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隐形经济:特点与研究成果

俄罗斯隐形经济:特点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展开,隐性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国民生产总值中隐性经济的比重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有组织犯罪集团积极对市场直接操控干预是转型期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突出表现形式。俄罗斯官方认为,隐性经济仅占俄罗斯GDP的25%。第三种形式——特权形式是俄罗斯苏联时期与转轨时期隐性经济主体的共有特点。

俄罗斯隐形经济:特点与研究成果

五、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特点

隐性经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各时期隐性经济规模、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特点的差异。当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实施的“休克疗法”给隐性经济再增长制造了发展的契机。隐性经济在壮大的过程中表现出规模化、体系化、权力化、公开化的发展趋势,也由此改变了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影子基础上的不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洗清”隐性经济的存在及其影响。[46][47]下面我们通过对俄苏联时期与其转型时期纵向发展的脉络及通过与西方国家隐性经济的横向比较,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特点进行梳理。

(一)隐性经济规模和涉猎范围扩大,其确切数据难以统计

隐性经济自进入人们观察范围以来,其规模逐年扩大,所涉猎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在苏联时期,隐性经济每年约有几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过2%~3%。到20世纪70年代,隐性经济占到苏联国内生产总值的3%~4%。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展开,隐性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国民生产总值中隐性经济的比重迅速增加。1990—1991年期间,上升至15%~32%;1993年猛增到32%,1996年隐性经济的增长超过了42%。参见表3-7。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非正式经济的比重要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4,约为发达国家的5倍。[48]

表3-7 20世纪90年代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隐性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img15

资料来源:Johnson,Simonl;Kaufmann,Daniel;Shleifer,Andrei(1997):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ransi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Fall,Washington D.C.

从隐性经济的从业人数来看,隐性经济的范围在俄罗斯改革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扩展,已覆盖到了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国家官员政客,下至普通民众,几乎每个俄罗斯人同隐性经济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年5月在隐性经济范围内的就业人数占有劳动能力总人数的15.4%,实际人数达到了1017.5万人。在农村,从事隐性经济的人占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9%;在城市,这个数字为11%。[49]俄罗斯隐性经济每年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数量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国家的预算。2002年以前,通过不法渠道所造成的资金外流量每年约为230亿—240亿美元。[50]俄罗斯转型期由于利益的诱惑和法律的不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借手中权力捞取额外收入成为隐性经济的独特组成成分。就连俄罗斯一些报刊报道说,在俄罗斯经商不行贿或者不送厚礼经营活动将寸步难行。企业家为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经营许可,为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而行贿权力部门需要额外支付的金额每年高达数亿美元。

由于非法经营者对利润、实际工资数额的隐瞒使得隐性经济的规模统计无法得出准确的数据。尤其是,在转型期间,隐性经济与正式经济的融合使得人们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与此同时,有组织犯罪集团积极对市场直接操控干预是转型期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突出表现形式。据俄罗斯内务部资料统计显示,大约有4.1万个企业、50%的银行和80%以上的合资企业与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有联系;而根据俄罗斯总检察院公布的资料,目前有高达60%的俄罗斯企业处在有组织犯罪团伙控制之下。因此,使这部分隐性经济所占的比例也无法得到确切的数据。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隐性经济规模很大,但具体数额,众说纷纭。俄罗斯官方认为,隐性经济仅占俄罗斯GDP的25%。[51]但许多俄罗斯和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对俄罗斯官方作出的规模评定存在异议。世界银行则认为,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隐性经济所占比例为40%。有的学者认为,隐性经济所占有比例的实际份额要高于40%。这种评估的差异是由于“学术界目前对隐性经济还缺乏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所以目前所说的隐性经济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占有20%、18%、40%等等的比例,实际上都无法准确反映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真实画面”[52]

