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忠
如何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舞蹈人才,似乎一直都是全国高校舞蹈教育的永恒使命。但随着近年来的赛事连连,使得我们的使命除了围绕以上两点展开之外,又增加了如何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这个任务。因为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推出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在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之间构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使其不断循环、良性促进。而这座桥梁我认为非“和谐”二字莫属。
首先来了解一下何谓和谐?其本意为“形容和顺协调的意思”。[1]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2]因此,营造高校舞蹈和谐的教育环境,成为了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我借鉴了海德格尔对“真情世界”的阐释来勾画出高校舞蹈教育和谐化的蓝本,并将之概述为“在,人,思,言,诗”五个字。以下将分而述之。
一
要想做到和谐,先必须达到真正的“在”。这种在是一种全身心的到场,不能借助于某种东西在,它是为了表现一种完美。而“在”的实体必须是“人”,因此人要到场,它是为了表达一种真情。不能说人没到就说其在,只有人到了场才叫在。但如果人在曹营,心在汉也不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课堂全身心投入讲课,老师却因个人心理原因或能力问题使教学流于形式;在表演中,作品需要炉火纯青的二度创作,你却因情绪受到干扰使作品变得苍白无力;在创作上,作品要求编得尽善尽美,而你却因人不能真正到场心里想着其他事情,令创作停止不前或编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这些都是人心不在焉的表现。所以,我们的舞蹈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在舞蹈时紧紧拽住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将其心定于此,将其人稳于斯,让他们与舞蹈赤裸相对,达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到场的目的“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其自身”。[3]只有具备此先决条件,才能进入“思”与“言”的阶段。
“思”,是一种对人无时无刻的思念与牵挂;“言”,则是人类心声倾诉的一种表达渠道。我认为当人“思”到一定极限时,“言”只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思想、情感与思维。然而,“思”与“言”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的。因为它其中包含着一个高深的哲理,即在面对事物时所遇到的“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控制”。在我看来,“思”是把诱惑做到了极限;“言”则是一种极度的控制。作为舞蹈创作者,当你有好的题材时应该好好把握深入挖掘,不应刚想到就马上去编动作。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作品流于形式;这样的作品也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验。搞舞蹈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可能一直在想通过大学四年让学生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和高度,但四年下来却或多或少总会有瑕疵,所预期的学生状态与学生所达到的状态总是不能很好地切合;对于学生而言,在即将毕业时也总会对自己的大学四年抱有一丝遗憾。因此,我们一直在如何处理好“思”与“言”的关系间进行着博弈。能将二者处理得好我们就能取得质的飞跃。所以,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不仅自己要始终把握好思与言的关系,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来应对它们,这样的才能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会共同成长。但这“思”与“言”的过程,需要经历上万次百分百的投入和上千次不厌其烦的失败,才能从中收获些许经验慢慢向心口一致靠拢。这个高度虽说难攀,但它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便能向“诗”的阶段飞奔而去了。
“诗”,在我眼中是紫色的。因为我将紫色看成浪漫与高贵的化身。它代表一种情感和人类精神的升华。《毛诗序》中曾说道:“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智,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4]所以它是当你把握好“极度的诱惑与极度的控制”后,所获得的维系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艺术和美的化身,包含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因此,它散发出的是一种文化的美感。而我们的舞蹈作品如果只是让人看过后仅仅觉得好玩、好笑的话,未免就会流于肤浅。如果既能让人发自内心地觉得动心动情,又能体现特有的诗性,人们便也能从中品出文化的味道了。
二
如果单是认为让学生掌握“在人思言诗”就能从中领略和谐境界的话,未免太过简单。因为我们所言之“诗”流露出的文化性,恰恰是一种和谐美的体现。这种美包含了世间一切的真和善,它是一种大象无形的美感。我唯恐用语言来形容,因为怕描述得过于粗糙使其流于平淡。但对于它所散发的味道我却能从中体悟几分,特将之概括成“自然美、天性美、人性美、古典美以及诗性美”,并将其作为构建高校舞蹈教育和谐化的枢纽通道。
我们知道自然美与天性美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感,尤其自然美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古代才有的美感。古时候人们没有完全脱离自然界,可以任由自我天性的发展,思维天马行空、行为无拘无束。因而那是一个伟大人物、伟大精神辈出的时代。现在我们要想从人身上看到那种纯粹的自然天性,恐怕也只有在小孩身上才能找到了。因为他们是一个不完全受社会制约的群体,一个将天真、浪漫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人的群体。他们身上的可贵是成人模仿不来的,但恰恰却是一个真正的舞蹈艺术家最需好好珍视和发扬的。许多高校舞蹈编导在编舞的时候,在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之后往往不知心归何处、身处何地,只得双眼一闭跟着社会风潮往前冲。结果就是一味盲目地跟从继而涌现出大量缺乏生命力的跟风之作。天性与自然性就在世俗的烟熏下被逐渐掩盖。所以,作为当代高校舞蹈创作者的我们更应保护自我的天性、尊重自我的自然性,将创作的根基、动力的源泉稳稳打牢。只有打牢根基,并加之后天经验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突显生命的张力和自我独特的风格。只有保护好天性美、自然美,才能进一步拓展人性美。
