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建近代慈善事业的先驱:叶申蔼与叶申万
叶申蔼(1769—1834),字惟和,号次幔,为观国四子,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二十四日。“少性亮直,器识闳达,束发受书便能贯穿诸传说而得其大意”(1)。后游林茂春门下,与梁章钜、福清郭龙光为同学。林茂春,字崇达,号畅园,闽县人,工诗,以经学著称,申蔼可谓师出名门,在与诸名士的交流中学问大进,“遂于对《三传》、《三礼》、《史记》、《汉书》等多所发明,丹黄斑驳满卷轴,见者咸服,其精以为老师宿儒所不逮”。廖鸿荃等《叶申蔼崇祠乡贤祠录》言申蔼:“素与乡贤贡生陈庚焕为道谊交,辨论性理,娓娓千言。迨服官江左,仍以尺书往来,论治心经世之学。”可见申蔼之好经学。弱冠补弟子员。乾隆五十七年父观国卒,三年后释服,遂于次年恩科举于乡,后应会试屡不中。嘉庆十三年(1808)40岁的申蔼参加吏部大挑考试,获一等,以知县试用派发江苏,至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时江苏官吏多尚奢靡,而申蔼寒素,制府长白铁公一见则喜。
申蔼代理萧县(时属江苏徐州,治今安徽萧县),时山阳令王伸汉侵吞赈款,申蔼受委派访查,至县廉后查知确有此事,将离开时,王伸汉苦苦挽留,申蔼觉有异,便潜出,自觅舟归。王伸汉追挽不及,又欲赠赀,申蔼拒绝,归后上报大府。申蔼因此事而名声起,众人赞其廉洁,又服其明哲保身(2)。后任铜山、山阳等县代理知县。
嘉庆十九年(1814),江苏大饥,申蔼负责上元、江宁赈灾事务,他剔除奸吏,贫民多得实惠。上级奏请奖励,留申蔼于江宁府清理积案。时白莲教方荣升事发,株连数百人。大府欲处置,申蔼却为他们平反,仅杀首领十余人。代理江浦知县,刚上任时便想疏通堵塞的内外濠沟,当时众议认为此事浩费巨大,十分困难。申蔼力排此说,亲自视察,估算节省,又倡议捐款。疏通濠沟后,县民称便。江浦县民不工织,申蔼买织机数百架,发到各乡,并请苏州、松江善纺织者来教导。申蔼在江浦代理知县仅六月,离任时当地士民相送,绵延数十里,诚可敬也。
嘉庆二十二年(1817),申蔼代理上元县事务。上元县为江苏省会,事务繁多。申蔼常披星出门,中午回来,下午察看案牍,往往至深夜。他善于分析案情,在任期间没有案件积压现象,时称“神君”。县中著名的秦淮河历久淤滞,两岸又多为民居侵匿,沙土填积几乎达河心,申蔼倡议清除淤塞,开通河道,他亲自划定河界,扩充十数里,将河道挖深,终成工事。二十四年(1819)任奉贤(今上海奉贤区)知县,为政宽简,民风醇厚,两年田赋皆交纳,因加一级。当时文游、肇文两书院的学生膏火费缺乏,申蔼捐俸重兴,又购书籍数十部,帮助师生学习。道光初年,连年灾荒,申蔼至各处安恤灾民。所巡处,村民老少争相前来迎接。时江苏各处受灾,申蔼为第一个上报且坚请优恤灾民者。前后协筑海塘,分挑徒阳运河、吴淞江等处水利,受上级器重。道光元年(1821)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期间患风湿病,两脚力乏,经常发作。恰好七弟叶申芗从云南入京经江苏,申蔼于是请三兄申蔚前来,相聚月余。
至道光四年(1824),申蔼调无锡知县。无锡为通衢大县,多巨族。然执法严明,申立条禁,豪强不避,一时境内肃清。无锡县城因道光三年大水,城墙被冲坏数十丈,颓废如短墙,周围也多破漏。申蔼一至,便派工人整饬修理城墙,未一月完成。又利用政务闲暇捐款整修文庙、崇正书院,及皇甫墩、锡山塔、泉亭等处,百废具举,耳目一新,大江南北传为盛事。道光五年(1825)嘉兴粮丁沿途械斗,所在罢市。申蔼命大开城门,戒市人无变,自带两仆至现场处理械斗事件,民众皆服。同年秋充乡试同考官,试竣毕以家中母老请辞归养。恰逢冬漕改由海运,法令更新,上级坚留申蔼协助办理,因再视事。次年(1826)任满,上级已面准提升,然申蔼坚辞归里。
