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油气供需与海外保障中的全球化趋势

中国油气供需与海外保障中的全球化趋势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本章后续部分将在系统梳理中国油气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体系基础上,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油气资源的供需状况、海外依赖程度、进口途径及相应的资金保证体系等,以期广大读者能对我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格局和规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2008年中国的石油资源需求50%以上已经依靠海外进口,而且这一进口比重还在不断增长。

中国油气供需与海外保障中的全球化趋势

一、油气资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载体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能源消费量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增长。在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的能源消费利用方式经历了比较大的时代变迁,即传统生物质能源逐渐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当代化石能源所代替,同时新兴能源已逐步成为人类能源消费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核能、水能及其他新兴可再生能源等(江泽民,2008)。

20世纪20年代以后,煤炭在人类日常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石油在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达到了40%以上,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奠定了当代石油、天然气资源逐渐取代煤炭资源成为人类能源消费体系中的重要能源战略地位(见图6-1)。

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石油资源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属性日趋显现,石油几乎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主要战略能源承载体。

2000年以来,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为“引擎”的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全球石油资源刚性需求和比重快速增长,再加上一系列的地缘政治、市场炒作等因素的作用,造成了国际油价和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创造历史高峰,也自然成为当今各类国际争端和全球经济波动的重要起因。

图6-1 20世纪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历史[1]

据BP资料统计,2008年全球常规能源[2]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的比例达到60%,相当于66.54亿吨油当量,比2007年增加了0.6%,而煤炭只占据了29%,约33.0亿吨油当量(见图6-2)。

图6-2 2008年全球主要能源消费量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21世纪前30年,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80%~90%仍将来自于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常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将会逐渐出现变化,天然气资源的消费比重将会快速提升,煤炭、石油资源的消费比重会保持一定的缓慢抬升趋势,持续一定时期以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见图6-3)。

图6-3 21世纪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EU JRC PV Roadmap,2004.

二、油气资源的高度不均衡性是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1.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重要但不可再生的化石矿产能源,其地下的空间分布受油气地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严格控制,无论是在地质形成年代还是区域分布空间上都表现出极其不均匀性的特点(王安建等人,2008)。

全球常规石油资源的80%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大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80%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这种特殊的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决定了石油开采地相对集中,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实施国际化经营、大力发展海外业务,石油及其产品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搬移”。多年来,石油国际贸易量基本占到全球商品贸易总量的10%以上,全球石油消费的2/3需要依靠国际贸易来解决。[3]

石油天然气资源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了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这种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性加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宗教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推高了石油天然气资源自身的战略性和经济稀缺性,也使世界各国都把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和基本保障体系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战争的最高层面,这反过来又使得全球范围内石油天然气资源正常的生产、贸易与安全供应面临着更大的隐患和挑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谁控制并获得了石油天然气资源,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的优先权

2.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自然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球主要石油消费国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采取了诸如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征收石油消费税、实行供应来源多样化、提高能源利用和生产效率、发展更加透明和有效的市场等措施以防止可能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夏苗,2008)。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发展活力的世界经济大国之一,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油气资源消费国,尽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能源安全战略措施维护自身的石油供应安全,但中国国内的油气资源生产供应还远远无法满足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增长。这就要求我国石油企业或企业联盟必须站在全球油气资源共享的战略高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直接利用境外油气资源,走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道路。

基于此,本章后续部分将在系统梳理中国油气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体系基础上,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油气资源的供需状况、海外依赖程度、进口途径及相应的资金保证体系等,以期广大读者能对我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格局和规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

一、中国油气产业国际化经营状况和发展历程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油气产业已逐步融入全球石油工业发展体系。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也在快速提升,已经从1997年的1.96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3.65亿吨,年均增长率约6%。当前,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已远不能满足中国自身的石油消费需求,从而使得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

