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设计转变:从物到事的展现

现代设计转变:从物到事的展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设计的转变——由“物”到“事”的展现李万军在生活世界的各种现象中,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将自然物当作人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成为设计的出发点。在此我们将设计规定为人为的事物,或者是人所创制的事物。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产品设计,通过对这一传统设计观念的反思,正逐渐抛弃了以“物”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现代设计转变:从物到事的展现

现代设计的转变——由“物”到“事”的展现

李万军

生活世界的各种现象中,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将自然物当作人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成为设计的出发点。如在手工业时代,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设计往往将“物”的因素置于中心,通过自然之物的赋形活动来制作产品,“所以称得上设计的东西与主观的纯粹艺术不同,它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条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造型才是设计”。[1]产品的制作是为了使“物”能满足于人的某种使用需求,这也是人对于产品的基本要求。“物”的使用与改造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由此导致了对于人造物的过分依赖从而过分相信人的本质力量,将设计视为一种手段性和工具性的活动,满足人的需求。如此理解的“物”,只是人对于“物”的关照,还不是“物”自身。

一 “物”与“事”

在设计活动中将物看成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附加上某种特定的功能为人所用,这样一种产品创制的方法,使设计活动仅仅是着眼于当前所设计的产品,而忽视了生活世界中不仅只是人与物的关系,还显现为人与人、物与物的关联。对于物的具体观察过多,失去了对于生活世界中各种关联的理解。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通过各种设计物与人和物打交道,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产品的创造来消解。设计对于生活世界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产品的创制,还是对于人生活方式的建构。

在此我们将设计规定为人为的事物,或者是人所创制的事物。创制的过程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或者是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人的一种身心活动,而且也是人存在于世界中的基本样式。人在生活世界中的行为导致了事情或事件,人成为肇事者。事情因人而起,一个事件就成为人的事件;但这并非可以将人看成事情的规定者,而是相反,事情才是人的规定者,一个事件的发展规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事情只是在人的身上显现而已,人通过事情显现自身。一个事件不是如同自然物或者人造物那样置于人的面前,但也不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自身已存在于事件之中,与各种事件交织在一起,构成多样的综合体。人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事情也不可能离开人单独存在。[2]

那么,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首要的事情就是生存,为了生存就要改造和征服自然,物的创制成为设计的核心。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与自身的本性相对立,他也就与他者对立。设计在此不是符合人的本性,而是异化着人的本性,使人与人、人与物处于对立状态之中。人不仅在构建他自身,也在谋划着他人。设计在创制产品的时候,一方面建构了生活世界,沟通了人与物;另一方面割裂了人自身,使人变得孤立、片面。各种设计只有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构成才能实现自身。如果抛开生活世界的种种关联来谈论设计,无疑将使产品的创制走向异化,使人成为异化的人。设计活动也因此成为一种异化活动。这种异化活动将人与万事万物置于一种单向的维度的关系构成中,从而使设计迷失了自身的本性,也使人失去了自身的本性。

人与物的区分是容易的,但是事与物却常常容易混淆。在日常语言中,我们所说的事物就是将事与物并置在一起,但事与物又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它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而物则是指存在于此的物体。将物理解为物体,这往往会产生误解。人往往会简单地将物理解为人的对象,因此人成为物的主人。这种对物的理解在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产品设计,通过对这一传统设计观念的反思,正逐渐抛弃了以“物”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思想。[3]“一个事物,当它可以用对某一客体范域进行精确的预先勾画这种方法而被揭示给主体时,它就被证实为真实的。这里所强调的并非仅仅是:这是一种揭示世界的独特现代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揭示世界)而去寻求方法这一理念才具有独特的现代性。”[4]现代设计之所以在设计之前冠以现代,一方面与工业化之前的手工业设计相区分,另一方面它作为事物的创制揭示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揭示人生存于世界之中的方法。

