食堂伙食等大肆批驳,不考虑自身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利用率,盲目攀比购买电脑、高档手机等。同时很多同学也缺乏踏实的做事风格,无论学习、还是处理事情总是试图寻求“捷径”,一旦不能马上解决,就没有耐心继续做下去,往往是想法很多,但具有可行性的并不多,能够亲身操作的就更少了。
4.部分大学生存在崇洋心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文化和思潮的传播越来越迅猛,由于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普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凡是国外的东西都是很好的,很时尚的,羡慕国外的物质生活,对国外的一切思想文化都想拿来照搬。如崇尚过“洋节”,而对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却嗤之以鼻,觉得很落伍。
正因为当今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很注重物质追求和金钱的追求。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本着“以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原则,追求“因为我做了贡献,我必须获得个人应有的满足”的价值取向。认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所谓“利人但不损己”的合理利己主义。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义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奏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强音,也为我们高校现阶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一条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丰富的内涵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充实和发展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2.崇尚科学、追求进步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根本(www.xing528.com)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杠杆和基石。总结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文化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民族要自立,国家要强盛,必须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精神,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3.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
4.团结互助、博爱天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团结互助、相互关爱,是衡量社会道德和民族道德的重要标尺,是我们当今时期应该大力弘扬的道德精神。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团结就是要求我们团结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来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互助就是要求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最终体现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把团结互助落实到生活中、行动中,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5.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应该达到的基本道德水准。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没有诚信,一个人在世上就无法立身,也难以成事。对一个社会来说,不讲诚实守信,就会导致风气败坏,民心散失,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坍塌。另外,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法律的约束,无规矩难以成方圆。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倘若没有纪律的规范,失去法度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
四、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因此,我们应以当前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弘扬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民族精神教育要与理论教育相结合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进而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的重点,在大学生中培育富有生机和活力、充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除了充分发挥“两课”的教学作用以外,还应当将思想理论教育与专业的学习相结合,将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当然,我们也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将案例教学、事迹教学引入到理论教育中,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来开展理论的传播。
2.民族精神教育要与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有着令世人瞩目的灿烂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解并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润物无声而且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承接面。通过历史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业绩,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用鲜活的事实、丰富的内容、亲切的话语、生动的形式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民族精神教育要与教育环境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与他们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因此要注重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建设,除了积极做好校园环境建设,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良好氛围以外,还应通过师德建设、教风建设以及树立学生优秀典型等工作,运用同学身边的榜样人物的模范言行来引导同学,特别是学生中的优秀典型,不仅包括学习方面的典型,还应包括思想进步的典型、助人为乐的典型、创新实践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典型的评选要公开、严谨,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各种先进典型,更应具有先进性、导向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其次,要精心培养典型,先进典型需要保护和扶持,学校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不能使其自生自灭。第三,要大力宣传典型。对学生中出现的好思想、好品德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典型需要广泛的宣传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才能真正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4.民族精神教育要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关键的。要在同学中树立“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严格日常性的教学纪律管理,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讲座、知识论坛、周末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通过创新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等制度,强化大学生研究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真正使大学成为培养追求真知、科学治学的人才圣地。
5.民族精神教育要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诚实守信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优良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更是应该着力培养和锻炼。高校应对学生在对待学习、名利荣誉、偿还助学贷款、就业等多方面进行诚信教育。在学习方面,要强调努力付出、严谨治学,教育学生杜绝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在对待名利荣誉方面,要实事求是,要靠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应有的荣誉,不能投机取巧、极力夸大自己的优点,甚至编造虚假的申报材料。在偿还助学贷款方面,要制定和完善偿还贷款的约束制度,同时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信守承诺,按时如数归还贷款。在就业方面,要教育学生对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要履行和单位签订的协议,不要“脚踩数只船”,随便违背协议,失信于人。
6.民族精神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民族精神的培育除了理论的学习,思想的灌输外,更重要的是必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情,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因此,高校在上好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应抓住各种时政大事,开展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亲自体验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体验拼搏奋斗的艰辛,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场面和动人情景,从而培养起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勇于承担社会、家庭、人生责任的民族自立、自强精神。
7.民族精神教育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优美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学校可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高雅的文娱活动和健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络论坛,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和及时的时政大事,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民族力量的冲击:开辟网络教育的新渠道,建立高质量、大容量,且有着强烈吸引力的“民族精神网站”,通过设立各种类型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2004-10-15
[2]符惠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功能.理论探讨,2005(6)
[3]黄保金.论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与继承发展.焦作大学学报,2005(3)
【注释】
(1)岳峰,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