(二)与苏联时期相比,俄隐性经济自身结构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俄罗斯转型期间的隐性经济表现形式和行为手段与苏联时期有着巨大的差别。为此,俄罗斯学者将隐性经济划分为消极、竞争和特权三种形式。消极形式指的是一些经济活动从没有严格禁止到被禁止后消极地转化为隐性经济;竞争形式是指为节省交易成本、最大化利润而有意识违反国家规定和社会行为准则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权形式,即经济通过行贿政府官员等非正规方式获取市场经营中的优惠和许可。[53]苏联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和思想意识形态的禁锢,隐性经济多以消极形式存在。在苏联时期,隐性经济主要存在于国家企业之中,其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没有组织性。人们的工资外收入多来自工作岗位上对国家企业资产的偷拿,以及利用单位的材料和设备干私活等。苏联解体后,由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消极形式的隐性经济逐渐萎缩,隐性经济形式表现出了更为积极、有竞争力的形式——竞争形式。如出现了专门靠钻法律的漏洞和自身建立的关系网帮助企业办理各类许可证或逃税的代理公司。国家的高税率使得逃税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因此未注册企业成为隐性经济中普遍的现象。其行为表现为逃税、资本外逃、做假账、隐性失业和贪污受贿等等各种形式的隐性经济。这种隐性经济表现形式成为这段时期俄罗斯隐性经济的主要部分,这与西方国家隐性经济的主要组成为毒品武器买卖形成明显的差异。也凸显出俄罗斯隐性经济的特殊性。第三种形式——特权形式是俄罗斯苏联时期与转轨时期隐性经济主体的共有特点。不同之点在于,俄罗斯转型期间,特权形式的隐性经济进一步扩大化,从对国有资产的盗用升级到偷税漏税,从盗取国家有形财产转入金融领域。最终发展至能够左右国家某行业的命运甚至染指国家政权。

在俄罗斯,随着国家社会的转型、各阶段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实施,隐性经济的组成形式也发生着变化。

第一阶段(1991—1994年),俄罗斯实行自由化、私有化改革以消除行政指令性管理体系,为市场经济建设做好资金上的准备,以实现经济管理自由化。自由化政策的实施现实上在摧毁原有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同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制度上的不衔接为非法资金进入正规市场、逃税、投机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本阶段的私有化、企业股份制及价格自由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如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居民贫富分化加大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犯罪率上升,国家资产流失严重。

第二阶段(1994—1998年),本阶段对外贸易自由化基本完成。有组织犯罪集团涉足国家经济领域。金融领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犯罪经济活动入侵的有利时机。金融领域的隐性经济活动成为导致俄罗斯199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在本时期形成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左右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甚至国家总统选举,将国家经济进一步拉入阴影之中。恶劣的投资环境使得大量资本外逃,成为发生于这个时期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对外贸易中权钱交易现象普遍,洗钱活动初露头角。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复杂化。

在第一、二阶段隐性经济表现形式主要为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非法支配国家财政拨款,逃漏税现象严重,金融领域与大工业集团融合形成了寡头,寡头干政使俄罗斯转型更为繁杂化。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经济犯罪数量增多。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本时期是国家对先前的改革思路进行重新调整的阶段。一些与俄罗斯国情不相符的政策被叫停,加大了执法和税收力度,健全了金融体系的建设,但跨国洗钱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政府官员腐败行为日益严重,成为本时期隐性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反腐败成为继叶利钦政府之后的各个俄罗斯政府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犯罪主体善于积极利用已经形成的市场局势和信息技术知识,使得高新技术犯罪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犯罪手段。利用专业知识等高新技术手段的职业犯罪数量明显增加。传统的犯罪形式(如盗窃、诈骗等)在经济犯罪中的比重呈降低趋势。

从以上各阶段的分析可见,俄转型期隐性经济主要表现为竞争形式和特权形式。而低层的隐性就业则表现为消极形式。

(三)隐性经济逐步发展成为较稳固的组织体系

俄罗斯转型中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有组织的黑社会集团开始在俄罗斯扩大市场份额。该现象大大增加了俄隐性经济向有组织化发展的几率。俄罗斯的黑帮从90年代初的划分势力范围、欺行霸市等勾当,后来发展为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跨国犯罪集团。他们控制着庞大的地下经济活动,控制着俄罗斯包括洗钱、操纵证券市场等在内的各种金融犯罪活动。据内务部数据显示,1996年处于黑社会集团监控之下的有非国有经济、交易所及上百家银行。他们把非法所得的大部分资产用在了发展非法经营上。这些经营活动不仅逃避政府监管和税收,还从事各种非法贸易和大规模走私犯罪活动。更为危险的是,隐性经济主体逐渐向国家政权靠拢以获取政府发展经济的内部资料,并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获得保护。它们不惜利用各种手段收买政府官员为其非法行为寻找庇护。隐性经济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运行规则,甚至包括灰色税收制度,商业保护制度和投资制度。有组织的黑社会集团涉猎经济是俄罗斯隐性经济体系化、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俄罗斯转型的渐进,隐性经济俨然与正式经济比肩而立瓜分着俄罗斯的资源、金融等领域的市场。隐性经济体系的存在方式对俄罗斯正式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俄罗斯政府取缔隐性经济的难度。