2008年中国的石油资源需求50%以上已经依靠海外进口,而且这一进口比重还在不断增长。在近两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国内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稳定的能源供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欧佩克成员国、俄罗斯为油气生产供应主体,经合组织(OECD)为油气消费主体,全球油气供需局面已逐步转向油气供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油气资源和生产仍处在稳步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单从我国来看,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地区。因此有效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二、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战略体系

1.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4]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中国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分析,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目标体系

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油气资源安全供应的时代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

围绕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全球性。中国油气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和投资经营还处于全球局部的产业化和基本的起步阶段,而对于全球油气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无论是油气开发生产、加工运输、产品贸易还是消费利用都是以全球为活动范围的,尤其是一些欧美等经济大国和跨国石油企业的战略视野都是放眼全球的,因此中国的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也必须是具有全球性的。

(2)稳定性。资源潜力、政治稳定、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油气产业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时必须考虑油气产业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油气产业投资要寻求政治可靠的稳定投资国家,尤其是要注意受资东道国的经济动荡、国有化运动以及不遵守合同现象的发生。

(3)多渠道。油气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和能源消费领域内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必须以油气资源安全供应为主要目的,并认真制定“油源、气源”渠道全球化、多样化的战略举措,以避免海外油气资源的供应中断。

三、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战略布局

1.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

采用并购、控股等多种投资方式,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根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全球油气供需的基本态势,对国外油气资源的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2.扩大国际石油贸易

国际石油贸易是进口国外油气资源供需缺口的最直接手段,根据当前中国石油资源进口来源来看,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资源占据了绝大部分进口份额,未来中国石油贸易的战略举措将逐渐有所转变。

(1)在油气资源的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规模。

(2)在石油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石油合约和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期石油合约、期货贸易和招投标等方式。

(3)在油气资源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出口成品油。

(4)在石油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5]

(5)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工程2009年底已经建设投产)。

3.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

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油气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以求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

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建设有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输送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4.大力发展海权

海洋是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运输通道,中国海域蕴藏的大量海洋油气资源也需要维护和开发,但中国海洋石油运输通道和海域油气资源却受到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威胁。

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海洋权益,强化海洋资源和主权保护意识。通过发展海洋权益,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能源贸易通道和海洋油气资源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增强对开发主权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四、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目前采取了四项措施。[6]

1.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已经从最初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铀、煤炭、风能太阳能、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从单一的油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逐步发展到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合作,包括炼化、储运等,能源国际合作呈现多方位、全领域的发展势头。

2.合作对象不断丰富

目前,由国家能源局牵头,中国与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建立合作机制的国家从周边邻国、中东逐步扩展到中亚、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广大地区,覆盖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在多边合作方面,国家能源局牵头参与了22个能源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机制。

3.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根据中国富煤缺油少气体的能源现状,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原油进口1.79亿吨,进口依存度突破了50%。在此基础上,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通过独资、合资、股权参与、并购、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在海外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4.合作成果互利“双赢”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能源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基本实现了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促进了能源科技进步,提升了能源安全,增加了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后劲。

一、中国油气供需历史趋势分析

1.石油资源

近20年来,中国油气资源供需状况变化趋势明显,自1993年以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资源的供需缺口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对海外石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将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即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2004年更达到1.2亿吨,随后几年每年的增幅仍达10%以上,到2008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1.78亿吨,并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了50%。

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石油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大,同时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见图6-4)。

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石油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国石油资源供需缺口的持续扩大需要以国家能源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的真正实现进行应对,不然将会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安全产生影响。

图6-4 1986~2008年中国石油资源供需状况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2.天然气资源

1990~1995年中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相对还能维持基本的平衡,1995~2006年中国天然气资源供应基本大于需求,2007~2008年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供需平衡被打破,有供应缺口加大的趋势,因此未来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不可忽视(见图6-5)。

图6-5 1990~2008年中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状况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随着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逐渐投资开发和产能建设,同时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气资源逐渐引入到中国的广大消费群体中,中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相对缓和趋势还能持续一定的时期。但随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型、环保型能源的逐步倾斜,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实际消费会逐渐增大,因此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逐渐尖锐并显现出来。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偏低,国际天然气贸易的价格与国内天然气的销售价格间存在相当的落差,这种落差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天然气合作谈判中也凸显出来,未来也仍将是制约中国天然气生产供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形势分析预测

