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浅谈师德的“内化”申屠彩芳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很大程度上似乎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那么,多关心教师的内心感受将更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内化”,师德建设将起到真正的效果。

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浅谈师德的“内化”

申屠彩芳(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 310018)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师德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当今各种社会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师德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不是出几个文件、上几次培训、喊几声口号就能成效的问题。

高校肩负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是我国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是高校长远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

(一)从科教兴国的高度确立师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

高等教育处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其责任重大。原因有二:一是从高等学校走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为民族献身的精神等将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正处于他们世界观的成熟期,大学又是整个社会和世界各种文化汇聚的地方,大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极为重要,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从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谈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建设就是师德建设。可以说师德建设在高校的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也是高校自身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需要,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石。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业绩的需要,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从而建设一流的高校。

(三)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角度谈师德建设

教师工作效果的长期性,年复一年教学的重复性,以及近些年教师的科研压力等等,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确实需要有一定的价值理念做引导。

从很多优秀教师的事例来看,在他们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过程中,他们感受更多的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工作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使教师感到快乐,学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使教师欣慰。山东理工大学跃进提出教师应树立三大价值追求:“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从中收获欣慰;科学研究,创造新知,从中收获愉悦;独立的批判精神,自由的探索,从中收获惊喜。”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师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更要社会各界,包括学者、媒体、社会大众、学校以及普通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很大程度上似乎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很多教师还只是凭借感性的、经验性的、朦胧状态的职业良心来尽自己的义务,并没有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这就构成了师德建设的一个误区,容易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效。

(一)理论研究有偏向

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多注重研究教师应该对学生、对教师群体等外部世界诸种关系中所应具有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责任等,而很少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所应采取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师德不只是约束教师行为,督促教师自觉为国家、学校、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的外在手段,还对教师个体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承担教师责任,践行教师行为,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精神境界,保持教师内心世界平衡、安宁、和谐、幸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研究的偏向必然导致实践中关注的侧重。人们多关注研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必须干嘛”。我们的师德建设仅仅鼓励教师自省、自立、自律、慎独,而很少关注“我们应该为老师创造怎样一个环境”、“我们该为老师做些什么才能让老师内心安宁、幸福工作”等等。

制度可以约束人,但再完善的制度,没有人们的遵守,不算是真正得到施行;如果没有真正得到人们内心接纳的制度,也必将不能久存。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那么,多关心教师的内心感受将更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内化”,师德建设将起到真正的效果。

(二)媒体宣传有偏颇

多次在媒体上看到下面这样的信息:某某老师带病上课,最终倒在讲台,英年早逝,给予表扬的同时鼓励全国教师向其学习。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要学习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他的治学态度也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在阅读这些报道的同时,还让我们产生这样一些疑问:一是如果他更爱护自己的身体,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如果学校更关心这位教师,让他多休息甚至还可以强制性地让其休息治疗,他应该不至于一定要带病上课;三是他这样带病上课的效果会是如何?对学生是负责还是不负责?

所以,媒体对这些先进老师作出表扬的同时,最好能在“肯定”的基础上再“否定”那么几句。在师德建设中、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鼓励教师不仅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而且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战胜困难、解决矛盾,应该是合乎道德的,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三)社会评价有偏见

一直以来,“老师”、“先生”都是令人崇敬的称号,近些年,社会评价却有滑坡之势。刚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现在高校“导师”不叫导师,叫“老板”,教授称“叫售”,说这种戏称反映了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认为从“老师”到“老板”,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实际上已折射出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功利化的倾向。评点人还认为:导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www.xing528.com)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如果一个大学老师生活中很关心同学,每堂课也都精心准备,但没有课题,学生也不叫他“老板”,他跟学生的关系“完全正常”。然而,在现在普遍重视科研的情况下,肯定会有另外一个声音:这位老师不注重创新和研究,他不符合高校老师的要求。因为高校老师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另外,目前还存在一种情况,如果高校教师在外兼职赚点外快,也会赢得一大片人的骂声,认为这样的老师“利欲熏心”、“不负责任”。

以上种种,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它们作出评价,需要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去思考。尽管高校教师的经济条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相对其他行业有时也会觉得捉襟见肘,住房、子女上学也会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刚刚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的资历浅、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那么在不违背校规、对自己学生也负责的情况下,兼职多赚点钱似乎也不为过。老师不是圣人,特别是每个老师的家庭状况并不一样,有些老师可能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非常重,而要求每个老师都“安贫乐教,与世无争”,是否有些不切实际呢?

三、从学校层面上谈师德建设的“内化”

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从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一)优化小环境,构筑和睦小集体

马卡连柯说:再也没有比教师集体里的个人倾轧纠纷更可怕的东西了,再也没有比这样的现象更可恶更有害的事情了,若要想使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成为善尽职守、严肃认真的教师,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把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

如今的大学不再是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了,而是一个开发系数很高的系统,因此社会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也许不能显著调控、改造社会大环境,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对自身小环境的改造也是无能为力的,学校完全可以能动地改造自身所处的小环境,使小环境得到优化,从而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环境状况,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环境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心理气氛。

(二)培养职业信念与解决现实困难相结合

职业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职业信念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评判自己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当他感到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快乐、欣慰的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进而产生新的力量和信心,不断进取。

道德归根到底是一定利益的反映。教师道德离不开教师利益。所以教师道德教育中要义利统筹兼顾,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教师道德教育应注重实效,贴近教师的生活,反对空泛的、脱离实际的空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加强师德建设要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做实事、办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师德建设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三)积极引导、鼓励与监督相结合

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党支部和教研室是教师活动的最基层单位,对教师的情况最了解。党支部和教研室认真负责地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书育人主题活动,往往更有针对性。

注意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宣传先进典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在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制度中突出师德方面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分配机制,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并将师德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

建立和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要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四、结语

笔者认为,除了教师本身的内省、慎独外,公正、健康的社会评价和引导,宽松民主、温馨和谐的小环境,完善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等等,都是我们师德建设中“内化”的动力,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那么师德建设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吕秋芳.论师德建设的误区.910中国教育交流网,http://www.910cn.cn/article_view.asp?id=30105

[2]高连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分析与策略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51114/3160370.shtml

[3]王家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理论探讨. 中国职业道德在线,http://www.zgzydd.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

[4]王少娟.教师的作用与职业道德. 中国职业道德在线,http://www.zgzydd.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

[5]杨志强.探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2):121~124

【注释】

(1)申屠彩芳,女,现就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法学教学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