(四)隐性经济规模在各经济领域分布不均

俄罗斯隐性经济在各部门所占比例大不相同。根据各经济领域及隐性经济的特点,隐性经济活动多集中在贸易等第三产业当中,农业中的隐性经济规模次之。以2001年的相关统计为例,在建筑业中,隐性经济所占比重为8%,在交通通信部门中占9%,在工业中占11%,在农业中达到46%,而在贸易中却达到63%。(见图3-1)

img16

图3-1 隐性经济在俄罗斯各经济部门中的比重(2000年)

资料来源:Голованов Н.М.,Перекислов В.Е.,Фадеев В.А.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и легализация Преступных доходов.-СПб:Питер,2003.-С.143.

(五)俄转型期隐性经济的作用与苏联时期的有所不同

苏联时期的隐性经济多表现为利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便利,偷拿挪用国家企业资产或从事法律所不允许的个体经营;私有化改革之后,在俄罗斯,隐性经济则从“隐蔽的行为”一跃而为“公开地偷税漏税”,从盗取国家有形资产发展到对国家金融信贷领域中的不法行为。与苏联时期隐性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相比,对国家的危害更为显著和致命。苏联时期的经济制度造成的是供需紧缺型经济,其隐性经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填补市场空白为主;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隐性经济主要体现为对市场积极的占领和争夺以寻找财富来源,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并非紧缺产品。苏联时期隐性经济为了填补市场空白,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弥补国家供给的缺陷;而俄罗斯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在自由化和全面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外来商品的涌入使得俄罗斯市场商品供应相对丰富、价格低廉。为了在已被占据的市场上寻找财富,获取高额利润,降低产品质量成为其主要方法之一。因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隐性经济,则是以提供低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为主,对人民的生活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因此,我们说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改革初期的隐性经济具有它积极的一面:缓解了国家紧缺型经济所造成的供需不足的矛盾,丰富了市场,缓解了就业压力,对改革初期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是有效的弥补,是老百姓应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实施自我保护和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正如列宁格勒大学经济学教授耶里谢耶娃所说:“许多经济学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现在所持的一致性观点是,在俄罗斯的特殊条件下,正是由于隐性经济的帮助才使俄罗斯居民在苏联解体后能够熬过1992年到1994年期间最贫穷的转折时期。大量的俄罗斯居民在隐性经济成分中就业,依靠隐性经济这种非正式的经济关系才挺过了经济改革的第一阶段。所以从当时看来,隐性经济就好像一个补偿性的经济体系,帮助了人们克服当时的困难。”[54]在该时期隐性经济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中,这种积极作用便被其所固有的消极影响所逐渐替代。俄罗斯—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谢亚就说道:“隐性经济总是具有负面的作用。不能说隐性经济能给居民带来多大好处。如果一半多的居民都不愿意缴纳税款的话,那么政府如何来支付养老金,如何来支持幼儿园等等设施的运转呢?”[55]现实证明,隐性经济影响不局限为逃避国家税收。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在经济上,隐性经济行为的逃漏税收、洗钱、资金非法外逃给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直接的巨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还表现在从经济角度来看,隐性经济对于俄国工商界尤其是那些想同西方合作的俄国工商界人士来说,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隐性经济会使西方经济界丧失对俄罗斯的信任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隐性经济使国家统计数据严重失真,经济杠杆失灵,误导国家经济政策方针制定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在政治上,隐性经济与政府官员腐败相结合相促生,不仅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度,使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难以被老百姓认可遵从,破坏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隐性经济主体为谋求私利干涉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政权,直接威胁到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在社会秩序方面,隐性经济的过度膨胀,极大地动摇了以劳动为标准的分配原则,破坏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毒害了社会心理。隐性经济已不单单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存在,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生活现象或社会文化而存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更是加剧了俄罗斯社会结构的贫富两极分化,对于社会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危害。而有组织的犯罪行为与腐败相结合,使得隐性经济向组织化、体系化发展,不仅对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而且犯罪集团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上其他毒品走私集团、洗钱团伙、非法军火商相互勾结,组成更大的有组织犯罪网,进行跨国犯罪。

