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及衍展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及衍展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晋剧通过衍展手法,产生出了慢板板式。从到的衍展,在同州梆子时代已经完成。例3-1-9:下句帽子+过门+下句本句子例3-1-10:下句子两个板式中的第1、2和第3分句构成了衍展关系;的第5和第6分句共同衍展为的第4和第5分句。的第1、第2、第3、第5、第6分句,分别衍展为的第1、第2、第3、第4、第5分句;的第4分句仍为起衔接作用的"鱼咬尾"旋律,头尾相连,环环相扣。

1.衍展(【夹板】→【四股眼】)

衍展,指旋律的发展和衍变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音乐非常重要的旋律发展与结构手法,也是音乐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

晋剧【夹板】通过衍展手法,产生出了慢板板式【四股眼】。【夹板】是一板一眼的板式,在其旋律和节奏进行繁衍并放慢其速度之后,便可形成【四股眼】的旋律。

例3-1-1:  【夹板】上句帽子

如果我们把这个常用的并且是首句演唱的上句帽子直接改为一板三眼的旋律,便成为如下的旋律:

它的板数和旋律结构未变化,只是速度上放慢了,只是节拍和节奏形态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它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四股眼】上句帽子,而是介于【四股眼】和【夹板】之间的【走马四股眼】,即类似“快三眼”的旋律。如果想使其成为【四股眼】旋律,还须将旋律和节奏复杂化。

例3-1-2:

将第一板上的音做延长处理,将原旋律推后两板,从中眼上起唱,形成了上面这组旋律。然而,这样处理后,旋律最后落到了中眼上。按照晋剧“眼起板落”的规律,还需要一个重复性的或是总结性的小句式,将旋律递送到板上,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旋律:

例3-1-3:

这样处理后,虽然靠近了【四股眼】旋律,但旋律单调,缺乏生机,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例3-1-4:

例3-1-5:

例3-1-6:

通过一次次的变化,旋律和节奏均趋于复杂化、曲线化,情感愈发细腻、丰盈,乐思愈发缜密、完满,这样就达到了抒情板式【四股眼】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称之为【四股眼】了。

这套分析办法,是今人对晋剧唱腔发展脉络的想当然的分析,带有主观臆断的意味,也可以说是采用了逻辑推理分析法。从【原板】到【四股眼】的衍展,在同州梆子时代已经完成。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同州梆子,是怎样完成板式衍展的?是借鉴北曲的曲调进行消化吸收演变为自己的唱腔,还是从民歌、民间音乐中直接演化而来的?现已无考。所以我们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中寻得两者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再来看:(www.xing528.com)

例3-1-7:  【夹板】上句本句子

例3-1-8:  【四股眼】上句本句子

以上两组旋律的篇幅相等,均为四板。旋律的变化也不大,易于分析。【四股眼】的第1分句,是【夹板】第1分句的慢一倍的形态;两者的第2分句则几乎完全相同;最大的不同在第3分句上,【四股眼】的第3分句是【夹板】第3分句的变化模进,落于下五度音,与第4分句板上的主音形成了下属音到主音的关系,强有力地支撑了这个主音,稳定了这个宫调式;【四股眼】第4分句基本上是【夹板】第3分句衍展和变化的结果。

例3-1-9:  【夹板】下句帽子+过门+下句本句子

例3-1-10:  【四股眼】下句子

两个板式中的第1、2和第3分句构成了衍展关系;【夹板】的第5和第6分句共同衍展为【四股眼】的第4和第5分句。对应之后,【夹板】第4分句似乎为多余的分句,其实不然。因为【夹板】下句帽子之后加入一个过门,过门之后接唱时需要易于衔接的旋律,所以出现了一个“鱼咬尾”的小句式,重复下句帽子的最后两拍音符作为下句本句子的开头音符,以利于前后唱腔“连中见断,断中见连”,“叠句传递,婉转相承”。我们再看一些例子:

例3-1-11:  【夹板】上句帽子

例3-1-12:  【四股眼】上句帽子

可以看出,【夹板】的第1分句直接变奏为[四股眼]的第1分句,【夹板】的第1、第2分句通过衍展、变奏后,衍化成了【四股眼】的第2分句,【四股眼】的第3分句既是【夹板】第1、第2分句变奏的结果,也是对【四股眼】第1、第2分句的总结,还是起补足、递送到强拍作用的小句式。

例3-1-13:  【夹板】上句本句子

例3-1-14:  【四股眼】上句本句子

【夹板】的第1、第2、第3分句,分别衍展为【四股眼】的第1、第2、第4分句;【四股眼】第3分句是【夹板】第3分句的变化模进,与前述青衣唱例一样,形成了下属音到主音的支撑,确保了宫调式的稳定性。

例3-1-15:  【夹板】下句帽子+过门+下句本句子

例3-1-16:  【四股眼】下句子

这两个例子与例3-1-9、例3-1-10的情况基本一样。【夹板】的第1、第2、第3、第5、第6分句,分别衍展为【四股眼】的第1、第2、第3、第4、第5分句;【夹板】的第4分句仍为起衔接作用的"鱼咬尾"旋律,头尾相连,环环相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