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一、信息化战争的产生背景
二战末期,由于战争对军事工业的影响,当时就出现了在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形式看来更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如二战末期出现的导弹,或者在复杂通信环境下进行的一些战役。这些战例和作战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视做信息战的曙光。然而当人类文明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信息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脱颖而出。信息战是信息时代军事理论的核心,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内核。信息战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但是真正的大范围的被世界各国重视是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的事。
信息战形成在机械化战争的末期,是机械化战争中的一种作战方式。[1]从20世纪中后期的一系列战争中可以看到这一在当时看来全新的作战方式,如英阿马岛之战、科索沃战争等。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更是震惊了世界各国,推动了新一轮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开始,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关于信息战,世界各国有着不尽相同的定义。我国研究人员基本认同如下的定义,信息战是敌对双方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装备,为了争夺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所展开的斗争。传统战争的作战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和最大限度保存自己,而信息战的作战目标是干扰、破坏、摧毁敌方的信息服务系统,并且与此同时保证自己的信息系统有效运行,防止敌方破坏、干扰、摧毁,最终保持在战场上的“制信息权”,进而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信息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雏形。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它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而言的。因为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未完全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信息化战争这种战争形态还要等到信息化时代之后才会出现。目前大部分对信息化战争的研究都是以目前的信息技术条件为基础,在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进行的一种构想。本文所指的信息化战争,正是以目前信息战为基础,以合理论证为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下对未来战争的定义。(www.xing528.com)
二、信息化战争特点
由于我国对信息化战争的研究起步晚,对于一些问题在学界和军界并未达成共识。所以对信息化战争定义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在国内并未形成固定统一的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信息化战争是在未来信息时代进行的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武器系统为支撑的战争。就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来说,由于对于未来战争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信息化战争特点的总结也不同,人们的说法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常见的看法有将其归结为战争的高技术性、局部性、非对称性、非接触等。笔者根据刘戟锋教授的观点,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归纳为:战争准备的可公开性,战争过程的可控制性,战争结局的可预期性三点。
以上特点是按照由战争准备到战争过程再到战争结局的战争进程给信息化战争所做的分类。战争准备的可公开性指的是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很难再在传统意义上对己方实力,战争意图,战争布局进行伪装;战争过程的可控制性,指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对敌方的打击和毁灭已经在空间上可以得到控制。并且,由于作战资源的有限性和作战目标的完全确定性,作战时间也可以据此推算出来;战争结局的可预期性,当然这个结局并不是指可以测算出战争谁在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今后的发展上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是指可以推算出敌我双方在战争中各自的现实损失,甚至可以通过模拟演练计算出逼近现实的作战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