申蔼自嘉庆十三年(1808)为官,19年间,善政颇多。凡有益民之事,必竭力为之。每遇讼牍,必亲自办理审讯,曾言:“勤于听断,不但省拖累,兼可治讼师。”曾有贵公子请托,申蔼退之,并致信其父。有豪强获罪,虽以千金,申蔼仍依法办理。工作勤勉,生活却俭朴。
申蔼尤孝,与母黄氏情感深笃。又重兄弟之情,归里后,六弟申万、七弟申芗也归家,“晨夕晤乐,皆以为暮年之幸”。申蔼一面奉母,又以母亲名义资助同族贫困者,或买田相送,或助理婚姻、丧事,广于布施,虽巨费不吝。此前,闽浙总督赵慎畛从福建移督云南,将行时捐千两白金作为抚恤无依靠寡妇的经费。闽人欲继其业,时申蔼在江苏,捐五百金以支持。归里后,申蔼引为己任,再捐五百余贯,垫二千余贯。在陈若霖、林则徐、梁章钜、廖鸿藻及六弟申万共同捐助下,敬节堂立,详立章程,按期分给寡妇,抚恤至480人(3)。又私下帮助贫寒儒士。一些贫寒之家遇卒不能殡葬,申蔼又倡建义局,买山为义冢,掩埋一些腐烂的尸骨以及停柩无力迅速下葬者(4)。郡学圣庙久损朽,众议重修,增扩墙宇,申蔼亦竭力帮助完成此事。当时福州府郡祠唐代常衮,以其为始兴学校者,却不知实始于李椅。申蔼首请增祀,合祠李、常二公,以补阙典。三坊口绿榕桥为南来通途,已建数年,申蔼再捐资,增高桥面二尺以防山水冲刷,往来者方便。或有劝者,退闲林下何必过于劳累,申蔼云:“吾居官则期有益于地方,居乡即期有济于乡邻,不亦宜乎?”
道光十二年(1832)夏四月,福州大旱,米价上涨,饥民哄闹要求平抑米价。申蔼联合绅宿向官府申请开仓抑价,并自愿筹米接济,官府应允,即日开仓,民情始定。一月后,形势好转,申蔼又请延期缓解民困。特别贫困的民众连平价米都无力购买,申蔼便组织集资买米,广助民众,赈恤灾民。时城中共设五厂,东西南北四厂由盐商、典商主管,中厂由绅士主管。因中厂捐资少,既顾虑支出,又担心滋事,士绅多观望,申蔼慨然负责,凭户籍核查实情,给照支领。众人先是议煮粥,后来直接分米,百姓欢悦。之后又进行核算,一些不够的再补,民众顺服。申蔼考虑到仓猝之间救荒,终非良策,欲谋划长远之计。本乡粮食多外界供应,商贩却因受到省城商行商户的压制难以入城。于是率先筹钱千贯,广集重资,发帑招商,在城厢内外设官行,仿效社仓遗意,多以现资贸易计值,平价出售而不取利。不久,水灾再来袭,省城倚赖台运络绎而缓解困境,人均言招商转贩之效。规模初具,惜申蔼染病,先前足疾复发,后有痰积,病重期间仍询问外间米价,叮嘱家人再为敬节堂寡妇捐粥米。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十一日病逝,享年66岁。讣闻传出,“闾巷之间,虽负贩亦有裹足丛立,言之泣下者”。
据《福建通志·良吏传》载,申蔼卒后不到一月,“大水冒城郭三日,内外不通,斗米千钱,苦无市,官绅相顾,不知所为,而台商闻官行开,不抑勒,以数十艘适至,市价遂平。里人皆曰:‘活我者,官行也。’然官行以申蔼卒,经理不得人,竟罢。于是益恨失申蔼也”。当时名人贤士皆称赏推重。梁章钜《叶次幔邑侯墓志铭》云:
时叶君次幔招商贩谷之议未行而卒,人皆曰:“惜不从君,早为筹之。台谷既至,晚稻有秋。”是年,大府奏设义仓捐廉俸,令民之殷者出粟以助,士大夫为之劝输,人众事繁,难与虑始,则又曰:“惜不得叶君起而振之。”盖君之力行善于乡,身没而人不忘也。……君列言江南利病十余事,多见施行。余由淮海监司再权苏臬,屡过君无锡治所,循声满衢路。考君行事,无不衷于道者。……呜呼,君之嘉言善行始终不怠,诚无愧平日所自言者,是可为士大夫式矣!
