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寡头形成及特点揭示

俄罗斯寡头形成及特点揭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9]俄罗斯寡头的特点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形成过程息息相关。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题为俄罗斯强势银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全权委托银行被评为最具实力的银行。俄罗斯寡头形成的第三阶段就是所谓的“贷换股”计划。以上,我们记录了俄寡头形成的过程,并对其各个阶段的活动特点及内容进行了描述。

俄罗斯寡头形成及特点揭示

二、俄罗斯寡头的形成及特点

俄罗斯寡头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词汇含义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在俄罗斯人的概念中,所谓“寡头”指的是这样一批人,即在俄罗斯转轨过程中几乎是一夜暴富的,基本控制了国家能源金融经济命脉,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那么少数几个人。在俄罗斯转型期间,世界银行莫斯科代表处估算,根据销售量衡量,仅23个寡头或集团就控制了俄罗斯1/3以上的工业、16%的就业岗位和国家所有银行业资产的17%。[38]

俄罗斯学者米哈伊尔·杰利亚金认为,俄罗斯寡头是指因控制一部分国家管理系统而获利丰厚的大企业集团。与寡头不可分割的成分是那些表面上不是商人但被商人收买了的政府官员。他们把在国家机构中的职位和权力当成一种用来谋取私利的特殊商品。[39]

俄罗斯寡头的特点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形成过程息息相关。在苏联早期苏共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或特权阶层中就已经出现萌芽。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终身制导致苏联内部权力的固定化,最终形成了独立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集团,该阶层掌握着苏联决策权力,为其在以后的经济转型中利用权力换取经济利益奠定了基础。而众所周知的俄罗斯金融寡头中的一半以上都与这个特权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甚至出身高官家庭,或就职于国家机关。在其下海创业的过程中,多部门领导在批示有关批文和许可证方面给予了不可估量的照顾。霍多尔科夫斯基起家于“共青团经济”,而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也与这个集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虽然俄罗斯的私有化法起始于1990年,但在很多学者看来,在此之前俄罗斯就已经开始了私有化——隐性的私有化或官方私有化。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所谓的“青年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被国家授予与进行现金交易的贸易伙伴签订协议的权利。在这个旗号下,被国家内定的年轻企业家利用已提供的机会合法地赚钱。“青年科技创新中心”体系给未来的国企领导和该中心的领导积淀了原始资本。

在公开的私有化之前,国家高层官员已经开始将他们权力掌握中的国家财产私有化。这种遮人耳目的私有化完全没有公开,其完全置于国家官员的监管之下,其目的就是获取他们掌管的国家经济基础部门,如掌握工业、银行体系、分配体系。在此期间(1988—1992年)在部委的基础上成立了大型联合企业,在国家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若干商业银行,在国家供应和商贸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交易所。这样整个各大部委被私有化。其中不乏典型的案例,如1989年在独联体天然气工业部演变成了燃气工业联合企业,该企业领导即为工业部原部长。1992年重型机械、能源机械及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部被改组为重型能源、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联合企业,原部长威力契科夫担任该联合企业领导。

随后出现了所谓的“全权委托”组织或大型私人企业。国家委托其发展市场经济。该组织受国家的保护,并因特惠许可权而存在。如国家委托特权银行承办一些高利润无风险的业务。俄罗斯政府和莫斯科市政府都有全权委托银行办理财政经费的业务。并出现了特殊产品出口公司的全权委托银行,俄罗斯联邦财政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和清偿俄罗斯外经行债务的全权委托银行、短期国债发行银行;从事稀有金属业务的银行、海关关税结算银行以及地区和原联邦共和国的全权委托银行。凡是能列入全权委托银行的,不仅仅取决于委托人对银行本身资质的认可,更取决于和权力阶层关系的远近。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题为俄罗斯强势银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全权委托银行被评为最具实力的银行。据调查统计,在俄罗斯有78个授权银行,48个银行承办同项业务,也就是说,被国家选入全权委托银行的条件主要还是该银行与权力阶层的关系。俄罗斯最大的几个银行如储蓄银行、外经银行、工业建设银行都没有被选入全权委托银行。被选入的都是在80年代后期由苏共党和共青团机关合办的新商业银行。

俄罗斯寡头形成的第三阶段就是所谓的“贷换股”计划。1995年上半年已形成的金融工业集团以波塔宁为代表建议国家用国有大型工业作为抵押,由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杰普银行及斯摩棱斯克的首都银行为主向国家提供贷款。1995年9月国家接受该建议,并确定了44个企业以换取贷款,其股票保障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严格地说政府与私人企业间的交易并不能称作私有化,企业只是作为贷款抵押交给私企,但此项交易的参与者都明白,一年之后国家会因无法还贷,而将国家最好的企业交给私人。这样奥涅克辛姆银行获取了国家诺里尔斯克镍业集团的控股权,该地镍储量占世界储量的35%,另有55%的钯和20%的铂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矿产,达到17亿美金,实际价值20亿美金,现在价值已经超过50亿美金。梅纳杰普银行掌握了尤科斯石油公司的45%的股份,价值1.59亿美金,实际价值60亿美金。

随着商业巨头活动范围的扩大,其院外活动的企图扩展至调节经济的国家法律上。私人企业通过贿赂个别官员达到间接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目的,造就了史无前例的腐败。以至于90年代末期,国家在总统大选上需要依赖大量资本的支持,也就造成了后来在制定经济政策甚至国家人事任命上的被动局面。国家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致使有时难以分清进出克里姆林宫的是监管商业的官员还是企业家。官员与企业家结合各得其利,他们不仅有着共同的利益还有共同的出身。隐蔽的过去将两者结合了起来。