因此,在俄罗斯转型时期,隐性经济对国家造成的离散性的作用促使了俄罗斯普京总统在上任之后首先将治理隐性经济问题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六)俄隐性经济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和运行机理有别于其他国家

俄罗斯隐性经济的产生、表现形式和运行机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隐性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俄罗斯隐性经济所呈现出的状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于西方关于隐性经济产生原因、运行机制以及对隐性经济含义本身的界定。在西方国家,隐形经济普遍被认为是经营者个人的行为,他们通过诸如武器和毒品交易、绑架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来获取非法收入。而在俄罗斯,情况则有所不同,俄罗斯隐性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官商相勾结,其主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未注册企业。在俄罗斯,这些未登记的企业,内幕比较阴暗,往往都有政府官员的股份或者企业主要给官员“孝敬”的股份,这些股份通常情况下要占到企业利润的20%~30%。在俄罗斯私有化期间官僚腐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例如,在1995年底进行的大规模抵押拍卖阶段,俄罗斯某寡头旗下的银行买走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跃升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石油巨头。在拍卖中,他所拿出的3.091亿美元仅仅比起拍价多了900万美元;而另外三家银行的出价几乎是他的两倍,却被主办单位认定资质不合格,未能拍成。[56]很明显,俄罗斯隐性经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总是与腐败难脱干系,后来甚至发展为由权力机关直接执行他们的“指示”,或者在当地使自己的“政策”畅通无阻。议员在俄罗斯享有“司法豁免权”,吸引一些靠隐性经济发家致富的人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操纵选举,赞助总统候选人,甚至公开竞选议员,堂而皇之地进入国家机关任职。与政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发展,在国家转型期由于新旧制度的交替不紧密,社会的失范和政治的动荡使得国家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的制约。社会转型期腐败发生的几率往往高于其它时期。而俄罗斯转型期腐败之所以表现突出的原因在于,俄罗斯对旧制度全面否定和彻底放弃使得制约腐败的旧制度不复存在。同时,新制度的建立在俄罗斯文化环境路径的影响下,始终与对权力的崇拜和对政治威权主义的继承不可分离。在沙俄时期,权力腐败屡见不鲜。时至今日,权力已经成为待遇、利益和金钱的代名词。因此,不难理解俄罗斯腐败问题与隐性经济结合紧密的现象。这也成为俄罗斯转型期隐性经济运行机理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腐败问题和隐性经济活动,在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的两个称呼而已。也正是由此,伴随着市场改革隐性经济迅速增长,腐败与隐性经济的相促生,使得“隐性经济”和合法的“光明经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增加了国家治理隐性经济和遏制腐败的难度。

【注释】

[1]埃德加·法伊格:《地下经济》,郑介甫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1页。

[2]王国杰:《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3]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6页。

[4]丁天:《论地下经济产生的根源及其治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韩秀晨:《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所有制形式的比较研究》,《苏联东欧问题》,1984年第6期。

[6]《斯大林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7页。

[7]陆南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农村私人经济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8]《个体劳动活动标准文件汇编》,莫斯科:法律书籍出版社,1987年。

[9]Т.Корякина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СССР,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1990г.№4

[10]郜红华:《苏联个体经济的发展及管理问题》,《外国经济与管理》,1989年第10期。

[11]宋景义、范景春:《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世界经济导刊》,2002年第10期。

[12]Бякришев А.К.,Белозеров И.П.Эл.учебник к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му учебному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реступность.2000.(http://newasp.omskreg.ru/bekryash/contents.htm)(www.xing528.com)

[13]张豫:《一个人的振兴·直面普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14]СимонияН.Особенностинациональнойкоррупции//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XXI.2001.№7,С.14)

[15]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2004.(www.gks.ru)

[16]转引自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7]《俄罗斯法庭宣判霍多尔科夫斯基四项罪名成立》http://news.sohu.com/ 20050516/05月16日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18]《俄罗斯杜马堵死逃税漏洞,首富出狱无望》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08:47中国日报网站

[19]Бякришев А.К.,Белозеров И.П.Эл.учебник к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му учебному курсу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реступность.2000.(http://newasp.omskreg.ru/bekryash/contents.htm)