光泽高澎然为福建清代著名古文家,《叶次幔先生传》云:
论曰:“余闻先生疾笃,时时讯外间米价,临没遗命赈敬节堂嫠妇粥米,无他语。殆性于仁者欤!《孟子》曰:‘举斯心加诸彼曰善。’推其所为,然则先生之为良吏,吾知异于饰治收声者为之也。”(5)
申蔼卒时,林则徐抚吴,五月初十接闽中家书得知,寄挽联云:“棠邑系讴思旧治,犹传遗爱永梓邦。”“敦任恤后贤,应继善缘深。”(《林则徐日记》)(6)申蔼病中犹问外间米价,关心里党,殁身不衰。乡贤编修陈寿祺称其“勇于为义”,诚为确论。
申蔼逝后28年即同治元年(1862),经廖鸿荃、杨庆琛、林春溥、郭柏荫、林士傅、沈葆桢联名题请,申蔼入祀福州府学乡贤祠,不久又入祠闽县县学乡贤祠(按:至光绪三十二年,清代入福州府学乡贤祠24人,入闽县县学乡贤祠7人)(7)。纵观申蔼一生,居官则有益于地方,居乡则有济于乡邻,官位虽不高,却以其品行德业而深入人心,是叶氏家族“树德”的典范者。
申蔼秉承观国嗜书好读之风,晚藏三万卷,贮于藏书室“荫余轩”中,诵读不缀。据《行状》载,曾集周秦以来诗歌,著《退食吟钞》二十卷,“大有别裁伪体之识。诗不多作,兴至成数篇,辄弃去”。其子搜辑编成二卷,“皆真朴浑厚,不屑为靡靡之音”。《退食吟钞》当是一部历代诗选。其子所编乃为其诗集。又廖鸿荃等撰《叶申蔼崇祠乡贤祠录》云申蔼“著有《三礼集证》十卷、《春秋解》十二卷、《荫余轩诗文集》五卷,悉心身有得之言”。惜今均未得见。今仅从侯官萨察伦《珠光集》中辑出两首申蔼诗(参附录四)。由“难买青春帐已抛,壶觞且自集花郊”,“将母归来绶易抛,遂初无计住乡郊”等诗意知作于晚年归家之时。诗写故友相会,含人世沧桑之感,显得慷慨悲凉。
叶申万(1773—1831),字惟千,号芷汀,观国六子,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据《行状》载,申万“束发受书,安重如成人”(8),后随父观国宦皖江,与诸名士游,业益进。乾隆六十年(1795)与四兄申蔼同举于乡。后五次入京应试,登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三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常,潜心励学,馆课皆高等,一如观国当年入馆。十三年(1808)散馆,以一等第二名授检讨,充文颖馆纂修,参与编纂《全唐文》,任协修官(9)。时叶家经济并不丰厚,家计不足,申万入京往返应试曾易产为旅费,妻何氏又典卖首饰。官翰林院清职,俸禄亦无多,申万因教读于鲍树堂通政家,得束金寄归。
在京期间,申万与同乡林则徐、梁章钜、郭尚先、王道行、廖鸿藻、廖金城、李彦章等交往甚密。嘉庆十八年(1813)五月初,郭尚先典试贵州省,众人为其送行。五月十八,廖鸿藻任四川正考官,申万任湖南副考官。林则徐云:“刻下试差才放七省,吾闽已有三人,实为从来未有之盛。”(10)秋,申万至湖南,是榜得士最盛,“捷南宫者十余人”,因以“知士”名显。后仍归京,约是时,与林则徐等人交往甚密(11)。十九年(1814)补山东道监察御史,转掌山西道,不久掌京畿道兼巡街道。陈寿祺《芷汀叶君墓志铭》载:“判讼牍,勘市廛,必躬亲之,不假手于胥吏。谏章辄自焚,故世甚少闻所知者。”对京控之案(按:清代官民有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官署审判仍不能解决时,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军统领衙门控诉,谓之“京控”。)尤为认真。同年福建省东门外驻防兵白昼持刀杀民一案,多年悬而未决,申万闻知上奏,朝廷下旨逮捕首犯,绳之以法,民得以安。二十年(1815)申万上奏各省藩库借款,擅行挪借现象严重,易滋弊混,请旨严饬清厘。得嘉庆认可,同年七月下旨施行。二十二年(1817),福建布政使李庚芸被诬陷自缢一案,又赖申万上疏奏,诬陷者朱履中等才被相继罢斥(12)。掌京畿道时,本来街道厅恐商贾占官道,凡开设市肆都要报告,一些官吏却趁机与商贩勾结。申万亲自勘查,贿赂请托现象大减。二十三年(1818)九月授广西庆远府知府。广西虽偏远,但因母亲在云南(时七弟申芗任云南知县),迎养方便,申万颇悦。庆远地瘠民贫,申万宽徭役,教民耕垦,以是年岁有收。郡中有城垣坍塌处,便自捐俸禄修葺。当铺违禁取息,盐商重秤收盐,数十年无人管理。申万至庆远,严加裁抑,由是奸商敛迹。
