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 椁
虞弘墓1999年7月在山西太原近郊王郭村发现,葬具为白玉石椁,仿建筑形制,三开间,歇山顶,高210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图一)。内外皆雕绘。墓中还有石陶质彩绘武士、侍从与伎乐俑,以及石柱、莲座、白瓷灯碗等。墓主人虞弘,字莫潘,鱼国尉纥
城人。他生于西魏大统二年(535),11岁时奉茹茹国主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后来在北齐、北周、隋为官。曾官至射声校尉、并代介三州乡团,特别是曾“检校萨保府”,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隋开皇十二年59岁卒。
“石堂”这一名称见于史君墓汉文题铭“大周凉周萨保史君石堂”(图二),石质材料比在墓葬中壁画上绘画的工作量大得多,更能体现出它的魅力,也许认为这种更具魅力的石质葬具能让墓主人死后进入永生的天堂,另外,石头也是鲜卑人喜爱使用的一种材料,曾作为游牧民族的鲜卑有建造石室的传统,有意地模仿汉人的习俗,汉人的墓葬形制及石椁或石棺床等葬具对入华粟特人的埋葬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一 石椁形制示意图
图二 史君墓石堂及石榻透视示意图
有学者将这种葬具称之为“房形椁”。认为“这种石椁(或造型相似的石棺)可能起源于汉代西南地区的四川,5~6世纪重新出现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以后进而流行于唐代贵族墓中”。[1]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魏孝昌三年(527)的宁懋石室,出土于洛阳,外形与虞弘墓相似,为石椁形,单檐悬山顶,长200厘米、宽78厘米、高138厘米,其上雕刻人物孝子故事。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太和元年(477)石椁墓,石椁由青石构件拼装而成,石椁宽3.48米、深3.38米、高2.24米,前排有四根石柱,上部有斗拱、屋檐,葬具内安放有石床。石椁北壁画上有帷幔或歇山式的顶子,夫妇二人端坐于一榻,榻的下端两侧为直衔串珠,下垂流苏,墓主人夫妇背后有围屏。[2]200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大同北魏孝文帝初期宋绍祖墓进行了发掘,墓室内的石椁外观呈木构三开间单檐悬山顶式殿堂建筑,石椁前廊面阔二间,进深一间。石椁高约1.05米、宽2.11米、深1.33米,葬具室内壁画上绘有墓主人、侍者、牛车、马等。[3](www.xing528.com)
山西寿阳北齐河清元年(562)库狄迴洛墓魏木形椁,为长方形,宽3.82米、进深3.04米、残高1.2米。葬具的内部是安放有墓主人夫妇遗骨的黑漆木棺,由此可以确定是椁。[4]《阿维斯塔》经19章30节经文说:“当善士(narashavan)的灵魂于死后第三日清晨来到‘筛选之桥’之前,姐厄娜以童女形象出面迎接,身边有两犬相伴。”还有学者认为:“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人民的肉体死亡了,而灵魂则于死后的第四天离开地球奔向彼世,其旅途顺利与否取决于生前所为。灵魂将要通过一座审判桥,有三位小天使负责审判其生前的功过。义人的灵魂可以平安地通过此桥,奔向阿胡拉马兹达,而罪人的灵魂将坠入无间地狱。”[5]
李小孩(李静训)墓中使用了一具雕刻精美的房形石撑(图三)。[6]唐朝贵族李寿也被安葬在一具规模宏大的房形石撑中,这具石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7]另外,在唐代李宪墓、韦浩墓中也都有类似的石椁。
图三 陕西西安梁家庄出土公元608年李静训墓石椁
入华胡人使用石质葬具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入华胡人来到中原后,他们的丧葬习俗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不得不发生变化;二是选择石质葬具耐久使用,三是石质葬具更接近于他们传统的盛骨瓮葬具。
其实不论是石椁还是石榻,都是中原地区汉人的传统的东西,从出土的这些葬具来看,中原的汉风因素特别明显。另外,再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墓志来观察,明显地看出,尽管入华胡人石质葬具上的图像保留了浓郁的本民族的内容和风格,但采用的是汉族墓葬的埋葬形式,说明这些入华胡人在葬制方面向汉化的风格方面转变。
在华粟特人墓葬装饰的范本除了人物相貌和服饰、器具等物质文化方面具有中亚民族的特征外,还明显地保留有祆教艺术的内容,姜伯勤先生对石棺床上的有关祆教的图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虞弘墓石堂上的图像“反映了密特拉‘最后审判’和以‘白豪摩祭’迎接‘最后复活’的过程”。[8]这些居住在内地的中亚人不但在墓葬形制、使用棺椁以及在装饰图案上吸收了中国的传统题材,还借鉴了中原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的日常生活内容。
但粟特祆教徒的丧葬习俗,在中原地区逐渐汉化的事实却是明显的。首先,在埋葬时使用了汉式的墓葬形制,这种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过洞的砖室墓,是北朝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习用的墓葬形制。这种墓葬形制在中亚的粟特祆教徒是不可能采用的,只能是入华粟特人在葬俗上汉化的表现。他们使用了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砖室墓的汉人葬制,有五个天井、五个过洞、两层封门,所以说,这些入华粟特人的祆教首领的葬仪,也显示出有一定地位的粟特人的身份,已与中亚的粟特葬俗有了显著区别,越是高层人士,葬仪的汉化程度越高。北朝时代的在华粟特祆教徒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其葬俗还尽力保留着中亚传统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