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感叹句的名称、定义的探讨
《马氏文通》没有专门给感叹句命名,只是在“传信助字九之三”中分析“矣”字的用法时,使用了“感叹之句”这个术语:“《论·学而》:‘鲜矣仁。’犹云‘仁鲜矣’也。以其为感叹之句,故倒之。”但从全书来看,书中凡涉及对感叹句的整体提法的时候,大多用“咏叹之句”;谈到感叹语气的时候,也多用“咏叹”之词。因此,从《马氏文通》的角度来看,感叹句似亦可称为“咏叹句”。从语气类的角度看,《马氏文通》将感叹句归入传疑一类。这在“虚字卷之九·传疑助字九之五”中讲得十分明确:“传疑助字六:‘乎’‘哉’‘耶’‘与’‘夫’‘诸’是也。其用有三: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三者用义虽有不同,要以传疑二字称焉。”由于《马氏文通》没有专门探讨感叹句的章节,只是在谈到有关问题时顺带说明一下,所以没有给感叹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新著国语文法》将感叹句称做“惊叹句”,但在具体的说明时也用“感叹”这个名称。该书也没有给感叹句专门下定义,只是在第十七章“语气——助词细目”之下的一节“助惊叹的情态”中有个说明:“或惊讶,或咏叹,或表其他种种心情,都可自如。”这也可以看做对“惊叹句”的一种模糊解释。
《汉语语法论》把感叹句称做“感叹命题”,认为“语言的作用,不但是在于通过表达思想造成交际工具,同时也表达感情,表达意志”。感叹命题属于“表情的语法”,并特别指出:“所谓‘感叹’并不光指‘叹息’,或马建忠所谓之‘以鸣心中之不平之声者’。‘感叹’是包括一切感情的表达而言。快乐的感情,恐惧的情调……都算是‘感叹’,固不必是‘心中之不平之声’,或垂头丧气的‘叹息’。其实用‘表情命题’更为妥当,不过‘感叹’既成术语,无妨沿用。”这段文字,虽然没有采用下定义的方式,不过对什么是感叹命题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在高名凯先生看来,“感叹命题”就是“表情命题”。换句话说,一切表达感情的句子都是感叹句。
《中国现代语法》没有专门探讨感叹句的问题,只是在第三章第二十二节中给语气分类时提到“感叹语气”这一语气类别,既没有下定义,也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www.xing528.com)
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第一次给“感叹语气”下明确定义并给以充分说明的为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该书明确指出:“以感情的表达为主要任务的叫做感叹语气。”
黄伯荣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书明确地用“感叹句”这个术语来指称其讨论的对象,不过书中并没有给感叹句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只是作了这样的说明:“当人们具有快乐、惊讶、悲哀、愤怒、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的时候,说话中往往流露出上述的感情成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给“感叹句”下的定义为:“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对感叹句的解释是:“感叹句的作用是表达感情,但同时也报道信息。”
赵顺国认为,“语法学界普遍采用的‘表示某种感情’或其他大同小异的定义”“并不是很理想的定义”。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以表达说话人对于某一对象的某种属性(其所达程度)或动态(包括相关方面)的强烈感受为主旨的句子。”朱晓亚对感叹句的说明是:“它(指感叹句)以特定的方式来抒发说话人的较为强烈的感情。”这两人的定义都突破了传统的从单一的角度给感叹句下定义的模式。赵顺国的定义不仅考虑到了感叹句的内容特点,而且考虑到内容和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朱晓亚的定义还考虑到内容之外的表达方式,希望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给感叹句做个界定。两人的表述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