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转型时期的研究成果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转型时期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型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王和平沪生王玉宝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必须率先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转型时期的研究成果

转型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

王 和(1) 平沪生(2) 王玉宝(3)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0046)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早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不断创新,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客观需要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显在功能。即工具理性的教书——现代教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教能写会算。二是潜在功能。即价值理性的育人——现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古代培养忠君报国的良民。可见教育和教学是两个绝非等同的概念,中国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是:能够提升学生境界(大师);能够教给学生方法(师);只教学生知识(匠)。由此可见能够教育学生者才被称为师,否则只能呼为匠。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教师更是关键。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全面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技能,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它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阐述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必须率先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规范从教行为,打造诚信教育,弘扬优良传统,匡扶社会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可以看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紧迫而永恒的时代要求,说紧迫是因为浮华之风和急功近利每天都在侵蚀着教育风气;说永恒,是因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生生不息;说时代要求是因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与一个群体的整体奉献密切相关。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一轮和谐奋进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强,对广大教师的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追求三个方面的满意,一是教育行业风气状况要让人民满意,二是教育队伍的表现要让人民满意,三是教育服务的质量要让人民满意。要达到这三个满意,关键在教师,前提在师德,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主题,也是我们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转型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一直是主流。历代的人们对教师的作用一般都与国家社稷的兴旺、与君王的统治、与“道”的传播、与人的正身楷模联系在一起论述。荀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是立身处事的标准;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和践行“礼”的示范者。也就是说他将教师与天、地、君放到了同样的地位。由此可见,师德建设在我国古已有之,然而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师德建设也日益缺失。

(一)学术舞弊,不正之风盛行

个别教师心态浮躁,不求甚解,治学不严,科研成果也经不起推敲。在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评审学位点、研究基地等学术性活动中,弄虚作假,刺探情报,请评审专家们游山玩水,厚礼馈赠,更有甚者则大把塞钱,把某些企业的不良经营之风带到教育的神圣殿堂。

(二)功利化倾向严重,学术水平下降

个别老师竟放弃自己所学的“换不来金钱”的基础理论研究,转向花上力气、精力和时间搞见效快、有更高经济效益的短期项目,这些短期行为,也使得不少高校某些基础理论研究出现断层和教风、学风水平的下降。

(三)精力分散,表率作用欠缺

个别教师以单纯的赚钱为目的,在校外到处兼职、“走穴”,从事一些低水平的、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而投入本职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少数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由散漫、举止粗俗;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心意”,考试任意送感情分;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给学生做了很不好的导向。

(四)文人相轻,难于合作

个别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难于合作,而重大的科研项目又的确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一种团队精神,需要参与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如果教师缺少合作精神,势必会影响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研成果的产生。(www.xing528.com)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软环境,尊师重教内化师德

应该说,学校办学理念,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主持清华大学时间最长的梅贻琦校长的一句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客观地说学校的主体就是老师和学生,其他人员,包括校长,都是为“教”与“学”服务的。所以只有全体教职员工转变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学为本职,真正在校园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的老师才会认为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将其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主张,认为师是道的活的载体,无道即无师,无师也不可能学其道,重道就必须尊师。可以说,中国传统师德是在尊师重教的优秀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教师从业者对社会和阶级共同意志的自觉认同,从而启发我们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该从建立大社会、小集体的尊师重教氛围着手,优化师德建设的软环境,使师德规范能够内化成教师自身的思想,主动接收而整合成自我职业德行;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成为教师践行师德的一种自觉的意志行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以理性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从而实现师德规范向师德自律的提升。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似乎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道德他律,是外因,解决的是该做什么、应做什么的问题;道德自律,才是内在和根本的,解决的是主动做什么、积极做什么的问题。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如何使道德规律向道德自律提升,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有所创新。只有这样,师德建设才有基础,才能使师德规范能够内化成教师自身的思想,师德建设才能不流于形式,能够取得实效。

(二)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硬环境,政策导向塑造师德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有常抓不懈的思想准备。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主编的《伦理学》有这样的阐述“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意识行为、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学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有效的政策导向和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确保师德建设长期有效地进行。

1.建立完善的教育培养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教学为本,加强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教职工素质。建议学校一要确定“师德师风教育月”,号召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二要确定“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月,要求各院系认真组织每位教师都要在教研室公开讲授一节课,学校组成督察组定期进行巡视指导,对在“大练兵、大比武”中获胜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活动组织工作做得好、成效大的教学部门授予优秀组织奖。三要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内著名高校教授开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等等。

2.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坚持以教师为本,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师德教风评价体系,并在年度考核指标中量化体现,促进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1)综合考评:由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指定相关部门成立考评小组,按照师德规范标准制订综合量化考核体系,对全体教师进行考核,得出考评结论;(2)同行考评:以各院(系)行政领导为组长,党、政、工共同参与,按照院(系)工作目标,突出教学、科研,制订量化考核体系,由全院(系)教师进行互评,形成结论;(3)学生考评:由各院(系)党总支、分团委(团总支)组织,按照“三育人”的服务宗旨,制订量化考核体系,由学生对本院(系)教师进行考核,得出结论。评价结果=综合结论×权重+同行结论×权重+学生结论×权重。权重划分应考虑实际情况,着重于综合测评得分,着重于学生的效果反馈得分。评价结果出来后,纳入到教师的年度考核,与教师的晋升、晋级、评优挂钩。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内因,但不能忽略外因。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必须得到保障,还要逐步提高标准,让教师真正免除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治学。只有教师的收入真正提高了,教师才不会为金钱所奴役。没有经济的支撑,尊严只是一具空壳。所以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对师德好、教风正、教书育人业绩卓著的教职工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给予激励。反之,则予以惩处。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4

[2]王兆烨.试析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12):116~117

【注释】

(1)王和,女,上海人汉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宣统工作部部长,工程师。

(2)平沪生,男,上海人,汉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3)王玉宝,男,江苏滨海人,汉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