[20]Мысловский Е.Внимание:“КИДАЛ-ИНВЕСТ”.//М.:ЗАО“СПАС”,1996.-С.28

[21]Головачев В.Расстрелять нельзя,повесить//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8,февраль 2002,С.32

[22]资料来源: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灰色清关”》,《莫斯科华人报》,2006-4-1。

[23]《俄罗斯整顿“灰色清关”的举措》(一)http://www.cocochina.com/new_ view.asp?id=1105中俄贸易网

[24]夏南新:《论地下经济》,厦门大学,2000年4月,第20页。

[25]杨达:《俄近50万件武器流入黑市》,《世界报》,2006年12月6日,第004版。

[26]陈在佴:《黑八月:核走私》〔J〕,《环境》,1994年第12期。

[27]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8]БулатовА.С.О проблеме утечки капитало.//Деньги и кредит.М.,1999,№2,с.6-9

[29]邢静:《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形成及其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

[30]Лента Р.У.Объем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в России достигает четверти объема ВВП.16.09.2003/14:05:07(http://lenta.ru/economy/2003/09/16/shadow/)

[31]Г.И.尼哈:《俄罗斯资本输出额测定方法》http://econom.nsc.ru,2001-10-31

[32]Яковлев А.Воронцова 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е подходы к оценке величины неучтен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1997,№9,С.121

[33]《俄指控纽约银行洗钱造成俄罗斯225亿美元损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5月18日中国新闻网

[34]王毅:《俄罗斯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黑河学刊》,2006年第1期。

[35]Бюро прав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В россии объем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составляет более 22%ВВП–Госкомстат.14.10.2003-13:05(http://www.bpi.ru/news/19159.html

[36]陈曦:《由俄罗斯假酒案想到的》,《中国质量报》,2006年11月23日,第004版。

[37]http://youyi.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yuwaisq/200607/ 20060702580832

[38]李传桐:《俄罗斯隐性经济:特征与成因》,《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9]Колесников С.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как ее считать?—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XXIвекаМ.,2001,№1

[40]И.И.Елисеева,Н.В.Бурова,Подход к измерению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в регионах,Май 2001,с-2

[41]阿列克谢·库德林:《俄罗斯不需要“赃钱”》,《今日俄罗斯》,2003.7.2(33)。

[42]Наталья Бурова,Измерение масштабов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на примере Кали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региона,Научные труды РЕЦЭЛ(российско-европейский центр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21,мая 2002

[43]Пономаренко А.Неучтенные доходы и структура ВВП//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1997.№4.С.18-29

[44]Шнайдер Ф.,Энсте Д.Рост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во всем мире(Ю.В.Латов)//Ре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преступлений и наказаний.Вып.2 Неформальный сектор экономики за рубежом.Рефераты/Под лед.Л.М.Тимофеева и Ю.В.Латова.М.:РГГУ,2000

[45]Голованов Н.М.,Перекислов В.Е.,ФадеевВ.А.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легализация преступных доходов.//СПб.:Питер,2003.-С.132.

[46]Татаркин А.И.,Шеломенцев А.Г.Приватизация как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утопия конца 20 столе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Северо-Запада: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2001.-№2(8).С.3-9

[47]ЭллерманД.Ваучернаяприватизациякакинструмент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Вопрос экономики.1999,-номер 8–С.47.

[48]Воротников,Преодоление тенев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проблемаи решения//М.2004,38-48

[49]《莫斯科华人报》,2002年9月6日,第406期。

[50]阿列克谢·库德林(俄政府副总理、财政部部长):《俄罗斯不需要“赃钱”》,《今日俄罗斯》,2003.7.2(33)。

[51]阿列克谢·库德林(俄政府副总理、财政部部长):《俄罗斯不需要“赃钱”》,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今日俄罗斯》,2003.7.2(33)。

[52]《俄罗斯经济的威胁——隐性经济》,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见http://www.worldreport.com.cn/gb/doc/2003-10/08/content_269966.htm

[53]Бякришев А.К.,Белозеров И.П.Эл.учебникк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му учебному курсу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реступность,2000г.(http://newasp.omskreg.ru/bekryash/contents.htm)

[54]参见http://www.freexinwen.com/caijing/pages/03november/03nov.htm

[55]转引自李传桐:《俄罗斯隐性经济:特征及成因》,《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6]Рывкина Р.В.От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до дна-мысль одн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реступность в России//ЭКО:Экономика и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199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