1998年经济危机改变了俄罗斯寡头的发展轨迹:一部分寡头破产,一部分隐匿于地下。究其原因在于,自发性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危机之前金融业如银行、交易所、投资公司对市场起着主导作用,而危机后,其作用弱化。经济中的投机因素从此一蹶不振。商品交易所关闭,银行数量剧减。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统计数据,1993年的企业巨头到危机过后只剩下了15%。以上,我们记录了俄寡头形成的过程,并对其各个阶段的活动特点及内容进行了描述。(见表5-1)

表5-1 俄罗斯寡头形成阶段

img18

危机过后工业企业家更多地走上舞台并逐步聚集力量。与1993年相比,在2001年俄罗斯寡头中,工业企业家所占份额上升了3倍,各地区寡头人数增加。俄罗斯私有财产的集中程度急剧加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22个大型私人企业掌握着国家工业的39%和超过17%的银行股份。在这些企业中约有1800万工作人员,其业务往来金额高达2万亿卢布,约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20%。大型商贸集团或企业承担着国家25%~30%的贷款和债务。(www.xing528.com)

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4个身价10亿以上的俄罗斯富翁上了福布斯名单,到2004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36个(其中33个在莫斯科)。他们拥有价值超过万亿的资产和资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与美国相比,227个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资产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其中,只有31个住在首都纽约)。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据考证,其中32个富翁在1997—2004年之间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其中只有叶夫图申科依靠新技术——移动电子发家致富。而其余的人经营的主要业务还是石油、天然气、金属或银行。同时福布斯还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只有三四个俄罗斯富人从零起点开始,靠自身努力经营开创了通信、建筑、食品及零售业务。

企业领导人利用手中权力收购职工手中私有化证券的同时,还凭借权力用最低的代价获取国有资产。利用权力借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政策的不完善来掠夺国家资产,并在仅短短几年里集中财富,迅速突起。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原始资本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与西方寡头相比,我们认为俄罗斯寡头具有以下特点:

(1)形成的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的寡头是依靠自身的技术革新或新的经营思路,创造完善品质和优胜的价格,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长时间的资本积累和聚集最终取得成就。而俄罗斯寡头则借助国家变革时期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通过与政治权力的私下交易,在国有资产重新分配和快速的私有化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国家资产,因此带有明显的隐性经济特性。

(2)形成所用时长差别大。与西方国家寡头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形成相比,俄罗斯寡头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家致富。

(3)形成背景不同。西方国家寡头形成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繁荣的环境中;俄罗斯寡头则兴盛于90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之时,国家经济急剧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下降。在该时期经商赢利只能借助于权力,权力借助于商业之手求得生存。在苏联解体后的前十年,俄罗斯政局不稳也成为寡头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俄罗斯寡头对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施加影响,直到1996年七家私人银行公开支持总统竞选。

(4)俄罗斯寡头是发展快速且相对年轻化的群体。俄罗斯寡头们并非出身于显赫的名门世家,他们只是以其旺盛的精力和对财富的强烈愿望率先意识到,在俄罗斯要富有首先必须拥有国家机关中的权力资源,即必须与那些决定企业私有化政策的官员、掌握对外经济活动许可证发放的官员建立私人关系。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一特殊的时期内,能够与党和行政机关领导建立关系的人在商海都获得了成功。

(5)具有超大型规模,吞并了地区和各地方的中小型商业企业。

(6)俄罗斯寡头基本都是大型矿产原料企业的所有者。寡头企业的个人化也是俄罗斯有别于其他国家寡头的重要特点。俄罗斯寡头的特性之一是垄断。原有国家体系背景的崩溃为寡头帝国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他们利用私有化侵占某一行业的大型国企后,接着就不惜用任何手段霸占、垄断该行业。而且国际上知名的一些大企业并不和具体的人名联系在一起,而俄罗斯的著名大型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推手。如天然气工业集团—米列尔,尤科斯公司—霍多尔科夫斯基,诺里尔斯克镍业—波塔宁,北方钢铁—马尔塔绍夫等等。尤其是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掌控、分割、再分割上,是国家与寡头相互利益置换的焦点。对此尖锐的问题,寡头们提出了“对企业好的,就对国家有利”的口号。

(7)在各种影子表现形式中,寡头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巨大危害,同时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成为危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主要因素。基于不正当竞争基础上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建立是寡头形成的主要手段,它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严重障碍。而俄罗斯寡头的迅猛发展,使其不仅在国家资产中占有优势,同时在隐性经济中也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寡头与国家权力之间的腐败关系使其能够无惧于法律,暗地操纵影子交易。甚至采取破产、雇凶杀人等一些非法手段。因此有理由认为,寡头操纵的隐性经济给社会、国家带来的危害更大,这种危害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道德的沦丧。因此,寡头活动在市场经济中是最野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俄罗斯寡头定义为建立在企业和国家隐秘结合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子系统。其中,为追求个人暴利,企业主和政治活动家主要以采取不正当的竞争和不合法的手段以达到利益共赢。

俄罗斯寡头作为俄罗斯腐败官员选择的合作者,既体现了公民社会体系(包括政党派别)正在开始形成,同时,也是国家官僚腐败现象已经根深蒂固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