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叶大庄、叶在琦与闽派同光体
叶大庄诗词兼工,是叶氏家族继叶观国后入祀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的第二人。诗集为《写经斋初稿》、《写经斋续稿》。《初稿》四卷,自序云:“仆少耽吟咏,颇好泛览诸家,故屡变其格,又不欲随举世风会所趋以为派别,每有所作,居恒不欲示人。近年编集付刊顾旧作甚少,岂后之果胜于前哉?殆如葛稚川所云:‘直所览差广,而觉妍媸之别而已。’故不曰集而曰稿者,示未定之词也。”诗集为自订本,编年排列,收录自咸丰十年(1860)迄光绪十九年(1893)年诗作510首,两年后付于刊刻。《续稿》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即大庄卒后两年刊于武昌,其中《淞水集》124首,《峄阳集》100首,均有自序,当亦是生前自订,又《峄阳续集》50首可能为后人补录。
叶大庄中年家居,与陈书、陈宝琛、龚易图、郑孝胥等往来密切,以诗相酬唱,一生与诸人交游未缀,这些人正是同光体闽派的早期倡导者和代表作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载:
(余)十余岁时,……时闽人诗极陈腐,袭杜之皮,而木庵先兄,年二十余,出语高隽浑成,绝无师承,天才超逸然也。……同治季年,乃与叶损轩中书、徐仲眉副将(徐葆龄)、陈芸敏编修(陈琇莹),倡为厉樊榭、金冬心、厉拓坡、祝芷塘辈清幽刻削之词。京师净名,社降神移。至闽,剑池、冶亭、乌石山、双骖园、陶江、玉屏山庄,时时夜集骖鸾,倡和集动厚盈寸。(24)
同光派是近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流派,学者研究颇多,论闽派一般以陈衍、郑孝胥、沈瑜庆、林旭、李宣龚为代表。吾师陈庆元教授《论同光体闽派》一文指出:“假如同治中后期没有陈书、叶大庄清幽刻削之词的倡导并在福州结社推广,陈衍后期能否打出‘同光体’旗号也就很难说了。”(25)叶大庄作为同光体闽派的早期诗人,论及者不多,实际上当时诗名颇显。陈衍《知稼轩诗叙》云:
吾乡人之常为诗者,余识叶损轩(大庄)最先,次苏堪(郑孝胥),次弢庵(陈宝琛),又次乃君常(张元奇)……之数子者,身世皆略如其诗。(26)
作为宗宋的早期倡导者,大庄诗作体现出鲜明的宋诗风格。《(民国)福建通志》云:“大庄能为诗,自谓赝宋,喜言考据。效高邮王氏之学,多破碎不求贯串。”(27)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评:“生平服膺樊榭,故句律皆研炼刻琢,绝无甜俗语犯其笔端。”(28)大庄诗多有议论,如《芸敏同居法源寺累月初夏余先出都作此为别》一诗:
四月南风雨新霁,麦花初飞柳条曳。短衣匹马走关河,回首觚棱在天际。故人落落金闺彦,横槊论才雄一世。手校华林《七录》书,石渠轮笔先承制。国家右文迈前古,汉学经生持绝诣。旷代承明著作家,卢钱王纪今谁继。佛楼灯光暗高树,日日绳床坐谈艺。诗派商量摘句图,碑林校证题名例。明知春尽将首涂,强为藤花三日憩。吾穷去矣固其所,断翮湖天叫凄戾。君胡亦复厌长安,金爵月明怆分袂。无田栖栖安得归,不饮兀兀甚于涕。帛槌茶磨清江居,自醵社钱作春祭。早晚题诗寄水庄,仪禺绝忆我家弟。潦倒残吟冷醉身,寥天海气吹妖唳。
此诗为赠诗,不是营造意境以景抒情,而是大量叙写友人日常行为,叙事与议论的成分远远大于抒情成分。大庄宗宋并非一味仿宋,《村居书事四首》云:“东越分明两传垂,风流老辈是吾师。谁能有意翻闽派,不赝唐诗赝宋诗。”首句指唐代福建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欧阳詹和黄滔的传文。杜甫《戏为六绝句》云:“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中的“闽派”是指明代宗唐为主的旧“闽派”。大庄虽学宋诗,但也反对赝体宋诗,以为不必有意去翻旧“闽派”之案。
大庄诗风又有一变化过程。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五云:“损轩少负才名,与芸敏(陈琇莹)并以院试《会昌一品制集序赋风檐寸晷》,下笔二三千言,为济宁孙莱山学使毓汶所赏识。光绪初年,以中书舍友称诗都下。损轩往来吴山、浙水间,所为诗心摹力追于石湖、后村。集中《西溪》一卷,最为幽秀。”又云:“叶损轩郡丞为诗三十年,寝馈于渔洋、樊榭,语多冷隽。……未几,损轩官江南,见实甫《魂东》诸集,喜之,顿改故步。《续稿》、《又续稿》,七律诗十居八九,惟求裁对工整,视旧作若出两人矣。”《知稼秆诗叙》云:“损轩少喜樊榭(厉鹗),继为后村、放翁、诚斋,蠖屈微官以终,差相似矣。”(29)大庄早期一些诗作不事对仗,在诗味上稍显不足。整体风格则多明白如语,通俗朴实,淡而有味,如《桐江舟中漫成》:
水远山平去路长,梦残拥被晓天凉。平生听遍江南橹,第一关心是富阳。
此诗是诗人途经桐江时所作,抒写了诗人途中的感慨和希望早到富阳的迫切心情。“水远山平”,两岸辽阔乃舟中所见;拥被而卧,天晓觉凉,乃舟夜所感;平生飘泊江南,听惯了船浆的声音,但此次最关心的是何时到达富阳,语言平实,情感真切。再如《江船喜雨》:
雨自吴淞海外来,满天凉意一船开。入江直过松寥顶,飒飒萧萧又几回。
诗写船中遇雨的喜悦心情。因雨一扫炎热,江行之人已感到欣喜。后两句写雨势,进入吴淞江后直至松寥阁顶,雨还接连不断地下了几回,更增添了喜悦。这类诗信笔道来,看似不经意,却显得情深隽永。
