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教育——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李 鸣(1)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 ovey)在其《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现代教育学、人才学认为,凡是优秀的人才,必定在某些方面具备良好的习惯,凡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必定包含科学的习惯教育。
一、如何理解高校习惯教育
所谓高校习惯教育是指高校所开展的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其特征如下:
(一)科学性
所谓习惯在这里主要指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思想倾向等。一般而言,习惯可分为良好或科学习惯和不良习惯。科学习惯的养成依赖于科学的习惯教育。当代大学生从幼年、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在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引导下,在社会环境的烘托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其中有科学习惯,也有不良习惯,还有一些习惯的空白。因此,高校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就必须开展科学的习惯教育。一方面传授和培育学生具备科学的、系统的、最前沿的习惯理念;另一方面通过示范、指导、量化考核和评价等方式来构建大学生的良好习惯理念与行为模式。
(二)战略性
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振兴中华的生力军,他们的品质、习惯和能力的状况对其个人的成功,对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战略性意义。著名的教育家乌申基在论述习惯对人的一生的意义时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用不断增加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习惯决定成败”。
(三)职业性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培育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与此相应的品质、习惯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高校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而工作习惯几乎为盲区,因此,高校习惯教育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与职业有关的习惯教育,诸如对敬业理念、双赢思维、团队精神、商务礼仪、不断创新和统合综效等习惯的培育。
(四)艰巨性
研究证明,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教育的差异性,很多同学在入学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或不良的习惯。古人曰:从善如登,从恶如流。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要培育科学的、系统的、前沿性习惯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五)层次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习惯的形成期,具有可塑性。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高校习惯教育具有层次性。一般而言,大学生的习惯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不仅不知良好习惯的内容、体系与做法,而且有一些不良习惯;第二层次——具有一定良好习惯的理念,并且已养成了部分良好习惯,但不全面;第三层次——对良好习惯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并且学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应与之相适应,体现出因材施教,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上升的教育过程。
(六)知行合一性
习惯教育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实践性原则是习惯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习惯理念体系,而且要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良好习惯的情感和意愿,指导学生的习惯行为,并且通过一定的训练与养成、考核和评价机制来保证其知与行的统一性。
二、高校习惯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环境烘托论”
高校开展习惯教育的呼吁已有很多年了,为什么有些学校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认识上的误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成熟,其习惯会自然形成。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第一,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观点,模糊了习惯发展的方向性,因为习惯有好坏之分,只有具备优良习惯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生的潜能,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第二,“环境烘托论”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低估了养成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就习惯教育而言,既是自身知、情、信、意、行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又是外部道德氛围、法制环境、社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www.xing528.com)
(二)“以偏概全论”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习惯教育即生活习惯、法纪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实际上习惯教育具有丰富内涵与体系。诸如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高效能人士的工作习惯、生态环保习惯、成功者的思维习惯和职业习惯等等。
(三)“补充论”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习惯教育始于幼年,经年累月,集合而成,大学阶段习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补充中小学阶段习惯教育的不足。这种观点的缺点在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构建高校习惯教育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动态上升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习惯教育的构建策略
第一,提升对高校习惯教育的认识,给予习惯教育以科学的定位。习惯决定成败,但没有一个人的习惯是与生俱来的,好习惯也是靠教育、靠自身的努力磨炼养成的。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科学而有效地开展高校习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二,抓住“十一五”期间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机遇,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支持和督促各高校强化大学生习惯教育。
第三,构建科学习惯教育的运作机制。一方面,各高校应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来实施《习惯学》、《高效能人士的习惯教程》、《中外成功者习惯经典》和《职业习惯与养成》等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通过严格务实的训练考核和评价制度,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第四,构建高校习惯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机制。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办法,使大学生与社会精英、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了解习惯与成功的具体联系,使他们对科学的习惯产生情结和追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自己习惯的质量。
习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理念、行为模式和意愿倾向。她左右着我们的一生,并决定做人做事的成败。我们每个人都是多种习惯的集合体。这些习惯分别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培育和养成。大学阶段习惯教育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对已有的习惯进行梳理、反思、批判和升级;另一方面,要科学而全面接受习惯的教育与训练,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2
[2]程孟辉.新华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1301
[3]柯比.学习力.南方出版社,2005.48
[4]房保常.习惯决定成败.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5]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1(6)
[6]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5(6)
【注释】
(1)李鸣,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生态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