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杨恩华(1)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的发展观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谐利用。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就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行“优秀主讲教师教学鉴定”和“专业基础课首席教授”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精品课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环境设施文化,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其二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高校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形态上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观念型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其二是智能型文化,它以课程文化为代表,同时包括课外文化;其三是素质型文化,包括心理素质、学术风气、治学风格、学校的传统和作风。

(一)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形势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大学生成才,困惑与希望同在。首先,大学生的理想主义使他们对高等教育抱有很高期望。他们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在社会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校园是一现实环境,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状相对于社会的变革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还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在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这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其次,一些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尤其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转变。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

(二)对建设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思考

1.改善校园环境,营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

多年来,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创建良好的优秀人才培养氛围已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由于组织健全,制度到位,措施得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我校的“花园式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同时,也应该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2.建立科学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既包括纵横交错的组织管理机构,又包括该机构运作的程序、途径和规则。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建立工作网络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计划、措施。同时,应强调领导一致、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理顺关系、提高效率。

3。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把握教育方向

(1)建立完善正确的校园文化导向机制,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其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即是共产主义理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占领一切阵地,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还应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人格品质,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综合素质。突出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大学精神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以崇尚自由、民主的现代意识,赋予文化校园建设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崭新内涵,使校园充满朝气、灵气和奋发向上的氛围,成为广大师生新思想的畅想园。

(2)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营造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良好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培育“四有”新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由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多校共享先进的校园文化到社会共享,高校成为全社会思想道德的“首善区”和文化文明的“示范园”,着力强化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全社会文化的直接示范作用和潜在导向功能才能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并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4.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的研究,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www.xing528.com)

(1)努力做到校园文化的优质化。

校园文化要从内容上适应时代的变化,体现超前性特征。校园文化的结构也要走向多层次,应该使校园文化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又有娱乐、活动层面的,也有学生自发层面的:既有规模宏大、富有感染力的,也有小范围、便于面对面沟通层面的;既有政治时事方面的,也有文体生活方面的等。

(2)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强化实践环节,努力使社团活动长期化、规范化。

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群体,通过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地拓展校园文化的传递渠道,增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要把大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同其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不断研究和规范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措施,完善管理制度,使这项常规工作不断赋予新内容;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定远大的理想,在实践中树立服务祖国人民的思想。

(3)呼唤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就目前而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友好结合尤为必要。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在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呼唤人文精神。

(4)结合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已是“无处不网,无人不网”。面对网络普及对校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合拍以发挥其感召力,要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主动构建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

纵然网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不应因噎废食,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物态形式,无疑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大学应建立自己的网站,主动参与校园网建设,使学生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信息。同时应重视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于反动、封建的东西,能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防止“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违规现象,净化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为更好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已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在南院学生公寓的公寓管理委员会已成立网络部,并定期对网络进行维修、监控,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其次,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校园正确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充满渴望,但往往忽视一些基本原则,因此应尽快地把网络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并注重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融合,使学生不仅具有网络知识,更具有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自我监控、自我调整,成为“网络道德人”;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很过硬的网络德育人才,让他们利用网络,多去实践;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利用网络师生共同学习;建立德育网站,占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把网络道德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来认识。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烈的竞争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大学生可以倾诉心声。同时也可以让心理学老师担任版主,利用网上咨询热线的形式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给予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使其拥有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总之,利用网络教育能使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全面提升心理素质,能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弘扬传统文化。随着Intemmet的发展,东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网络既是一个信息资源宝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英国学者研究发现,因特网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承袭较少,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接受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因而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加强传统文化的网络覆盖性。可以通过讲座、各种文化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努力营造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融中外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高校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3)

[2]严书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金融信息参考,2005(2)

[3]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前沿,2004(11):128~130

[4]曹根记.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45~46[5]丁有成,邢邦志,单茂洪,胡蝶丽,成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高等教育,1997(4):28~35

[6]陈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简论.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3):132~136

【注释】

(1)杨恩华,男,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副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