大庄常写乡居生活,能将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小事或景物写得生动而有韵味。《溪堂闲居六首》其六:
微波无力不生鳞,却似将春尚未春。只好入诗休入画,画来愁绝水边人。
前两句写景,刻画了微风轻拂,水不生波的景色,指出这是春天将要来到的象征。后两句以议论抒情,诗人认为这种景色只能作为写诗的题材,而不能作为入画的意境,如果有人画下这种将春未春的景色,会使诗人感伤愁绝。此诗写日常小景,但又融入主观感情色彩,深寓理趣。其他如《村居书事》(其四):“田券山租讼县堂,乡人俎豆愧难当。一弓怕占邻翁地,不遣藤花覆过墙。”《往游洪塘即目》:“荔子深冬绿不凋,酸风昨夜送吟舠。横江两塔如针小,分压洪塘上下潮。”“寒漪风定不生波,一派笆篱带女萝。半是渔郎半花匠,此村怪得熟人多。”这类诗即景而写,多用白描手法,具有浓浓的闽乡风俗色彩。
叶观国有风土杂咏组诗《榕城杂咏一百首》歌咏榕城古迹、风俗、佚事,叶大庄亦有《阳歧杂事诗五十首》歌咏福州郊区阳歧的竹枝词。与高祖喜用典,挖掘历史意蕴不同,这五十首杂咏或记风俗,或写居处玉屏山庄前后的风景,或咏物产,或直接描绘劳动场面,甚至写及时事,多即景即事而写,融入一己生活,更有民歌清新自然风味。试举其中三首:
玳梁海雨燕双飞,竹马同居愿不违。乡礼新婚人贺岁,春筵留等送灯归。自注:乡俗惟新婚者拜年,妻党必流连款接,将近元夕买灯相送,并载而返,闽语呼灯为丁,取添丁意也。
渔郎生小陆家船,省识茶经与酒笺。卖橘贩花饶事业,何曾分我买山钱。自注:三十六垞人多佃余家,给事有年。卖橘贩花,皆有薄赀,余亦常过其家,妻子治具,村叟咸至,欢饮弥日。
甲申七月马江风,雪浪翻天叫鬼雄。雨夜避兵来卜宅,楞岩一角属诗翁。自注:法人马江之役,俶玉(陈书)移家出避,余以舟迎之,因宅于上崎楞岩之下。俶玉以改其号曰濑岩。明年事定始去,顷来沪上话曩事,甚悔结邻不终也。
第一首写阳歧乡新婚拜年送灯的风俗,颇为独特。第二首写佃农卖橘贩花贴补家用,既是当地农业与小工商业相结合的一个小小侧影,又绘出民风之淳朴。第三首本写友人遭遇,却体现出甲午中法马江海战,人们纷纷避难的战争灾难。这类诗可资史料之用。
大庄写景贴切,来源于他丰富生动的想象,能以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如《题听水斋》:“云借无多地,泉居最下层。”《塔湖初夏》:“有田忧水冒,无井怕泥浑。”《土牛溪屋》:“松毛尽落编覆棚,蔗尾初干捆堆锉。”《崔家庄》:“小屋雪深炊饼大,孤村风劲酒旗偏。”《秋夜》:“开门谒我惟山色,卧榻娱人自雨声。”诗中不乏结构精巧之作,最著名的是《吴江舟中》其三: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槭多秋声。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诗人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吴江秋夜图,其中有秋月、秋星、秋声、秋鸟、秋叶、秋风、秋水、秋灯,这幅多彩而宁静的画面极富感染力。艺术结构上,首两句以入夜的视觉感受,铺叙了一个秋夜宁静幽暗的环境氛围。而后以听觉感受进行描绘,在“多秋声”的引导下,大雁、乌鸦的啼叫,孤亭的曼吟,裂帛的箫声,落叶的声响,以及江水拍岸、秋风掠江,秋夜的一切都通过秋声表达出来,烘托了浓浓的秋意。在这秋夜秋声秋意之中,渗透着诗人情绪上的惆怅落寞,却又无从落实,更无所具指。诗以拂晓的听觉感受归结为一夜的宁静幽暗,迎来明天的早晨。全诗首尾以时间呼应,以视觉落墨,而以听觉束篇,结构巧妙。
《写经斋稿》中一些诗作直接关切现实时事,忧国事,心悲痛。如《沪上夜巡作》:
萧寺无眠听刁斗,朱墨狼藉污满手。我军昨报抵中和,属国壶浆迎马首。士气骄腾将心锐,朝食何能灭此丑。牙山元戎突围出,万死偏师能断后。帑金两万颁孤城,动地健儿泣拜受。蚕丛平壤峙中间,月圆之夕忽不守。陈涛虽痛无此惨,谋国不臧执其咎。天意何年能悔祸,人心忧愤匪滕口。夜来对事谁主名,切责戎机累佳耦。壻水人居幕府山,析津地异彭田埠。海军退舍叹如鼠,粉饰捷收诳谁某。风声比复过南洋,起占太白在户牖。
此诗咏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保卫战事。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引大庄此诗云:“时费县左冠廷总戎进兵平壤,倭据险,不得前。因以牛数百头,束香炷于其角,夜驱而上。贼方并力来遏,而我兵已间道出其后,遂压隘,直至中和援叶军出。及八月之望,倭数万扑平壤。冠廷转战而前,深入三十里。叶、卫诸军坐视不援,且先溃。冠廷中三炮,犹力战二日乃殉焉,谥忠壮。”(30)左宝贵(1847—1894),字冠廷,山东费城人,与邓世昌并称“甲午双雄”,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壮烈殉国的第一人。此诗高度概括了这场战争,对清军的惨败沉痛涕泣。《闻牙山覆军作》、《海房营次夜作》、《去秋丧练伏处凄然适丁马江之变俶玉避地来居以诗相挑不敢奉和今乃追答来意二首》均有感于甲午战事而作,悲愤满怀,可称“诗史”。王闿运《洞庭归舟同叶损轩吴中赠别》云:“石林才子文章伯,暂学陶潜出彭泽。……郑公子、陈翰林,外台三妙成知音。……君家传经比贺、刘,岂但诗句凌沧洲。”