1.中国油气资源需求分析(www.xing528.com)

据美国《石油天然气杂志》预测,2025~2035年全球石油市场将再翻一番,达到1.2亿标准桶/日的消费水准。如2010~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5%(高速)的话,则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1.11亿标准桶/日;如全球经济在1%~3%甚至以下中速增长率徘徊的话,则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9500万~9800万桶/日。

对中国未来的石油资源需求预测工作有很多,当前中国权威部门比较认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结果。具体结论如下:

(1)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中国石油资源需求2010年为3.2亿~3.8亿吨、2020年为4.5亿~6.1亿吨,2020年后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基本维持在5亿吨原油消费水平。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到2010年1000亿~1250亿立方米、2020年1800亿~2500亿立方米,2020年天然气进口将达500亿~1000亿立方米(见表6-1)。

表6-1 三种情况下油然资源需求量

资料来源:严陆光:《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国内外其他相关课题研究和专业组织也有很多对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预测(见表6-2)。

表6-2 不同学者和组织对我国未来的石油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童晓光:《对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几点思考》,第三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北京),2008年。

(3)国际能源署(EIA)2008年的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报告中,对2010~2030年间中国石油资源总体需求的增长预测,采用了5种可能的增长情况,并进行了预测,增长率分别为2.5%、3.0%、3.4%、3.8%和3.9%。

(4)本书预测。前述对中国石油资源需求预测区间大多是2010~2020年,个别预测区间是2010~2030年,但其需求预测的具体时间和客观条件,与当前相比都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大变革,从而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石油需求带来无可避免的影响。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并根据2010~2035年中国经济发展与石油需求关联性,采用弹性系数法对中国未来25年(尽管时间跨度有点长)的石油资源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以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为测算基值。基本测算论据如下:

①中国经济发展预测情况,2010~2030年中国基本可以达到中等工业化发展国家水准,按照8%~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计算,石油需求弹性系数将会越取越低,2030~2035年这段时间,弹性系数基本上是负值。

②结合中国发展石油替代和节能战略,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5亿吨是中国综合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经过统计回归分析,并考虑到国家节能战略措施的实施,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控制在6.0亿吨左右,2035年有稍许的上升但基本保持稳定需求。

③2010~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资源需求关系可以从图6-6中基本反映出来。

图6-6 2010~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需求趋势

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得出如下中国石油未来需求预测结果,这也将应用到本书后续的研究工作中。

表6-3 2010~2035年中国石油需求预测表  单位:亿吨

2.中国国内油气资源生产供应分析

根据2005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55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7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埋深1000米以浅的可采资源量为11万亿立方米,油砂可采资源量为23亿吨,油页岩折合成可回收页岩油为120亿吨。

从中国石油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而且石油资源储量品质较差。在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石油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石油资源超过50%;勘探开发难度逐渐加大,难动用的石油资源比例增大;老油田开采综合含水高,普遍进入石油的产量递减阶段,开发成本增加,生产难度将会持续加大。

国内外不少著名学者和专业组织对未来中国石油产量也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预测(见表6-4)。

表6-4 不同学者和组织对我国未来的石油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童晓光:《对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几点思考》,第三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北京),2008年。

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也有专家乐观预测,中国石油资源产量在2010年会达到2亿吨并可持续30年以上;天然气资源产量在2010年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甚至超过2000亿立方米。到2035年,中国油气当量合计可以达到4.5亿吨,也就是在目前的产量基础上再翻一番。同时,2035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平分天下”的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

笔者认真分析以上诸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研究背景,并对中国石油资源潜力和开发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提出了2010~2035年中国石油产量预测结果(见表6-5)。