如果说天性美与自然美需要的是保护,那人性美则需要发掘。因为在我看来,和谐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此。从浅的来说,人性美是对人性的展开。但其真正的含义是彰显人生命的力度、高度、强度、深度、经度和广度。所谓的各种度都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得出的结果。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能充分拓宽自我知识的广度,了解到事物的经度,进入事物的深度,抓住事物的强度,最终定能达到他们所想要的高度。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知识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不论是教学也好创作也罢都应为其注入多种养分,让它们与其他知识交织融汇才能长期得到滋润,达到永葆青春的功效。也只有将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断地扩大加强,才能从我们的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们身上找到文化的味道和诗性的气质。当他们达到了这一高度,诗性所带出的美感便能大放光彩了。(www.xing528.com)
说到这儿又不得不牵出对诗性美的认识。其实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文化的美,是通过一个人的气质得以体现的。诗性美与人性美不同,人性美是人本质的一面;而诗性美是人的精神与灵魂生活的一面。它向世人所展示的是一种优雅、精致、文明和高贵,且永远都不会把人的生存状态弃之不顾,并还会将情感生存与文化生存放在第一位。但这其中的情感性却是最难以把握的,因为它反对把差异变成对立,要在即兴中建构和谐。可是,谁能料到却是这样的一种即兴造就了诗性美的和谐之处呢。所以诗性美被人看成是天性、自然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就像有些人课讲得好一样,因为他讲课时已达到了忘我的状态,我想学生们在这种教学的感召下是座冰山也会被其融化。那么他们所展现出的舞蹈也必将变得更加夺目和令人感动。而这些恰恰都是诗性创作的特点,它除了具有冲动性和随意性外,更具有一种不通过任何技巧,直接从人内心出发,喷发出一种巨大而无法对其做出解释的惊奇效果。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本身是具备强烈的诗性特质的。因为只有诗性才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也只有诗性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最大程度上体验到舞蹈的真正魅力。
当我们学会了保护自我的天性与自然性,也懂得了挖掘和放大自我的人性,并达到了一定的诗性后,我想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们而言,“古典美”也应是现今社会我们迫切需要谈论的一个话题。由于时代的飞奔,现代80到90后的大学生们离古典是越来越远了。虽说今天的我们活在一个人为的时代,永远都做不出古典美的东西来,但我们可以让古典美与现代美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古典主义并不是凝固的,它是一种原始与文化相结合的东西。正如我们在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看到的国人对世界宣传奥运八分钟的展示一样,我们向世界所呈现的是中国之国粹,国粹包含的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主义和民族精粹。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只有彰显自我的文化气质,才能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作为当代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更应将这种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完美结合,并通过舞蹈的传递将其发扬光大。这样的做法才能保住我们民族的根基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对于古典美的学习在当今社会中,特别是在高校舞蹈教育里更应大力提倡,使之成为高校舞蹈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无论是“在人思言诗”,还是对于和谐美的阐释。它们都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舞者向艺术家这个领域攀爬的阶梯。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一样,一切的和谐之美都蕴藏在一切所看不见却能感觉得到的美感里。不论它们谁蕴含谁,其共性都是还原于人本性,让人类从心出发去建构一个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和真情年代。大学作为当今社会中唯一的一片净土,理所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去散发真情、真爱、真心的种子。那么,和谐的教育环境将会随之出现,和谐的社会也必将展示在我们面前。
和谐,本就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这二者的结合。但好在胡锦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处于浑浊之初及时提出了此概念,止住了一些不良之风。而且,将教育和谐化也早已引起了舞蹈界人士的警觉。不过就目前而言,高校舞蹈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让其变得鲜活、生动。基于此原因,笔者从如何解决高校舞蹈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相互勾连的问题切入,将“在人思言诗”作为论述的主题,并对和谐美概而述之,借助一点高校舞蹈教学与创作的经验,加上一点个人的设想,构架起了这整套高校舞蹈教育通往和谐之路的解决方案。由于客观现实,使这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缺少了实践的舞台。但由于平时教学与创作中这一理念无意的渗透,使得我又看见了一丝微弱的曙光。学术的严谨性是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得到的,故对于以上观点的论述,由于实践量的匮乏使得此理念缺少了一定的科学性。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如何将和谐之美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必须另案研究。因为,要想逐步改善当今高校舞蹈教育的和谐化,还需从观念入手。而本文出于篇幅的限度,也只能在此粗浅地谈一谈了。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注释
[1]胡裕树.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954.
[2]冰心.冰心散文集——冰心全集之三[M].北京:北新书局,1937:25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4]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