道光元年(1821)申万授广东高廉兵备道。高廉是海疆重要边防,凡兵饷出入以及军流以下罪名都归之稽核。申万至,以安顿兵民、严缉奸徒为急务,以保甲之编检查水师巡警,留意整饬各属实力,查办按月报告,又利用每年巡视机会亲自察勘。高凉多沙田,春天刚过便旱,申万屡次亲往祈雨都灵验。三年,修缮高州府城。四年郡人请建亭于城东观山,名曰“则喜亭”(13)。约是时,与阮元交友,并参与编纂《广东通志》,担任提调(14)。又重修《高州郡志》,历时三年。高凉原有高文书院,申万再添建梅坡书院,增额百余人,经费不足,便捐金二千投资博罗、电白两盐场,收取息金为学生当膏火费。由于申万重文化,高廉文风大振。陈寿祺在《墓志铭》中大加称扬:“自是科名踵接,吴川林芾南殿撰遂魁天下,盖粤东自番禺相国后八十余年再盛于斯也。”认为广东科名之盛中有申万一份功劳,诚不虚也。
申万履任八年,两郡肃清,曾言:“为政在认真,不在求异。寻常之事,勿以为易了,便自行之不尽耳。”政事闲暇,以奉母为乐,细心备至。因母亲在广东安居,申万也不想移宦他省。道光九年(1829)春任满,照例应入都改授他职,因母亲得脾泄疾,申万忧虑不欲成行。八月母曾氏病故,申万料理后事扶柩归里,然日夜伤悲,日渐消瘦。道光十一年(1831)春患舌蹇,三月,二子斌昌因痨疾殁于京都,申万大受打击,四月突然中风去世,享年59岁。(www.xing528.com)
申万性严肃,盛暑家居也衣冠肃然。事无巨细,必亲为之。大度能容,不苛责人。兄弟友爱,晚年归里,与四兄申蔼、七弟申芗朝夕晤谈,以暮年兄弟归田聚首为至乐。在任时母亲得封,命子敬昌以五品封典赠长兄申蕃、三兄申蔚(七子中未科甲者),“以慰穷经未售之志”。二兄申棻卒于连山任上,无力归葬,停棺粤中十余年,申万竭资护送以归且为营葬。
申万好学,“读书之外无他好,公余一编自对,每至夜分。工隶书,好吟咏,著《餐英轩集》八卷,雄浑排奡,读者以为步响韩苏”。惜今未见。梁章钜《试律丛话》卷七云:“叶芷汀观察使(申万)诗喜作豪语,《汉高祖置酒沛宫》句云:‘藏弓思猛士,击筑和儿曹。’又云:‘楚猴空自弃,秦鹿岂能逃。’《帘外春寒赐锦袍》句云:‘奇暖留春住,新恩入夜叨。笼凭鹦鹉羁,座拥鹔鹴豪。’绮丽、飞腾兼而有之。”(15)今辑其佚诗17首(参附录)。存于《(广东)茂名县志》中的《铜鼓歌》为七言长篇排律,共60句420言,由庙中所见一铜鼓起兴,再咏鼓之形状、历史、声响,可谓穷形尽相,如其中一段咏鼓之由来:
古往今来年代多,沧桑变换几山河。
阵云喷薄蛮酋长,瘴雾熏蒸马伏波。
或云铸鼓由蛮长,数里闻声动戟戈。
兵以鼓进以金退,而乃舍革用金何。
亦有情同棘门戏,声集蛮女群婆娑。
金钗银钗作谈柄,大鸣小鸣供笑涡。
蛮方万事皆类此,往往不可以理科。
或云伏波征交趾,薏苡虽生明珠死。
鸢飞跕跕潦湿中,鼍响逢逢辛苦里。
蛮氛扫荡一朝空,铜柱功名千载峙。
遂乃变化出神明,骆越鼓形长已矣。
卖剑买犊渤海风,铸铜为马殿门揆。
铜鼓献自建武年,汉时南郡曾云然。
到今又阅千余载,是耶非耶初无传。
想象丰富,大气磅礴,动荡跳跃,确实有“雄浑排奡”之势。
观国其他五子为:长子申蕃(1765—1811),字惟衍,号椒圃,乾隆五十一年(1786)优贡生,候选儒学训导,赐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员外郎。次子申棻(1766—1808),字惟芳,号莘畇,嘉庆三年(1798)举人,七年(1802)进士,历任广东镇平、连山等县知县。三子申蔚(1767—1823),字惟文,号文石,嘉庆九年(1804)优贡生,后任泉州府学训导,赐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五子申苞(1771—1817,47岁),字惟桑,号竹溪,嘉庆三年(1798)举人,大挑一等分发广东,历任仁化、西宁等县知县。七子叶申芗(1780—1842)将在后文详论,此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