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列宁逝世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对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这样,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摆到执政的共产党面前。
一、“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
“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在落后的苏联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围绕“不断革命论”的争论而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争论主要在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展开,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也加入其中。(www.xing528.com)
“不断革命论”是托洛茨基在1905年提出的系统理论,是由“民主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不断性”、“世界革命的不断性”三个环节组成。托洛茨基从他的“不断革命论”出发,又相继形成“工农冲突论”、“世界分工论”、“促进国际革命论”等理论观点。托洛茨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会同那些以前作为革命同盟者的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的冲突,因为农民是小私有者,社会主义革命要消灭全部私有制,这种冲突的解决只有通过世界革命来实现:“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的范围内,即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1]同时,托洛茨基强调,不平衡发展规律表明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那种设想能在一个民族自给自足的体系内“建成社会主义”是根本错误的。他指出:资产阶级创造了国家内部的统一市场,现代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先进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不能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即使在具有广泛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们也超越了这些界限,这是资产阶级西方所取得的卓越的进步成果;社会主义所预期的超过资本主义所达到的高技术、高效率、高产量不能通过一种封闭落后的经济体系来实现,它比资本主义更依赖“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必须将国际分工推向纵深,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对国际分工的梦想;资产阶级只是断续、无意识地发展它,社会主义则是系统合理地给它作出规划。因此,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概念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代世界的结构。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革命暂时可以局限在一国国界之内,但社会主义却不可能在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实现,即使在苏联和美国这样领土辽阔的民族国家之内也不能实现。[2]由此,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是在一国开始的,但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在孤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各种国内外矛盾必然随着建设成就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无产阶级国家继续处在孤立的地位,它最后必然成为这些矛盾的牺牲品。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就是依靠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因此,世界革命是一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托洛茨基认为,要在苏联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的任务,只能依靠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至少是欧洲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事实上,直到1924年底以前,“一国社会主义”并没有作为争论的中心议题,而且斯大林也持有与托洛茨基较为类似的观点。1924年4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的演讲中认为,没有几个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在单个一个国家是无法组织生产和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的。他说:“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