(《湘绮楼集》)将叶大庄与郑孝胥、陈宝琛合称为“外台三妙”(31)。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云:“地周星跳涧虎陈达陈书,一作叶大庄。叶损轩大庄《写经斋诗》,有初集、续集,冷隽有远韵,最负盛名。”钱仲联《近代诗评》云:“叶写经大庄如一意孤行,独成谊士。”(32)同光诗坛上,大庄之诗占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叶在琦是叶氏入祀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的第三人,亦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诗人,著有《穉愔诗钞》(又题《叶侍御诗钞》)一卷,有民国间福州安民巷口中西印务局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藏。陈衍《石遗室书录》云:“肖韩诗笔清峭,用思曲至,盖服膺于黄、陈者。惜其不永年,见其进未见其止也。”《石遗室诗话》卷五云:“叶肖韩侍御与珍午齐名,而珍午则对客挥毫,肖韩则闭门索句。”“力避流易,笔意简炼,惟结处往往工力不逮。”珍午者,侯官张元奇,著有《知稼轩集》(33)。陈宝琛《叶肖韩侍御墓志铭》亦评:“君诗近后山,矜峭不苟作,亦少所许可。”居家日多与陈宝琛、谢章铤、龚易图、陈书、张元奇等人唱和,侯官林孝颖曾辑这些唱和诗为《速成折枝诗录》一卷,1927年写本,未刊,其序云:“兹录所选,皆前二十年诗草,维时螺江太傅养晦家居,叶肖韩侍御适在籍,二公提倡风雅,月凡数集,集成晚钟,三唱为度,故名曰速成,历年积稿盈筐,不忍焚弃,僭加削择,得数百联,不名一格,惟其工,庶前辈不予诃,后辈不予诟乎?”(34)在京期间又多参与榕荫堂诗社活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将在琦与郭曾炘、张元奇并录(35)。
《穉愔诗钞》存诗一百余首,笔意简练。《冶城重午曲》其二云:“吮笔当筵染酒香,诗人题午索枯肠。”可见其苦吟之诗法。集中多有与亲人友朋赠酬,以诗代书,足见其心曲,如《奉寄献恭叔父》:
寒澌缓缓回春流,闸河不任浮轻舟。空斋腊去六十日,短梅疏花为客留。梅花留客看春雪,三月西湖有此不?浙中山水风缘重,官辙过处皆曾游。昔未趋庭不竭郡,潇洒题诗入咏楼。今未下车榆父老,邻邑人识新君侯。中年最乐奉亲事,况自官舍涓兰修。愉愉门内涤榆器,善气已动舆人讴。对也弱岁从诸父,僧舍灯火春徂秋。栖鸦暮满窗外树,斜月照见低枝谬。依街此景但畴昔,辗转人海嗟萍浮。新岁岭外有消息,阿叔捧檄归梧州。仲兄聪聪别数月,踪迹尚滞藤溪头。惘然当别念家事,未敢孟浪干时忧。都门送人已屡屡,居者不去宁无求。颇思十亩有收获,胜似朝市为身谋。高堂康健慰游子,宁赡邸费无归休。亲慈自望可树立,力薄欲进途无由。求才甚欲汰冗长,太仓鼠雀能勿羞?还家温凊师群秀,何有郁郁思八驺。
此诗写给叔父叶大琛,既寄之思念,又回忆过去,自叹身世,情感深切。适逢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在琦一生致力于教育兴国,忧时伤世感慨则融注于笔间,《题林文忠公京师日记》云:“沧桑胡变为人迁,终古蓬瀛在日边。远想严徐供奉盛,犹居李郭中兴前。委蛇初若无音节,忧乐于时属大贤。自省虚庸曾窃禄,后生坠涕读兹编。”感叹世事沧桑之变,阅林则徐日记而泪流。《罂粟》一诗为集中最长作品,痛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方面毒害,沉痛悲愤。集中大量羁旅记游之作,写景冷峭,《滹沱晓渡》云:“薄阴黯淡过滹沱,唤渡声中劳者歌。十里寒沙秋草尽,数家野屋午烟多。远云欲坠溪湾树,凉雨新添棹尾波。回首中兴谈麦饭,河冰一夕下弓靴。”他如《芦沟晚眺》、《千秋亭》、《襄阳吊杜工部》、《古意》等,在“衰柳”、“晚秋”、“寒烟”、“浓阴”的一再描绘渲染了末世凄凉的心境。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选在琦诗十五首,并云:“中多有物之言,非仅欲以词章名世。使天假之年,所造正未可限量也。”(36)所言诚不虚。
【注释】
(1)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101页。
(2)参杨琳《从五杂俎诗到杂俎文——谈杂俎体诗文的发展过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www.xing528.com)
(3)(清)梁章钜著、陈居渊校点《制艺丛话试律丛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624页。
(4)(清)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52页。
(5)陈庆元著《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20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378页。
(7)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八,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2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8)《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中华书局,1990年,第3352页。