二 人为事物

在产品的创制活动中,它是人的构想,然后借助于人身体的技艺或者现代技术将其物化为具体的实在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产生三方之间的关系:人、产品和设计;设计成为连接人与产品的纽带,但工业化大生产割裂了人与产品的直接关联,产品的批量生产直接从属于资本家的利润追求,产生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工业制品。设计师的创意往往被庸俗的趣味所窒息,“资本,利润,人际关系,决策者的个人趣味,这些无形的力量极容易改变和扭曲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天然的、直接的联系”。[5]如何处理好产品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即“事”,对于现代设计而言是一个难题。“事”对于设计具有优先的规定性,设计活动对于“事”的因势利导,合乎“事”的状态就产生所谓好的设计,而反之就是成为坏的设计,但它们都从属于设计活动之中。

所谓好的设计是指设计的产品合乎人的本性,人与物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而不好的设计则是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断裂,产品成为了人的对立面。“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完全不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或者只是极小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产品。还不仅如此,他的每种活动并不是活的,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渐采取按照一般常规的机械方式。”[6]产品虽为人所设计、生产,但它成为人所异己的对象,不依赖于人,成为人的对立面。整个设计的产品,也就是感性的外部世界即自然万物和人都将成为人设计的对象,成为了人生活和生产的资料。这无疑将使人成为产品的奴隶,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产品,并且片面地生产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无所谓好的、坏的,只是为了生存而生活在此世界之中。

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机械化大革命,赋予了人对抗和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破坏自然的能力。自然物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不仅改变了外观,甚至改变了原来的分子和原子结构。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以及自然万物,那么人类则通过现代技术把自然物加工成各种各样为自己所用的人造产品。人通过技术的运用,建构起规模更大的产品,如制造了火车汽车和飞机,建起了高楼大厦,营造出规模庞大的城市,让人自身脱离了自然的束缚,进入一个人工营造的世界中。通过现代技术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将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事”成为了现代设计的核心,“事”是发生的事情,是人的行为活动。人、事和物共同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中,设计成为沟通它们之间联系的纽带。

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物的种类是多样的,如动物植物和矿物等,也就是所谓自然物。人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又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人以自身的行为活动创造出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它们内在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当代人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世界中,还生活在一个人为的文化世界中。“设计,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一种给现实生活和人类生存以结构形象和形式秩序的设计活动,都应该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赋予文化的和美学的内涵。”[7]这个世界就成为人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工具,人造物将人自身与自然世界分割开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工世界。所谓人造物,是作为工具为人的使用目的服务的,从而构成了设计活动的结果。这就需要关注人的因素,人作为设计活动的参与者,既是产品的创制者也是使用者。设计活动是围绕着人的活动,人作为产品的创制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设计所服务的对象。

美的创制

在人所创制的各种人造物中,产品的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要在符合人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被设计出来。因此,有的产品不是为了美而生产的,有的产品是为了美而创制的。也许这些产品都能成为美的,但如何成为可能?这就必须深思设计活动:人是按照什么来进行造型活动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

人在创制某物之前,进行的活动就是预想或设想,这也是设计活动的开端。所谓的预想,就是人在造物活动前将某物的形式和功能在思想中形成初步构想,并将其绘制成草图方案。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实现这一造型的方法和程序,然后将完成的图纸和模型加以完善,最终交付工厂生产。人的设计活动是针对生活世界中某个问题而做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预先的设想和构思就无法寻找到一个创制产品的可行性方案。

动物是按照本能进行活动的,如蜘蛛结网、蜜蜂造房。尽管功能合理,形式优美,但动物的这种活动毕竟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不可能也无需进行预先的思考和构思活动。“因为只要我们细想一下,蜜蜂决不是把自己的劳动建立在自己的理性思虑的基础上,则我们马上就会说,这是它们的本性(本能)的产物,而一个产品作为艺术只应被归之于艺术的创造者。”[9]动物的这种活动所依循的尺度是它的本能,并由它的遗传性所规定。因此,动物的制造活动无任何革新,只是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而人与动物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人可以按照任何尺度进行产品的创制。就人的身体而言,有许多方面都不如动物,但人有发达的思维和灵巧的双手,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无论何种设计都离不开人的需求,正因为有了需求的渴望,人的大脑才产生预想和构思,并对此预先的设想进行规划和制作,使产品最终得以实现。