表6-5 2010~2035年中国石油生产预测表  单位:亿吨

在表6-5的中国石油生产供应预测结果中,笔者研究认为,2010~2020年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很可能达到年2.1亿吨产量峰值的可能性,并能保持一定时期的产量稳定性,但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很小;2020~2035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很可能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基本上不会出现大幅度减产的可能性。[7]

一、中国油气资源海外依赖程度

1.石油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界定

石油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又称对外依存度,这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对海外石油资源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一个国家海外油气资源占国内石油总需求所占的比重表示。计算方法为:

此处计算石油对外依存度时,石油净进口量等于石油进口量减去出口量,其中净进口量包括原油与成品油,石油消费量为表观消费量。石油表观消费量是指石油年产量加上石油净进口量,而实际消费量指实际消费的数量。计算方法为:

表观消费量=进口量-出口量+产量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油气安全供应对海外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海外油气资源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体系中的地位越重要。

2.中国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分析

石油资源需求总量持续增大,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家。自此中国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首次超过了国内产量,未来这一缺口还会逐渐扩大(见图6-7)。

图6-7 1993~200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油价大幅波动下我国的油气勘探战略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2009年。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油气资源消费国,油气资源消费的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下去。过去的2008年上半年国际石油价格虽然高企不下,但为了满足国内石油的需求,我国石油进口量还是进一步扩大,原油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了48.3%和51.8%。整个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18960万吨,净进口量18020万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从上半年的48.3%已经上升到了全年的48.5%;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从上半年的51.8%上升到了全年的51.9%。

由石油供求矛盾而引发的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快速上升,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国际性通货膨胀尤其是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传导效应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粮油)和铁矿石的价格上涨阶梯式传导的,如此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及国际原油价格高企不下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产生更大的深远影响。

3.2010~2035年的中国石油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预测

国外研究机构研究结论大多认为,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会达到60%左右。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则有些耸人听闻地预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去购买汽车,甚至有一些富人去购买私人飞机和游艇等高耗油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到2035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78%需要依靠进口,而美国和日本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7%和96%。

在前面的不同需求情况和生产情况下,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存在多种可能性,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参考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意见,确定2010~203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如表6-6所示。

表6-6 2010~203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单位:%

二、2010~2035年中国石油海外进口途径

1.中国石油海外进口途径

一般来说,中国石油海外进口途径主要包括石油贸易和份额油两种方式。随着主要石油资源国油气产业政策的变更及合作门槛的逐步提高,石油生产国普遍采取法律行动,改变私有化政策,强力推进油气资源的国有化,最大限度地扩大本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收入,未来获得低成本“份额油”的进口模式将会越来越困难,从而使得未来中国石油进口途径更加多样和复杂。

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份额油”的分类方法持有较大异议,但对中国未来石油进口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分类,更没有对未来进行定量预测。笔者认为不论怎么分类,未来中国石油的进口途径除了直接“买油”以外,无论是“份额油”还是其他途径获得的石油,只不过付出的“经济代价”和“保险系数”有所差异,对具体进口量影响不大,在此我们不妨还以“份额油”进行分析。

2.中国油气资源进口量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2010~2020年中国石油资源的产量将达到不超过2亿吨的产量峰值,之后也许会逐渐有所下降,2020年和2035年国内石油产量将维持在2.0亿吨左右的水平。从世界石油资源的保障程度看,2020年后石油产量增长将明显受资源制约。

2010~2035年中国油气资源需求的缺口由两种海外途径获得:一种是海外油气产业的“份额油”;另外一种是石油贸易。中国当前从海外进口石油资源约2亿吨,海外石油产业份额油约1800万吨。2010年以后中国通过俄罗斯、中亚两条管道引进的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构想已经进入操作阶段,折合“份额油”约1.0亿吨。

3.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和“份额油”预测

根据国家海外油气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笔者系统研究后得出一些基本结论:2010~2020年中国海外进口份额油有可能达到进口总额的1/3,但实现1/2的发展目标比较困难,从而确定2020年中国海外远景“份额油”为0.9亿~1.1亿吨(占进口额的1/3),2020~2035年后也许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额不可预期,本书认为有可能达到2/5甚至1/2的比重,为此确定2030年或2035年中国海外进口“份额油”为1.5亿~1.8亿吨(按进口额度的2/5)。