(9)(清)杨钟羲撰集,刘承干点校《雪桥诗话三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0页。
(10)(清)法式善著,许征整理《梧门诗话》,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11)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点校《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2)郑丽生辑《福州竹枝词》,郑丽生自写本,1992年辑写,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3)《中华竹枝词全编五·福建卷》,第244—252页。另,《全编六·广西卷》收《郁林杂咏》;《全编七·云南卷》收《大理杂咏》。
(14)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52页。
(15)叶申棻等撰《毅庵府君行述》。
(16)转引自李厚基等修,沈瑜庆、陈衍等纂《(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卷六十五,民国二十七年(1938)刻本。
(17)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点校《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8)陈庆元著《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第416—420页。
(19)可参看贺国强、魏中林《论清初闽派宗宋诗风的衍生》,《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0)可参陈文新《中国古代四大诗学流别的纵向考察》,《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21)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2)郑杰《国朝全闽诗录初集》卷十五,光绪八年(1882)刻本。
(23)参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第443—454页。
(24)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25)陈庆元著《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14页。
(2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附录,第808页。
(27)转引自陈世镕纂《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下册),第889页。
(28)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207页。
(29)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第74—75页,第808页。
(30)(清)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三集》卷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45—546页。
(31)转引自陈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下册),第889页。
(32)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同治朝卷》第1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063—12064页。
(33)陈世镕纂《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27页。
(34)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卷(文化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52页。
(3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29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3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清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6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