在人的创制活动过程中,美的事物是逐渐显现的,造物活动与美的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所追求的设计是,所有一切都能还原到具体的,现实的‘形’,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设计。”[10]由此设计回到生活世界本身,设计活动将人大脑中呈现的印象和构思,直接与生活世界构成关联。在设计与人的生活世界所构成的关系中,人的大脑中呈现的构思和预想要符合于生活世界事物的“形”。产品的造型形式由原始先民对自然所做抽象、几何化处理,到手工业时期转向为对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形象的再现,再到工业社会,产品的创制由对于自然的再现走向了符合机器生产简单、抽象的几何造型。这样对于自然模仿的形式转向为适合机器生产的造型,设计活动中对于形式的表现转为产品造型的创制。设计由“形”到“型”的转变,体现了设计理念的转向,所生产的产品由制作走向了制造。形式的制作是在自然物基础上的加工,美是自然显现于其中;产品造型的创制则是以自然物为质料的再创造,这时只有当“型”与物的本性相符时,“美”才由此产生。(www.xing528.com)

我们必须进一步深思物的本性,而物的本性显现的地方就是生活世界。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人为了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就必须与自然物发生关联,一个自然物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显现的是它自然的本性,如色彩、质感和形态等。为人的使用目的服务的产品,就是将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相结合。并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再将这样一种特性展现出来。产品的“型”是对于使用功能的显示,也是对于人与物的有限性的克服。当设计物的“型”与事物的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美”才能作为它自身得以显现。脱离事物的机能去追求所谓抽象的美,将导致设计只是为形式而形式的追求,其中物的本性消失殆尽,追求的只是所谓纯粹的形式。这也就造成了装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流行。

设计应从“型”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型”只是产品的一方面。我们只有摆脱装饰主义的束缚,将事物的型与产品的内在机能结合起来,才能将物的本性彰显出来。物的本性在产品设计中就可以看作是关系的聚集。这也就是说,在一个产品中它聚集了人和事,它就是人的观念和事件的物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物化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个“物”的社会,“物”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中心。经过设计制造的“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满足着人们的消费,而且引导和制造着大众的消费,塑造着大众消费心理。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中,设计的造“物”就形成了特殊的意义,从而使设计走向了“泛设计化”的特征。设计走向多元化,以往具有明确界线的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晰,人人都是设计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应给予消费者二次设计的可能,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犹如镜子般的游戏。大众都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对于设计师既定的产品使用、消费方式进行二次创造。

结语

在我们的设计活动中不应见物不见人,更不能将自然之物对象化和质料化。一个质料化的物,将使物在设计中不断丧失自身的本性;一个对象化的物是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也使人成为对象化了的认识者和实践者。这种对于物的态度,将使设计中物之物性彻底消失殆尽。设计作为让人、事与物聚集的活动,它使物既不是自然之物的质料化,也不是它的对象化,而是物的物性和人的人性显现过程。设计的结果是产品,它一方面显现出物的物性,在符合人的使用方式下将物的本性带出来;另一方面产品需符合人的需求,显现出人的人性,满足人的生存。设计就是要让人作为人而存在,同时也要让物作为物而存在,物的物性和人的人性在设计活动中相互生成。这样一种设计既显现了物又显现了人,才能成为美的设计。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释

[1]大智浩·佐口七朗.设计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39.

[2]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3-144.

[3]现代设计正成为人为事物的科学,参见柳冠中.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J].美术观察,2000(2).

[4]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9.

[5]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1.

[6]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02-503.

[7]李建盛.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10.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9]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6.

[10]大智浩·佐口七朗.设计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