为此,对2010~203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初步预测结果如下,其中包括从国外买油和境外开发获得的“份额油”两个部分(见表6-7)。

表6-7 2010~203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预测  单位:亿吨

三、中国石油海外油气资源保障资金测算

(1)中国海外石油开发生产份额油资金是一个涉及勘探开发的综合性投资,在此按产能直接投资和成本来初步进行估算,当然海外“份额油”获得产能直接投资和成本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还有很大差异。

通过我们反复测算和专家咨询:我国当前在海外“份额油”获得的直接成本是200~250美元/吨,折合国际价格为30~35美元/桶,至于未来获取的海外“份额油”直接成本上升和间接成本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做考虑。

(2)通过全球石油贸易获得的石油资源,与国际原油价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近期国际油价的走势来分析,未来国际石油价格肯定还有较大的上涨和震荡浮动空间。

我们初步假定2010~2035年中国石油的价格空间是60~100美元/桶,平均价格为80美元/桶(中方案)。在60美元/标准桶、80美元/标准桶、100美元/标准桶3种不同国际石油价格情况下,我们初步计算了2010~2035年这20年间,弥补中国石油资源不足的所需要的资金额(见表6-8)。

表6-8 中国石油资源缺口资金估算表  单位:亿美元/年

从图6-8可以进一步分析2010~2035年中国海外石油需求资金的稳定增长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油价下,2020年中国海外石油资金需求增长趋势将明显放缓,这是因为高油价将刺激石油替代的快速发展,从而使海外石油需求总量下降。

图6-8 2010~2035年中国海外石油进口需求资金保障增长趋势图

假如未来国际石油价格攀升到2008年7月份的140美元/标准桶甚至更高的话,保证中国油气资源安全供应所需要的“保障资金”会更多,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也会更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油价必定促使我们节约石油且使替代石油的能源快速出现,未来中国石油资源的“刚性”需求也许就相对会减少一些,在促使中国政府和众多企业基于各种目的去“多渠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石油资源的同时,从而也就会出现图6-8中资金保障增长的“拐点”,因此2010~2035年中国经济将稳步发展,即使在高油价情况下,对海外石油进口的资金保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四、本章主要结论和认识

通过上述初步分析和计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和认识:

(1)近年来,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日益提高,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保障石油安全必须从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大战略进行考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层次、全方位构筑中国石油安全网。因此,石油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石油和经济范畴,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综合考虑。

(2)2010~2035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快速稳健发展,对油气资源的“刚性”需求量也将会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去积极寻找“油源”来保证中国石油资源的安全供应。

(3)在中国对石油资源需求“刚性”不减的情况下,中国石油资源的安全供应与国际原油价格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必须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来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同时参与或建立新的国际石油进口联盟。

(4)通过初步计算,2010~2035年间,中国石油资源安全供应单纯以石油贸易来解决中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经济资金需求和经济压力是巨大的,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必须“多渠道、多角度、多目标、多形式”来寻找国际石油资源,而不是单纯地被动“买油”。

[1]世界能源理事会:《2050年及以后世界能源展望》,1995年。

[2]根据BP2009年统计年报解释,常规能源在这里主要指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电等。

[3]曹政言、吕建中等:《提升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战略思考——中国石油集团的实践与启示》,《中国产业安全指南》(http://www.acs.gov.cn/sites/aqzn/cyjzlnr.jsp?contentId=2494371374156)2008年9月5日。

[4]《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中国石化新闻网,2007年4月18日。

[5]2009年5月,谈判争议多年的中俄石油管道正式开始建设,预计2009年底开始输送石油。

[6]张国宝在“2009年7月2~4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7]笔者认为,中国陆上老区石油逐步递减,但中国海上和新区发现的石油产量完全可以弥补这种递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