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丝绸之路胡商活动及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胡商活动及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西域朝贡的使者大多以商业贸易为目的,其中许多朝贡者本身就是商人,还出现了由商人冒充朝贡者的情况。中原王朝政权与西域的贡使往来,其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一般来说,国家严格管制对外贸易与民族贸易,这是中国古代域外通商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朝贡贸易

商业贸易是公元3—8世纪中外交通的重要内容之一,陆路丝绸之路则主要承担起了由中原王朝与中亚、西亚的商业交流和运输任务。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常常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商人除了常常与使团结伴而行外,商人还经常与佛教僧侣结伴而行。有些商人打着使团的幌子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活动从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史载:“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1]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中西商业交往的主流仍是民间贸易。有些商队的规模可能比较小,负责这次远途贩易的商队首领可能地位较低,其商业行为可能经常不被正史所记载。

文献记载,唐朝曾两次绘制《王会图》[2],阎立本曾绘《职贡狮子图》[3]。另外,还有传世画作品阎立本、阎立德的《职贡图》[4],阎立本的《职贡图》[5]和周昉绘的《蛮夷执贡图》[6]。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的东、西壁各绘一幅由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图七六),(图七七)[7],为我们提供了外国使者的真实画面。

图七六 章怀太子墓东壁“客使图”

图七七 章怀太子墓西壁“客使图”

贡赐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官方的易货贸易方式,所谓“贡献”和“赏赐”主要体现了中西双方产品的交换。进贡者往往能索取超值的“赏赐”。丝路贸易主要是涉及一些豪华的奢侈品、珍奇品和特产品,具有体轻价贵、适合超远距离转运的特点。由于奢侈品的输入能满足统治阶级特殊的消费性需要,所以封建统治者提倡和鼓励域外通商活动,也就是说,奢侈品贸易在域外通商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贡赐贸易是丝路贸易中比较简单、低级的商品交换方式,受双方政治、外交种种因素的强烈影响,这种易货贸易一般都是不等价的。在贡赐交易中,中原王朝赏赐的实际价值量往往大于对方的贡献。这样,入华朝贡呈现出很大的诱惑力,随之出现许多各国使者纷纷“进贡”、不绝于途的情景。西域朝贡的使者大多以商业贸易为目的,其中许多朝贡者本身就是商人,还出现了由商人冒充朝贡者的情况。但是不论怎样,这些朝贡使者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些身负朝贡同时又积极进行商业行为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商人。与这些人同时,在丝绸之路上还活跃着一些非官方的商人,他们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有的充当贸易的中介者沟通不同贸易、商品与商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从事单纯的商品交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携带或者积极地传递了不同文化地理空间的重要文化信息。所以,这些商人和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为中西之间商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的朝贡制度是中央政府与边地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特殊政治关系。虽然在各个时期朝贡制度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朝贡”和“赏赐”构成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小国朝贡,除了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外,主要还是为了获得中原王朝在丝帛绢等织物方面的赏赐。南北朝时期西域等国遣使朝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中原王朝中获得馈赠。[8]中原统治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北魏世祖认为西域“有求则卑辞而来,无欲则骄慢王命”。[9]与两汉时期的定期朝贡制度不同,《魏书·西域传》记载:“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10]由于董琬、高明对西域诸国厚赐,当时西域诸国虽然处在柔然势力的控制之下,还是“贡献者十有六国”,并且“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11](www.xing528.com)

因而“朝贡”与“赏赐”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就是在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贸易。朝贡使团之中有许多商人,许多商人在朝贡活动之外,必定从事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易活动。中原王朝政权与西域的贡使往来,其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从“朝贡”和“赏赐”双方的目的和动机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贡赐关系比其他时期更具有商品贸易的特点,双方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以至于“北魏和西域诸国的报使往来规模空前,且尽管形式变化,未尝中断”。[12]

据史籍记载,自永徽二年(651)大食遣使朝贡,至贞元十四年(798)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华39次。这些使节中多为以托商人之名,以向唐朝贡献货物来换取丰厚的馈赠,有些使者受到优厚的待遇从而从事贸易活动,有的“贡使”则获得在一些重镇侨居、经商的权利,称为“住唐”。[13]

《新唐书》记载:“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名田养子孙如编民。至是,(王)锷悉藉名王以下无虑四千人,畜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14]这四千人中还不包括西域诸国的王子等。虽有大量商胡充入,但使节人数应该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国家严格管制对外贸易与民族贸易,这是中国古代域外通商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封建统治者都严厉禁止民间私自出境贸易。正因为如此,更显示出贡赐贸易作为中外之间、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之间经济交往的一种特有方式的重要性。事实上,贡赐贸易同商队贸易或边关互市贸易一样在丝路贸易历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的朝贡可以看出,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的频繁程度,由此可以透视出古代丝绸之路朝贡贸易频繁程度以及使团人数的庞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丝路沿线呈现出商业繁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